2023年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模板18篇)

时间:2023-10-13 01:33:19 作者:FS文字使者 2023年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模板18篇)

知识点总结是为了将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10.接下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师总结的典型范文,相信对大家会有很大的帮助。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一

单项式

1、单项式的定义:数或字母的乘积叫做单项式,单独做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次数:单项式中所有的字母的指数和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项。

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2、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合并同类项——去括号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二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2.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3.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6.积的近似数:

四舍五入是一种精确度的计数保留法,与其他方法本质相同。但特殊之处在于,采用四舍五入,能使被保留部分的与实际值差值不超过最后一位数量级的二分之一:假如0~9等概率出现的话,对大量的被保留数据,这种保留法的误差总和是最小的。

7.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3)化有限小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5)百分数化成小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6)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7)百分数化成小数

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8.小数的分类

(1)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41.7、25.3、0.23都是有限小数。

(3)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4)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3.555……0.0333……12.109109……;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3.99……的循环节是“9”,0.5454……的循环节是“54”。

9.循环节:如果无限小数的小数点后,从某一位起向右进行到某一位止的一节数字循环出现,首尾衔接,称这种小数为循环小数,这一节数字称为循环节。把循环小数写成个别项与一个无穷等比数列的和的形式后可以化成一个分数。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三

1、人类的新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产生的。

2、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由人的睾丸和卵巢产生的。

3、男性的生殖系统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精子的形状像蝌蚪,外形可分为头部和尾部两部分,长度约为0.05毫米。

4、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卵子的外形像球形,直径约为0.1毫米。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5、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6、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并附着在子宫壁上,即怀孕了,也称妊辰。

7、受精卵形成胚胎后,会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1)植入子宫后,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相联系。

(2)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所以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3)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连的,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4)胎盘在子宫内被羊水包围,可以使胚胎免受震荡,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天),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8、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大哭能除去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并促使呼吸系统工作,从而获得氧气。

9、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内含有婴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含有抗病物质,因此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0、试管婴儿是先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四

掌握内容: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重点、难点:

1.找因数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2.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3.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4.5的倍数的特点: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5.个位是0的数同时是5和2的倍数。

6.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7.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

8.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五

1.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整数

3.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5.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1.2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3能被2,5整除的数

1.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2.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3.在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

4.在正整数中,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

5.个位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6.0是偶数

1.4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只含有因数1及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2.除了1及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和偶数统称为正整数,素数、合数和1统称为正整数

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6.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7.通常用什么方法分解素因数:树枝分解法,短除法

1.5公因数与公因数

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2.如果两个整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称这两个数互素数

3.把两个数公有的素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4.如果两个数中,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较小的数

5.如果两个数是互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是1

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2.几个数中最小的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如果两个数中,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那个数

5.如果两个数是互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六

一、三国鼎立

1、著名战争

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官渡之战2曹操——袁绍曹操以少胜多(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赤壁之战2曹操——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2、魏、蜀、吴三国建立

国别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灭亡时间经济发展

魏曹丕洛阳2266年农业(水利)

蜀刘备成都2263年丝织业(锦)

吴孙权建业222年280年造船业

二、晋朝

1、晋朝的兴亡

朝代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灭亡时间

西晋司马炎洛阳266年3

东晋司马睿建康3420年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七

一、人和动物的细胞形态不同,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动物细胞模式图。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有液泡,动物细胞没有液泡;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八

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九

一、本学期主要内容:(目录)

(一)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二)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三)第七单元:统计

(四)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五)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 看一看,摆一摆”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知识要点

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从量化的角度进行比较。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认识线段

二、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重估测意识,建立长度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估测既可以巩固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2. 注意对线段的要求

教学线段时,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只要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线段,其主要特征是“直”和“长度可测”就行了,不要把线段与直线、射线的联系与区别在这里教学。

三、需要掌握题型

例2、例4、p7中7、8、9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知识要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退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二、需要注意的地方

1.使学生理解算理,尤其是进位和退位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

2.对口算、笔算和估算的选择要根据计算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而定。

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与策略,估算的方法多样化

四舍五入法:48+34 50+30=80;

前后协调法:54+24 50+30=80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十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光、水分、温度、空气等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圈内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例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例如到田里的杂草和水稻

例如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

例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在研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所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都应相同。

一般来说,对照组要确保实验对象的某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满足实验对象所需要的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则缺少一个适宜的条件(接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3、方法步骤: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取10只鼠妇放在铁盘中央。然后以铁盘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一段时间后观察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

(1)本实验的变量:光

(2)本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是无光的一侧;实验组是有光的一侧。

(3)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引起的?

采用对照实验,可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防止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不是,所用鼠妇的数量越多,实验的难度也就越大。

计算全班各小组的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

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七年级期中复习

必备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复习要点总结:藻类植物

20xx最新初一上册生物期中考试知识点归纳: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多年的经验告诉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考试复习时,要“抓基础,捋脉络”。所谓的“抓基础”就是要抓住书本中最为基础的知识内容,在复习过程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谓的“捋脉络”就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建立起一个具有系统性、关联性的脉络体系。对于脉络的建立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法则或者一定的思维习惯加以开展。如复习经线纬线、我国的主要山脉时,将知识列表对比或形成网络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好方法。这种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将较分散的知识整理集中,把容易记混淆的知识归类比较,条理清楚,便于记忆,同时能训练学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通常,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统计,从而建立属于自己学习习惯的知识脉络体系。

二、会看图,能联想

所谓会看图就是我们要通过看地图学会地理知识的复习。原因就在于地图不仅仅是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少一个工具,更是地理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之一。梳理初中地理考试的题型分布,我们发现考试中往往“图”的考察内容比例呈现逐年递增之势,故而读图能力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地理考试成绩。所以,复习过程中强化要强化地图的利用,教给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能联想是指在复习过程中要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要能够联想到其他的知识。例如,复习亚洲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就要同时想起非洲、欧洲、北美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如复习中国的农业时,可把中国的气候与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美国和俄罗斯结合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地理位置对不同国家气候带来的影响,以及延伸到农业的影响;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可把八年级上册的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工业和农业的内容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地理知识的经纬网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复习必定是高效的。

三、关热点,思焦点

通过对会考、中考地理考试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考试中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比例,在考试中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命题,其主要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地理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加以观察并且能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关注社会上的热点或者焦点,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载体加以关注,例如什么重大的体育赛事、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的相关地理位情况要加以掌握与分析。热点与焦点事件的背后都会存在着一些隐性的知识,如何通过地理学习的角度加以评介,这是教师和家长都必须给以重视的内容。家长和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中注重此方面的引导。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1、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

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而且一样长。

3、圆形:没有角

4、三角形:三条边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1817・・・・・・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四种时间。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4: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

······

半时:时针指1和2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1时半。1:30

时针指2和3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2时半。2:30

时针指3和4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3时半。3:30

时针指4和5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4时半。4:30

时针指5和6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5时半。5:30

时针指6和7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6时半。6:30

·····

注意:半时的时候,分针一定指6,时针指在两数字中间,如时针指的是一个数,则这个时刻是错误的。而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1、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

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而且一样长。

3、圆形:没有角

4、三角形:三条边

(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可不要漏选哦!)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十六

1、把握新课标“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同时不断整合知识体系,查缺补漏,不断完善,不断补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依人把本”的原则:复习要根据学生的现状,紧紧把握教材,把握新课标。复习不能离开教材,要完整整合教材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不断积累与深化。要认真分析学生心理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利用心理激励效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复习中,同时,要采用适当有效的复习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

3、“分层对待,梯次递进“的原则,考虑学生的现状,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程度的目标,让每位学生都有复习的层次性目标,逐步实现一级一级的目标,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提高。

4、“重基础,提能力”的原则,抓住数学基础知识,注重能力的提高。复习不仅是一个整合知识、储备的过程,也是提高知识量,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过程,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础,基础是“万木之根”,一切复习都要围绕基础进行。在抓基础的同时,不仅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更应该实现能力的转化,这是复习的根本。在复习的设计与运行中,时刻要注意以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为目标,依托此目标就有了一个核心,围绕核心复习就有了中心,有了中心,复习才会高效。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烛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内容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办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对于“实验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以“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等形式分散地编排于各章之中。

在体例安排上有如下特点:

1、每章开始均配有反映本章主要内容的章前图和引言,可供学生预习用,也可作为教师导入新课的材料。

2、正文中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

3、适当安排了“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选学栏目,为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等提供资源。

3、每章安排了几个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学生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或全章的复习有选择地进行活动,不同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层次的结果;“数学活动”也可供教师教学选用。

4、每章安排了“小结”,包括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和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

5、本书的习题分为练习、习题、复习题三类,练习供课上使用,有些练习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有些练习是相关内容的延伸。

三、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整体学习素质较好,学生积极情较高。优秀生点20%,学困生有5名,大部分中等生学习态度较认真。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内容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女生在计算上稍强一些,而一些男生在空间开形象感上稍强一些,所以,第一、二章的有理数和整式女生比较好,而第三、四章的列方程和图形认识初步男生则比较愿意学习一些。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不扎实,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需要进一步温习与训练。在复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心理觉得是第二遍,有不重视的心理。在第一轮学习过程中,第一章的有效数字、科学计数法和正负数的计算学得不扎实;第二章整式的同类项合并上有一定的困难;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不好,有些学生找不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第四章图形的认识中,对于余角和补角方面的计算有一些欠缺。

四、复习目标:针对全班的学习程度,初步把复习目标定为尽力提高全班学生学习成绩,让优生率达到30%,及格率达到70%,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把平均分提高到60分以上。全班学生90%能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复习策略:“先分后总”的复习策略,先按章复习,后汇总复习;“边学边练”的策略,在复习知识的同时,紧紧抓住练这个环节;“环节检测”的策略,每复习一个环节,就检测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仿真模拟”的复习策略,在总复习中,进行几次仿真测试,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及时“总结归纳”的策略,对于一个知识环节或相联系的知识点,要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复习措施:

1、理清知识脉络:全书按四个环节处理,运用表格形式,把四章的内容并列展示出来,形成系统的知识表,理清各章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便于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把握全书的脉结构。

2、按章节串讲一遍:按全书的章节从前到后再认真解释一遍,在第一轮学习中,没有注视到的,和在学习练习中发现问题的知识环节要仔细地讲一篇,让学生形成更细的更准确的知识点。串讲时,采用边讲边提问的方式进行,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认真记忆。必要时要学生做好笔记。

3、抓住重点习题:在串讲的每一个环节之后,一定要做些练习,在备课过程中,把书中或练习册中的重点练习加以强化,发现学生不懂的地方要反复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对于一些优生要给予较为有难度的练习,而对于一般的学生重点还是基础性的习题,做到“分层对应”,有针对性地复习。

4、章节小测:小测在复习中很有必要,能及时巩固复习知识,同时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每天个知识环节之后,都要进行小测,小测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对于一些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或一些掌握不好的学生要反复训练,直至掌握为止。

5、难点强化:难点是复习的重点,把书中的难点进行整合归类,通过专项训练和反复练习的方式,把难点的内容温习好。采用个别辅导的形式,对一些有难点的学习进行特殊的训练,特殊的要求,并把难点归类分析,形成习题进行强化性的复习。

6、专项训练:对于一些大部分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采取专项讲解和专项训练的方式进行复习,讲解知识点,解答方法,进行专项的测试来完成专项复习的目的。

7、系统强化:主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强化和巩固已学的知识点,整合全章的内容,全面系统地整合知识点,以上级考试文件为准绳,把握新课标,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测试中发现问题要重点进行讲解与训练。

复习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而并非为了考试,所以,复习要全面周到,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全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十七

第一单元

信服()嫩芽()分歧()取决()

拆散()粼粼()一霎时()

各得其所():

瘫痪()憔悴():

沉寂()央求():

诀别()絮叨()喜出望外()

涂抹()抹墙()抹桌子()

逮捕()猫逮老鼠()脸颊()怦怦()

寒战:寒颤:

自作主张:

不可抗拒:

匿笑()沐浴()祷告()姊妹()

徘徊()遮蔽()覆盖()荫蔽()

第二单元

褪色()磕碰()狡猾()占据()

援助()劝慰()纠纷()依恋()

迷迷糊糊():

模模糊糊():

截然()感慨()搓捻():

抚弄()绽开()争执()惭愧()

激荡()疲倦不堪()小心翼翼()

不求甚解():

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冷漠()惨境()仁慈()遗憾()

尴尬()讽刺()停滞()威慑()

宽宏大量()蛛丝马迹()

滚瓜烂熟()整装待发()

独具慧眼():

须臾()屏息()承蒙()优雅()

离谱()叛逆()嘈杂()丑陋()

轮番()喉咙()铭记()幽默()

方头大耳():

持之以恒():

鸦雀无声():

得意洋洋()洗耳恭听()

七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十八

1.地球纬线的最大周长是赤道,长约4万km。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

2.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

3.地图上如果比例尺大,则表示的范围小,但内容详细。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5.陆地地形一般有五种形态,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五带中,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最少的是北寒带和南寒带。

6.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加加林。我国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地球表面上,陆地总面积占总表面积的29%。

7.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8.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有“冰雪高原”之称的大洲是南极洲。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9.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人们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世界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是亚马孙河流域。

11.地球上的陆地从南半球和北半球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在地球两半球的划分上,南北半球是以赤道划分的,东西半球是以200w、1600e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