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学欣赏总结(7篇)

时间:2023-08-23 11:00:12 作者:储xy

围绕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性总结,总结某一方面的成绩、经验。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文学欣赏总结(7篇)篇一

风筝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我特别喜欢它。

有一天,妈妈带着我到凤凰广场上放风筝,我高兴地说:“好啊!”到了凤凰广场,天上已经有许多风筝了,有灰太狼的、喜羊羊的,还有孙悟空的。

我也迫不及待地打开我的口袋,一只“燕子”探出头来,好像在对我说:我要在天空中飞翔,我要飞!我要飞!

我把我的风筝扔向天空中,然后拼命地跑了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几乎把所有的风筝都落在背后,我非常高兴,想与别人一起分享。

我立刻站起来,又重新放了起来。终于,我的风筝终于在天空中翱翔了。

在传承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同时,放风筝让我尝试过了失败,更让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023年文学欣赏总结(7篇)篇二

标题说的有点大,但并非哗众取宠,本来关注的人就少,又无名气,另外写的本身也并且示意别人,而仅仅是我最近一年来对中西方音乐的理解,歌曲不在此列。

以前是经常听歌曲的,但是多少年过来,真正经久不衰的,或者让我入神的歌曲少之又少,对于写的好与坏不敢置评,但和最近一年听音乐来比,我更喜欢音乐。次说并非附庸风雅,对于音乐具有发自心底的喜欢,虽然以前也偶尔听听音乐名曲,但是真的有些附庸风雅了,那时不懂音乐,或许因为年龄的缘故,或者因为阅历的原因。

对于音乐的喜欢并没有一个明显的事件刺激,似一阵春风,慢慢的来,对音乐就渐渐的有些痴迷,当然痴迷音乐并非喜欢所有类型的音乐,同听者想通的音乐自然能获得读者的喜欢。

音乐,旋律的变化,如同文章的.起承转合,其最终体现的音乐深层的东西,对人性本能或精神的刻画或追求,如同我们看很多优秀的电影或伟大的著作一样。

在很多音乐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是最常见的一种,很多音乐如同文章或电视一样,同样能让你身临其境,音乐本身似乎也在讲述一个或优美,或凄婉的故事,让你如醉如痴。我以为就此类型的音乐而言,中国民乐,日本音乐、西方音乐多是如此。入神听来,听音乐与看电影无差别。

中国古典音乐很值得一提,尤其中国有些经典名曲,如果上述的音乐是将故事层面,那么中国有些古典音乐堪称精神食粮了,要想听懂这些音乐实在太难,原因我认为,没有那份雅兴,没有那个文化,没有那个素养,没有那个境界,也没有那个阅历……我就是这个层面中的一员,对于中国古典音乐很多听不懂。记得当年阮籍(或是嵇康,不是很确定)郁闷之极,到山中请教大师,与大师讲了很多,但是只笑而不语,阮籍只好别过,郁闷之极,下山途中,长“啸”一声,却引大师也“啸“,啸声彼伏,啸声长了语言,长了音乐。平时我等常人,郁闷之时,长叹一声,这一”叹“又蕴含多少无奈啊。

好的音乐能让你平静下来,如同一个技法高超的按摩大师,能让你的心灵平静下来,让你与音乐溶于一体。

音乐,一种让人享受的文化载体!

2023年文学欣赏总结(7篇)篇三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023年文学欣赏总结(7篇)篇四

一天的培训充实而幸福,在大家的带领下我的思维遨游在儿童文学之中,思想飞到课堂,飞到故乡,感受着每一位领读者的赤子之心。

朱永新老师在阐述自己为什么喜欢儿童文学时说到,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教育。因为教育,阅读儿童文学,因为家长的喜欢和关注,朱老师微博上的“童书过眼录”注重推荐好书。

让整本书贯穿了学生的课上和课下,遇见这样的带领阅读的老师,何其有幸。

朱永新老师说,喜欢儿童文学也是在弥补自身儿童时期的阅读遗憾。我见到过孩子们渴望阅读的神情,也很欣喜于和孩子们一起的阅读。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干净纯粹的儿童文学是最主要的,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用儿童文学带着孩子自由徜徉。

故乡既童年,童年是心灵中的故乡。

在高中时期课本上有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当时十分喜欢,想在想来,大概是那文中有作者的故乡,故乡中也带有他的童年,而我在阅读时也会找到自己故乡和童年的片段。

梅子涵老师说,文学可以让人想起忘记的东西,在今天的阅读课上我们也看到了梅老师的童年,看到了他在那个春天去想看的人身边坐坐,看到了他在外婆、姑妈照顾下一起度过的童年。

童年是要边回忆边记录的,儿童文学不只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作品,儿童文学的作者是成年人,他们在作品中回忆,读者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故乡与童年。老师与学生一起读儿童文学,会读出来不同的内容,在交流分享中会有别样的精彩。

2023年文学欣赏总结(7篇)篇五

1.还有一个避鬼的法子,是拜和尚为师,也就是舍给寺院了的意思,然而并不放在寺院里。

赏析:写出第二种避鬼的方法——拜和尚为师,为后文写我的师父做铺垫。

2.这种布置,好像也真有些力量:我至今没有死。

赏析: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对封建迷信进行了调侃和讽刺。

3.奇怪得很,半世纪有余了,邪鬼还是这样的性情,避邪还是这样的法宝。

赏析:表达了作者对封建迷信及人们的愚昧无知的批判和讽刺。

4.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

赏析:写出了“龙师父”叛逆的特点。

5.论理,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

赏析:写出了“龙师父”大胆追求幸福生活的特点。

6.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

赏析:写出了“龙师父”和气的特点。

7.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替他们去敲锣,精光的头皮,簇新的海青,真是风头十足。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

赏析:反映了乡下人的思想很顽固。

8.以后的故事,我也不甚了然了,总而言之,她后来就是我的师母。

赏析:交代了寡妇变成了我师母的原因。

9.我只要说那位寡妇之所以变了我的师母,其弊病也就在“不以成败论英雄”。

赏析:进一步交代了寡妇变成了我师母的原因,刻画了师母反抗封建世俗思想的形象。

10.在历史上,这结果是正如铢堂先生所说:“乃是中国的社会不树威是难得帖服的”,所以活该有“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赏析:反映了铢堂先生为侵略者张目的反动本质。

11.寺里也有确在修行,没有女人,也不吃荤的和尚,例如我的大师兄即是其一,然而他们孤僻,冷酷,看不起人,好像总是郁郁不乐,他们的一把扇或一本书,你一动他就不高兴,令人不敢亲近他。所以我所熟识的,都是有女人,或声明想女人,吃荤,或声明想吃荤的和尚。

赏析:通过两种和尚的生活品行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师父和师兄们生活方式的认同。

赏析:写出了三师兄敢于反抗封建迷信思想的叛逆的特点。

2023年文学欣赏总结(7篇)篇六

说唱文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陶真、涯词、鼓子词、诸宫调和元代的词话,是说唱文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名称。它们都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丰富了我国说唱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继承前代的艺术传统,明清两代的说唱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弹词和鼓词为主的各种说唱艺术出现了,同种说唱艺术的不同流派出现了,它们在同一城市中同时演出,艺人们互相竞赛,互相揣摩,为了压倒别人,不仅在演唱文面有不少可贵的创造,而且在作品内容方面也进行了加工和润色,使之更加丰富和生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和元代的词话发展起来的。弹词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田汝成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左右写成的《西湖游览志馀》中,原书卷二十记杭州八月观潮说:“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明代弹词见于著录确实可信者有两部:嘉靖间梁辰鱼的《江东廿一史弹词》和明末清初陈忱的《续廿一史弹词》,现均已散佚。令传杨慎《廿一史弹词》较梁著为早,故梁著别标“江东”二字以示区别。但杨著的十字句与后来弹词中有衬字的十字句不同,它不是弹词,而是元代词话的继续,本名为《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其书传到江南才被易为今名。文人拟作皆在一种文艺流行民间以后,由此可以推知:弹词的风行至迟当在明嘉靖年间。

弹词是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几部组成的。说白部分为散文,唱词部分基本上是七言韵文,有时也略有变化,加上三言的衬句,成为三、三、七或三、三、四的句式。弹词作品大多数是长篇的,一部作品往往要说上几个月,像《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是三部连续的作品共六百七十四回,七十馀册;一般通行的也都在十册以上。弹词中的开篇没有说白,短的只有两韵四句,长的也不过十几韵。主要是起定场作用,把听众的兴趣引向正书上来,正如宋人说话中的入话一样。后来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嘉庆、道光时,有马如飞者善著开篇,今传有五十馀篇,其唱腔称为马调,影响很大。弹词开篇直到今天还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形式之一。在语言上,弹词有“国音”、“土音”之分。国音弹词是用普通话写的,如《安邦志》、《天雨花》、《再生缘》等。上音弹词是用方言写的,或者夹杂有方言的,它以吴音弹词为最多,如《珍珠塔》、《玉晴蜓》、《义妖传》等。浙江的“南祠”、福建的“评话”、广东的“木鱼书”等,都是用各自方言写成的流行于不同地区的土音弹词的异名。

现传弹词作品据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辑录有二百七十多种,其中除少数是鸦片战争以后创作的,大多数是清中叶以前流传下来的。现存弹词作品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却是极狭窄的,绝大多数都是写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只有一小部分作品有比较真实的历史背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弹词多在城市演唱,比较更受到妇女的欢迎,因此,她们要求突破封建束缚,改变长期受压迫地位的愿望也就在作品中有所体现。有不少作品出于妇女作家之手,像《天雨花》(陶贞怀作)、《再生缘》(陈端生作前十七卷,后三卷由梁德绳续成)、《笔生花》(丘心如作)等皆是。

《天雨花》写作时代较早,据其自序,其书当成于顺治八年以前。作者写出了明末朝政的混乱和阉党的弄权。收中主人公左维明对郑国泰、魏忠贤的斗争,对阉党屠杀东林党人的谴责,都表现了作者对明末现实的批判。但作者又是一个陈腐的封建秩序、封建道德的维护者,她对封建的等级观念、忠孝观念、妇女贞操观念无不大加歌颂,有时竟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嘴连篇累牍地进行封建说教,对农民起义和起义的领袖,她抱着极端仇视的态度。作者还是一个拙劣的自然主义者,她写左维明与郑魏等人的斗争,苍白无力,常常是稍一接触,即匆匆收场,得不到充分开展。而对左维明的家庭种种生活情况却不厌其烦地津津乐道,使严肃的政治主题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琐碎描写中,削弱了主题的鲜明性和形象的战斗意义。

《再生缘》写成于乾隆年间。它是写元代女子孟丽君与皇甫少华经双方父母订婚,后经奸人破坏,几经波折,终于团圆的故事。作品较成功地塑造了孟丽君这样一个压倒须眉的女子形象。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她竟位列三台,和男人一样出入朝廷,议论朝政是非,办理国家大事,并运用自己的才智为国家铲除了叛国通敌的奸党,恢复了忠良的名誉,这些都突出地体现了作者有意为妇女吐气的愿望,也是这部书动人之所在。在艺术上,《再生缘》的情节比较离奇、曲折,作者围绕孟丽君与皇甫少华的婚姻这一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的矛盾斗争,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但由于作者的思想和艺术修养都不高,限制了作品的成就。作品中正面人物形象大都是封建伦理观念的体现者,缺乏理想的光辉。孟丽君虽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但她最高的理想仍旧是回到家庭去做一个贤妻良好。并对一夫多妻的封建婚姻制度大加宣扬,因而大大损害了这一形象的完美。

《珍珠塔》在以才子佳人爱情为题材的弹词中,是最为江南广大人民所熟悉的一部。书中叙述书生方卿因家贫求助姑母,遭到有钱的姑母的羞辰,表姐陈翠娥同情他,并私下赠给一个珍珠塔。最后方卿中了状元,他装乞人模样,到陈家唱道情,讽刺了姑母。这部弹词在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方面有一定进步意义。由于说唱艺人在深出中不断加工,它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语言流利生动见长,不少片断今天仍活在舞台上,深为群众所喜爱。

弹词中还有一类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成的,说唱白蛇与许仙恋爱故事的《义妖传》就是这类作品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义妖传》的故事情节和《雷峰塔传奇》基本相同,“义妖”即指白蛇幻化的白素贞。她为了捍卫自己与许仙的爱情幸福,跟代表封建势力的法海和尚展开了出生入死的斗争,体现了我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要求挣脱封建压迫的强烈愿望。其他人物如法海的虚伪残忍,许仙的诚实懦弱,小青的热情爽快,也都有较好的描写。

以上四部虽然是比较好的弹词作品,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利用,小市民意识的渗透,特别是作者本身的思想和艺术的局限,作品存在着大量的封建伦理的说教,不同程度的猥亵描写。在故事情节上也往往陈陈相因,总脱不掉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经过波折而大团圆的俗套。

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它也是由陶真和词话发展而来的,与词话的关系更为直接。今传最早的鼓词,是明天启刊本《大唐秦王词话》(一名《秦王演义》),写的的唐太宗李世民征伐群雄统一中国的故事。韵文为十字句,与鼓词相同,只是这时还不用鼓词的名称。正式使用鼓词这一名称的,是明末清初的贾凫西,他的《木皮散人鼓词》不是演述故事,是借用这一形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但正是这个事实说明至晚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鼓词已经流行,并且已经转而影响了文人的创作。

鼓词也是韵文、散文相间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句,句式似较弹词更为灵活。鼓词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又说又唱的成本大书,另一种是只唱不说的小段。习惯上,前者称为鼓词,后者称为大鼓。大鼓出现较晚,它是从鼓词“摘唱”来的。所谓“摘唱”,即从鼓词中摘取精彩的一段来演唱。清中叶前后渐渐兴盛,并有了专门为此创作的作品;于是它便与鼓词正式分开,成为另一种曲艺形式。

鼓词大部分是写前代忠臣良将南征北战的故事,其中虽有一些历史的影响子,但绝大部分是虚构的,也还有不少神仙道化的描写。作品主要是写朝廷上忠奸的斗争和抵制外族入侵的战争,虽然多是帝王将相的活动,却我少反映了人民的爱憎和愿望。较有代表性的如《呼家将》(一名《肉丘坟》)等。鼓词中也有写才子佳人恋爱故事的,较之弹词同类的作品,一般来说篇幅要短小得多,风格也不同。但仍未脱公子受难,小姐受苦,终于团圆的俗套,其中较好而影响较大的是《蝴蝶杯》,特别是“游龟山”一段描写,反映了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他们的反抗情绪,有一定意义。

还有一部分鼓词是由文学名著改编的,根据小说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根据杂剧传奇的有《窦娥冤》、《西厢记》、《白兔记》等。这些鼓词一般与原作出入不大,对这些文学名著的普及有很大作用。

子弟书是鼓词的一个支流,大约创始于乾隆年间。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说:“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由此可见它的来源和音乐上的特点。

子弟书的题材,除一部分直接从社会生活中吸收外,大部分也是根据明清流行的小说、戏曲改编的。前者如《姻花叹》、《厨子叹》、《逛护国寺》等,可以借此了解当时一些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某些生活状况;后者对传播文学名著起了一定作用。子弟书的作者还对原著某些人物形象和思想倾向做了一些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有助于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如子弟书代表作家罗松窗、韩小窗据文学名著改编的《鹊桥密誓》、《黛玉悲秋》以及佚名的《草桥惊梦》、《闹江州》等,都有这样的特点。

子弟书的乐曲今已失传,但保留到现在的不少作品仍以各种曲艺形式进行演唱,受到群众的欢迎。

清代文人继续明代文人的遗习,搜集民间通俗歌曲的风气更盛,保存下来的作品远较明代为多。刘复、李家瑞编的《中国俗曲总目稿》中共收俗曲单刊小册六千零四十四种,又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他“曾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一万二千馀种”,由此可见清代民歌的兴盛。

[寄生草]濛淞雨儿点点下,偏偏情人不在家;若在家,恁凭老天下多大。劝老天,住住雨儿教他回来罢。淋湿了衣裳事小,冻坏了情人事大。常言说:黄金有价人无价。

[寄生草]情人送奴一把扇,一面是水,一面是山。画的山,层层叠叠真好看。画的水,曲曲弯弯流不断。山靠水来水靠山,山(若)要离别,除非山崩水流断!(重)

——《霓裳续曲》卷四

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

——《粤风》卷一

——《四川山歌》

这里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却体现了民歌清新健康的风格。

十八女儿九岁郎,晚上抱朗上牙床,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

——《四川山歌》

思想着才郎,恼恨着爹娘。脚着花盆,手扶着墙;两眼不住的泪汪汪。因为才郎挨了一趟打,打的奴浑身上下茄样。郎嗳!能舍这皮肉不舍亲郎。

——《时兴呀呀呦》

冤家要去难留下,满满斟上一杯茶。这杯茶,留下冤家说句儿话:既要去,就该留下知心话;偷偷瞒瞒不是个常法。到不如瞒着爹妈,逃走了罢!瞒着爹妈,逃走了罢!

——《京都小曲钞》

任何迫害,不会使青年人屈服,任何肉体的摧折,也不能熄灭他们心中争取自由的火焰,“能舍这皮肉不舍亲郎”,这就是他们的回答,“瞒着爹妈,逃走了罢”,这就是他们的行动。

清代还有少数民族民歌和儿歌专集的刊行。前者如《粤风》中后三卷的《瑶歌》、《苗歌》和《僮歌》。作品多半是情歌,也反映了他们的一些习俗。但由于是用汉字标音,虽经注释,仍有不少难懂之处。后得如郑旭旦的《天籁集》和悟痴生的《广天籁集》等儿歌集,它们是成年人向儿童传授知识,训练儿童语言的,一般句子较短,语言简易流畅,适合儿童诵唱。但其中亦有少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2023年文学欣赏总结(7篇)篇七

在当时《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全篇散发着浓郁的青春气息的读本。作者通过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在这里是一个混乱的世界,人们自有自的规矩,在物质文明日渐发达的同时精神却越来越空虚,有些年轻人就以消极的方式来对抗现实,本书的作者和他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其中一员。霍尔顿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本著作在1951年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厂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因此应该禁止。但是经过长期的认证之后,发现这本书虽然在语言上有些粗俗,但作品中反映的本质是经得住考验的。它影响了一代有一代的年轻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小说开篇,是我们的主人公——霍尔顿的出场,他与其他小说的主人公不同,他认为他的童年是“倒楣”的,他看不起进了好莱坞的哥哥——db,他与一切都似乎有点格格不入。对于他曾就读过的并且在教育界有着很高声誉的潘西中学,他嗤之以鼻;对于学校的“自从一八八八年起,我们就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这句话,他认为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他认为,即便是学校有那么一两个优秀的、有脑子的人,那么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之前就是那样的人,由此可见,他对当时的教育制度表示深深的怀疑,并且在心底否认教育为栽培人做过贡献。

歌剧。他对一些人,总有许多的不满,总是用脏话来骂他们,用刻薄的语言来形容他们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一切,例如:对于老奥森贝格教他们应当把耶稣当作朋友,应当有宗教信仰的时候,他用“我可以想象这个假模假式的大杂种怎样把排档推到第一档,同时请求耶稣多开几张私人小支票给他”这个虚拟的场景将老奥森贝格这个忠实的宗教信徒形象彻底地颠覆了;此外,他对于阿克莱的相关描述,也看得出他讨厌阿克莱。他与同伴,谈论的不是学习,而是女人,甚至于去找妓-女,这也是一般学生几乎不做的事情。而这一切,在大人们看来,他便是一个十足的问题少年,甚至于已经坏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十足的流氓、混蛋,他也有着一些细腻而无法掩藏的感情。他渴望爱情,对琴始终铭记在心;他也看重亲情,对死去的弟弟不能忘怀,对妹妹菲比百般照顾、关怀备至;为了保护孩子,他甚至还渴望终身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在离开之前,去见了老斯宾塞,并且问候了老斯宾塞及斯宾塞太太。“他的房门开着,可我还是轻轻敲了下门,表示礼貌”这说明他还是懂礼貌的。在霍尔顿快要离开老斯宾塞的时候,作者写到“于是我们握了手,说了一些废话。我心里可真难受得要命”,可见,对于老斯宾塞,他多少有点依依不舍的感情。他骨子里并非粗俗不堪,偶尔在街上看到墙上下流的字眼,他会愤愤擦去。他讨厌现实生活的物质与势力,他之所以不学无术,或许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学习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金钱和权势,正如书中所说“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一辆混账卡迪拉克”,而这些丝毫引不起霍尔顿的兴趣。在一般的孩子眼中,丰厚的物质生活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更是心灵的寄托,而这些对霍尔顿来说,可能便是“混账”。他出生在中产阶级之家,金钱所能买到的“幸福”于他而言已经失去了诱惑力,他想追寻的似乎是一种精神上的幸福与满足,而这些确实飘渺的,所以,他对一切都变得消极,对世界开始感到失望。也许,这些都是酿成他的悲剧的祸首。

《美国文学赏析麦田的守望者》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