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5 06:48:23 作者:梦幻泡

教学计划旨在提供一个框架,但要注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照顾,因此差异化教学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在这些教学计划范文中,教师注重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蜀相》教学设计

有一定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够自主赏析一些较简单的诗歌,掌握一定基础的写作手法等。

讲解诗歌,感受情感态度,学习炼字题解读技巧。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3、情感与态度: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把握诗人的情感。

诗歌的“炼字”题型解析。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点拨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材,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14页。

讲授法。

一、导入。以一副对联导入课文。

二、知人论世,知世论事。ppt显示知人论世意思,然后出现作者简介,随画面讲解,并介绍写作背景。

三、诵读课文。配音朗读,学生齐读。

四、逐句分析写作手法,情感态度。

首联,丞相——诸葛亮,亲近仰慕之情。锦官城——成都,柏森森,表现出历史的悠久和寂寞荒凉之感。

颔联,两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实现了诗意的逆转。分析“自”和“空”的妙处。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表现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无处泼洒,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以乐景衬哀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颈联,了解诸葛亮一生功绩。

尾联,抒发主要思想感情,其中的“英雄”指的是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壮士,尤指如作者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人,隐含了坐着的感时伤乱之情。

五、炼字。将颔联中的两个字提炼出来,重点讲解炼字题的做法,及考试时的应用。

六、总结。总结整首诗歌情感。

七、作业。背诵整首诗歌。

《蜀相》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有一定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够自主赏析一些较简单的诗歌,掌握一定基础的写作手法等。

内容分析:讲解诗歌,感受情感态度,学习炼字题解读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3.情感与态度: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的“炼字”题型解析。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朗读法、点拨法。

知识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材,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14页。

教学类型: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一副对联导入课文。

二、知人论世,知世论事。ppt显示知人论世意思,然后出现作者简介,随画面讲解,并介绍写作背景。

三、诵读课文。配音朗读,学生齐读。

四、逐句分析写作手法,情感态度。

首联,丞相——诸葛亮,亲近仰慕之情。锦官城——成都,柏森森,表现出历史的悠久和寂寞荒凉之感。

颔联,两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实现了诗意的逆转。分析“自”和“空”的妙处。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表现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无处泼洒,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以乐景衬哀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颈联,了解诸葛亮一生功绩。

尾联,抒发主要思想感情,其中的“英雄”指的是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壮士,尤指如作者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人,隐含了坐着的感时伤乱之情。

五、炼字。将颔联中的两个字提炼出来,重点讲解炼字题的做法,及考试时的应用。

六、总结。总结整首诗歌情感。

七、作业。背诵整首诗歌。

《蜀相》教学设计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认真聆听,走入文本。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

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

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

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

学生集体诵读。

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

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

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

总结课堂,结尾诵读。

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

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蜀相。

杜甫。

黑板报板书教学设计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记载事物、传达信息的一种工具。黑板报就是以文字来完成这一宣传使命的。这里所说的文字,就是指抄写黑板报文章的粉笔字,也叫板书。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黑板报板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黑板报是一种“报”,所用字体就如同报纸、杂志、书籍用字一样,要求正规、准确、清楚、美观、大方。不能有半点马虎和随意性的搀杂,更不能以自己个性的和毫无规则的另类字体呈现在版面上。这对黑板报的版面效果和宣传效果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写好黑板报的板书,对于制作和出版一块好的黑板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板书呢?首先我们要清楚组成字体结构的一般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并按结字要求和字体特点要求,反复练习,认真揣摩,按“报”的标准字体形式书于板上,才能不负于黑板报的“报”的实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字体结构的基本知识,以便于我们掌握黑板报板书的结字方式和书写规律。

由点、横、竖、撇、捺、折、挑、钩八种基本笔画构成的独体字及字头、字底、偏旁、字框(也叫部首),并将其按照一定的规则所组成的汉字,叫做字的结构,也称结体、结字、间架。

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之分。古称独体字为“文”,合体字为“字”,文字则是它们的总称。独体字的数量不多,常用的只有几百个,笔画少,结构简单,但书写难度大,其中一笔不到位,整个字就写坏了。有些独体字在合体字中被大量重复使用,或表意,或形声,为适应方块字形的需要将其放在某一固定部位上加以改造,演变成一种规范的形体,这就是常说的偏旁部首。这些偏旁部首有些与原形独体字差别不大,如女、火、木、鱼、车等。而有的已面目全非,看不出和原形独体字有什么关系,如刂、艹、氵、忄等。这也就是说,笔画组成独体字和偏旁部首,独体字和偏旁部首又组成合体字。

只是由基本笔画组成,而不是由偏旁部首或其它结构单位构成的字,如日、月、大、小、牛、羊等。其结构类型有柱型、坐型、架型、偏侧型、包围型。见表()。

由偏旁部首或其它结构单位组成的字。其形式有以下几种:

左右结构:左右相等、左大右小、左小右大、左宽右窄、左窄右宽。

左中右结构:左中右相等、左窄中右宽、中窄左右宽、左宽中右窄、中宽左右窄、右宽左中窄。

上下结构:上下相等、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上宽下窄、上窄下宽。

上中下结构:上中下相等、上小中下大、中小上下大、下小上中大。

半包围结构:上包下、下包上、左包右、左下包右上、右上包左下、左上包右下。

全包围结构。

选择黑板报板书字体的目的就是要使整个版面文章的字体规范、清晰、整洁,便于人们阅读。当然,所选择的板书与版面编排设计的整体效果和宣传的主题内容也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板书能使版面格调协调一致,内容与形式相融合,还能烘托版面气氛,增加艺术感染力,所以,板书字体的选择不但要适合制作者的抄写水平,还要符合版面艺术形式的需求。

从艺术和实用的角度来选择板书字体,较为适合黑板报和人们普遍认知的字体有楷书、隶书、魏碑、等线体和仿宋体。当然能与“报”上字体相似的只有仿宋体,因为仿宋字的笔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庄重大方,雄健挺拔,整齐划一,秀丽俊雅。不管笔画多少,都限于一个相同的方格内,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不会产生相互交叉、牵连,字距与行距条理清晰,疏密有致,在版面上显得整洁、规矩、朴实、大方,符合人们阅读的视觉习惯。而对于其它字体,如行书、草书或是自己不规范的个性自由体最好不宜采用。这样的板书会使读者辨认困难,心理产生烦躁情绪,从而对黑板报“敬而远之”,同时也会破坏版面的美观,既达不到初衷设计的美好意图,又达不到宣传目的,使办的黑板报因小失大,面向失败。

黑板报的板书书写格式根据人们的视觉心理、阅读和书写习惯,常采用左起至右、换行从上到下的横排抄写方式,这种横向排序是黑板报排版设计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格式。再则是采用从上到下、换行从右到左的竖排方式。这种竖向排序格式在黑板报排版设计中采用较少。除此以外,还有斜置排序、弧形排序等。不过这些抄写格式在黑板报版面设计中是很少使用的。

黑板报板书书写格式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都是根据版面设计需要,按人们的阅读和书写习惯确定,它的书写格式是独立的。只不过是文章抄写完所形成的整个外形,是按版面排版形式、美化装饰及版面间距空间等因素确定的。因此板书是在设计的固定形状中或横向或竖向书写。当然,我们在抄写文章之前,首先要确定好这篇文章总的字数(包括文章起头的两个空格、标点符号〈除“……”和“--”占两格外,其它标点均占一个格〉和字母数字所占用的格数)是否与设计的版面大小相一致,以便在抄写板书时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对于较长的文章,在版面设计时,应灵活地分成小栏格式,以便于板书抄写。

抄写板书要字体统一,大小一致,不能写不规范的简笔字和替代字,更要注意错别字。

黑板报宣传的主题内容是由每一篇文章的正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为使读者在黑色的板面上更容易和更清楚的进行阅读,所抄写的板书色彩就应当设定为最明亮和对比最强烈的颜色。所以,板书色彩设置为白色是最为适宜的。因而这也就成为黑板报整个色彩体系中唯一固定不变的单独的色彩体系。当然,对于其它的对比色也是可以用到板书上的,如浅蓝色和黄色。至于重点的词句、数字、名词也可以用其它色彩书写,以此用来强调重要性,也是黑板报抄写板书常用的手法。

板书的色彩运用应浓淡统一、清晰、干净,词句配色合理,不乱用其它色彩,避免多色混合抄写板书。

蜀相教学设计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1. 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导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 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总结课堂,结尾诵读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记录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蜀相。

杜甫。

刘艳霞。

《蜀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认真聆听,走入文本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

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

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

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

学生集体诵读。

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

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

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

总结课堂,结尾诵读

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

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蜀相

杜甫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3、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4、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3、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1、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2、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高》入题。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生于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更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g,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三、诵读诗歌: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2、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点评:

3、诵读技法指导:

七言律诗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4、学生齐读:

四、诗意讲解:

五、诗歌赏析:

1、刚刚我们明确了七言律诗朗读的节奏,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感伤的、叹惋的。

2、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伤的、叹惋的感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主要是写谁?写到他。

哪些事情?

诸葛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由此可看出诸葛亮这一人物在诗人杜甫眼中是怎样的形象?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5、那么这两句诗中包含诗人对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7、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壮志未酬而含恨终生的英雄。

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失败的英雄人物对他们壮志未酬的深。

深遗憾和共鸣。

8、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

杜甫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诗人。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所以这句诗,寄托了诗人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9、诗人对诸葛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在前面有没有表现出来?

首联中就有。

“丞相”: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能否改为“武侯祠”?为什么?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

慕、缅怀、追思之情。

“柏森森”:松柏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作为坚贞品质的象征,作为。

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

敬、缅怀之情。

10、颔联是写祠堂周围的景物。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六、背诵默写诗歌:

王斌。

《蜀相》《蜀道难》教学设计【】

2.通过诵读,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3.培养对古诗的喜爱情感。

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主旨,体会意境,并指导背诵。

一课时。

《蜀相》。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激发学生想象,总结环境特点。

然后教读这三句诗,告诉学生这描绘的是一个人的长眠之地,这个人是蜀相——诸葛亮。

二、朗读并理解这首诗。

1.教师范读《蜀相》,学生诵读。

2.要学生根据《出师表》,简单谈谈后人眼中的诸葛亮。

读诗,找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勋。

3.进一步要学生谈谈想象中的诸葛亮墓地。

4.强调“丞相祠堂何处寻”,要学生发现问题。

5.品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讨论理解上一问题。

感叹人世沧桑,诗人杜甫表达了对诸葛亮永远的崇敬赞佩及深深的缅怀惋惜。

三、多种形式朗读,指导背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8篇《《蜀相》《蜀道难》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蜀相》教学设计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总结课堂,结尾诵读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记录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略)。

《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目标可定为: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3.探究诗歌的热情,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走近诗人李白。

重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酒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一种神奇液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酒也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品酒,犹如品味一段醇厚的历史风云,亲历一段浩瀚的文化旅程……余光中这样形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将进酒》也许可以为我们解答-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佳作:《将进酒》。

二.了解背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相关知识: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三个好朋友登高饮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

三.读出诗韵。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指名读,教师进行指导示范。

3.听朗读录音,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品出诗情。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大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之上对着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天上来:这是一种浪漫主义写法,极言黄河源头之高远。极写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作品起笔即感叹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人很快就会由年轻变为衰老。可诗人却以黄河之水一泻万里的流势形象来比喻,使人感到其奔腾咆哮之气势,给人一种奔放豪迈的感受。而悲叹人生之短暂,则以满头青丝“暮成雪”这一形象来生动表现。显得更加形象鲜明。因时光流失快,人生也是瞬息,所以不要辜负良辰美景,有兴致的时候应该及时饮酒尽情行乐。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笔锋一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虽然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之词,但不难看出,诗人一方面并不甘心就在这种及时行乐中虚度自己短暂的一生,他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及时行乐,只不过是为了解脱有志不得施展的苦闷与忧愁。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应该干他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快喝酒,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写痛饮狂歌,但又表现出不慕功名富贵,愤世嫉俗的精神。“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描绘的是痛饮,充满的是豪气。“且为乐”,即暂且以酒作乐,表明诗人决意要把忧愁和烦恼暂且放下,勉强“为乐”,由此可见,豪饮之中蕴含着极大的忧愤。“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前一句是提醒朋友快快尽情干杯,后一句是提示朋友倾听我的激愤之言。什么样的激愤之言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前一句表现出诗人不慕富贵,藐视功名利禄;后一句将“古来圣贤”与“饮者”做比,进一步否定了功名与富贵,在痛饮狂歌之中表现出一种“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气概。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散这千年万载也消散不尽的愁情。

写要以尽情饮酒来消散心中的忧愁,同时又表现了在黑暗现实中的苦闷。“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一句中,诗人以曹植受其兄曹丕排挤迫害而抑郁不得志自况。曹植当年为了排解心中不快能不惜美酒昂贵,自己为什么要怕花钱呢?只官尽情地痛饮吧!这里一个“何为”,一个“径须”,充分表现了诗人不惜一切只须痛饮的情景。这不惜一切痛饮,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无可排解的愁苦。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一句里,诗人不惜一切代价买酒痛饮的情状与气概,更能看出其心中愁苦至极。诗人以一个“愁”字结束全篇,更加有力地突现了作品的主题。

总结:

1.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说出你的依据。(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悲伤的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短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怀才不遇)。

自信的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快乐的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美酒盛宴)。

豪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美酒盛宴)。

愤激的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怀才不遇)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狂放的李白--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反客为主劝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首诗是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线索的:悲伤--快乐--愤激--狂放,全诗的主基调是愤激。

学生齐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情感。

2.在这首诗中,李白到底有哪些愁呢?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注意联系李白写作这首诗的年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以及人生理想)。

明确:人生短暂之愁;怀才不遇之愁;圣贤寂寞之愁。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作者因愁而悲叹人生短暂,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壮志难酬、圣贤寂寞,也因愁而癫狂失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全诗。

五.悟出诗味。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哪些诗句对此有所体现?(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运用的手法:夸张、比喻、起兴等)。

惜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听读,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两首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鲍照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

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功业未就的苦痛。

【重点难点预测】: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拟行路难》。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诗歌赏析】。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3、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6、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学习《蜀相》。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简介。

2、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诗歌赏析】。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

2、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

“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了什么内容?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频烦”,多次地烦劳。“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6、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七、当堂检测。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d)。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颔联中哪两个字写出了冷落凄凉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

谢一彰。

小学语文板书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文具的家》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并进行扩词训练,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感受人物的情感。教学中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用“闪电读词”和“闪电出字卡”的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将以“朗读”训练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会读对话、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借助顺口溜总结整理物品的方法,通过“文具认领会”和“整理书包比赛”鼓励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导入:同学们,我们猜两个跟文具有关的谜语,好吗?请你们在猜到的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你们的小手,保持安静,用眼睛告诉我你们知道,能做到吗?课件出示谜语:色彩各异像颗糖,擦去字迹不怕脏(橡皮);小小黑人长又黑,爱用木头做衣裳(铅笔)。(课件出示橡皮、铅笔图像)。

2、导学:我们刚才提到了铅笔、橡皮,它们和格尺、转笔刀等都是我们学习时的好伙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

3、认识“文具”: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该怎样识记“文具”的“具”。

(2)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具”。如:商城里的“家具城”,商场超市里标牌上的“玩具”“文具”,书店里的“工具书”等。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相应的画面。

(3)生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以谜语形式导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熟悉的文字和图片相联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检查预习。

(1)教师导问:课文共有()个自然段。写的是()和()之间发生的事。()总丢文具,()告诉她文具是有家的,最后()知道了文具的家在哪里。

(2)教师课件出示新词:

文具、一次、丢失、仔细、检查、所有、他们、每天。

(3)教师指名领读在书上圈画的生字、新词,教师适时正音。

(4)游戏“闪电读词”:同桌一齐站起来,老师点哪个词,同桌就开始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5)教师范读:同学们,解决了生字的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师先来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圈画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由读: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我们可以用轻声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等方式来读。

(7)轮流读: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和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识记生字。

(1)游戏“闪电出字卡”。教师读第1自然段,请同学仔细听。当老师读到课文里的生字时,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第一个把字卡举起来。

(2)学生举字卡“丢”。指名读准字音。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预设:生1: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一撇加一个“去”字,就念“丢”

生2:我是用想一想的方法记住的。“去”字就像一个人蹲在那里。上面的“撇”就像手绢。我想象小朋友们在玩“丢”手绢。

(4)教师读第2自然段,学生举字卡“找”。

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找”字。

预设: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找”字。提手旁加一个“戈”就念”找”。

生2: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认识“找”字。“拍”字右边的“白”换成“戈”就是“找”。

(5)关注“新”的斤字旁和“些”字左上角的“止”。

(6)小组交流识记其他生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通过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轮流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学字。“闪电出字卡”游戏旨在让学生愉快地巩固生字。

三、写字指导。

1、教师课件出示“文”“找”“办”3个要求会写的字,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边指导边示范,注意占格位置。

文:注意最后一笔捺的起笔位置,不要和横相接。

找:右边的“戈”字,第一笔横向右上倾斜,第二笔斜钩在竖中线上起笔。

办:教师书空示范,起笔是横折钩,不要和“为”混淆。

3、学生在田字格里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抓住写字的指导重点,有的放矢,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总结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1、教师导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本节课,你记住了哪些字?学会了几种识字方法?你认为你写得最好的字是哪一个?

3、作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强调平实、扎实、不花哨。所以,课后总体感知内容,以及对识字方法的复习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对识字教学更有帮助。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板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分析总结,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馆陶有好多小镇,谁去过?好不好玩?我没去过,谁能对我说说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把自己在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二、解释课题,导入新课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板书:颐和园。解释“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公园?(美丽、大)。

2、这是一篇游记。游记是有一定的浏览参观顺序,再读读书,把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这些句子划出来。

3、小结游记的写作规律。再读游览线路,体会文章的游览顺序。

4、提问: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

四、品读课文,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一)长廊(长、美)。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关键词(有名)。

2、抓住关键词、数字指导学生朗读,体会长廊的特点。

3、小结: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高、美)。

1、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感受倒装句的魅力。

(1)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2)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倒装句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5、再读课文,感受佛香阁的特点。

(三)昆明湖(静、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印象最深的句子。

3、品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4、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5、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6、思考:作者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五、分析三个景点特色,引出点面结合的写法。

1、描写长廊时还写到了长廊两侧的风景以及昆明湖。

2、描写佛香阁时还写到了排云殿。

3、描写昆明湖时还写到了城楼、宫墙等。

4、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六、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1、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3、要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七、布置作业。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八、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列举数字游览顺序。

佛香阁高美变换顺序抓住景物特点。

昆明湖静绿比喻。

《那树》教学设计板书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颗长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学习本文,既要把它当作语文材料来学习,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揣摩、探究,进而理解课文主旨,从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另外,课文语言简洁而生动,内敛而深沉,且蕴藏着含蓄、丰富的感情,所以应当让学生在细细品读语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方法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由于文明发展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画面,然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由熟悉的环境遭破坏的场景,或者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象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能切中课文主旨,也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自然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方法要求: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以“那是一棵的树”说一段话,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做适当点拨,让学生从树的形态、品格、思想等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见解梳理、筛选,然后明确。

明确:那是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它给人类带来浓荫,驱走烦躁,把生命之绿铺满大地。即使在高楼大厦,交通拥挤的今天也默默地奉献着。

那是一棵坚固顽强的树。“有一次台风吹了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树屹立不动。”

那是一棵能预知未来,富有爱心的树。预知自己将被砍伐时,先告诉体内的蚂蚁,让它们尽快搬走。

那是一棵可怜的树,为人类默默奉献那么多,到头却惨遭杀戮。

方法要求:让学生找出那树被砍伐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语句中蕴藏的深刻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散文深沉、悲愤的朗读基调,让学生把握好感情,朗读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并读准重点字词。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丛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作者采用拟人化的.笔触,赋予树人格形象。通过“咬”“嚼碎”“呻吟”“割”“大头颅”“动脉静脉”这些词,能够看出作者对那树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砍伐者的愤恨和悲哀。

方法要求:学生可做深入阅读,并思考这篇散文作者的立意是什么?文中有对人类文明快速发展作形象地描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者是否持否定的态度?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做适时启发。

明确:“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语句中“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形象地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速度之快。这和那树“一里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就难以协调,那树的悲剧命运就难以避免。但作者并不是否定人类文明的发展,只不过是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引发深沉的思考和感慨。“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正如作者所说的。

方法要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那树的悲惨结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交通专家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如果不值得肯定,那么是否有既保存那树又不妨碍交通畅通的办法。值得肯定!不值得肯定!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思辨中激发心灵的火花,启迪思维、更新认识,完善观念。对学生反思的结果,教师都可作积极的肯定,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方法要求:发放阅读材料《巨木之死》,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教师可做提示:这篇抒情意味很浓的纪实散文,表达了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们带泪的沉重的呐喊,从主题的表达上,两篇散文有相近之处。

《蜀道难》《蜀相》教学设计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1、听录音。

2、请学生注音。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6.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小学语文板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园园为什么脸红了,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的树叶一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黄色、红色)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教师范读,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看实物识字:铅笔笔盒课桌美术课本。

2、读句子识字。

(1)她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铅、削、盒、术用红色区别)。

(2)她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用红色区别)。

3、分辨翘舌音:术、惹、桌、注、皱。

4、分辨多音字:吐吞吞吐吐呕吐削铅笔剥削。

5、比较形近字:术、木吐、土注、住盒、和削、消由、甲。

6、画出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美术课绿铅笔惹人爱吞吞吐吐桌子盒子注意皱眉头风景。

四、指导写字。

1、分析字的结构特点。

2、描红。

3、说说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指导(1)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2)笔,写竹头时不要把短横写成点。

(3)铅,右上不是一个“几”字。

5、学生练习写字,写后共同评议,比比谁写的工整、美观。

五、作业设计。

填上合适的词。

一()铅笔一()树叶一()同学。

一()椅子一()刺猬一()板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

2、“捡绿树叶”游戏。每片绿树叶后藏着若干个生字,全部认对了这片绿树叶就送给她。

二、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

(2)用“什么时候、谁、发生了什么”讲讲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他们说了些什么。

(2)自由读,边读边用铅笔圈圈画画: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

(3)读第一次对话。李丽的话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愿意的语气。理解“吞吞吐吐”

(4)读第二次对话,看看林园园是怎么说的?她“怕”什么?说明什么?

指导读李丽的话,分别读出请求、商量和诚恳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乐意语气。

(5)读第三次对话。

a、林园园说话中的几个“不要”说明了什么?

b、林园园为什么要皱着眉?联系她说的话“还要画小草”,想象她心里在想什么?

c、示范读。林园园的话分别读出不放心,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李丽的话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6)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从对话中你认为林园园不想借绿铅笔给李丽的原因是什么?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副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

(2)看图说一说,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他们可能想些什么?

(3)读第五自然段。

(4)讨论: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从“脸红”这个词中可以看见林园园以后会怎样呢?(也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小结: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啊!

三、指导完成“读读说说”中的练习。

1、读句子,读出疑问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吗”

2、说一个问句,用上“吗”

3、读句子三,读出请求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吧”

4、说一句“请求”的话,用上“吧”

19蓝色的树叶。

李丽林园园。

小声借吞吞吐吐。

等借怕不要不要不要。

只画皱着眉头还要。

用心画看(脸红了)。

(应该相互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