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时代楷模张连印心得体会(精选14篇)

时间:2023-12-28 08:01:22 作者:灵魂曲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自我反馈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下来是一些颇具见地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观看心得

张连印,男,汉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入伍40年,在党的培养下,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18年里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家乡生态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了集体。他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党史教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践行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他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他少小离家、落叶归根,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与百姓心手相牵,坚持奋斗在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他退休后脱下军装换农装,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模范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光辉榜样。为宣传褒扬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张连印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部队官兵,向党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在新的奋斗征程上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普遍认为,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实践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是心系人民、造福家乡的“绿化将军”;很多老同志认为,张连印同志老骥伏枥、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绿化祖国,是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的生动践行者,是广大老年人学习践行的榜样。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光辉业绩。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张连印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张连印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和河北省委、山西省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干部群众、部队官兵和青年学生代表参加了发布仪式。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张连印心里的想法愈发坚定:“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对老家最大的回报,就是叫后人免受风沙之苦。”

没有丝毫的迟疑,张连印和妻子带着全部的30万积蓄,回到了老家。但将军上山种树这件事还是在小小的张家场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张连印给村里立下了军令状: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植树造林的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的军令状震撼到了所有人!之后,他更拿出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修路、通电、打井、修渠、整地、育苗,还没见到苗木成活,自己攒了一辈子的30万积蓄已经花光,巨大的开销让这位一辈子不低头的将军不得不开始四处求人借钱。

虽对父亲不理解,但儿子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10万元,刚结婚的女儿把新房抵押了20万替父亲还了贷款,小女儿也掏出了自己3万元的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战友们也纷纷帮忙。

春天,张连印再次穿上了作训服,他和妻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在一座座荒山秃岭上摸爬滚打,饿了就泡碗方便面,中午顾不上休息又接着干。乡亲们被张连印夫妇感动了,在家的剩余劳力都扛着铁锹跟着他们夫妇一起上山栽树。

这一年的“五一”假期,张连印的女儿张晓梅第一次回村看望父母。本想着劝劝父亲的她,一下车就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

迎面两个身着迷彩服、拎着水桶的人老远就朝她招手,走近了,她才认出来是父亲母亲。两人脸上被晒得又黑又红,身上、头发上全都是土。看着母亲嘴上起满了水泡,父亲手上一道道裂开的皴纹和指甲缝都塞满了泥土,她心疼得直掉眼泪。

走进父亲盖的几间“指挥所”,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屋子,睡像地板一样硬的床,可父亲似乎毫不在乎,而是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异常兴奋地拉着她说:晓梅,你看看这个树苗,等过几年再回来肯定就长老高了。那一刻,女儿一下子明白了,父亲,他一定会干到底!

时代楷模电影观看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是指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具备卓越成就和崇高品质的代表人物。时代楷模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以表彰时代楷模为主旨的电影。时代楷模电影不仅能够展示主角的个人魅力和非凡业绩,更重要的是,通过置身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其所坚守和奋斗的价值理念和人生信仰。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根据自己观影心得,对时代楷模电影的阐述进行总结。

“时代楷模电影”作为一种时代文化符号,其代表人物成功的事迹无疑是电影最为突出的元素之一。然而,它仅仅是时代楷模电影中的一个方面。影片中自然而然流淌的情感元素,及塑造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于真实历史事件的还原,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和思考的价值。在《建军大业》这部电影中,主人公罗炳文身为共和国工业部长,在党的旗帜下从事生产建设,并且还带领整个建设国防力量的工作,不仅仅彰显了建国初期人民群众勇于攻坚克难的艰苦卓绝,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其对于家庭、朋友、接班人和同事的关注和维护,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操守和情感传承。时代的变化会让我们有所失去,但永远不要失去我们曾经梦想过的样子。更深层次的思考过后,人们会发现时代楷模电影带给我们的远不止是电影所表现得那么简单。

第二段:了解了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时代楷模电影往往以历史故事和真实事件作为题材和背景,在官方和民间,内外认可的世界中树立了卓越的典型人物形象。然而,这些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其身处的时代和历史事件却往往是真实的。不妨看看电影《铁道飞虎》,电影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列车猎人的故事,某种程度上,电影角色的表现是为当时的人民勇敢拼搏、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所做的典范,是对抗日斗争程序中,一些并不起眼的英雄人物的一种认可和纪念。通过电影,我们能够了解那个时代中的国家处于何等的状况,为什么这些英雄可以在这样的情景下诞生,其实抗争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武力碰撞,还是需要很多小小的事情来实现最终目标。

第三段:体悟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

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定要有榜样,有引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价值不断地改变和进步,而这个过程中,时代楷模电影也是一个很好的助力者,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等比例的引力样式。比如近年来备受影迷热议的电影《战狼2》。作为一部中国电影的“里程碑”,它性别意识和女权主义,为主流价值观带来了一场保守和超越性的融合。在电影中,有很多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情结,如英雄、忠诚、勇敢、自信和爱国主义等等。而正是这些情感元素,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是很重要的价值观,能够给人们在遇到困境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引领。这就是时代楷模电影的巨大价值所在。

第四段: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力量。

人类是情感动物,情感是真实生活中最为独特的标记,以人类之情为主角的电影的撑起了情感领域声音的energie。电影中的情感赋予了电影的特殊感受,让观众在电影的世界里体验真实的生活。时代楷模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情感的演绎和情感的传递,无不让观众为之动容。以主人公为代表的情感拓宽了电影的时空范畴,让我们去关心那些需要我们关心的人、问题,而这些正是影片故事皆欢场所抨击的价值观。

第五段:总结:感恩与奋斗。

作为一名年轻人,观看时代楷模电影,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电影不仅有爆炸的打斗场景,更有啜泣的情感场景,更在乎的是它们所代表的人物精神与价值观。正是因为电影合理地贯穿了这些元素,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起我们共鸣。尽管时光荏苒,但一些崇高的价值观和理念却始终没有改变,人生的奋斗之路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个信仰和一个榜样,而电影可以成为追逐这些价值和信仰的一个路标,这也加深了我们对于时代楷模电影的感恩和拥抱。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张连印,男,汉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1964年入伍,在党的培养下,经过部队的淬炼,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铁心跟党走,一心谋打赢,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2003年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18年来,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集体;他建设党性教育基地,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党史教育,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时代楷模电影观看心得体会

作为文艺的一种表现方式,电影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而时代楷模电影,更是备受社会关注和推崇。近期,我有幸观看了多部时代楷模电影,深受震撼和感动。下面,我想借此机会,就时代楷模电影这一主题,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时代楷模电影对生活的深入描绘。它们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比如电影《红旗漫卷西风》讲述了一个在核电站事故中英勇牺牲的工程师李卫国的故事,展现了他个人的不屈不挠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将这样的故事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刻的呈现,横跨70年,以中国历史上的十五个时间节点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

这些电影正是通过对生活的深入描绘,呈现出一个个普通人在特定时刻的感人故事,塑造出了一批带有时代性和历史感的楷模形象,被人们所敬仰和铭记。

时代楷模电影不仅仅是对于传统的英雄人物的传承,更是一种对于人性关怀的深刻表达。正是因为它们表现了和外在条件相对应的思考和精神提升,才能让我们从这些电影中得到真正的灵感价值。

电影《中国机长》就是生动的例证。这部电影讲述了2018年5月厦门航空一架波音737飞机的失事原因和航班机长何志森的英勇故事。影片展现了机长在面对空难的艰难抉择时,能够冷静机智的指挥救援以及在互相鼓舞的支持下完成紧急降落的英勇事迹。在电影中,机长何志森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生命、对他人、对责任的深深关怀。

时代楷模电影在塑造价值观上有着极高的独立性。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思想意义,这些电影常常能够相当程度地挑战社会的观念。比如电影《中国合伙人》,通过讲述三个经商合伙人成功创业、合伙破裂又成功北上扩张的故事,成功挑战了传统的刻板印象,对于人们的职场观念和社会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想法。

在时代楷模电影的呈现过程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那些光辉的事迹,更看到了中国人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品格内涵。在世界文化大潮中,中国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强韧的性格传承光芒。电影《解放了》就以这一特点为荣,让我们看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军人在不利情况下也能以他们团结协作、奋勇前进的精神在疆场上拼搏到底的可敬形象。

时代楷模电影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合集,展现了如梦似幻的英雄事迹,唤起了观众的荣誉感和参与感。通过对大事件的全面性剖面展示,我们不仅仅折射出了那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更愈发感受到那些楷模们的丰功伟绩所带来的深刻和骄傲。

最后,与那些真实英雄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让这种情绪源于坚守,流淌于奉献;让自己在电影中有所体悟,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让我们怀揣着这份荣耀、这份参与感,去走实自身,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退休来,“老兵”带领乡亲们已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老兵”名叫张连印,今年76岁,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他戎马一生,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在家乡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长城”。

(小标题)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

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

“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

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

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

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

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

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3年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认真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但,创业的艰难始料未及。

“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来就栽活了?”“发小”胡万金,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

树全死了,老汉伤心了,但更不甘心。他购书自学,上门请教专家,还跑去外地的林场学习,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

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乡种树的妻子记得,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有时水泡裂开,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

一次大女儿回乡看望,竟没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看着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两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泪。

而张连印有自己的“苦乐观”:“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如今,昔日的荒山,已松涛阵阵。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

采访中,张连印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

十几年来,张连印一直干在前面,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张连印回乡后也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点钟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植树的时候,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头上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当初听说他种树需要人手,我就来了。跟着将军植树,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初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我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工作起来,张连印发现,改善生态环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

于是,张连印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10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但还没来得及高兴,又一件事让他犯了难……。

2004年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了好几天。他认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

张连印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一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

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民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先后建起300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

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

“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

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

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

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

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

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认真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来到清风林教育基地苗圃参观。基地创办人张连印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这群“红领巾”说。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76年执着人生的写照。

1964年2月,村民们敲锣打鼓,送骑着大马、戴着红花的张连印去参军。一个备尝艰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16岁时爷爷病重,成绩优异的张连印初二时不得不辍学回村。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挣工分,编筐还欠债。

爷爷病逝后,张连印独自过活。那时候,村里谁家日子都紧巴。看张连印常常吃不饱,邻里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会珠算,脑子灵、品行好,安排他当小队记工员,后来又当大队会计和村民兵连指导员。

19岁那年,张连印被村里推荐入伍,圆了从军梦。

“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县东街礼堂召开的欢送会上,张连印代表新兵发言。

这个无数次在脑海中闪回、对无数人讲述过的场景,对张连印来说,是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不当个好兵,对不起村里对我的培养,对不起乡亲们对我的恩情,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入伍第一年获评“五好战士”“技术能手”,第二年入党,第三年提干当排长,第四年当副连长,第五年当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在军营这片沃土扎根拔节,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

乡亲们都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却不这么认为:“我从小生在张家场村,喝十里河的水、吃左云县的粮长大,在部队40年,没有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的培养关心,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退休前一年,张连印回张家场村探亲,看到很多乡亲住上了大瓦房,开上了摩托车,可放眼望去四周几乎看不到绿色,风沙还是拍得窗户“啪啪”作响。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左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地处京津沙源风口,沙尘暴危害严重,植树种草成活率低,生态环境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张连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休后,张连印把3个儿女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准备回老家张家场村植树造林。”

树高千尺不忘根。“我是一名党员、一个军人,退休后身体还行,做点社会需要、家乡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

将军解甲,落叶归根。

时代楷模张连印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

采访中,张连印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

十几年来,张连印一直干在前面,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张连印回乡后也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点钟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植树的时候,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头上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当初听说他种树需要人手,我就来了。跟着将军植树,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初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我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工作起来,张连印发现,改善生态环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

于是,张连印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10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但还没来得及高兴,又一件事让他犯了难……。

2004年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了好几天。他认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

张连印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一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

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民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先后建起300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来到清风林教育基地苗圃参观。基地创办人张连印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这群“红领巾”说。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76年执着人生的写照。

1964年2月,村民们敲锣打鼓,送骑着大马、戴着红花的张连印去参军。一个备尝艰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16岁时爷爷病重,成绩优异的张连印初二时不得不辍学回村。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挣工分,编筐还欠债。

爷爷病逝后,张连印独自过活。那时候,村里谁家日子都紧巴。看张连印常常吃不饱,邻里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会珠算,脑子灵、品行好,安排他当小队记工员,后来又当大队会计和村民兵连指导员。

19岁那年,张连印被村里推荐入伍,圆了从军梦。

“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县东街礼堂召开的欢送会上,张连印代表新兵发言。

这个无数次在脑海中闪回、对无数人讲述过的场景,对张连印来说,是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不当个好兵,对不起村里对我的培养,对不起乡亲们对我的恩情,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入伍第一年获评“五好战士”“技术能手”,第二年入党,第三年提干当排长,第四年当副连长,第五年当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在军营这片沃土扎根拔节,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

乡亲们都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却不这么认为:“我从小生在张家场村,喝十里河的水、吃左云县的粮长大,在部队40年,没有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的培养关心,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退休前一年,张连印回张家场村探亲,看到很多乡亲住上了大瓦房,开上了摩托车,可放眼望去四周几乎看不到绿色,风沙还是拍得窗户“啪啪”作响。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左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地处京津沙源风口,沙尘暴危害严重,植树种草成活率低,生态环境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张连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休后,张连印把3个儿女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准备回老家张家场村植树造林。”

树高千尺不忘根。“我是一名党员、一个军人,退休后身体还行,做点社会需要、家乡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

将军解甲,落叶归根。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在我们国家,在我们国家山西省左云县也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事迹值得被我们颂扬,值得被全社会学习,这是一束光,一束引领的光,一束觉醒的光,一束照亮大地的光。

张连印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长大成人的。这样的成长经历磨砺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敢于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气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面对命运的安排,张连印从不低头,并且以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莫过于感受到爱,而愿意再付出爱。

1964年3月张连印入伍的那天,乡亲们把他扶上高头大马,一遍遍地叮咛,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了他的口袋。就这样,张连印带着乡亲们的期望期望走向新的征程,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当兵几十年来,张连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成绩斐然。他38岁就担任了副师长,后来又当上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没有当年乡亲们的关照,就没有我张连印的今天。当年在部队报效国家,如今退休了总算有机会报答家乡父老了。”

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离开石家庄,义无反顾地回到老家,开始了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新战斗。

他先后20多次到县、市、省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知识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办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现地勘查设计,制定出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

从春季开始,他就着手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为大规模植树做准备。启动资金,很快就花光了张连印多年来的30多万元积蓄。他只好向儿女们求援:大女儿一家将刚买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贷款20万元送到父亲手中;儿子一家拿出10万元支持爸爸;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起拿给了父母。张连印又不辞辛劳,走访部队的老战友,跑有关单位和金融部门,多方面寻求支持帮助,总算解决了资金问题。

4年多的风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永吹冲锋号的张连印终于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狼和黄羊也出现在山里。

张连印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却仍在第二年开春坚持从治疗地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线。“我得让大家都看到我这样才能发动集体的力量”。

“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张连印当初回乡造林,就是为了带动大家共同来绿化荒山。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纪录片《时代楷模》,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呈现出了一些普通人在特殊时期中涌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受触动,对于人类的善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充满了敬佩和信心。下面,我将简要谈谈我观看《时代楷模》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这部纪录片向我展现了普通人的伟大。在纪录片中,有人身经百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有人默默无闻,但却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人忘我工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是特权阶级,也没有特殊的背景,但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影响着他人,改变着社会。这些普通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楷模,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环境中发挥了自己的优点,更是因为他们在困难和逆境中展现出来的坚韧和勇气。

其次,这部纪录片给了我对未来的希望。尽管纪录片中描绘的是一些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但它们所从事的工作和奉献所蕴含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在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有人承担起责任,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些从过去到现在的人物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的事迹给了我们勇气和动力,让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继续努力,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和价值。

再次,这部纪录片让我明白了个体的力量。纪录片中展示的每个主人公都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命运。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奉献,最终收获了成功和认可。这警示我们每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只要发挥出来,努力追求,就有机会成就一番伟业。我们不必苛求一夜成名,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有机会跃跃欲试,放飞自己的梦想。

最后,这部纪录片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通过观看《时代楷模》,我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对自己产生了一种使命感。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人,不仅仅要关注自己的个人发展,更要关注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只有真正用心去关爱他人,才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类的团结。因此,我会坚持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争取将来有机会为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总之,观看《时代楷模》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通过这部纪录片,我重新认识到了普通人的伟大,对未来和个体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给了我个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更大的勇气和动力。我深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心关爱他人和社会,就能够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

张连印要回乡种树的消息传开,张家场村炸开了锅。

“瞎弄!咱村的荒山,几十年就没种活过树,你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堂弟张连茂找到张连印。

张连茂十几岁时,和张连印见过村里老支书带着村民在荒山上种树。“那时候,从老杨树上砍下树枝,截成二尺半的枝条,斜插在树坑里,填土踩实就行了。可那会儿大家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去浇水伺候树?咱们这儿又常年刮‘黄毛风’,树咋能活?”

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有人问张连茂:“你那个大哥真有意思,当了那么多年官,年纪大该享清福了,咋想起种树这麻烦事?不种树咱们几辈辈不也过来了?”

回乡之初,还有人劝张连印,左云产煤,投资办煤矿,挣钱不费力,或者帮家乡招商引资,给企业当个顾问,发挥发挥余热。

“回村植树苦是苦点,但比当年条件好多了。花自己的钱,出自己的力,绿化荒山、回报家乡,我心里踏实。”张连印说。

盖房、建苗圃、打井、修渠,他和妻子王秀兰带来的30万元积蓄很快花光了。找亲戚、求朋友,他多方筹措,3个子女也拿出积蓄凑钱给他。

“投入这么多,肯定是等树长大了赚钱。”面对有些乡亲私下里的议论,张连印没有过多解释。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造林绿化合同,作出承诺:“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找到山西省林业设计勘察院现地勘查,制订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计划通过人工造林、道路绿化等使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有了“作战计划”,张连印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他哪像个将军?天天和我们干同样的活,一身迷彩服灰扑扑的,耳朵、嘴里都是沙子,脸晒得黑吹得红。抱树苗上山,我们抱两棵,他抱三棵。浇完地,他的胶鞋和衣服也是湿的。”和许多村民一样,胡万金被张连印和他的妻子深深感动,“嫂子和他一样,干完活满头大汗,嘴上风吹得裂口子,比农村媳妇还能干。怪不得两个人能成一家子。”

树栽活了,山坡绿了,人心暖了。2005年,乡亲们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准备立一块刻有“将军台”的石碑。张连印得知后坚决推辞:“这些年,乡亲们都在种树,我回来就是加入这个行列,事干了是大家的成绩。”在他的坚持下,石碑上的内容改为“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然而,乡亲们至今仍把这座亭子称作“将军台”。

风沙少了,飞鸟多了,黄羊回来了。“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全县林木覆盖率自2003年以来增长了6.43%,他的个人贡献率就达1.5%。”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介绍,张连印带领乡亲植树造林的事迹在华北大地广为流传。许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中小学师生慕名而来,邀请张连印作报告。尽管种树忙,但他有求必应。

如今,很多人劝张连印,树也种了,山也绿了,名也有了,也该歇歇、养养身体了。张连印却始终没有停下植树造林的脚步。

“你这么干不图名、不图利,到底图个啥?”有人问他。

“人这一辈子很短,经受的考验很多,我只图改变家乡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张连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