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论文(通用17篇)

时间:2024-05-14 09:46:03 作者:HT书生

范文范本是文学教育和写作培训的基础,它可以引导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写作素质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算教学的论文

一年级的计算教学是分为三部分由浅入深进行的,分别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依然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面对新课改对于计算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今天的孩子,我们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一年级计算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让不让学生掰手指?

进入一年级后到底要不要让学生掰手指头计算呢?我的观点是可以掰,但是不允许学生“低级地”掰,因为“低级的”掰手指,只是简单的数数而已,几乎没有思维的过程。计算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应该引导学生向“高级的”掰手指发展,慢慢地脱离手指。学生懂得了“高级的”掰手指,其实就是向学生渗透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关系以及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比“低级的”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有的同学掰手指成习惯了,不知道怎么在大脑中思考计算,可以引导学生试一试用脑子想手指,慢慢地脱离掰手指头,达到熟练的效果。

二、背不背加减法表?

对于一年级加减法表的教学,有的老师采取的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不要求背诵;有的.老师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且要求熟练地背诵。那么到底让学生背不背加减法表呢?我不否认学生很熟练地背诵过加法表后,对计算速度是起作用的,但是,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会造成学生失去自己的方法,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进行呢?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步:一、填全加法表,并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二、读熟加法表;三、让家长帮忙做一套加法表的卡片,用卡片每天练习一遍。一定要把卡片顺序打乱,练习的时候要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爸爸、妈妈进行比赛,也可以自己拿着卡片读,看需要多长时间,也可以和同学出示卡片进行比赛,我也会利用上课前开展出示卡片小组口算比赛。练习的时候,能不掰手指头的就尽量不掰,可以想手指头。经过一星期的练习,同学们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明显提高了,不知不觉中大部分学生都摆脱了掰手指头计算的习惯。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三、过早地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笔算)可以吗?

在一年级,笔算教学应该是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的时候开始真正学习和运用。

而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在学习10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时候,或者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就教给了孩子用竖式计算,导致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真正的算理,只是机械的计算正确而已。还有一部分老师也认为计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的时候,很多学生计算较慢,尤其是减法,就采取了引导学生用竖式的方法,或者这部分教学内容一带而过,对于口算不做练习,认为学习了后边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对于这部分内容自然而然就熟练了。那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提倡不提倡用笔算呢?我觉得不应提倡用笔算,因为口算与笔算有很大不同,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运算方式:口算不仅是作为笔算的台阶,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思维价值的内容,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充分地让学生练习口算,而不应该为了追求计算速度而采用笔算。

四、课堂上如何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呢?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应以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为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再让学生从中选择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算法的优化绝不是教师主观的指定与包办代替,要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过程。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自己好像很难自我领悟到最优化的算法,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体会到方法的最优化。比如全国名师徐斌老师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凑十法”是一种最简单方便的算法,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教学9+4=______、9+7=______,充分让学生说、做、展示各种算法。接着提问同学们,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方法计算最简便呢?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的特点,如果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他们可能不知所云。徐老师就采用了一个小猴搬块的故事:左边有9个方块,右边有6个方块,小猴子正在从右边搬了一块向左边放。问:小猴子聪明吗?聪明在哪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猴这样搬省力。接着引导学生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很自然地让学生感觉到“凑十法”的简便。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课堂上应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比如故事、游戏、比赛等引导孩子发现最简便的方法,切忌教师包办代替、少用学生自己观察的方法。当然最优化的方法还应是学生从中选择的适合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虽然教师从某种角度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但未必每个学生都喜欢、都能接受。所以说在多样化的算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也即只有“更优”,没有“最优”。

智慧教学的论文

从智慧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活动依然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有些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课,不能吸收学习内容自我学习意识不足等等。我将针对以上一系列问题,展开智慧教学模型研究设计。

2.1模型的建构依据。

数学来自生活,又可以作用生活。可以说,数学已经和生活息息相关。课程标准曾说过数学教学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数学学科的本质,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让学生从现有的生活经验开始,亲自去体验数学由生活现象转换到数学模型的过程当中来,进一步地再去指引在生活当中的运用,从而让学生不仅能收获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还能获得数学思维并使用相应的学科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课程标准液倡导老师要应用信息技术模式去建设学习数学的体验环境,帮助学生在研究知识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思考与探究的活动,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数学思想。

智慧不仅仅能展现在教育过程中,还能展现到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以及实践考察过程。智慧教育教学不仅要启迪学生思考,还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去思考,去积累思维发展的经验。教师要创造一种生动活波且有知识的教学背景,让学生自行感悟。而不是老师强行教出来。在智慧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怎么去发现问题、构想问题、抉择问题、评价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在发现问题,让学生能针对这些问题,自己有独立培养问题的意识能力,对待学习有一种积极态度。在构想问题的过程当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现象去感知规律。在抉择问题时,学生要能够综合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处理问题。在评价问题时,学生要提高自我认识。在归纳问题时,学生要从感性的认识转换为理性的认识,从而培养自己的演绎逻辑能力。

3总结。

全文对小学数学智慧教学模型研究进行了深度探析,并且在教学的实施过程提出几点建议,以便为以后的智慧教学呈现更清晰的学习目标、更加的合理化和多样灵活化。对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积累打下良好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的起点论文

近20年来,我一直带毕业班的语文课,而我听带班的语文高考成绩一直是全县和全校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如果说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了“低起点教学”。

一个班中少数学生成绩好,算不上教学成绩好;只有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好,那才称得上真正是教学成绩好。所谓的“低起点教学”,旨在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学中就应不但不忘掉中差生,而且要以中差生为主要教学对象;在提高中差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不但不能抛弃统编教材,而且要让中差生前进的脚印一步一步都落在统编教材上;在训练中差生掌握学习技能时,不仅不能去搞“花拳秀腿”,而是要从“稍息、立正、齐步走”的基础训练开始。

一、以中差生为主要教学对象。

实践证明,不论哪一门学科中,把教学注意力集中在少数“高能生”身上,都是一种极大的失策,对于语文教学就更是如此。我认为,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差生身上,是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的战略起点,是否选对这个起点,从根本上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

基于这种认识,我每年带了高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摸底,将学生按基础状况分类,要求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在信中说明自己的学习现状、知识缺漏,提出对教师的建议和要求,参照这些内容,制定出以中差生为主要对象的全年教学方案。

“高能生”都是相似的,中差生各有各的差距。有的差在意志上,有的差在基础上,真正差在智力上的极少,因此他们完全有希望赶上前进的队伍,在帮助中差生补缺漏上,我要求他们每人借一本近年来的优质资料,从中确定阅读练习的重点,鼓励他们以写纸条的形式向教师质疑问难。

二、始终以统编教材为教学内容。

教材中蕴含着最基本的和最全面的营养,它不但是课堂教学围绕的核心,而且是课外温习的最好的参考资料,对于中差生就更是如此。中差生必须过了教材关,才有可能走出学业落后的沼泽地。因此我们平日的教学,要摆对课本和资料的位置,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总之,要以课本和课内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后达到举一反三、迁移扩展的境界。

以课本为中心,不是简单到在课本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好,而是要以对课本的课堂教学为主体,依托丰富的课堂教学艺术,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例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语境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把握语意”、“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含蓄的语句,能加以解释”等等,必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分散训练的战略,把一个总的任务和大的任务,分散成部分和小的任务,在每一节课不同的一二十分钟内分散解决。但是在大的分散训练的格局下,又要集中优势兵力和时间集中讲解、重点突破、大打歼灭战。

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扩大课堂教学的战果。一方面要贯彻由点到面,即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恰当地向四周辐射、延伸、拓宽,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要贯彻由面到点,即把零散但相关的知识按着多项或单项的形式联结成一个完整体系,进行揉合、凝聚、统一,从而给学生头脑中一个整体和全面的理解。

三、以基础训练为教学出发点。

在选定了统编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后,我们便要以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或者说围绕统编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最基本的手段。事实正是这样,只有持之以恒的常规训练,把每个知识点都夯得很实,被训练者才能在应试训练中产生较高的悟性。

(责任编辑杨华忠)。

教学的起点论文

起点一直是20世纪会计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曾出现过会计本质论、会计假设论、会计对象论,会计动因论、会计职能论、会计环境论和会计目标论等,仍存在争论的是会计目标论和会计环境论。以上几种理论都是从某个角度看,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则来支持,不容易立脚。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必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考察,才能确立起来。本文试从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符合的条件,及对会计目标论和会计环境论的评价,得出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相结合才构成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结论。

一、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具备的条件。

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人点,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有总起点和分起点(多层次)之分。从整体上讲,会计理论研究只有一总的逻辑起点,具体研究某一会计理论问题时并不一定要从总起点开始进行逐步推演,只需从分支起点出发即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同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严密性,及对会计实践的指导和预测作用,在确定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时,必须要给出其必备的条件。

(一)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研究事物必须先知道事物的现象,然后从事物的现象中去发现本质,可知性是指只要具有一般知识的人就能正确地认识该事物。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更需要本身的可知性,如果研究起点就模糊,推理出的其他范畴必然模糊,构建起来的理论必然经不起实践检验。

(二)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能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会计系统是一个由多要素有机构成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但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之间木能直接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必须要有一个中介,只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连接,才能从复杂的会计环境抽象出某些供会计系统处理出信息;也只有通过这个桥梁建立起来的会计系统才是严密而有用的会计系统,由此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才是严密而的理论体系。

(三)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能够对其他范畴进行推理论证。会计理论体系由许多范畴构成,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是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起点是可知的,通过它要推理出其他抽象的范畴。推理过程要经得起论证,才能保证构建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的严密性。否则,会产生由一个起点推理同一抽象范畴的不确定性,将导致会计理论的模糊及混乱,从而不能发挥会计理论的指导和预测作用,最终导致该理论成为一种诡辩的无用的理论。

(四)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会计理论从会计实践来,又反过来指导会计实践,并在会计实践中得到检验,不断完善和。只有与实践联系起来的理论才是有用的科学的理论,需要以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为枢纽,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一端在实践里面,一端在理论里面,使二者有效地联系起来,只有用从会计实践中找出的会计理论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的。

二、对会计目标论和会计环境论的简要评析。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流行了多种起点论,只有会计目标论与会计环境论具有一定逻辑性,但又有其片面性的一面,因而不能成立。

(一)对会计目标论的评析。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要求的反映,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从而导致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这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会计目标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念逐渐在美国会计界得以确立并达成共识。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工作范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后,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才由会计假设让位于会计目标。

起点推导的其他抽象范畴的涵义也不同,同时也造成不同的会计目标连接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的方式也不同。因此,由这种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既不严密,也缺乏科学性。

(二)对会计环境论的评析。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是会计外环境与会计内环境的有机组合体。会计外环境是指、、经济和中同会计相关的部分,包括主体的其他职能活动、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及其活动、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有关法律制度、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会计内环境是指会计实践及其发展,具体体现为各个发展阶段的会计人员价值观念、会计思想、会计工作程序与、会计工作手段、会计工作内容等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因素。

会计环境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认为: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由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会计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着会计程序和方法。而会计假设则受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申,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为: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假设、对象――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这种观点有合理性一面,由会计环境为出发点揭示会计的发展,把会计理论建立在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便会计理论有了物质基础。但是,这种观点犯了一个西方的错误,即存在决定一切,近似一种“宿命论”的观点,片面地夸大了物质决定作用。

环境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会计之所以能从“结绳记事”成为国际商业语言,正是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变革的结果。但是,会计环境仅指会计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客观条件,以此为起点会计不能探明会计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性。会计环境虽具有可知性,但不能将其自身与会计系统连接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也不能推导出会计其他的抽象范围。再者,这种观点同样造成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模糊性,连接的多样性,从而导致连接环境和系统的模糊性。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构建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样不严密,也缺乏性。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的结合成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合理性。

会计目标或会计环境都不能单独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二者都是极端的观点,一个夸大主观能动性,另一个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都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会计理论体系申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对会计理论体系申的其他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会计理论体系构建起着决定作用。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不能割裂一方。在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客观的莫过于会计环境,而最主观的莫过于会计目标,所以,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结合起来才是会计理论研究起点。

(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

计环境是可知的。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互,会计环境在一定的时期是可知的,而会计目标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但人们往往会有一些超现实的想法,由客观或主观的单方面的作用会产生多种会计目标。但人的主观意识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只能偏向某一特定的会计目标,因而,这时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就是可知的、惟一的。

(二)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能够推理论证出会计理论体系的其它抽象范畴。会计理论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等方面,其中会计环境和会湘标的作用很关键。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和主观的会计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其他要素。一定时期的会计目标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推导出特定的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概念、会计准则等,并且是确定的、经得起论证的,其推导关系为: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会计假设、概念、本质、信息特征等。

(三)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能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联系起来。会计实务在会计环境中进行,会计环境联系着会计实务,而特定的会计目标是推导会计理论体系其他要素的关键,并且也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因此,二者的结合能够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其间的关系是“会计实务――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会计理论――会计实务”。

(四)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能够连接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会计环境虽然不能连接自身和会计系统,但由它产生的会计目标在这时发挥它能够连接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的功能,反映出它们在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中的分工,才反映了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中必须要体现出主观因素,其连接关系可表示为下图:

会计环境(筛选过的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

会计目标会计系统。

由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为: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一一会计实务。

四、小结。

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必须具备前述的四个条件,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辩证地去思维。以前的观点舍弃一方面而突出另一方面,是不科学的。只有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结合起来考察,才是唯物辩证的。

智慧教学的论文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颗心唤醒一颗心。

--题记。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这是龙文教育的办学核心宗旨。旨在警醒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用责任与良心去灌溉祖国的花朵。但是,我从工作里一年多的学习中得出的结论是:教育,不仅仅是一项良心工程,更是一项浩大繁琐的智慧工程,而且这智慧并不是说说而已。

一、用智慧带动课堂。

作为一对一的教学工作者深知,一对一教学和班级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不能够很清楚地认知差异,就会出现很多“重复性”与“垃圾式”的教学模式。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容易陷入“填鸭式”和“题海式”的枯燥教学程式里。久而久之,孩子厌学,教师倦怠。智慧的教师则是把学习或复习的工作扔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添上课的积极氛围。比如可以在考前的复习课上扔给学生这样几个问题:

1.你认为这段时间你学的最好的模块是什么?

2.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3.你觉得学习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4.你对复习课有哪些好的建议?

5.你对老师有什么建议?

良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巧妙地避免了被动性地听课局面,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出针对性的重难点有效各个击破,取得高效率的课堂效果不失为一种智慧的策略。

二、智慧管理可用“以法治生”、“以爱引导”代替“反复说教”。

管理我们手里的学生,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建立师生关系的初期就要订立好原则与标准。否则界限不明,后期的教学工作就成了无用功。此外,作为教师的我们易于陷入居高临下的境遇,将自己摆在中国传统的说教者和拯救者的位置上,一两次,一两个月的教育就希望学生能够“脱胎换骨”,这未免有点异想天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学生的改进也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过程,对待学生固然要严厉,但是更多的'是心灵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沟通。面对各种脾气古怪的后进生,教师应该学会冷静理智地对待和付出关爱。因为我看到很多老师曾经尝试做了很久的道德说教者后却看不到学生半点变化时就会如激怒的狮子,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多一点理智,让脾气性格古怪的孩子发完火,使完性子,抑制住我们内心的怒气,慢慢去感化和教育。人心都是肉长的,教育的本职其实就是让血肉鲜活的心开出美丽的花朵,让坚如磐石的心柔软鲜活起来。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艰难而细腻的工作。

平时的教学任务和整理道具任务比较繁琐,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人力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充分发师生间的互动作用。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有“事”可做的,并且在做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价值感。面对学生,我们决不能从心底里将他们划分为三六九等,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去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中国的经济发展愈发讲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成功的标准呆板地被固定为有钱有车有房,孩子成功的标准也被唯一地固定为第一第一还是第一。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目的很呆板,认为只有第一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才是最根本的价值体现。于是实在学不好的总不能得到认可的孩子就开始转移注意力,久而久之,行为便会出现偏差。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只有学会让学生在教师恒久的引导下“亲其师”才能令学生“信其道”。否则一味求快求成果,急功近利的心态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纵深的隔阂与鸿沟。用爱去沟通是一门恒久而艰难需要不断学习的艺术。因为每个人的耐性是有层次的,很多教师在长时间反复苦口婆心地教学后仍然不见成果,这个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便深感挫败,面临巨大的瓶颈。这就让我们不但怀疑孩子更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于是在教师的道路上能够走下去并且能够作为成功教育者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有恒久耐心和爱心的;一种是不断总结教训并且不断尝试新的方法的。二者真的缺一不可,归纳为一句话则是有智慧的人。

计算教学的论文

使用键盘进行中英文的输入是计算机操作基础中的基础,而“写字板”的学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一种简单的文字处理软件,亦为今后学习word做了完美的铺垫。本节课从初识键盘、认识写字板、输入英文字母、输入汉字四个方面展开,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最主要的输入工具之一键盘的布局,并使学生学会在写字板中输入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初步学会使用“智能abc输入法”之类的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技能基础。

学情分析。

1.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郭村小学三年级学生。这是一群农村学生,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在家在校都难以接触到计算机(三年级32人,具调查竟无一人家里有计算机,而学校也只有一台计算机),学生大都听过、见过但很少摸过计算机,所以教学起来肯定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所幸三年级只是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年,所以对基础要求也不高,况且指法方面毫无基础可能会更好。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大略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窗口的基本操作、但对窗口各部分的名称记得还不是很熟,在介绍写字板的窗口组成时有必要再复习一下。

3.学生认知障碍点:相对来说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本应至少分作三节课来教学、练习,但因学校只有一台电脑,难以提供学生大面积、长时间的练习,故在一节课内介绍完学生可能只能掌握些理论,要形成一定的技能只能靠以后安排练习课解决。

1、知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认识计算机键盘。学会在写字板中输入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初步会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汉字。

2、过程与方法:初识键盘靠教师用实物介绍,学生在纸质键盘上进行简单练习;在写字板中输入中英文靠老师演示,若有余时尽可能让学生用计算机实践一番。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任何技能的形成都是理论+实践的结果,都有规律可循。让学生明白基于视窗的各种软件的打开、关闭、窗口布局都有相似性,可以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键盘进行中英文输入。

2、教学难点:利用上档键输入上排符号;汉字词组的输入。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好教学用电脑、指法图片。

2、学生准备一张纸质键盘。

计算教学的论文

此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活动中自始至终以幼儿的兴趣为主。从开始选座位(喜欢什么颜色,就坐到那种颜色跟前的椅子上)到回答问题(谁愿意告诉大家)再到动手操作(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表),教师非常尊重幼儿每一次的选择。通过选择强调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来激发、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活动以一只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展开,教师能及时捉住深挖教育契机,对幼儿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幼儿探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设置问题,来挑战幼儿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师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给每个幼儿提供交流、发言、参与的平台。教师的语言交待清晰,亲和力强。

活动时间有点长,活动的难点突破的不明显。原因一提问:毛毛虫从星期日小小的卵壳钻出来,到星期六长成什么样?幼儿回答:“变成一只花蝴蝶。”我的预设答案是毛毛虫长成又大又胖。我当时再三引导,幼儿的答案始终有点偏离。紧跟着的提问是:“为什么毛毛虫从星期日到星期六会长成又大又胖的?”幼儿回答:“吃了许多有营养的东西”。幼儿的回答重点围绕着吃的什么东西,而我的提问目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之间发生的变化关系”。我一直在深深的思考这两处的提问,是否突出问题的中心,语言组织是否精练,诱发式引导是否到位?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我的语言优式等等。如果把第一个提问改为:毛毛虫从星期日到星期六经过一星期的时间长成什么样?也许更符合幼儿的逻辑思维,更贴近生活,也为我下一步的引导起到铺垫和梳理的作用,第二个问题抛出后,幼儿回答偏离中心时,教师应该顺着幼儿的问题和兴趣点及时引领幼儿的思考方向,如:毛毛虫在一天里吃这么多有营养的食物会长大吗?为什么?这样以来幼儿思考的方向就不会偏离中心。原因二多媒体的效果侧重故事的内容,如果把知识点与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相结合,就能更好的服务于活动需要。通过以上两处我深深感悟到一位教师的应变能力、随机性、观察力和对教材、幼儿的熟悉程度直接会影响到对这节活动的驾驭能力。

体操教学的论文

1.1对体操课程内容的选择的研究。

不论是体操教学还是其他的运动项目的教学设计,都必须要回归到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那么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即,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坚守与选择。在不断强调体育课重要性的同时,却很难看到课程本身的价值,就比如一台旧机器,总是不断的强调加润滑油和换零件,却不评价机器本身的时代价值,这就是我们坚守的问题。学生进入社会后,确实需要良好的身体和有规律的锻炼,但这些,不一定都是学生在课堂锻炼的,从另一方面讲,就是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教师不管有怎样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培养出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那样当学生步入社会,有规律的锻炼才体现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这就是我们选择的问题。把体操教学内容设计成体操是学生必不可少的部分的程度,这就是文献研究的意义所在。

作文教学的论文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每天二点一线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有来自生活的新鲜的体验, 如果老师每次作文都是老一套,出题 , 审题 ,指导写作,对于孩子来说,等于是闭门造车。孩子往往无话可说的根源就在这里。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利用有限的课堂空间,创设作文的情景,给学生提供感性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写起作文来才能有真情实感。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有很多含蓄隽永的课文,里面值得挖掘的东西很多,这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练笔写作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相机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在学习课文所创造的情景中,学生乐意写,笔头也来得快。

如在学习《穷人》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学习了鲁迅先生救助面包车夫后,当学生读到:“ 饱经风霜的脸——-”时,我饱含深情地说:“鲁迅先生看着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他的神情变得忧伤,他对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充满了同情,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鲁迅先生的眼中,被玻璃扎破脚的面包车夫,有着一张怎样的饱经风霜的脸?”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自己的想象,纷纷举手发言,当机我让他们动笔将车夫的面部表情写下来。这实则是一次外貌的描写,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因此写起来有话可说,毫不费力。

再如学习游园不值这一课时,在孩子们入情入景的朗读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根据这首诗的情景来写一个故事。在穷人这一课,当孩子们对桑那领养了邻居的孩子后,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展开讨论时,有的说他们生活变好了,有的说他们生活得更为悲惨。在一阵激烈的争论中,孩子们为桑那他们的生活而担忧,为穷人善良的心地而感动,乘热打铁,我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写写他们一家人第二天的情景。孩子们兴趣很大,写起来大有一吐为快之感。

二 。

课堂上或校园里,经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就要求老师做一个有心人,时刻留意这些突发事件,变不利为有利,捕捉作文素材,给学生创设作文情景。

例如在冬天下雪时,我利用课间时间带领学生看雪,玩雪,回教室后我马上引导学生进行有关雪的讨论,并以雪的联想为题写片断。一次上课,教室里飞进一只马蜂,因为这只外来入侵者,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变得闹腾起来,我放下课本,索性让学生观察这只马蜂,并让学生现场作文,要求加上他们的想象。冬天里,食堂停水,学生没有按时吃到早餐,饿着肚子上课,一直到第二节课时,早餐才送来,在学生争先恐后的拿包子吃时,有一个学生叫到:“给老师留一个!”这颇有戏剧性的一幕,让我既感动又兴奋,哈哈,又是一次绝好的练笔机会,学生们将这次事情称为“包子事件”,因为是亲身经历,又是现场所得,写起来是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至今还记得学生写到:“包子诚可贵,腹内更煎熬,若为师生故,二者皆可抛。”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积极而有个性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出来的,写作行为的.完成,更多是的依靠学生的知识迁移情绪体验的结果。

在活动中,学生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受是独特的,体验是深刻的,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创设作文情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朗诵比赛,辩论赛,进行活动场景的描写的拔河比赛,接力赛,内容丰富的班会队会,带学生参观校园建设,参观植物园等等。

如春天来了,我从学校的植物园抱来一盆盛开的鲜花放置讲台上,让学生观察,然后口头描述,有的学生这样写到:“真美!看啊,那较大的叶子多象一片荷叶,颜色是那么的富有生机,在那芳香的泥土旁,不知是谁伸出一颗可爱的小脑袋,毛茸茸的,他好奇的打量着整个世界。——-”有的写到:“又是一眨眼的功夫,那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又变成了一个万花女王,她轻轻地伸展着柔软的双臂,而那些含苞欲放的花蕾一定是万花女王的孩子,它们众星捧月般的围绕在女王的周围。”有的写到:“这朵花叫什么名字呢?是它让我知道春天的来临,那我就叫它春天的邮递员吧。”

仅仅是一盆小小的花,孩子们观察的仔细, 丰富的想象, 细腻的描述令我为之感叹。

这样在以老师为指导的作文训练中,老师不需要用口头讲授作文的方法来指导写作,而是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心领神会地快乐作文。

计算教学的论文

1.计算教学太依赖于情境。主要针对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同样是表现在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教师一味地刻意引导,致使学生为了迎合老师,想一些低价值的、原始的方法来充数。

3.课堂练习时间没保证。现在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越来越少了。

4.口算不讲速度。

1.引入形式要多样。

2.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保证适量的练习。

感想:

我在教学计算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同样也出现了上述的误区。计算是学生的最基础的知识,但我发现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降低了,主要表现在计算的准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而学生对计算这一部分也没多大的兴趣。同样我认为课堂练习时间不够,往往要做练习了,下课铃声也响了,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这也是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在以后的课堂40分钟内必须要保证有10分钟的时间练习巩固,同样也要保证练习的质量,加强学生平时的口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的论文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各种教材相应的进行了重组和改版引发至课堂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革命。新的课程标准中数与计算的课程也同样有了自己新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教学同样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这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内容比较有条理。学生只要照本宣科的练习和熟练就是了。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的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3《解决问题》当中就包含了对运算顺序的教学。图中操场上一共有3组跷跷板,每组跷跷板上有4个人,跷跷板边上一共又有7个人在玩耍,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列算式为7+3×4,学生结合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了。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的发散出去。如一位教师教学“8加几”,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标上她8岁,再出示一位穿绿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岁。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很明显,教师想让学生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可是学生却五花八门的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问题。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计算的问题。仔细推想,学生即使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所以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生活价值的。否则,它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

(二)关于估算。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米;应用题“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当前,人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 ),教学楼高20( ),鸡蛋重50( ),西瓜重( )等等。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估算练习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估算训练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估算内容,便于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请你估算,找出下面计算正确的题。

(1)62.7×0.45=440.86(2)483×0.64=309.12。

(3)0.04×68=0.17(4)0.84×7.5=0.705。

第(1)题从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就已是错误的;第(2)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对的,再者500×0.6=300,说明积的值比300稍大些,显然这题是对的;第(4)题由于两个因数相乘末尾有0,第(4)题明显是错误的,而第(3)题,0.04×70=2.8,而0.17显然是太小了,那么这题也是错误的。

另外,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估算能力,而且对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能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在准确计算之前的估计,必须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估算出虽不精确却较合乎实际的结果。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它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关于算法多样化。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一个班级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算法。这就叫算法多样化。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

2.算法最优化。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

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

我以为,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作者简介:周凤娟,女,30岁。师范毕业,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安丘市教学新秀、潍坊市优质课一等奖。所执教的课在10月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讨会石家庄年会上获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在《山东教育》上发表文章三篇,所撰写《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获人民教育出版社优秀奖。

初中教学的论文

近些年来,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固化,难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语文课堂呆板,学生难以达到应有的语文素养,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肯定要发生一场大的变化。在变革中,科学技术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应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初中语文的教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多媒体;兴趣。

近些年来,国家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教学的模式和手段逐渐趋于多元化,其中多媒体技术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教学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1、有利于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知识,塑造一个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帮助学生体验文章的真实感情,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情境越是生动逼真,学生的代入感就越强,对于知识就能更好吸收。而多媒体技术利于情境的形成,从而能对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形成一定保障,所以说多媒体技术纳入初中语文教学是必要的。

语文即有其具体的一面,也有其抽象的一面,只是依靠做题和背书并不能很好掌握全面的知识,理解其抽象一面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其自身的阅历和经验有关。初中语文教学所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内容简化,让学生容易理解。例如初中语文说明文的学习,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说明文的特点就是严肃公正、用词严谨、专业客观,学生不一定能很好理解。在这时,多媒体技术就要发挥作用了,可以利用多媒体,把知识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呈现,使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多媒体由于其呈现内容的多样性,从而扩宽了学生了解知识的眼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固化的现状。知识不分国界和时间,从国内到国外,从古代到现代,只要是对学生有作用的资源,多媒体技术都能把这些知识呈现。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不仅依靠手中的粉笔,还能借助各类资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多媒体技术代表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学校和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契机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中提出了对学生综合素养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体。要想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就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配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增强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的互动,增强教学活跃的气氛。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改革是必要的。

1、与教材配合,优化多媒体课件。

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仅有板书这一种方法,多媒体课件能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初中语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是为了依据课件的内容,在新课标的规范下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技术也不应该只求标新立异,其根本前提是要依据语文课本,不能脱离课本只求创意。例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课件制作就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选取对应歌曲的经典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选取相应的朗诵片段,结合花木兰人物的相应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花木兰的个人形象;三,先对重点难点的字词进行解释,利用图片和音频等带领学生朗读,感受学习语文的魅力。

2、用多媒体来扩宽学生的视野。

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学习一篇文章,学生不仅能增强对于字词、成语等的积累,还能了解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教授学生相关知识,学生也能根据多媒体呈现的相关知识来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在教授《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广泛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背景材料,优秀的苏州园林作品等来增强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学生了解到课本之外的知识,扩宽了学生学习的视野,使语文教学得以顺利开展下去。

3、用多媒体来增强对重点难点的学习。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增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语文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例如,在文章《藤野先生》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把握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文章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学习提纲,将学习提纲在多媒体上重点展示。选取文章中的学习难点,通过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进行重点难点的深入思考与探讨。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元化的特点,将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展示出来,要求学生用特色的流程图的方式展现出来,教师对流程图进行点评时,通过多媒体来具体指出学生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制作更优秀的流程图。

4、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学生提高。

课外学习的能力仅靠课堂中教授的知识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不够的,学生还应主动学习课外知识。这就要就多媒体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注意增加语文素材的信息,提醒同学进行课外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工具进行扩展阅读,此外还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同学在各自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语文的课外阅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其不足之处,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有提升空间。学校和教师应更加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调整使用方法,创新其使用形式,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配合多媒体教学进行知识的教授。希望本文能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崔聿.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8):2-2.

体操教学的论文

(1)完善培训与考核机制,全面增进广大教师对《课标》的深入理解与执行力。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从体育教师的体操技能、体操教学能力和《课标》出发进行层层培训,增强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增进体育教师对课程目标、性质与价值的深入理解,切实提高体育教师依据课标选择体操教学内容、拓展体操教材与制定体操教学计划的课程实施能力。

(2)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机制,狠抓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在教学中要加大教学管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易操作的日常教学规范、教学评价体系与管理体制,抓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避免体育教师出现侧重和走偏现象,杜绝出现体操等教学内容边缘化的现象。

(3)从基层教师的实际出发,详细制定必修项目教学内容与目标体系。在加大体操教学力度的同时,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将体操项目纳入到必修内容中,通过制定详细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如体操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考核方案等,避免因缺乏规定、理解的偏差,导致随意选择教学内容的混乱现象。

(4)构建以体操为辅项的主辅项制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教学中把学生主选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体操类项目为辅助内容,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文教学的论文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初中教学的论文

“读”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各个学段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读”才能使机械死板的文本和课堂活跃起来,才能把阅读材料的繁文缛节简单化和有效化,只有读出来才能使初中生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随着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以往那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提倡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初中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然而,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我们的课堂焕发无穷魅力。“读”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各个学段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读”才能使机械死板的文本和课堂活跃起来,才能把阅读材料的繁文缛节简单化和有效化,只有读出来才能使初中生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读”的能力?下面谈谈我对这一课题的几点理解和看法。

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帮助初中生掌握文章内容,活跃思维,培养感情的主要方法。所以,在课堂阅读中,不管讲解哪种体裁的阅读材料,低年级或高年级,都需要朗读这个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朗读本身就是对字、词、句子以及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并且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教学,加强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语感,而且还可以开发初中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与语言组织能力。不过,要有效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重大作用,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达到课堂阅读真正目的,我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1明确培养朗读能力的要求:2011年新版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地读,就是要坚持用普通话读,声音要清晰、洪亮,要读准字音;流利地读,就是要对朗读的材料稍微熟悉,读的时候要语句通顺、连贯;有感情地读,就是声音要抑扬顿挫,做到声貌齐聚,感情自然流露于表。对朗读的要求,不但老师要了如指掌,还要让初中生心知肚明。只有如此,才能使老师有效地教和学生有效地学,进而使朗读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1.2把握时机做好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在阅读教学中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老师的有效的范读,能引起初中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对朗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很快地增强初中生的朗读能力。

1.3强化对初中生朗读的指导:要想实现朗读教学的目标,单单做到教师范读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加强对初中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初中生的朗读一定要在老师的帮助与指点下进行,进而增强朗读水平,达到预期的效果。通常来说,我们对初中生的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生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除了新课标对初中生的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还要对他们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为前提,把解释字词、剖析课文、教师范读等结合在一起进行。指导朗读的关键还要指点初中生把他们自己从文中所体会到的东西,通过大声朗读正确地表述出来,使朗读起到加深理解文章内容的作用。

(2)初中生要自觉改正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当初中生在朗读中出现某些错误时,老师不能只是说:“不对,我给你读一遍。”然后就给初中生念一遍。老师应该仔细查明出现错误的原因,接着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探索,让他们自觉改正错误。

(3)重视朗读训练的方式。要理解一篇文章,必需反复读,但一味地读,读了一遍又一遍,只会让初中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老师要创设一些读的形式,以激发初中生的兴趣。要按照材料内容安排各种读书方式,如可以分角色读、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等,还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诗歌朗诵、演讲等形式,从而使初中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也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4)注重培养朗读的技巧。朗读时只有协调好语调、重读和节奏三者的关系才能读得通顺、流利且充满感情,完成朗读的各项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提供给初中生一些有效的朗读的方法,进而实现朗读的有效性。

1.4设置良好朗读的语言环境: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初中生的注意力。那么怎样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大家都知道,单调的朗读只有让初中生变得口干舌燥,毫无兴趣。所以要设置一些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初中生乐于读、争着读。

1.5掌握朗读评价的策略:很多老师愿意对初中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直接的评价,这样直接评价能使初中生直接感受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有助于改正和提高,但朗读教学中适当使用一些启发评价也是必要的。一般课文所要表述感情比较复杂,除了原始的喜怒哀乐外,还应由精神需要得以满足产生的愉悦感。在朗读教学中,应针对各种朗读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要求初中生读熟课文的,应当采取直接评价;要求初中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应当采取启发评价,也就是通过引导性的问题或者是体态语来发人深思。这样既引起了初中生的注意力,又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既对朗读进行了评价,又对朗读进行了指导;既让初中生掌握了朗读策略,又活跃他们的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初中生全身心投入于文章环境中的最佳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最多的阅读方法就是默读。所以默读能力是所有人在阅读生涯中必备的一种能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初中生的这种能力。首先明确要求,抓住重点默读是不作声的阅读,它是阅读最重要的方式。平时我们所说的要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就是指培养默读的能力。初中阶段所要求培养的默读能力,新课标对此提出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初中生认识并学习默读;要求初中生初步学会默读;要求初中生默读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所以初中阅读教学都需要默读训练。其次还要强化默读的学法指导和练习过程。大家都知道一篇课文的信息量很大,有的内容是重要的,有的内容是次要的。我们要尽量让初中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大量的阅读信息进行取舍,把有用的内容记入大脑,并且要边读边想,也可利用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总之,朗读和默读都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把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语文老师还要多加思考,积极探索,在教学中使用好“读”这一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质。

作文教学的论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

(1)只定范围不命题。

(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

(3)不限篇幅和篇数。

(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初中教学的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朗读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从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希望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初中语文;朗读能力;有效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可以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朗读的方法有许多种,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朗读方法。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教学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这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1、朗读时间不足。

现在初中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技能不够,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只讲不读的现象。语文教师常常存在不给学生留下充足时间朗读和体会课文的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讲,讲的学生完全没有兴致,课堂气氛沉闷[1]。一节课45分钟,要么根本不朗读,要么朗读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朗读的时间大多被讲析、问答占用。笔者听课时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始上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朗读一遍课文,3分钟后,不管学生是否已读完,就武断地喊停,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课后笔者问他为何不让学生读完,他回答:“怕朗读占用的时间长了,课讲不完。”

2、朗读形式不当。

初中语文教师中有一些了解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处,但是没有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也没有吸收正确的朗读方式教会学生阅读。前人创造了许多的朗读方式,教师没有有效学习,更谈不到教会学生学习这些有效的朗读方式了。在教学中尽管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但是忽视了自身在课堂上的指导地位,导致整堂课学生都在按照自己不正确的朗读方式朗读,教师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此外教师通常都不会选择利用一些背景音乐为学生朗读课文营造气氛,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感情。

3、朗读指导不佳。

一般课堂上学生朗读时的方式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散读,第二种是互读,第三种是在全班朗读。前两种朗读方式,基本上需要班级内的每一学生参与,后一种方式则是一些教师眼中的优秀学生朗读。这前两种朗读方式始终会出现一些不热爱朗读的学生开小差,在其他人朗读的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现象,影响了朗读的效果。后一种则是会影响到学困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成绩的均衡提高,会导致学困生等学生渐渐放弃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

1、教师要培养学生朗读的技巧。

学生朗读时表现出的专业性和特色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方可达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朗读之前首先要教会学生一些朗读时的技巧。第一,教会学生朗读时停顿。在朗读中停顿又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学生因为刚刚开始深入了解语文这一门学科以及朗读的技巧。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就需要在这时体现。

1)语法停顿主要是指在朗读时需要根据段落以及标点符号的分布情况分别作出长度不等的停顿。比如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举例,这篇文章一共分为了五个段落,段落之间的情感以及内容都转换的特别大,因此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需要长一些。而根据每一段的内部之间的标点符号以及内容的情况,选择不同长度的停顿时间,比如在这篇课文的第三段: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两个用句号隔开的句子中间停顿的时间需要略长一些,小分句之间的停顿略短些。

2)朗读时逻辑停顿是由逻辑思维决定的。需要学生领会了句子或者文章的目的之后才可以准确选择停顿点。比如这样一句话:高血脂是人类的隐形杀手。这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非常那个明显,强调的是高血脂,朗读时需要在高血脂后面停顿一下,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3)心理停顿是由朗读者的心理以及文章饱含的情绪决定的。当朗读者朗读到一篇文章的高潮之处的时候,或者朗读到情感最为丰富和复杂的地方的时候,适当选择停顿,可以使听众感染文章中的那种情绪。比如初中语文课本中非常经典的课文《最后一课》中的一句话:韩麦尔先生站起来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一句话学生在朗读时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那种心情,会不由自主地在“站起来了”,“我觉得”,“这么”这三个地方作出短暂的停顿,目的是渲染情绪。第二,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好朗读的速度。朗读时的速度决定了朗读的质量,不应该随着朗读者的心情而随意变换,而是应该按照朗读的文章的特点,进行速度的把握。总体来看需要注意到朗读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情、描写的环境等等。比如在初中教材中收录的安徒生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其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描写是针对皇帝在初次看到新装时的心理活动。由于是心理活动,学生在朗读时需要放低声音并且放慢速度进行朗读,才可以将皇帝那种对自己的怀疑还有疑惑完全表现出来。

2、发现朗读的文章的特点。

学生在朗读一篇文章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明白作者在讲什么,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在朗读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在了解诗词的具体内容之后进行朗读,才可以保证朗读时的感情以及语速等达到最佳状态。比如当阅读在读到某一段内容时,段落中作者采用了许多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在朗读时要将重音放在这些词语上面。比如《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其中“赞美”,“北方的农民”,“我们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都需要朗读者重读,目的是表现文章标题所写“礼赞”两个字,这就充分把握住了文章的特色。

朗读有利于大脑,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己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1]吴敏.朗读在散文教学中的作用[j].苏州教育学院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