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论文精选

时间:2023-07-13 15:39:07 作者:WJ王杰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数学论文精选篇一

在新课改改革中,需要数学教师先改变自己的观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新观念和新理念注入教学设计中。所以,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的独立发展提供条件。

(一)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才能在课堂学习中沿着教学目标不断进步。在新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从对知识的精心讲述中脱离出来,成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是不参与教学活动,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只要有思考,就能获得进步。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能使他们感到巨大的乐趣和激情,引发他们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变成主动

教学观念的改变引起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是解题的经验,他们在记忆和模仿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思维得不到发展。在对待较难问题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地走进数学,探索数学的本质,使他们能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通过分析数学问题得到其中蕴涵的实质,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主动发展。

(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

单一的教学评价针对的是传统教学。在新课改实施中,评价针对学生的多个方面进行,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和价值观,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学习成绩等都要作为评价的内容,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有效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能保持持久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高效率对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在让学生接触新学知识时,为了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其中,把自己放到创设的情境中来分析问题,使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更强,能找到问题的入手点进行解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和生活有关的情境,使他们联系生活的同时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都是不成功的教学。在进行师生互动过程中,他们针对的是教材内容的探讨。在课堂学习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不能按照教材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扩充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单纯地讲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不能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类思想,使他们具备把一大堆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他们一些生活物品、玩具、学习用品等来让学生进行分类,从而从实际动手中增强学生对分类思想的理解。通过在学习中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把物品进行分类,把教师的教具、卫生物品、杂物进行分类,使教室保持整洁。在生活中加入所学知识,在数学知识中体会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加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的奥秘充满探索精神,使他们不断地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学习。总之,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2023年数学论文精选篇二

通过对部分小学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观察,以及在课下与教师们的沟通,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上有不少问题亟需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少教师较少运用教学设计,没有备课阶段,采用现成的参考资料直接讲课,上课时完全凭着自己的经验,没有具体的课程设计环节。二是教学时所涉及的内容设计太过笼统,内容不够充实,流于形式。授课要素之间的表述极为简单,各个知识环节处于分割和游离的状态。各要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关系。三是在教学设计在主次排序上缺乏严谨度,乱而无序。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寻出教师“唯经验第一”这一教学问题的根源所在,发现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让教师“唯经验第一”的思维得到彻底的改变。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帮助教师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优化设计更加便于他们快速学习新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希望可以借助这次研究为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案例以“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为题,来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本次微型实验的教学设计共分五步。第一步是设计阶段,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的可操作性,对教学目标进行排序。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选择两位数,且整十”的笔算除法,或“除数是两位数,且不整十”的笔算除法。教师以此为例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二步是开发阶段,教师拿出一张纸,纸上画有图画,一个框内装着140个苹果,接着提出问题:要把这些苹果分给20个人,该怎样分呢?在这一阶段促使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判断,对题型进行分析,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之后教师可再列出一种题型,如“141÷30”“467÷20”等,要求学生详细写出计算的每一步骤,锻炼学生的脑部思考与手部记录同时进行的能力。第三步是实施阶段,要求教师根据课堂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诱导式教学。第四步是评价阶段,通过再次进行习题检测和对教学效果的测验,评判学生的学习质量。

通过上述实验发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明显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易到难,从单一学习拓展到了多角度学习,数学学习质量明显上升,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改善也有积极影响。可以说,教师教学设计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需要从抓紧教师的教学设计入手。课后有教师反映整个教学设计还是显得稍有复杂之感,刚上岗的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而无法准确地理解、把握整个教学设计的授课节奏,年长的教师也因为受长期的旧式教学法影响短时间内无法适应。鉴于上述问题,教育工作者还应就如何简化整个教学设计进行探究,以便实现各个阶层的教师都能快速地适应这套教学模式。

2023年数学论文精选篇三

素质教育提倡各科教学都要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基础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023年数学论文精选篇四

一、把自由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的表达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

如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小东家有白兔6只,黑兔比白兔多2只。黑兔有几只?”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白兔有6只,我就摆上6根小棒,黑兔的只数我是这样摆的,先摆6根小棒,这样黑兔和白兔就同样多了,再摆2根,黑兔就比白兔多2只了,我数了数,黑兔一共有8只。

生2:我是这样想的,黑兔比白兔多2只,就是黑兔多白兔少,要我们算黑兔有多少只,我就用加法来算,6+2=8,黑兔有8只。

生3:我用画图的方法来算,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6只白兔,然后再画一条表示黑兔,因为黑兔比白兔多,所以我画得比白兔这段长,所以我用加法计算,6+2=8,黑兔有8只。

……

这样教学,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往往能表达出老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老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把动手操作的自由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在学生得出三角形意义的基础上,这时教师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因此,教师可提出问题:“能否把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中的“围成”一词改成“组成”呢?”我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身边的学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听后,兴趣盎然。有的同桌同学就地取材运用笔或直尺作学具,一起动手摆一摆,试一试;有的同桌同学还相互合作画一画“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非三角形)”等等。这样,通过摆一摆,画一画,使他们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并逐步加深对“围成”与“组成”这两个词不同的认识。

三、把个性体验的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课标》中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学生要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积极地投身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主动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形成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切身体验。

一组:我们组把圆锥形橡皮泥捏成了长方体,测量长、宽、高后求出了圆锥的体积,看来圆锥可以转化成长方体。

二组:我们组把圆锥形橡皮泥捏成了正方体,也求出它的体积。

师:请大家谈一谈对刚才的实验有什么体验或想法。

一组:我们组开始认为转化长方体好,因为形状规则,好捏,现在体会到这样不利于发现它们的关系。

二组:这样实验好,因为大家可以动手。

三组:这样实验好,感觉数学很有意思。

四、把课外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空间,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后,可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

(5)用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制作一个高5厘米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请你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用图表示出来。

通过把课外探究活动的空间留给了学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2023年数学论文精选篇五

学习数学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激活学生思维,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来引领学生全员参与、激情投入,使小学生在偷悦、宽松、和谐的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让数学课堂笑起来”的方法与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我用打比方的方法,编成这样的儿歌来教学:“样子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对数大,尖头对数小。”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愉快而轻松地记住了大于号、小于号,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又如,在五年级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将分母比作母亲,分子比作儿子。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小的就是真的,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大或与母亲相同的就是假的。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母子年龄关系比方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为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用游戏形式创造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小球装入书包,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摸球,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再让其他同学猜他手中球的颜色,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摸过几次小球后,我让学生们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学生们表现不错,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又如:在一年级“数字5的读写”教学时,授课前,我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转,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给鱼接尾巴、对口令、找朋友、摘果子、夺红旗、猜一猜、送信、开火车、登上聪明塔等。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乐中明理,在兴趣中学习,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我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8个人,右边有6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先讲述了如下故事:王二毛赶着10头牛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去就是9头牛,王二毛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毛找找吧!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毛真粗心,他自己坐的哪一头牛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王二毛的错了。又如,教学“几和第几”,我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打起嗝儿来,心想,早知道这个馒头能吃饱,起初那两个馒头就不该吃。同学们,你们评评看,小和尚的说法对吗?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吃了3个馒头才饱的,前两个馒头不吃怎么能饱呢?”有的说:“如果只吃第3个馒头,那就只吃了一个馒头,不会饱。”同学们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很轻松地明白了“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再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先讲了一个“智擒盗马贼”的小故事:美国总统华盛顿的马被人偷走了,他同警察一起赶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调查。但那人一口咬定马是自己的,华盛顿就立刻用两手蒙住马的双眼,问那个偷马人:如果马真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这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偷马人犹豫地说;“左眼。”。华盛顿放下蒙马左眼的手,马的左眼并不瞎,偷马人立刻改口说:“我说错了,马的右眼是瞎的。”华盛顿又放下蒙马右眼的手,马的右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偷马人还想狡辩。“是的,你是错了。”警察说,“这些足以证明马不是你的,你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讲完这个故事,鼓励大家说:“同学们,今天在解题的时候,能不能学学华盛顿,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自己的‘马’呢?”这个智慧故事,启发学生当遇到数量关系抽象、条件比较隐蔽,无从下手时,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先作出假设,由此提出一些关系和结论,产生差异与矛盾,通过分析与思考,找出差异的原因,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量关系明确化,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又如: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我引进老人给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早上分给猴子三个桃子,晚上分给猴子四个桃子,猴子不高兴;然后老人重新分配:早上分四个桃子,晚上分三个桃子,猴子可高兴了。这样的故事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广大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023年数学论文精选篇六

根据当今国内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国家相关教育部门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适应时代需要和实现初中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实验工作渐渐地逐步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实施,并将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教学过程是有效地实施课程的基本方式所体现。就数学教学过程而言,从教学过程来看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探讨,尤其是初中数学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对于实施新课程,有效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其高效率体现在传授知识的有效性、学生模仿老师做题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对付考试的灵巧性。本人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效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有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统一协调的过程,是在最少的时间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有效提升的過程。如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高效率呢?本人就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对学生实施有效知识教育、科学规范的研究数学新课程

教材曾经简单、单一的一度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按教学大纲传授教材内容就可以了。然而,现如今初中数学教材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动,就连课程体系都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对所有教师与学生来讲意义是不同的。而且就数学本身而言,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它学科难。所以需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新有效地研究新课程,重组、活化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发展需要。

二.师生密切配合,提升数学教学创造性

如何正确处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是长期以来教学理论届长期议论的话题,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钻研的问题。以前的教育学者总是把教师摆在中心位置,过分声明教师的主体地位和领导作用;现在的实用型学者则把学生摆在中心位置,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其实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都要遵循学围绕教转的原则,实际上,教学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效果。

三.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觉体验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把教育目标单一地理解成是传授专业知识与训练学科技能,如此一来学生课堂的一切尽在教师掌握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往往因此而被泯灭、无法真正的发挥出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这也成了往届初中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原因。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培养和锻炼数学思维能力,获得积极地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综合素质。

四.在新授中有效发辉学生潜力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素质的提高。第三个阶段是学生的应用、创造、发现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不少数学教师只重视理论却忽视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转变旧观念,在实际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对于学生的创造和发现能力的培养,不能停滞不前。新课程中,出现了研究性课题,这些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老师克服惰性心理、积极钻研教材,将一些新颖的生动的生活实例带入课堂新授部分,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自我提问、集体解答,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让学生对每一堂新授课都有不一样的深刻记忆,从根本上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

五.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如勾股定理、杨辉三角等都是反映爱国情怀的典型例子。教师应紧抓这些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事迹以及他们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教材内容看,数学体系中常见的如: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通过讲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对事物间存在的联系转化等观点。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性、顽强性、创造性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现如今科技对人类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具备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扎扎实实地系统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几何证明题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以及严谨、有条不紊的科学态度。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美育是以人为对象和载体,体现了“育人”功能与目的内在统一。

数学理论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方法、数学结论的奇异性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美感,使之形成对数学科学的爱好,能够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也能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善于引导,就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渗透。

2023年数学论文精选篇七

一、学会阅读数学课本

课本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使用课本,养成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课本的指导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可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可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对于将要学到的新知识先自学,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看书时往往只重视回答问题,寻找答案,忽视思考探索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提出一些关键的有探究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重点看过程。二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看书,一般是新授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留有质疑的余地。有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的内容学生看书就能看懂理解的,教师不必讲解。如比例中什么是前项、后项、比号;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等。三是指导学生课后自读课本,其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品味,如一些文字长或难记忆的概念,则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另外,课后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教师推荐的数学课外读物,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比较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如果教师引导得力,则会对这些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如一些数学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学会动手操作

小学生数学概念、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往往需要借助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来实现,正确的操作才能真正发挥操作的功效,而学生正确的操作来自于教师对操作方法的指导。如学习“长方形的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在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们让学生摆面积单位学具,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再问:“如果求长方形操场或更大的长方形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以后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2)这些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3)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正方形。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仅理解了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公式的由来。

三、学会质疑问难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学习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或者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小学生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更多的是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知所云,不会质疑问难。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按角度的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后,为了使其更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质疑: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只根据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为什么锐角三角形要根据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得出呢?对此设疑进行分析:逐个用纸板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或一个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后,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得到了解释:因为三角形的三个角中,钝角、直角最多只能有一个,而锐角可以有三个,所以判断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确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个知识达到真正融会贯通。对小学生来说,虽然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开始时较难掌握,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但养成习惯后,他们会提出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四、学会总结学习过程和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注意在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他们从一点一滴零散知识的学习中揭示出学习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中、高年级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不仅可以领会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例如学生在学习《圆柱体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形成圆柱几何图形有概念和探索掌握圆柱体图形特征的两个阶段学习后,圆柱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于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今天是怎样认识圆柱体的,怎样发现圆柱特征的,进而意识到学习的新知识是通过观察、操作、读书、想象、练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去尝试,去认识,去发现而得到的。再如学习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时,在总结出小数乘、除法实际上就是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积、商的小数点定位知识,进而意识到小学数学新知识大都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学习新知时就能主动地“见新思旧,化新为旧,以旧学新”。

总之,把学法指导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023年数学论文精选篇八

看到题目后,有的人开动脑筋,寻找方法;有的人望着天花板干瞪眼;我绞尽脑汁使劲地想,终于思考出一种方法,于是赶紧举起小手,老师便叫我起来回答,我大声地说:“100-4=96米;96÷2=48米;80-4=76米;76÷2=38米;38×48=1824平方米”。

沈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夏雨航站起来回答,他连说了好几个算式,可我们却不懂。

老师又让大家想其他方法,大家看起来信心十足,但又害怕不对又都低下了头。

于是沈老师就带着我们一起理解了各个算式,这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肯想,就一定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2023年数学论文精选篇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