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五篇)

时间:2023-07-12 11:59:03 作者:WJ王杰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新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五篇)篇一

这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同学自强自立,同学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小朋友自身去学会生活的身手。

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

1、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学习课文的方法和习惯。

2、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

学习目标

1、认知12个生字,会写生字“自”。

2、研读课文第一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不依赖家长,自身学会生活的身手。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投影片和小鸭、鸭妈妈的头饰。

导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家里自身会干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二)揭示课题。

2、看老师写课题,你猜老师想写什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一读课文,用铅笔标出不认知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让同学圈点,主要引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小朋友,现在先把你认知的字读一读,不认知的字看拼音读。

(三)听读课文,识字。

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从这两个故事中你挑选一个喜欢的读给大家听。(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

(四)同桌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假如同桌读对了,你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假如读错了,你就帮帮他。

(五)识记生字。

哪些字你以前就认知了?怎么认知的?哪个字你有好方法记住它?

(一)出示投影片,显示文中的两幅图片

(同学喜欢哪幅就说哪一幅。)请同学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说什么?(教师板书:小鸭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二)这节课俺们先学第一段

1、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哪个小朋友把小鸭说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小鸭说的话。

2、这是一只很有礼貌的小鸭,你从哪里发现的?

3、想一想: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小鸭的话?自身练读,同桌互相评议。

读一读,比一比,妈妈,您带俺去游泳。

妈妈,您带俺去游泳,好吗?

4、小朋友对谁说话会用上“您”?

(三)自身读一读鸭妈妈的话。

1、出示句子:小溪的水不深,自身去游吧!

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要大家帮你解决吗?

分小组讨论:鸭妈妈为什么让小鸭自身去游泳?

2、指导朗读,体会鸭妈妈的话该怎样读。(同学评读。)

采用灵活的形式读课文,如指名读、小组读、打擂台读、男女生竞赛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小鸭和鸭妈妈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读后评议。

四、把第一段编成课本剧扮演。

(一)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小鸭,你学会游泳吗?你刚学游泳时害怕吗?为什么不放弃?

2、小组合作模拟小鸭和鸭妈妈在小溪旁对话的游戏情境。

[用同学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给同学提供说话的机会素材。]

(二)戴上头饰扮演。

五、学写生字

(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读一读:自身能做的事自身做。

(二)学写“自”,让同学观察字形。

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同学范写、讲评。

六、作业

(一)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二)把第二段也编成课本剧扮演。

板书设计

鸭妈妈小鸭学会游泳

自身去吧

鹰妈妈小鹰学会飞翔

教学反思:

让同学自主探究,在朗读中感悟自身能做的事情自身做,培养同学的自主能力。是这节课的胜利之处。

一、让同学自主地听说质疑

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个充溢悬念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吗?”接着同学看图说图意,让同学进行听的训练。同学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这个故事讲了哪两种动物干什么的事?这两种动物是在谁的协助下学会身手的?让同学进行说的训练。然后,教师让同学来质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疑问要让大家帮你解决吗?许多同学都纷纷提出了心中的疑难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让同学当场来解决;比较复杂的,又紧扣文章重点难点的疑难问题,比方: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身去游泳?教师就让同学分小组讨论交流。

二、让同学自主地讨论交流

同学通过激烈讨论交流后,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对于“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身去游泳?这个问题,有的说:“因为鸭妈妈已经到过那条小溪中游泳,知道那条小溪的水不深,不会把小鸭淹死。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身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知道自身的小朋友脚上的蹼已经长结实了,能拨水了。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身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是要让自身的小朋友学会游泳的身手,不能总是依赖爸爸妈妈。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身去游泳。

三、让同学自主地感情朗读

同学在感悟课文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在读小鸭的话时,应该用有礼貌、请求、商量的语气;在读鸭妈妈的话时,应用亲切、温和、鼓励性的语气。每个同学都读得很有感情,好像身临其境。

四、让同学自主地扮演课本剧

同学在感情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同学带上头饰扮演小鸭、鸭妈妈,个个同学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扮演。有些同学在扮演时还能增加自身的一些想法做法,把小鸭、鸭妈妈的神态、动作、语言扮演得非常逼真。教师又顺势引导同学明白学身手要自身努力去学,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不依赖家长生活。

让同学自主学习《自已去吧》这篇课文,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了同学的潜能,使同学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胆地质疑,丰富地想象,合作地解疑,从而为新世纪培养会学习、会考虑、会发明的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最新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五篇)篇二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__。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最新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五篇)篇三

1 、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居然”、“倾慕之心”。

2 、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关键:通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突破重、难点。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

板书课题20 、落花生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 、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 、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认识生字新词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音。

3 、本文主要内容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讲读父亲的话

(2 )、父亲对什么发生倾慕之心?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3 )、“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五、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1 、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 、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 、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七、讲读“我”的话

1 、什么叫只讲体面?

2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 、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八、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九、小结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他人没有好处的人。

板书设计:

20 、落花生

谈花生――论花生(要……不要……)

最新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五篇)篇四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一课时。

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

最新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五篇)篇五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o_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