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实用

时间:2023-07-10 13:35:18 作者:曹czj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着读后感实用篇一

近日里读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讲的生吗?也许吧。但我更多的读到的却是死。血淋淋的死。

经历过一切后的福贵站在人生的黄昏时分,他的年岁离死亡也只有一步之遥了。我想,此刻再大的是非在孤身一人的他面前,也应该一笑置之了罢。关于人世,他了无牵挂;关于生死,他已然看淡。

我时常在合上书后沉思,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却终了也想不透,想不透。

我们中国人大抵都承认是敬畏死亡的。中国的教育教给了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却没有教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中国人缺少的一课。到现在,我才明白,死亡的意义这个命题不过就是一个假命题。死亡的意义,唯有死亡过的人才能知道,可死亡的人终究是诉说不了的。我们人类触目所及,皆是牢笼。这样周而复始,看不破的。与活着对立的世界,我们想不到,也永远望不到。生死衰亡,一个轮回,何须看破,看破又有何意。

与其将生死说成一个轮回,我更愿意把它说成一次守望。路的尽头是看不见的黑暗,我们从路的这头走起,一个人开始,一个人结束。这中间遇到的人,发生的事,你都携着,缓缓颤颤。你可能正欢乐,可你抬头看向前方的尽头,是黑暗;你可能正痛苦,可你抬头看向前方的尽头,亦是黑暗。

一切都是变数,唯有守望的结果不变。

你便平静下来,不再欢悲。

所谓向死而生,大抵如此意。死亡或早或晚,总会降临,但凡懂得了这,我们便能活的平静,活的无波无澜。从生至死,皆为守望。

而我们唯一要做好的,便是好好活着吧。

昏黄的光下,我仿佛看到了福贵。他坐在斑驳的石头上,抚摸着与自己相伴的老黄牛,嘴里颤颤地念着什么,我不想用力听,只能隐约听见几句“活着,活着”,继而是一声悠长的叹息。他缓缓起身,迈着蹒蹒跚跚的步子,与老黄牛一同走尽在视野的尽头。

活着读后感实用篇二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名叫《活着》。

活着真的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他让你看的一次又一次心疼的厉害。

它讲述了我们国家过的历史性灾难全部发生到一家人的身上,作者不遗余力的告诉我们,生命怎样一次一次的摧毁你对活着的希望。

文中用了很平常的口吻,用文中主人公对第三者的故事讲述视角来记述,故事简单,朴素,却直抵人心。

作者用沉重的口吻一次一次讲述每个人离去时候的痛苦。看着这些普通的文字,却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有扎心的刺痛感。

文中主人公看着一个又一个至亲离开自己,十多岁的儿子、刚生产完的女儿、自己的媳妇儿、女婿、最后连相依为命的外孙也离他而去,这样的打击下,一般人早就承受不住了,他还是坚强的活着,也记述了一位与生命抗争到底的英雄,那个年代,活着是人们唯一的意志。

活着读后感实用篇三

这样疼得受不了的状态我们想都不敢想,可那是他们真实的人生,那个年代又何止几千人承受了这样不可承受之苦难。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可能已经听厌了,“人们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只不过我们恰巧在颇为平静的溪流中便已经忘记时刻可能面临湍急迂回的洪流的可能了,如遇洪流谁会是幸运儿谁能成为幸存者。谁也无法自信的说自己会成为幸存者,就像书中的龙二(死于土改)和后来成为县长的春生(死于文革),只是一个阶段的幸运儿罢了。

福贵赌博把家产输给了龙二,日后土改时龙二在被枪毙时冲着他喊“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颇有黑色幽默的意味。看到这里,心领神会了作者为什么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败家子,否则他便失去了身份的“正确性”,或许这部小说我们便看不见了。

尽管读者在阅读之前已知福贵悲剧的命运,有了这样的心里铺垫之下,在福贵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以及妻子家珍死去时,情绪仍然卷入其中,与福贵的命运共呼吸。同时,福贵这个人的形象具体得像是你见过的人,他有一双浑浊的眼睛,木然的神情,瘦弱佝偻的身躯,饱经沧桑却刚毅倔强,活生生的就站在荒凉大地上。

最后,如果说活着在表达什么振奋人心的中心思想的话,可能如很多人所说的,他表达了人在经历人生苦难时的那种顽强和不屈,以及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

虽然上述中心思想令人感动和振奋,但是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经历苦难得到了什么?经历苦难仅仅是经历苦难?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不知道福贵是否有审视过自己苦难的人生,或许人在苦难中连这些问题都没有资格问,没有比这更令人难过的了。

活着读后感实用篇四

阎真教授的新书《活着之上》一经出版即获得首届路遥文学奖,并入选了“中国好书榜”。读了之后,对当今知识分子的窘境深以为然。

为了配得上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聂志远不得不去争,发论文要争,提职称要争…,对清高的人,争像就够难看了,更多的无奈是争得的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依旧不能“变现”。

聂志远在奋斗的路上,先是差点丢了漂亮女友,被逼的结果,他反倒拿下了博士学位,算是过了丈母娘这一关。接着又为了房子和老婆的编制,他老婆被迫打掉了他俩的第一胎。这让他觉得活得很没尊严,可老婆的要求并不过分,她仅仅是想给自己的宝宝一个窝,这让他觉得自己很没用。

知识分子总幻想追求一种纯粹的东西,比如学术、艺术、专业,追求高尚就得相信“普世价值”的存在,相信原则、底线的存在。曹雪芹、李白、陶渊明等就都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气质。

可现实中,特别是市场化推动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乡土社会的人情传统与金钱为王的拜金风尚相结合,生出了一种怪胎,总是想占便宜、走捷径。

中国乡土文化中法制观念相当薄弱,钻规则的空子,人情和欲望总能达成。评奖、升职、发论文、争项目…,哪哪都需要拉关系,走门路,聂志远在无数次碰壁后,依旧放不下身段。

其实,即便在大学,妥协的人也是多数。他们也为自己找到了根据,那就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否认普世价值,否认道德原则。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原则在口头上还是要讲的,可现实中,自己也需要适应当时环境状况,与群体的共识保持一致,别人拉低下线,自己“端着”,那只能算无能。知行合一就这样一分为二了,说是说,做是做。

聂志远总记得西山脚下,那位教授给他讲的曹雪芹生平。那份感动还在血液中流动,可他还是无数次被动摇,人性没那么坚强,但他还是守住了最后的底线。不仅为自己,学生班干部选举、出国名额、招工等等,都需要公正。

大学曾被看做一种“神圣殿堂”,如今全变了。善于钻营的梦天书是他的同学,成绩不如他,可他一路平步青云,博士、副教授、教授…副校长,每一步都走在了聂志远的前面。

聂志远再次回到西山去找曹雪芹故居,村子不在了,就是碍事的那棵老树也被开发商用了药。他在北风的呼啸声中,失去了方向…。

阎真教授的这部小说离他自己的生活最近,我也因此推断它比《沧浪之水》更真切。“相对主义”是毒药,它让你放弃一切原则,它根本不承认底线这回事,一切都是计算,有得失,无正误。什么才能让一个人还配得上是知识分子呢?就是那份拒绝“相对主义”的坚守。

活着读后感实用篇五

《活着》在同事推荐的上看到排名看到的,决定看这本书是名字吸引到了我,挺感谢同事给我的电子稿,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作者余华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徐福贵年轻时是个阔少爷,他吃喝嫖赌、挥霍奢侈,甚至目中无人。

在一次赌场上,他输掉了家里所有的地,作为地主阶级的土豪,没有了地,他什么都不是了,从此以后,福贵一家家道中落、一贫如洗,一夜之间,从大少爷变成了贫农,但令人惊讶的是,福贵没有自暴自弃,他突然变得成熟起来,他带着母亲、妻子、儿女,在简陋的平房中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开始干苦活、下田耕作、早出晚归。但生活总是那样出其不意,令人捉摸不透。在一次回城的路上,福贵不幸被抓去当兵,就这样与家里音讯隔绝了三年,等到他辗转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经离开了凡间,女儿凤霞成了哑巴。后来生活越来越痛苦,妻子病重,并一步步走向死亡,女儿因产后失血过多死亡,儿子因献血过多死亡,女婿做工时被板车压死,就连外孙吃豆子也被噎死了。

福贵的一生,最痛苦的是见证着一个个亲人的离开,而他还活着,活下来承受煎熬的孤独。之前亲人的离世,他还会痛苦流涕,后来他麻木了,他变得平静了,他也明白了,他就是要这样遭受无数次生活的暴击后仍然继续活着。对老父亲老母亲几十年的血脉恩情,对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十几年的家庭温情,对和孙子相依为命的几年爷孙情……道不完,诉不尽的感情早已无声沉淀,再也激荡不起他心中任何一道波浪。每一次亲人的离开,他能感受得到,是心在割痛,在流血,但却没有了嚎啕大哭,只有饱经风霜的脸颊任由清风刺伤。

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了什么而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段话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我认为,人是为了那短暂的幸福与快乐,就要心甘情愿地去承受一生的痛苦。无论多么黑暗的谷底,多么低迷的深渊,多么恐惧。无奈,都不能绝望,因为活着,就是希望。活着,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什么,只有曾经在记忆中永存罢了。

生活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活着没意思”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

当工作稍有不顺心,生活不尽人意时,就开始自怨自艾、怀疑人生。

但只要读完《活着》,你就会明白:任何苦难都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只要勇敢趟过去,就是成长。

活着读后感实用篇六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是作者余华在自序中的话,生命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光是馈赠,更需要我们捍卫它的责任,感受生命赋予的悲欢离合,并努力将“活着”这件事做得出色与有意义。

《活着》以第一人称的叙述,用最朴实无华、最平铺直述的语言讲述了福贵一生经历的喜乐与苦难,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书中,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诡异,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也就越来越大,越能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活着的不易。那层出不穷、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难象风一样袭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时,才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坚韧不屈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生命虽是脆弱而无常的,但在书中,却让生命的坚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命运,可以感激,也可以仇恨,但是它不可违抗。带着与生俱来的印记。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让我们会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让我们明白生命中的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在冥冥中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互为因果。人要靠记忆来慰藉,要靠倾诉来释然,要靠平静来概括,要靠回首来彻悟。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自己的生活别人难以懂,别人的生活自己也不会刻意去懂,在这个时代中,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无需惧怕死亡和时代的局限,只需真实的活在当下。 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的真实、宁静、淡然。

《活着》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表达了时间的漫长与时间的短暂,时间的动荡与时间的宁静。“我知道福贵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在此也借助余华的话作为勉励,生活充满着无限可能,无法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认真做好现在的事与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对于活着的一个交代了吧。

活着读后感实用篇七

早年就听弟弟说了读过此书,还大概与我分享了下内容,只是我并未在意,粗略知道了大概,也许人会越活越通透吧,从前忙得只为生计,奔波劳累,头脑简单,遇事碰壁之后才觉疼,不多想,爱依赖,没主见,碰壁多了才醒悟,人需三思而后行。

很久以前就常常会胡思乱想,感概人生百味,遗憾无从说起,总也徘徊在开头难以续言,就算试写一篇文章,都要反复校对,生怕出错,而就在意识完全游离于密密麻麻的文字间时,时间也悄无声息地溜走,等完成时已经是凌晨五六点了,天啦,竟然不知不觉花了一个通宵的时间写作了。

进而联想到那些优秀的编剧、作家等,真心不容易,每一本书、故事的作者;电视剧、电影的编剧等,他们都是用心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多么地值得珍惜和细细品味。曾经我是看书不到两三页就会如同被催眠般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已经睡着了,从来都看不完一整本书,或者直接翻到最后几页就看完了;真的是每一个年龄阶段看待事物都会发生改变;如今的我看电视电影也好,从不过于期待结果,而是细细品味过程;台词和人物神态某一细节都不放过,特别看书也是字字句句细读,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收获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转换。

《活着》这本书中的主角人物福贵的一生是尝尽了人间烟火,由衣食无忧的“阔少爷”彻底变成了“穷酸样”!而这一切就是福贵本人一手造成,所以万千悔意不得不有所悟,反思反思再反思,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苦字迎面来,看清开始认,这就是命。当福贵身边的朋友,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儿女,再有爱妻,乃至女婿,外孙都一个一个意外地离去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也许人最伤心的时候是心碎到泪水已随时光流逝而熬干,哭也没有眼泪了,替而代之的是笑,其实那是心在滴血以笑的形式展现罢了。

福贵最后就是一个还“活着”的孤家寡人,牵着一头老牛如同自己般连起个名字也叫福贵。遇到作者他能坦然面对,足够清晰详细地面对作家余华讲述自己的一生,从不避讳,才有了《活着》名作问世,真是感人感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