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29 12:50:33 作者:储xy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平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如同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伏龙观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可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列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伟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长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中国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进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政权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平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庞大的灌溉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平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阔的内江,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20xx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

〔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松茂古道〕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民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略历史赋予这条古道的重任。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开始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26年的历史了。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与都江堰严格的岁修制度密切相关。在较早的时候,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就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又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内江灌区需要放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的杩槎,放水进入灌区,这就是放水仪式。在清代,每年清明开水春灌时,四川的总督,巡抚等官员还要到都江堰主持大典,担任主祭官,仪式非常隆重。开水后,还要坐着轿子赶在水头之前赶回成都,以求风调雨顺。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今年五一节,我们全家去都江堰游玩。

走进都江堰公园大门,路两旁各有一排石刻的龙头,栩栩如生。它们的嘴里都喷出了一股细长、清澈的水,流进道路两旁的水槽里。水槽的尽头有两只巨大的?p?粒?驮着高大的石碑,伏在水槽的末端,它们的嘴里冒着细细密密的水花,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活灵活现。

沿着大道往左走,路两旁有许多用慈竹编制的竹篓,整齐的堆砌着,像一堵堵矮墙似的,里面严严实实的装满了大石头。导游解释说:“古代要修筑大坝,没有现在的混凝土和钢筋,只能把竹篓堆起来,垒成堤坝”。我听后豁然开朗,明白了它们的用途,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也了解了修筑都江堰的艰难。

到了观景台,听导游讲解了都江堰修筑的过程以及治水的原理,我深感古人的坚毅和都江堰设计的精妙。站在观景台上,鱼嘴就在我们脚下。滔滔的江水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奔腾而去,雾里的小岛、浅滩在江水里若隐若现。

从观景台下来,我们上了状元桥。状元桥横跨内江。这座桥两边的立柱上都绑着红色绸子做的大喜结,将整座桥打扮得分外明丽。过了桥,开始上山,走了二十多分钟,走到了一座观景楼――秦堰楼。我们上到了它的顶层,凭栏一望,哇!鱼嘴、飞沙堰、离堆和宝瓶口尽收眼底。在这里,我终于看清了都江堰的全貌,并再一次为它的磅礴气势所深深折服。

啊!多么雄伟、浩大的工程啊!它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国人的骄傲!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前几天,我们一家人顶着炎炎烈日去都江堰游玩了一天。

我们到都江堰景区,一进门就看到了都江堰的介绍: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看到这里,我生发出了一个疑问:秦昭王末年?那不就是公元前的时候吗?那时候,没有钢筋,没有混凝土,没有吊车。人们是如何修建出那么的水利工程呢?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抱着疑问,我拿出了导游图,发现都江堰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我还没看完,妈妈就拉着我去二王庙了。在走的时候,我还看见了两排雕像,而且那些雕像都是一些历史名人,比如:李冰、诸葛亮、曹操……而对于李冰父子,他们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们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从水旱之地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来不及陷入沉思,我们就走到了二王庙。里面有很多的文物和各种名贵花木,让人目不暇接,连连称奇。

游都江堰传承人文精神,感悟古人智慧,这也许正是“都江堰”游人如织的原因吧!

我们在都江堰游玩了一天。虽然我们已经精疲力尽,但是我们依然兴致浓厚。可惜,我们还是只能依依不舍地返程了。

美丽的都江堰我们下次再会!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平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如同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伏龙观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可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列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伟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长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中国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进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政权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平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庞大的灌溉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平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阔的内江,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松茂古道〕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民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略历史赋予这条古道的重任。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开始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26年的历史了。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与都江堰严格的岁修制度密切相关。在较早的时候,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就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又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内江灌区需要放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的杩槎,放水进入灌区,这就是放水仪式。在清代,每年清明开水春灌时,四川的.总督,巡抚等官员还要到都江堰主持大典,担任主祭官,仪式非常隆重。开水后,还要坐着轿子赶在水头之前赶回成都,以求风调雨顺。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都江堰市的无数景致让我钟情,可最出名的是那一座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今日,我怀揣虔诚,慕名而来,探访它的雄伟英姿。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那一座建于两千多年前的大坝,没有像别的古迹那样破败不堪。它沉稳,敦实,笃立于此,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江流温驯;它像一位慈爱的老祖母,轻舀着瓢一瓢的水,滋养着成都平原的每一寸土地。

都江堰市公园路是必游之地。早在车上,我就与司机师傅说好,抵达都江堰堰坝的最后一程,由我步行完成。在我心理,缓缓的步行,是真实的亲近,更是诚心的朝拜。在人力的伟大面前,我惟有用此种朴实的方式才能表达我对那座凝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及智慧之堰的崇敬。

道路七转八拐,从简朴的市街进入到了景区所在。我愈加感到了水汽的氤氲,继续朝着水汽富集的核心走着,而两旁的草木也更显油绿茂盛。我隐约能感受到地面的震颤,那是远处传来的水的有力冲击。越向前走心跳得越厉害,我知道,它不远了。我的心激动,按捺不住的激动;我的步子,不由自主地快了,更快了。

陡然间,我的心狂跳不已,因为已站在了它的身旁!那水,像一个又一个身强力壮的川娃子齐力拉着重物,他们铿锵的步伐就是那水的嘶嘶咆哮!那堰,任你股股叠叠的水如何拍打,依旧安然如故。它从容地指引着水朝下流去。到了下流的水不在像上游那般浩荡,刷的一下被鱼嘴、飞沙堰等分水堰一裁为二,乖乖地流向了平原大地。

这是多么霸气的驯服,水的威武壮美和怡然沉静在这里,不可思议却又是那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叹为观止。怀揣强烈的震撼,我打开手机,求助度娘,翻阅都江堰的历史。原来没有都江堰前的成都平原,或许更准确的讲,没有一个叫李冰的人伫足凝望前的成都平原,是一个水旱无常的地方。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一个“何茫然”,道出了当时的惨状;一遇旱期,那可谓赤地千里,老百姓颗粒无收;一到洪涝泛滥之时,岷江犹如一张血盆大口,将成都平原覆没于汪洋。那时候,水是凶猛的兽,恣意妄为,野性十足。而李冰,是自带光环的驯兽之王。

秦昭襄王任他为蜀郡守。适巧当时的秦国意识到了蜀地之重,想通过南方问鼎中原。李冰看到了这里生活极苦但却极朴实的巴蜀百姓,他不再关注所谓的一统大业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讲,他硬生生地将一项政治计划干成了惠及百姓的生态计划。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从岷江上流出发,实地考察,了解水情。现在也许看完整条岷江就几十分钟车程,却不知李冰父子俩当年穿破了多少双草鞋!但是他心中装着老百姓,脑海中是蜀人食不果腹的场景,他下决心,要治理岷江,驯服这头猛兽。

这样的信仰支撑着无数次的攀爬考察,思量研究,身体力行……江边岗亭的指挥,临近江边的测量……做工的川中汉子们,在这位神人的指引下格外卖力!

从此的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李冰靠双脚走出来的治水“三字经”和“八字真言”,如今依旧熠熠生辉。

我来到了都江堰旁的二王庙,其中是一座石像,双手紧握长锸,面对着滔滔岷江,双眼深邃而宁静。这样的深邃,是因为心怀苍生,这样的宁静,是因为福祗已成。一位农村妇女,诚恳地往功德箱里塞了钱,对着李冰像,拜了两拜。

历史不会忘记那至圣至善的“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有了人的思想的深邃与通透,也才有了堪称奇迹的都江堰。历史更不会忘记精魂所聚的都江堰——智慧、大爱与信仰,是在历史洪流中永远屹立的堤坝。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篇六

它就是今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了,我想各位游客都是这项水利工程最大的受益者吧!进入到都江堰景区,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离堆公园”。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于1932年建成。为什么要叫做“离堆”公园呢?就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游览中找寻答案吧!在离堆公园中有一个“伏龙观”,为什么要取名伏龙观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话说当年李冰在治水前,岷江有一条孽龙,兴妖作怪。为爱百姓,李冰便派李二郎与孽龙大战,最后孽龙大败,逃亡到青城山的王婆岩;李二郎随即追赶上去,在黎山老母的帮助下降服了孽龙。于是李二郎将孽龙永远锁在离堆下的深潭里,后来人们便修建起了这座“伏龙观”,以此镇守孽龙。传说终归是传说,还是让我们来真正了解一下宝瓶口的开凿吧!为什么要叫做宝瓶口呢?因为它形如“宝瓶”,而且又是岷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可以说,从这里流出的岷江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吧!

来到宝瓶亭,下面看到的就是宝瓶口了,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体工程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引流入渠。我想大家一定和很困惑这个口子是怎样开凿出来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回到2220年前吧,当时开凿玉垒山,打开宝瓶口才能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李冰很困扰这个问题。因为玉垒山全是砾岩,相当坚固。那时候秦国没有炸药,即使有铁器,硬度也不够啊!怎么办呢?突然有一天李冰见一老农在烧石灰,顿时来了灵感。于是趁热打铁,带上民夫,先用柴火烧岩石,再浇上冰冷的岷江水,只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岩石表层就开始破裂了。就这样,用了整整八年时间,开凿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而被开凿的山丘原本是“玉垒山”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的阻隔,形成一座“离堆”。经历史演变,成为了今天的“离堆公园”现在我们都知道离堆公园的来历了吧,游客朋友们你们猜到了吗?。

运输都产生了特大效益。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样的水利工程而感到自豪呢?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宝瓶亭之上,接下来我们将游览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另外两个主体工程。有谁知道是哪两大水利工程吗?咱们举手示意!好的!这位游客朋友给出了答案,就是飞沙堰和鱼嘴。还是要给这位朋友一点奖励呢!恩!就奖励他今晚多吃一碗饭,大家说好不好!

那么,飞沙堰和鱼嘴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又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呢?那就让我将在接下来在行程中给大家娓娓道来吧。

相信通过接下来的游览你们一定会对李冰的智慧所折服,也一定会对李冰的治水精神而赞叹不已。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篇七

我们一来到都江堰这个美丽的地方,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无论是这里的空气,这里的花,还是展出的图片。给我们一种新的感觉。

先说不同形状的雕塑。城隍庙里,城隍悠闲地坐在正中,而守护他的四位国王则严肃地坐在宝座上,脸绷得紧紧的,手里紧握着武器,戒备森严。有许多动物站着,表现出将军的风范。

然后,我们踏着欢乐的脚步,听着好听的歌,来到了一个——西关的检查站。虽然这只是一座塔,但意义重大。据说这个伟大工程的创始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李冰。曾经和小龙在这里打过仗。李冰变成了牛,和犀牛打架变成了龙。后来他在李冰的策划下赢了,静静的感受着,仿佛惊心动魄的一幕幕重现。

离开西关没多久,玉礼关又跳了出来,站在塔上,俯瞰着岷江,把都江堰尽收眼底,让我们心情愉悦。

穿过安澜电缆桥,你将到达都江堰的重要地区——余醉——。因为这里的地形像一条大鱼的嘴,大家都叫它鱼嘴。旁边是水闸,挡住了外河,让我们看不到一波又一波的壮观景象。你只能看到岷江流向沙飞堰。这一次,我们意外地发现了李冰造水时使用的重要工具,即——叉和竹笼。

走在人字堤上往前走,是沙飞堰。虽然这只是都江堰的一小部分,但却为都江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它控制了岷江的流向,改变了流向。在沙飞堰旁边,有一个瓶口,这是一个很窄的缺口。像一个珍贵的瓶嘴很窄的花瓶。这个缺口有效地控制了岷江的流速,并允许它向其他地区移动。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伏龙关。我了解了李冰,包括给最大力量的堰工。出观,是名人之路。当初,两只石龟背着石碑静静地躺着。然后是小龙泉,在那里可以见到季当铺、诸葛亮、阿尔泰等历史名人。正当我们在享受的时候,小哥哥叫我们去深桂池喂鱼。原来这里的鱼特别爱吃辣椒。

后来经过一番欣赏,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个伟大的项目。带着玩的疲惫,我们慢慢走出大门。

啊,多美的地方啊!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篇八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有《艺术创造工程》等专著多种;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逐节阅读,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来研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以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定论的长城和都江堰作对比,开宗明义标明观点,推出主题。

第2自然段,写长城之伟大。作者说长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长城。长城的伟大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久远历史和民族演化的见证。反过来,写长城的伟大,也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

第3、4、5自然段,具体对比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认为,都江堰在哪四个方面胜过长城?

历史更悠久,为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灌溉”一词既是实写“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对民族人民的养育作用。第4自然段用一组排比句解释“灌溉”的深层意义。

第5自然段再以三组对比,从外在形象,象征意义,再到内在精神,对二者进行比较,以反复印证咏叹的笔法赞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观点。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目的是推出并强调主角。

小结:第一部分,用长城做对比,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

第7自然段,写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根本没放在眼里。

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是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人胜。

第8自然段,写走进都江堰的过程。这一段写得细致、真切、传神。

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的?

先是视觉“草木茂盛”,再是触觉“渐觉滋润”,再是直觉、听觉、第六感觉,最后是心理感应。终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吸去”一词写出了对都江堰精神的高度认同。难怪作者极力称赞。

第9自然段,写在都江堰的所见所感。重点是写都江堰的水。

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作者先与海水对比,写了都江堰的水:既是“精神焕发”,“踊跃着生命”,又“极有规律”。

然后用了拟人的手法,讲都江堰的水如何有规律。作者强调这里的水“有规律”,正是为了写都江堰的独特作用,进而写建造都江堰的人。在这里,作者没有用“设问”的手法,却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到都江堰的建造者。

小结:第二部分,写偶然发现都江堰之美,并为它折服。

第三部分: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为官之道相比较,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的业绩和历史地位给予高度评价。

其他自然段均用对比方法肯定了李冰父子的做法,哪些做法?

第11自然段,用李冰的“毫不惹人注目”与其他显赫官僚比较;

第13自然段,用现代一个有作为的市长来类比几千年前的李冰;

第16自然段,用李冰绘制水系图谱,同现代的伟大发明比较;

第18自然段,用李冰对建设事业的投人同一些人热衷于征服、破坏比较;

第21自然段,用李冰的智慧、仁慈,同秦始皇的蛮吓、残忍比较;

第22自然段,用都江堰的现实作用同长城的虚名比较;

第23自然段,用李冰父子献身精神与某些饱食终日的现代官僚比较,高度赞扬了李冰父子的历史贡献。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驰骋想像,上下追索,把与李冰修建都江堰相关或相反的事理都拿来比较,极力称赞李冰父子的行为和精神,文章第24自然段把它提高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高度。通过对比,可以确信,“都江堰比长城更激动人心”的论断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虚枉之言。

(二)文章的第三部分中,作者着意描绘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后面又再一次提及出土的石像。请找出有关的内容,再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重点研读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五)

1.“守”是个会意字,上面表示屋宇,“寸”是一只手掌加上一横。“守”字原表示这是脉搏跳动的“寸口”。但这里则用”守’字的原始造型”,象征李冰坚守治水的岗位,以民为本,忠于职守的精神。

2.“金杖玉玺”指权力地位。“铁戟钢锤”指武器,这里象征战争和破坏。“反复辩论”是指长锸所象征的建设水利工程与争权夺利,战争连绵的反复纷争;“失败”就争权夺利、征战杀讨而言,李冰既没有爬上高位,也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他始终不过是一个郡守,所以说“失败了”。“胜利了”则指李冰所主持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千年,泽被后代的成就,也指李冰受到了世世代代的民众永久的敬仰。

3.描写和议论相结合。

文章着意描绘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长锸”在文中是一种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忠于职守、造福于民的本领和精神。反复写“长锸”,表明了作者对务实、恤民、术有专攻的为官精神的赞美。

作者借一个作家的话,是为了把笔触从历史评价直接延伸到现实。

作者余秋雨近年来以一系列“大文化散文”独步文坛,是文学散文创作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都江堰》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篇。

作者从游览“都江堰”起笔、借助山水风光的描绘,赞颂了李冰父子身先士卒,为民造福建设都江堰的业绩,反思了民族文化中与之相反的另外一种为官之道,抒发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作者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学功底,历史、现实、想像等材料顺手拈来;写景、抒情、议论诸方法使用娴熟,结构、开合、过渡技巧自然从容;立意深刻,促人思考。代表了当今“大文化散文”的水平。

文章很少从正面描绘李冰父子临江治水的形象,而是善于使用对比手法,一连使用了近20处对比,并伴随含蓄、精当的议沦,有力地塑造了两千年前一个不求私利,为民造福的官吏的高大形象。

文章的语言简练。白描手法运用精熟,往往用三言两语就能写出人物和景致的特征,言词考究、文笔流畅,有很强的感染力。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篇九

各位朋友大家好!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就由小梦来陪大家一起畅游都江堰,了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齐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儿子,由于李冰无子,传说而来。为纪念父子俩,修建了我们旁边的这座二王庙,也是观看都江堰最好的观景点。今天,我们来一个逆向思维——倒着走。都江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今天,我们先从鱼嘴看起。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形状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农田,西边的外江则用于排洪。鱼嘴主要起到两个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淀在河床上的泥沙经过鱼嘴上的一颗颗排列整齐的小石头,而使其外江的沙占八成,内江的沙占二成。这样,灌溉农田的水就会十分清澈,因为大多数泥沙已被外江排走。四六分水则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大家请看旁边的几个小岛,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几个小岛而绕成“s”型,使其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涨,汹涌的水势不再受小岛所影响,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便会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就是这样的“鱼嘴”,保证了当地人民在枯水期的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范了洪水泛滥的发生,真是功不可没。当然,没有几个小岛和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的协助,“鱼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朋友的互帮互助。

现在我们奔向下一站——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将宝瓶口多余的内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当江水疾驰而来,会由于离心力作用形成漩涡,将泥沙或冲上岸,或带入泄洪道,把多余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下面就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宝瓶口。宝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宝瓶口的水会被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此来灌溉平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户去。换句话说,若是宝瓶口被堵上了,那么60%的成都人就没有水喝。所以宝瓶口和飞沙堰还真是一对“帮人排忧解难”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个主要的水利工程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条鱼,那么“鱼嘴”处就是鱼的头,飞沙堰就是鱼的身子,而宝瓶口,则是鱼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坝。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来,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水利工程的鼻祖”哦。

不知道大家玩得开不开心呢。经过一番游玩,大家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吧,现在我们就向食物大军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