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优质8篇)

时间:2023-10-15 03:26:57 作者:笔尘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优质8篇)

良好的初中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是一些游戏教学的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篇一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侧面烘托的手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三、句读: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当:在。其:指泰山。

3、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

4、道皆砌石为磴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5、余始循以入循:沿着、顺着。以:而。

6、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

7、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8、明烛天南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晚日:傍晚的太阳。

(二)一词多义的解释。

1、居

a半山居雾若带然

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居十日

d居庙堂之高

e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其居仅仅足

意思:停留;居住;过;处在;坐;住所

2、限

a越长城之限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d皆不可限以时月

e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门槛;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自京师乘风雪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意思:冒着;乘坐;趁;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4、道

a道少半,越中岭

b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f万户侯岂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义;政策,方法;取道;说

(三)内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处?“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课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观峰。

2、用“其级七千有余”“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从侧面点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从文中找出记叙登山路线的词语。

答:自、历、穷、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复循、遂至

4、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答:“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五、作业:读诵一、二段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篇二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一、导入。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教师总体分析本文构思。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摹了四幅气韵俱佳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泰山地势图——雪后登山图——泰山日出图——泰山景物图。

四、重点欣赏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断。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相应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时间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艺术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风呼啸

积雪击面

云雾弥漫近/动景侧面烘托

为日出蓄势

稍见山白若樗蒱

云一线异色远/静景烘托蓄势

须臾云雾幻成五采远/动景烘托蓄势

日上日正赤刀丹

红光下承之远/动景

虚实结合正面描写

回视绛皓驳色

山皆若偻远/静景

色彩/情态

侧面烘托

拓展意境

2、问题讨论:

1)本段重点是写日出,可作者没有直接入题,又是怎么写的?(见上表分析)

2)作者已完成日出描写,为什么还要写“回视”这一句?(见上表分析)

3)从作者对泰山日出的景物描写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启示或人生感悟?(开放性)

提示:

从写作角度看:

a、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人生,捕捉生活细节,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b、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来写。

c、写景要注意表现手法多样化。如正面侧面结合,动静虚实结合等。

d、写景语言要简练,生动,富有文采。

从人生感悟角度看: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b、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

c、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d、要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3、拓展阅读(教师补充资料,学生比较两文描写日出的异同)。

秋未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濛如縠,村鸡鸣,曙光生。登日观,注目久待,苦日不至。才一转瞬,忽露半体若月弦,其色殷红,光乃不曜,终为一轮而上腾,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罍樽,次如葫芦。上黄白,下赤紫,作薄蚀状。又次如葫芦、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即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云跃前却,若危船颠浪,心为震荡。其下积雾,色正黑。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长可竞天,殆海水也。(清孔贞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提示:

相同点:二者皆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的动态过程,都注重景物色彩的瞬息变幻,动静结合,都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不同点:课文善于用侧面烘托手法,孔文侧重从正面直接描摹。课文侧重日出前后的色彩变化,孔文侧重于日出时的形态变化。孔文对景观成因作了解释,课文没有这一层。孔文采用了博喻绘形绘色,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课文中的比喻没有孔文丰富。

4、学习借鉴大家写景手法,进行口头作文表达训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你所观察到的日出景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少于100字。(开放性表达)

学生构思3~5分钟,请同学表达,师生共评价。

五、利用刚才的鉴赏方法自己去欣赏“泰山夕照”图,并用诗歌形式改写之。

教师示范:

苍山耸翠/白雪皑皑/映照天南/鸟瞰山麓/汶水西流/徂徕横卧/雾萦山腰/飘若仙带/残阳普照/江山如画。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泰山奇景奇观,尤其是写泰山日出一节尤为精彩生动。写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富层次感,又有立体感,真可谓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却给我们无限的美感的遐想,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吧,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你会发现明天有太阳更绚烂!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篇三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篇四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教学。

2、学过程当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3、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4、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5、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投影)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篇五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

三、翻译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地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了泰安。这月的二十八日,与朋友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从南面的山脚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头砌的石阶,那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那一条山谷绕着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一开始就沿着这条谷进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顶峰。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东面的山谷,古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山”。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台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汶水、徂徕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腰带似的。

四、抽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一)、登山的过程怎样?

明确:由南麓登,始循(中谷)进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评:仅用十九个字便写出登山的全过程。)

(二)、沿途和登上山顶以后见到了什么景色?

明确: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远望夕阳下的照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腰带似的。

归纳:这一部分可分三层: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五;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

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篇六

篇一:登泰山记教学反思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今天,我采用了分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些简单的问题高效说出,难度大的问题同学们勇于探究。可以说整个课堂教学既充满了挑战性,又有无限趣味。学生在一种高效、探索、快乐的境界学习。具体说来,做到了如下几点:

1、注重朗读品味。“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一句蝉联而下,奔放的气势,急促的节奏,只有朗读方可体会,只有让学生体会,学生方可学会分析。我采用了齐读、个人读、速读的形式,让学生反复深入朗读,引领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迫切心情,同时,通过重读“冒”字,让学生体会作者不畏严寒风雪,勇于知难而上的神态。通过重读“乘”“历”“穿”“越”四个动词,(“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中深深领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传神特点。

2、注重方法指导。分析语言表现力,在中考阅读中是一个重要知识点,所以,我在分析过程中更注重教会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除了朗读,我交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抓住“负”和“烛”,通过分析让学生感悟到,青山背负着白雪,雪很厚;同时,“负”背着,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3、由点到面,扩展教学。这种方法,我是和刘春英老师学的。这节课,我由品味语言扩展到课文内容、写作主旨、写作手法、结构特点等多方面知识。而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受到的不是生硬的突兀的灌输,而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知识攀登,思维深入。比如:刘蒙蒙同学提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个句子,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当然是“负”和“烛”两个字的传神应用,那么这两个字体现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呢?这就需要深入研讨,在探讨之时,自然就深入到了文章内容――积雪很厚,并且在阳光的照耀下,雪光晶莹、光亮、耀眼。而“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些优美的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陶醉,领悟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深刻赞同作者冒雪登山,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虽艰辛,但很值”的共识,真正理解了作者不畏艰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在分析语言表达效果之时,深入理解了本文写作主旨。而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不言而喻。这样,由点到面,课堂教学节奏紧凑,重点突出,学生思维深入。

总之,教师的`引导就像一条小溪,应该源源不断,学生的参与就像那一条条小鱼,总可以找到乐趣。

篇二:登泰山记教学反思

一篇序言中说:“语文学科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语者的思想感情,依凭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学习过程本质上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忽视精神搞语言训练,丢开语言抓精神培养,都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的这个教学案例,就是努力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实践和尝试,自己觉得还是颇有收获的。

一、优化教材

古文教学最忌串讲,事无巨细,重点常被淹没。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既能突出重点,又脉落分明。比如,让学生为泰山作广告,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文,同时让学生多方向获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第二段内容比较繁琐,而让学生设计出登山线路,牵一线而带全段,并完成了课后相关练习。介绍重点景观,实际上是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2、角色扮演

学习心理学中有一条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让学生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实验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学习成效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形象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

3、审美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高大雄伟的泰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义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不足: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在课堂中,教师没有做好组织者、点拨者的工作,没有采用太多鼓励性评价语言。特别是在学生出错时,引导、鼓励还不够。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篇七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一、导入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教师总体分析本文构思。

四、重点欣赏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断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相应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时间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艺术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风呼啸

积雪击面

云雾弥漫近/动景侧面烘托

为日出蓄势

稍见山白若樗蒱

云一线异色远/静景烘托蓄势

须臾云雾幻成五采远/动景烘托蓄势

日上日正赤刀丹

红光下承之远/动景

虚实结合正面描写

回视绛皓驳色

山皆若偻远/静景

色彩/情态

侧面烘托

拓展意境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篇八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1、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2、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作者介绍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4、层次结构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5、全文分析

1、如何理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句话?

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着青山,却说青山背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如画”“若带”使用比喻修辞。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皆若偻”使用比喻修辞,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蜂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4、既然作者是从第2段叙述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1段是否是多余的?

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线——点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6、写作特点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