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教学课堂观察量表与个人反思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之教学反思优秀

时间:2023-06-01 22:07:07 作者:曹czj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之教学反思篇一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之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之教学反思一般来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由于评价要涉及一些复杂的量化技术和手段,因此,评价往往成了评价专家的专利。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随着从量化评价向质性评价的转向,随着惩罚性教师评价向发展性教师评价转变,一些处在实践第一线的实验区、实验学校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逐渐摸索、创造出一些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下面选出当前在学校中较普遍与实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质性方法:教学反思、课堂观察、评价访谈、教师成长记录袋评价等逐一加以介绍。

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很重视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主体的作用,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研究融为一体。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是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相吻合。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专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专业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它隐含着三个基本信念: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是研究者。按教学的过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第一,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个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第二,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第三,在教学后的反思,教师批判地在教师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教师反思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教学反思一般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它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探索实践之路。第二,它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为目标,一方面,通过反思,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自己的责任心,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水平。第三,教学反思是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才会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更为成熟起来,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

记教学日志:教学日志是教师所记录的某种形式的日记。记教学日志既是积累教学基本资料和信息的一个途径,又可以是进行资料和信息分析的第一步。教学日志既有在课堂教学时当场记下的片言只字,也有课后对事件和感受的较全面的记载。实践中可以按照每天记、每周记或每月记这样几种时间频率来掌握。间隔因人而异,但记教学日志的习惯一定要延续足够长的一段时间,这样才能使教师对自己教学规律的掌握与实践以及一些独特的习惯做法显现出来。

利用案例:在很多专业领域里,案例研究都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形式。本文所说的案例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发生的较典型的事例,它含有很多类似情况的主要成分。当教师注意研究它时,所产生的认识会远远超过对这件事情本身的了解。案例通常是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让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这些案例没有现成的答案,它是供教师自己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原始材料,这里的案例研究,就是教师以自己的眼光对案例所做的观察、反思与研究。由于案例可以将教师平时无意中采取的做法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行为显现出来,帮助教师客观清楚地了解自己,因此可以说是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之一,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反思性活动,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理性思考,调整自己的认识,改进自己的做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趋合理。较典型的行动研究通常有这样几个步骤:发现问题;作初步思考,获得基本数据;确定行动研究的方法策略;实施研究步骤并清楚记录每项结果;写出阶段性结果;制定下一个循环研究的计划。

同事间观摩:同行教师之间为了业务提高经常互相听课,它不以评价为目的,因此被观摩的教师不会感到紧张,互相听课对听课教师和被听课教师都有好,在听同行教师讲课时,听课者常常会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情况,实际上互相观摩是教师之间共同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主体,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师教科研能力增强其教学实践能力,也是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概括起来教师专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新手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最后达到专业型教师的阶段,我们认为对教师教学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应和教师的成长阶段相联系。在校本培训中,根据教师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进行培养和培训,有助于教师更快提高。

理论学习:学习了解本方法的内涵、意义、目的和步骤。

观看示范课录像:校本培训中,新任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观察学习并尝试着分析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教学技能、策略和方法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组织新任教师在熟悉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编写教案,教案要详细说明每个环节所应用的教学策略、方法(教师行为)和预想的反应(学生的反应和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和录像:新任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学校组织教研员和其他教师听课指导,学校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反思评价:主讲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作自我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听课人员一起观看录像后,主讲教师重新进行自我剖析,分析教学得失,听课者评课并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自己统计量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改教案,再实践再提高,教师以简要的文字写教学反思,评价自己的优劣得失并写出改进计划,最后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形成和发展阶段教师的“案例反思法”培训。有三四年教龄并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的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中,他们能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教学计划,能针对学生学习情况选择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对这一阶段教师的校本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反思和指导方面,宜采用“案例反思法”培训(突出成功案例的价值),使教师获得进一步提高。

阅读分析案例:要求教师尽快进人学习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的有关事实,与案例中教师的角色进行置换,对案例中教师行为的科学与否进行分析,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分组讨论:教师在自己阅读、研究、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要求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

反思总评:案例反思的最后环节是反思、总评。校本培训中要求每个教师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中的收获、问题等进行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自我提高。

成熟型教师的“临床诊察反思法”培训。成熟型教师是指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群体的一部分,该群体教师已形成适合自身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我认同感。但此阶段的教师也进人了教师成长过程的“高原期”,他们的教学实践更多地依赖于个人习惯和经验,对教学实践中蕴涵的教学理论缺乏自觉的意向。针对这种情况,校本培训可用“临床诊察反思法”进行培训,使该类型的教师认识到各种教学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专业认识,促使其专业成长。

所谓 “临床诊察反思法”就是教师和教育专家一起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而理性的观察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一种课堂教学诊断方法。在校本培训中,学校可邀请教育专家与学校合作,使专家对本校教师具有专业引领的作用,通过以下步骤来提高。

诊察前讨论:教育专家深人课堂,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教师介绍有关的教学理论,引导教师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然后教师与协作教师一起共同讨论教学计划,制定诊察重点和记录诊察结果的方法。

课堂教学诊察:教育专家到教室听课并作有关记录,同执教教师共同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一起讨论和制定改进策略。

行动研究小组成员进行分析:行动研究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课堂发生的一切,分析存在的优缺点,提出克服缺点的行动策略,决定要解决的问题。

会诊与讨论:教育专家、协作教师分别向执教师提出反馈意见,共同讨论制定改进措施。反思:小组成员分别对自己教学实践行为和整个诊察过程进行反思,对照原先确定的目标检查改进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总结此次行动研究的得失,增强对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能力并由此进人下一轮临床诊察。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之教学反思篇二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就内化于其中。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人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工作、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三、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这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容易保留这种习惯。因此,在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学习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培养目标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补充、完善小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形成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行为标准,使学习习惯行为准则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细节入手,把学习习惯的工作抓细,抓实,从分年级学习习惯养成训练内容的细化能够看出这一点。

4、创设良好的学习习惯氛围,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教师都做了安排,时刻激励着小学生去做好。

5、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课前习惯

课前预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按教师或教材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寻找听课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听讲的有效性。

培养目标:

1、提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资料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课本上做不同的标记,如:在重点内容下面标△,在有疑问的地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二、课中习惯

1、专心上课的习惯

基本要求: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踊跃发言,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

倡导中高年级的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培养目标:

(1).课前做好准备,按要求摆放课本及文具。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

(4).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游戏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善于合作的习惯:

基本要求:

合作前要独立思考,合作中要会交流与倾听,合作后要表述和反思。善于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学习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培养目标:

(1).乐于将个人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2).与同学沟通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看法,共同解决问题。

(3).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乐于承担组内分担的任务。

(4).学会赞许同伴,愿与他人一起分享合作的体验。

3、善于交流的习惯

基本要求: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善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述流利,条理清晰。

培养目标:

(1).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2).与人交流时,虚心听取对方的见解,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

4、勇于质疑的习惯:

基本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形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培养目标:

(1).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

(2).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三、课后习惯

1、课后复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及时复习功课,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培养目标: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复习、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2、完成作业的习惯:

基本要求: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按时上交,及时更正。

培养目标:

(1).按时完成作业。

(2).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没完成作业主动向老师说明理由,并及时补上。

(3).作业完成后及时放入书包中。

(4).作业发下后及时修改。

3、规范书写的习惯:

基本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和握笔姿势,掌握正确的写字规则和方法,书写规范、工整。

培养目标:

(1).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坐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身板要直,头部略向前倾。

(3).执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握笔,手腕关节配合,按笔画发展的方向,上下左右灵活动转。

(4).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数字和文字的书写。

(5).卷面整洁。书写正确清楚,排列整齐。

4、多读勤记的习惯:

基本要求:多读好书,每天阅读课外读物累计不少于30分钟,读书姿势正确。倡导中高年级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培养目标:

(1).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

(2).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边读边思考,敢于质问,不懂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或查工具书解决。

5、规律作息的习惯:

基本要求: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按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培养目标:

(1).在家长、教师指导下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计划。

(2).认真执行计划,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家庭和学校相结合。

3、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教师的点拨、引导相结合。

4、知识学习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研究,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层次及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研究,进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发展探求,使其通过肯学、爱学、乐学、善学、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完善人格,成为和谐发展有能力的人。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前测、访谈、施测、活动实施、反馈、阶段总结、再实施、结题总结等过程。

本课题的检测和评估手段

实验中期学习习惯量表(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实验后期学习习惯评价表。

班级氛围(环境)问卷。

五、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

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做好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确定最终研究方案。明确各人的分工和职责,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知识,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为开展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2)实验教师定期做引领课、研讨课,分析、总结典型的教学案例。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检测工作。

(5)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6)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7)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实验总结阶段(20xx年3月—7月):后期成果处理,形成结题研究报告,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结题活动。筹备结题,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六、保障措施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了,再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发展,加上家长在家庭范围内的监督和规范,再靠孩子多次反复实践,三方面形成合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巩固下来。由此可见,孩子自身和家长在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方面:

1、制定好计划

让学生尝试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本人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份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例如:分析自己目前学习习惯的现状,看看哪些习惯现阶段已经养成,哪些尚未达成,哪些安排在下阶段继续努力,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2、做到坚持不懈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孩子们心里必须有这样一个概念,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学习习惯一旦有了雏形的时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做到持之以恒。

家长方面:

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有一些基本且严格的行为要求。如起居作息有规律,均衡饮食、合理锻炼、认真作业、物品整齐、清洁卫生、衣着整洁、礼貌待人等。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我们将把此项课题逐步完善,健全小学生3到6年级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标准,逐步形成规模化,并不断创新,使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写出详尽的结题报告,完成教育论文若干篇。

八、课题参加人员

课题组组长:

杨东通化市教育学院

课题组副组长:

兴华教育集团教研室、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小学数学教研员;通化市朝小、通钢一小、二小、三小、各县(市、区)实验小学的校长、副校长。

课题参加人员:

通化市朝小、通钢一小、二小、三小、各县(市、区)实验小学的数学教师。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之教学反思篇三

;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像素的摄像机的普及,进行课堂摄像可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反思手段。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借助课堂拍摄录像助力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教学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推动广大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教学反思,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如何进行有效反思,大家还在积极摸索着。我校在长期的课堂拍摄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本教研组老师通力协作,取得了一些收获。

首先,要在反思动机的作用下,教师才能将潜意识的反思付诸行动。能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而课堂自拍则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一种外部的动力,打破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自我心目的一些所谓的成熟的完善的认识,最终推动其形成反思的内动力。说得通俗些就是打破教师良好的自我感觉,让教师产生危机感。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的局限性,才有可能经过反思得到调整和重组。作为从事教学工作15年的中青年教师,本人就经历过这样的冲击。2011年曾应福建教育学院的邀请,设计并拍摄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课堂录像。可以说从最初的教学设计和拍摄过程自我感觉都十分顺利,也得到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但是在亲自观看录像,用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时候,竟然发现了无意识下产生的口头禅,一些不经意的不必要的小动作,还有因为紧张而造成的口误、现场与学生交流不充分等问题。这些意料之外的“收获”让我意识到,当我们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的时候,或许更应该“反求诸己”。

其次,课堂自拍可以为教学反思的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真实的、全方位的无限制重复性使用的参考素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反思过程往往就是授课教师自己通过回忆课堂教学实况,审查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课堂情况反馈怎样,接着把注意的焦点对准那些使自己激动以至于一时难忘的事情上,然后抓住合适的时机,选取一些典型事例,记录下当时的一些新鲜感受、深刻体会。这样生成的教学反思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任何教师都只能回忆出自己有印象的课堂信息,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缺漏、甚至扭曲。当他人提出一些教师自我没有印象的信息时,只能一笑而过,要想全面客观地进行反思,就是天方夜谭,更不可能真正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反思。

而课堂拍摄就能够克服以上这些缺点。当摄像机将教学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一方面,教师可以客观地进行独立自省,冷静地不断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中学生的各种反馈进行仔细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伙伴协同下进行教学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一起观看教学摄像,借助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来补充自己的反思。再一方面,反思的次数、角度、内容具有无限量的重复性,这为反思的全面、客观、细致提供了坚实的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有时甚至是错误想法,这些都是宝贵材料。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摄像进行无数次的实况回放,在教学反思中发挥其放大镜的作用,捕捉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加以重组整合、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更可以在此基础上生成良好的教学资源,以资研究和共享。

再次,通过再次的教学自拍,记录下反思对策实践的情况,成为下一阶段教学反思的依据。在教学摄像的帮助下,我们教师更可以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使用教学摄像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具体操作时需要注意和无法回避的有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摄像机的像素要求方面,高清不得低于1280×720 像素,超清应该在1600×900像素以上才行。拍摄时最好能做到双机拍摄,可以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摄像镜头,详细记录学生课堂行为,为多角度反思提供详实的素材。也正因为如此,就需要同伴互助,这也为拍摄的常态化带来一定的难度。二是学生的配合与习惯方面。由于不太习惯课堂摄像,学生容易紧张、难以进入状态,从而影响课堂呈现的真实性和教学手段实施的有效性。三是拍摄课型的多样性方面。要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课型,所以如果要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就必须建立在多种课型拍摄的基础之上。不仅有公开课,更要有常态课;不仅有讲授型的课,还应该有学生主体探究课、练习讲评课、高三复习课、专题讲座等。总之,全方位的拍摄与反思在教师的专业全面成长中的作用不能 小觑。

三、课堂自拍推动教学的几点反思

1.对教学目的的反思。长期以来,在社会的“需求”面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重教学轻教育,重知识轻品德,培养出来的高学历高知分子有的可能因为道德的缺失,成为社会的隐患。或许我们真的因为出发得太久了,以致忘了为什么要出发!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政治教师更应该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与思想品德有关的内容加以强化与放大,积极弘扬正能量。如《经济生活》中消费者的正确消费观念、企业经营者的诚信观念、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等;如《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的特质、思想道德修养等内容;又如《生活与哲学》中正确意识的作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要在这些内容上多做文章,甚至可以专门开设思想道德专题 讲座。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课程改革不仅从教材入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教材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习的热情,而且在改革之初就提出教师要学会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课本中的素材与知识进行有机重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三个关注”“一个谨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的现状。只有对学生已有知识、已有观念、已有能力有充分的了解,设计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与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为了了解学生,我们除了在作业和试卷中发现问题,不定期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或使用调查问卷外,更可以借助教学摄像。通过观察教学摄像,我们可以准确记录学生的课堂反应,研究学生的课堂语言,搜集学生生活的兴趣点,为恰当的教学设计提供启发素材。二是密切关注社会的现状,努力把时政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例如应要求拍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网上授课,我就进行了多次拍摄。第一次拍摄时,授课顺序是按照书本上“世界观—方法论” 顺序穿插具体社会现象或案例进行讲授。师生互动情况:学生个人回答4人次,学生集体回答5次,无小组活动。第二次拍摄,在教学设计上加入了社会现象导入的环节,形成“社会现象—世界观—方法论”。 师生互动情况:学生个人回答6人次,学生集体回答5次,小组活动1次。再到最终的“社会现象—方法论—世界观”讲授顺序。师生互动情况:学生个人回答8人次,学生集体回答10次,小组活动2次。这些数据的统计也充分说明了结合时政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课堂参与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三是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现状,运用学科渗透的思维完善书本知识与领域,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知识本就不是割裂的。尤其是借用一些理科的实验摄像片段,可以给予学生知识的拓展,更是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如《生活与哲学》的讲授过程中,就多次用到地理和物理学的一些经典实验录像,让学生理解起来更直观。最后,“一个谨记”——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我们把过去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孩子,指导他们去过明天的生活的时候,或许谨记这个原则,是我们对他们最大的祝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切忌抹杀学生求真的探索精神,当他们能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探究精神,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国家的建设者。

3.对教学手段的反思。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课堂教学手段不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讲到尾”的单一形式,但也不能绝对地说传统的传授方式一定不如多媒体教学。通过课堂自拍和课堂观察量表的结合使用,我们也为这两种基本教学手段的对比找到了一些可以考证的说明性数据。例如在拍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过程中,借助录像进行课堂观察后得到这样的数据: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对教师提问有效回答的比率,与使用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对教师提问有效回答的比率是基本接近。可见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来说,作用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所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固然是现在的主流方向,但是也不必非此不可。一切手段的运用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效果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对这个公式的理解是: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要建立在自我和他人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总结自我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而后再自我实践、再认识,直至无穷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课堂自拍能够成为这些实践活动的记录媒介,为教学反思提供真实的素材保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可缺少的 阶梯。

(责任编辑:赖一郎)

相关热词搜索:;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之教学反思篇四

课题研究计划的开展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目的。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计划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就内化于其中。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人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工作、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三、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这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容易保留这种习惯。因此,在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学习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培养目标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补充、完善小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形成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行为标准,使学习习惯行为准则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细节入手,把学习习惯的工作抓细,抓实,从分年级学习习惯养成训练内容的细化能够看出这一点。

4、创设良好的学习习惯氛围,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教师都做了安排,时刻激励着小学生去做好。

5、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课前习惯

课前预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按教师或教材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寻找听课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听讲的有效性。

培养目标:

1、提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资料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课本上做不同的标记,如:在重点内容下面标△,在有疑问的地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二、课中习惯

1、专心上课的习惯

基本要求: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踊跃发言,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

倡导中高年级的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培养目标:

(1).课前做好准备,按要求摆放课本及文具。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

(4).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游戏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善于合作的习惯:

基本要求:

合作前要独立思考,合作中要会交流与倾听,合作后要表述和反思。善于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学习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培养目标:

(1).乐于将个人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2).与同学沟通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看法,共同解决问题。

(3).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乐于承担组内分担的任务。

(4).学会赞许同伴,愿与他人一起分享合作的体验。

3、善于交流的习惯

基本要求: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善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述流利,条理清晰。

培养目标:

(1).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2).与人交流时,虚心听取对方的见解,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

4、勇于质疑的习惯:

基本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形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培养目标:

(1).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

(2).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三、课后习惯

1、课后复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及时复习功课,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培养目标: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复习、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2、完成作业的习惯:

基本要求: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按时上交,及时更正。

培养目标:

(1).按时完成作业。

(2).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没完成作业主动向老师说明理由,并及时补上。

(3).作业完成后及时放入书包中。

(4).作业发下后及时修改。

3、规范书写的习惯:

基本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和握笔姿势,掌握正确的写字规则和方法,书写规范、工整。

培养目标:

(1).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坐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身板要直,头部略向前倾。

(3).执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握笔,手腕关节配合,按笔画发展的方向,上下左右灵活动转。

(4).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数字和文字的书写。

(5).卷面整洁。书写正确清楚,排列整齐。

4、多读勤记的习惯:

基本要求:多读好书,每天阅读课外读物累计不少于30分钟,读书姿势正确。倡导中高年级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培养目标:

(1).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

(2).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边读边思考,敢于质问,不懂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或查工具书解决。

5、规律作息的习惯:

基本要求: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按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培养目标:

(1).在家长、教师指导下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计划。

(2).认真执行计划,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家庭和学校相结合。

3、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教师的点拨、引导相结合。

4、知识学习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研究,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层次及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研究,进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发展探求,使其通过肯学、爱学、乐学、善学、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完善人格,成为和谐发展有能力的人。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前测、访谈、施测、活动实施、反馈、阶段总结、再实施、结题总结等过程。

本课题的检测和评估手段

实验中期学习习惯量表(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实验后期学习习惯评价表。

班级氛围(环境)问卷。

五、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

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做好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确定最终研究方案。明确各人的分工和职责,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知识,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为开展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2)实验教师定期做引领课、研讨课,分析、总结典型的教学案例。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检测工作。

(5)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6)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7)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实验总结阶段(20xx年3月—7月):后期成果处理,形成结题研究报告,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结题活动。筹备结题,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六、保障措施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了,再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发展,加上家长在家庭范围内的监督和规范,再靠孩子多次反复实践,三方面形成合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巩固下来。由此可见,孩子自身和家长在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方面:

1、制定好计划

让学生尝试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本人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份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例如:分析自己目前学习习惯的现状,看看哪些习惯现阶段已经养成,哪些尚未达成,哪些安排在下阶段继续努力,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2、做到坚持不懈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孩子们心里必须有这样一个概念,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学习习惯一旦有了雏形的时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做到持之以恒。

家长方面:

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有一些基本且严格的行为要求。如起居作息有规律,均衡饮食、合理锻炼、认真作业、物品整齐、清洁卫生、衣着整洁、礼貌待人等。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我们将把此项课题逐步完善,健全小学生3到6年级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标准,逐步形成规模化,并不断创新,使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写出详尽的结题报告,完成教育论文若干篇。

八、课题参加人员

课题组组长:

杨东通化市教育学院

课题组副组长:

兴华教育集团教研室、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小学数学教研员;通化市朝小、通钢一小、二小、三小、各县(市、区)实验小学的校长、副校长。

课题参加人员:

通化市朝小、通钢一小、二小、三小、各县(市、区)实验小学的数学教师。

2页,当前第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