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优秀

时间:2023-06-23 17:18:41 作者:曹czj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优秀篇一

在疫情中,我见到了许许多多顽强的英雄,同样见证了无数普通人坚守、坚强的故事。作为一名交通行业从业者,每当我看到我们守护的交通动脉,每当看到辛勤工作的同事们,我心中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这短暂而又无比漫长的抗疫征程中,我相信,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激荡着思考与疑问。是的,天灾犹如一面镜子,照亮了人性中的闪耀和光辉,也展露了我们生活与精神的脆弱。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不乏迷茫与焦虑,我们是否应该返璞归真。

带着这些思考,我投入了属于我们高速行业的“抗疫”战争中。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的2022,我相信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坚持”,在疫情中坚守职责,在业余时间里坚持阅读。在这段艰苦奋斗的日子,文字无疑为我带来了许多力量。其中给我带来最大震颤与激励的是叔本华所著《人生的智慧》。在艰苦的奋斗路途中,坎坷与困难无疑是常态;在面对困难枯燥的抗疫工作时,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动摇与怀疑。尤其是在我们面对到以我们一己之力无法掌控与预测的天灾人祸时,正如加缪在《鼠疫》中讲到那样:“当未来成为了触不可及的彼岸时”在不安中如何掌控我们自身的精神,成为了我在疫情期间的思考。而《人生的智慧》中的观点让我窥见了端倪:理性的人不追求快乐,只求摆脱痛苦。正如书中所提到: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幸福。唯有摒弃个人的惰性与趋利避害的自我心理,在实现个人意义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才不易误入歧途。

随着疫情发展,我这本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想要收获价值与成就,唯有将自身的精神与价值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与事业中,我们才会收获那“肯定”而“确切”的满足。一次次耐心的排查,一个个忘我的昼夜……我们在思考,我们在前行。

2023年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优秀篇二

不可否认,叔本华的思想极具逻辑性,描述的语言优美且有说服力,深受很多的大家和民众喜爱,并用于指导和改善生活。但是,我却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泼些冷水。

1,悲观主义。叔本华是极度悲观主义者,看他的论述多多少少会被他所影响。他认为无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而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同时他认为生命只是具有某种消极的意义。如果你的正处于悲观低谷期,可能会雪上加霜。

2,宿命论者。叔本华是彻底的宿命论者和决定论者。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按照其严格的必然性发生,人们所感受的自由意志仍处于表象世界的活动,而观察到的任何表象与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意志的控制。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不能想我们所想的。另外,他十分赞同现在的时刻所思所想,却对未来的规划畅想嗤之以鼻,他认为任何时刻的所思所想所行动与个人的性格有必然的联系,而他认为人的性格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改变也是伪装压抑),所以人从一出生他的未来成就已经被注定了。否定偶然性与后天可塑性,造成对主观能动性的否定,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动力,可能会延长你处于低谷期的时间。

3,知行不合一。实际上,作为著名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的生活并非就是心态平和,离世隐遁的。他的生活丰富多彩,在某些方面可称为性情中人,脾气暴躁,甚至曾经将女仆推下楼梯造成其残疾。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罗素在一部著作中写到:假若根据叔本华的生活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所以,有时候即使理论上无可争议或令人信服,我们也无需完完全全的按照理论来生活,甚至与之相反也是可以的。

总而言之,虽然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悲观的,我们却也无需悲观的生活,况且悲观还是乐观至今仍在争论,我们不妨多找不同论调的书籍来看看。过早的让自己无欲无求,内心平静;从而导致激情的缺失,如同年老,我是十分的不赞同~~

2023年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优秀篇三

叔本华在《人生智慧录》的开篇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好处三分法讲起,继而迅速进入核心内容,即幸福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独立人格。叔本华认为,人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不应该从他人那里,或是从自身之外期望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能做的极为有限,每个人都孑然独立,这时候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单独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他看来,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才是人生幸福的关键,才能避免痛苦和无聊。要想保持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条件是拥有独立和闲暇,而独立和闲暇则是以俭朴和节制来换取的。一个人自身的精神价值越高的时候,他就越能耐得住简单的生活和孤独的侵袭。

在认同和强调人的自身、内在拥有是人生幸福根本的同时,叔本华对身外之物诸如财富、地位、名誉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财富的价值是当今世界所公认的,财富可以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任由我们寻欢作乐和花天酒地的凭证,众人应学会节约投资而不是挥霍浪费。过多的财富也并不意味着幸福,现实中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不幸福呢?主要是因为人自身内在的贫乏,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有见识,缺少精神情趣。而名誉、名望、地位则是一种相当飘渺的东西,人们可以努力去争取,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如愿。如果把这些看得过分重要,则是不明智的。叔本华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替代的。”

《人生智慧录》中的很多看法和佛经中的观点非常相似,佛家以《金刚经》为代表的般若系经典的核心就是“破相”、“去执”和“无我”,讲究的是一个真空妙有的“中道”,看重的是内心净土的修行,所谓心外无物。而叔本华对“独立人格”的定义其实和佛家的“心性”已经很相像了,“独立人格”被叔本华定义为天生而具足的,有点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味道,至于叔本华对于财富、地位、名誉等的意见也和佛家“身外之物”的洒脱不谋而合。如果说《人生智慧录》在世俗层面与佛法有很多相近之处,那么叔本华一直被人诟病的所谓悲观主义“痛苦论”则更像是与佛法进行着更深层的人生观的共振。

这里很有必要谈一下叔本华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人生智慧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生长土壤就是这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几乎全部哲学理论,这部书的前提是《纯粹理性批判》、《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不同,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并将其定义为意志,其主旨是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将两者并列的,叔本华试图解决康德哲学遗留下的难题,并取得了伟大的进展。正是在这部书中,叔本华提出了开篇我们看到的“钟摆理论”,判定人生是痛苦的,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也正是这很容易被断章取义的“钟摆理论”让很多不负责任的人随意给叔本华哲学贴上了荒谬、误人的标签,诸如消极厌世、悲观绝望等等,而常人出于懒惰,喜欢人云亦云,未加考虑和研究也就将叔本华的哲学认定为了那个样子。

叔本华一生都将“唯真理是务”作为自己的哲学研究根基,他格言体的文风异常犀利,有一种直透事物本质的深刻、冷峻和毫不妥协,可以说是今天“反式鸡汤”的老祖宗。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面对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人内心最深处的渺小感是多少粉饰美化生活的肤浅乐观主义都不能改变的。叔本华最被误读的地方不仅仅是其对人类这种无力感的大胆承认,而是世人看到了他的“钟摆理论”后就止步不前,没有去留意叔本华哲学指针真正要指向的方向。其实,叔本华明确地指出,纵然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在细节上也会显现喜剧的意味,对如何摆脱痛苦,叔本华也给了我们明确的解答。他认为,摆脱人生痛苦的方式就是进入理念的世界,理念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中间环节,把本质与现象连接了起来,把认识从意志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这就是审美状态。

叔本华从审美论推出的禁欲之路更让其备受诟病,肤浅的乐观主义鸡汤者不能容忍有人揭示世界的真相,更不能忍受有人指点真正的幸福之路,因为只有将物欲渲染得绚烂漫天和天经地义,他们浅薄鄙陋的鸡汤才能给不明真相的青年成功洗脑。叔本华认为人在以一种苦痛的生存方式度日,之所以会苦痛是因为人们有欲望、有追求,这种痛苦正是人们为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能够诗意化地生存,所必须经过的历程。《人生智慧录》中对禁欲主义有着清楚的定义,禁欲主义并非在于“禁”字上,它指明的是一种对待外物的态度,就像前面说过的如何对待财富、美色、权力、地位和名誉等,幸福不仅仅是快乐,快乐是一种短暂的、一闪而过的即时感受和体验,而幸福却是一种洞悉人生真谛的理性和持久的主观心态。快乐容易获得,因为它只与身体感受相联系,而幸福不容易得到,因为它是建立在对痛苦的深刻理解之后获得的一种豁达与升华。叔本华貌似悲观主义的痛苦论其实在向世人揭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他将积极的生存法则掩盖在消极的文字之下,以消极的表象思索着积极的意志。

2023年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优秀篇四

我很庆幸能够在徘徊在痛苦与无聊时读到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这给我这段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慰藉,叔本华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但人们总在它们之间摇来摆去——脱离了痛苦,便开始无聊;不无聊时,多半痛苦着,程度轻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特例外,我们的选择实际上只有两个,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与别人交流是无聊的,特别是这个人与你的差别很大的时候,开口不是众所周知的真确就是无穷无尽的日常。这点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显,越多人参与的团体,它的内部就越无趣,越枯燥。但一个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动机在不断的抓挠你的内心,所处环境的对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独的痛苦。无论如何,都让人难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终都只能在学习和读书,当时间和注意力被这些极度耗费精力的行动中消磨殆尽,才能得到最后的放松。于是,某种程度上说理想的幸福是伴随着孤独的。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孤独并不是一种被主流声音肯定的行为,我们更倡导与他人交流,于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独中徘徊。这样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华所说的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孤独,很遗憾,时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这个恰当的度。我认为我更多的时候会感到孤独而不是无聊,在没有足够动机的时候,我宁可在孤独中度过。而这份孤独才是促使我不断去寻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动机。我才有机会接触这些心理学,哲学的论述。

叔本华的论述给了我足够的代入感,让我沉迷其中,但随着读书的深入,一些问题也愈发凸显。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独呢?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观点,动机理论认为交流的动机是人生来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实现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独是我们所排斥的,不是因为我们都是没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们生而如此。在人本主义的观点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满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孤独的地位,也许我们可以从外表认为部分自我实现者在某些时候是孤独的,但他本人却不可能是这样想的。一个人感到孤独的最好解决方式,还是找个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尽管我很感谢这本书给我无趣的生活带来了几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暂时告别这本书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2023年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优秀篇五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这是叔本华著名的钟摆理论,断章取义从来就是人类摆脱不掉的旧习,哪怕从未读过叔本华的人,第一次看到上面的话,恐怕也会“坚定”地认为叔本华确确实实是一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是啊,世界形势一片大好,人类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广大群众安居乐业,怎会痛苦?怎会无聊?不但在普通群众中,叔本华不是讨喜的类型,就是在学术界,其貌似悲观的人生哲学也一直被许多学者诟病,再加上这位18世纪的80后特立独行的性格,叔本华的生前身后留下了说不尽的争论和故事。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出自他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在《人生的智慧》里做了新的补充,而后者是个人非常喜欢的叔本华著作,篇幅不长,内容丰润,很适合放在手边经常翻看。《人生的智慧》其实是叔本华62岁的著作《附录和补遗》的选摘,准确地说是《附录和补遗》的一部分,而从这本《附录和补遗》中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叔本华哲学的魅力,也能从这一角掀开叔本华令人唏嘘的一生。

叔本华1788生于波兰但泽,父亲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但后来自杀,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都有交往,由于叔本华一直认为父亲的死与他母亲过于热衷社交生活有关,所以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一生得以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叔本华有着很高的语言天赋,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这也是《人生的智慧》及叔本华其他著作文体优雅,语言水平极高的重要缘由,难怪卡夫卡说:“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叔本华后来的哲学思想从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时逐渐形成,年轻的叔本华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称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厌恶后来以费希特、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辩哲学。关于叔本华和黑格尔,有一则轶事想来很多人都熟悉,叔本华在柏林大学刚刚当上编外教授不久,便坚决地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叔本华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这一去就是被边缘化了27年……这则轶事是典型的“叔本华式”的故事,也是典型的“叔本华式”的人生桥段,叔本华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学术生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憋屈”,叔本华是真正的怀才不遇的典型。

《人生智慧录》及其母本《附录和补遗》是叔本华晚年的著作,让叔本华一夜之间成了名人,有人还写了《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学界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而这距离叔本华去世已经不足十年了。1859年,《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在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而第二年叔本华就去世了。30岁那年,叔本华就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哲学巨著《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构建了堪称伟大的“叔本华体系”,然而造化弄人,这本书的第一版仅仅印了一百本,而且还无人问津,如今第三版终于得到认可,但再回首却已是百年身。叔本华一生绝大多数时间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在其奠定名声之前有着长达六十年不获承认的沉寂期,长时间的“边缘化”让叔本华对人生和生活有着“旁观者”一般的清醒认识,《人生的智慧》因此也有着难得的冷静和深邃。

《人生智慧录》表面是叔本华“幸福论”的综述,而内在则是从叔本华《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构建的哲学体系一路延续下来,是叔本华晚年为自己哲学思想凝结的实践果实,深入了解这本书和其背后的思想,对解开长久以来人们对叔本华的误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好比一个人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进行一项逻辑上的推理和演绎,在他的晚年,他将这种推理和演绎最终指向了人们如何面对幸福,不管他一生中如何被人定义,这个最终指向将表明其本质的立场。《人生智慧录》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极其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在这本书中叔本华系统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读者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种思想深邃之外的“佛性”。

2023年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优秀篇六

叔本华《人生智慧录》, 是从这里开始说起。

1)人的自身,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例如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潜在发展。

2)人拥有的身外之物,亦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1:我认为就是内在与外在的两个内容,人的外在多数取决于遗传,是父母赐予的。但内在取决于自己。叔本华的文字传递给我一条信息: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的环境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

2: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说到性格,叔本华认为一个人所能得到属于他自己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的确,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他的整个存在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的内在素质。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或者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3: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叔本华教会我,不依赖于别人眼中寻找自己。

4:对于闲暇时间,叔本华也有话要说。

他认为人们消磨闲暇的方式就是显示出闲暇对于他们是何等的没有价值。闲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和支配自身。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就一个无用的家伙,无所事事,无聊烦闷,他的自身变成了他的包袱。

头脑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这个是我一直努力要做到的状态。除了精神松弛下来的时候,尽量免受无聊的袭击。

5:如果社会交往的数量等够代替质量,那么就算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都是值得的。但遗憾的是,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社会交际能力与他的智商,是不能成正比的。优秀的人,对你的影响会很深刻。如果,你拥有伟大的精神,你会发现,你会喜欢独处,因为你不再需要去寻找淹没你的人群。

6:太过看重别人得看法,那就是抬举他们了。

我们所表现的的表象——这也是我们存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通常被我们过分看重。

这是人性的一个特殊弱点所致。稍作简单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无关紧要。

每个人一定都有遇到流言蜚语,或者听到一些别人对你有各式各样的看法。有好有坏。那些别人对你得评价,只是别人头脑意识里的产物,只在别人的头脑意识中产生效果,它是附带种种概念性的东西呈现在别人头脑中的表象。所以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是间接地存在。所以,尽量减低我们对特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否则,人们就只能成为他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7: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别人对自身的看法慢慢衍生有荣誉感、虚荣心、自尊心…叔本华认为一旦不再担心和指望别人得看法, 那些奢侈 排场,十有_都会消失。在孩童时期,荣誉感就初露端倪。在接下来的青年期和中年期,名誉、骄傲等变得更加明显。但到了老年,这方面的欲望却显得极为强烈。因为到了老年,享受感官乐趣的能力已大大减弱。虚荣和自大就于贪婪一道瓜分了统治的地盘。

8:亚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处地方受伤或者疼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就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里。我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那微小的疼痛之处。同样,违反我们意愿的事情,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不如意就会进入我们头脑,我们就会惦记这件事情。

所以,判断一个人现在是否幸福,去问问他最近烦恼的事情把,看看事情是多么渺小,你就知道你现在有多幸福了。在很不幸地时候,那些微小的事情,你是感受不到的。

9: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我们对幸福的过分期待毁坏了这世上的一切,毁坏的程度与我们的做梦程度相一致。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地实现它们。降低我们地欲求是明智和合理的。

有时候对自己宽容一点也是好事。当然,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

9: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这句话,我觉得也是威力无比的。

10:我们的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考虑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要是有能力,内在丰富,我们就不会对运气有太多的要求。

11:正如一个人背着自己的身体,而对此重负一无感觉,但在移动他人的身体时,他却感到了重量,同理,他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恶习,而只会留意他人的这些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却像一只对着镜子咆哮的狗——他以为镜子里面的是另外一只狗,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

(人是自私的,这句话是真理。)

12:在言辞或者表情流露出愤怒和憎恨是徒劳无益的……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者愤怒……冷血的动物才是唯一有毒的动物。

卢梭说,最好的报复是暗杀,而不是决斗。无视也是最好的武器。

13:最大的愚蠢也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献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应把健康放第一位。

最后,还想分享几条见解独到却又鲜为人知的阿拉伯谚语:

“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

“如果对我的秘密保持沉默,那么,这个秘密就是我看管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它的囚徒。”

那种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实际生活则显得可悲,这种生活增加的只是长度而不是深度。 尽可能的增加生命的深度,生命只有一次,要活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