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阿凡提的故事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7 13:18:27 作者:笔尘 2023年阿凡提的故事读后感(汇总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阿凡提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你们怕老虎吗?很多人都说怕!就连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怕。如果你们看了三个“虎崽”的故事后,你们就会觉得老虎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类。下面让我简单介绍一下。

有个小朋友叫虎崽,他很胆小,却能听得懂动物的语言。狗虎崽却很大胆,因为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一天,他们村子里闹虎患,他们的村长请陈茂老爹来打虎,每间屋子的大人都不给小孩到山上玩。一到晚上,老虎就出来吃家畜。有一天,小朋友虎崽带着狗虎崽偷偷溜出去玩,在路上却发现了一只小虎崽,虎崽小月牙每天都喝羊乳。“虎崽”决定把小月牙带回家——凤凰山。在山上他们遇到了虎王,虎王说它只要小月牙,他还说如果你们村子不在猎杀老虎,他们保证不再打扰你们的村子,几天后,老虎真的没来他们村子了。

从这个故事中,告诉我们不要大量虐杀老虎,保护生态平衡,如果不好好保护它们,它们总会有灭绝的一天。

六年级:陈艺文

阿凡提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唱遍大江南北,雷锋精神也让我们感动。

雷锋于1940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全家先后被地主害死,只有他幸存了下来,这样的历史背景在雷锋稚嫩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安庆乡解放了,雷锋拿起了以为自己永远也拿不到的课本,踏进了列宁小学的校门。在那里,雷锋接受着爱国主义的教育,仇恨敌人,爱护人民,“忠于革命忠于党”。

1959年,雷锋被应招入伍,做了一名汽车兵。他做过许多事情,但还是他忍着肚子疼,去搬砖的那件事最让我感动。那个故事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为了能使建筑工地正常运转,不歇假,不养病就义务去工地推砖,保证了建筑工地正常运转。当人问他名字时,他却做好事不留名,多么好多的人啊!而我呢?有一点点毛病就小病大养,乱喊乱叫,比起雷锋,我可真的差多了!

1963年的一天,是全国人民的悲痛的日子,人民的好儿子——雷锋同志光荣牺牲,他在一次倒车过程中不幸被倒下来的晾衣服的木杆砸在太阳穴上,当场晕倒在地,昏死过去,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民都赞扬他,怀念他。他不愧是一位伟人!!我由衷的敬佩他!我要向他学习,做他那样的人!

阿凡提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唐朝时代,又一位大诗人叫李白,字太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被后人称为诗仙。

可是,李白少年时读书不专心,学业有所荒废。有一天,他到郊外游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石头上反复的磨一根铁杵,李白便问:”你磨这铁杵做什么?”老太婆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杵要磨成针啊!”老太婆说:”只要下工夫磨,早晚能磨成绣花针的。”

李白从这件事中大受启发,从此,他便发奋读书,孜孜不倦。最后,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阿凡提的故事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把我们从小讲给孩子听的三只小猪的故事完全不同。《三只小猪的故事》是说三只小猪因为盖的房子用料不同,老大和老二的房子都给大灰狼吹倒了,他们都逃到了老三家。最后,老三凭借坚固的房子和自己的机智制服了大灰狼。而这本书,却是以大灰狼的口吻讲述了同一件事情的另一面:大灰狼其实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因为要给奶奶做蛋糕缺少糖而去找邻居小猪借,但却因为打喷嚏而把小猪的房子给吹倒了,结果小猪死了.....

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呈现给我们不同的所谓“真相”。因为叙述人的不同,事情也会以不同的情态展现,再加上信息传播过程的增减,若要还原事情真相就变得很困难。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多角度的看待分析事情的能力,让孩子学会换一双眼睛来看同一件事。

凡事都是多棱镜,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结果。作为家长,除了可以引申出对孩子辨别真假是非的教育以外,还要让孩子从事情的另一面来多一双眼睛来看待事情,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对他今后的人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阿凡提的故事读后感篇五

汉字是在黄河中游一带形成的。汉字和西方文字是不同的,汉字就是单个的字块放在那里已经很直白地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错的。汉字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象形的特征,一个是有价值固定化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导致了杰出、特殊的书法。从敦煌出土的汉代木简中可发现,早在2017多年前中国的文官已经反复练习汉字书写的技巧。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书写的好坏不仅直接会对科举成绩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读书人把书法看作是完善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即书品直接代表人品。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无数优秀的读书人将精力倾注于字块的形状,并把这种艺术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汉字五千年》还通过毛笔,纸张,印章的汉字书写用具引出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中国民族自豪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两项与汉字有关的发明。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从甲骨文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篆(钟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时期的“小篆”,实现了“书同文”,之后“隶变”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阶段的转变,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出现。直到今日,《汉语大字典》收字就有56000多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共3500个。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不同的汉字构成方式都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因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汉语热”也在世界各国显现出来。但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汉字五千年》的总顾问、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教授指出,要实现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权,中华文化就必须要加大推广力度。中华文化要在“走出去”方面作更多的尝试。就汉字而言,其对外推广过程更是充满了挑战和艰辛。对于学习汉语的国外人士来说——“汉字像一张张图画”,难认、难记、难写,而且量大。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社会背景,种种差异影响着外国人学习中文、学习汉字的热情。

在看完后发现自己天天写的文字自己很不了解,对自己的国家不了解,想来我该注意了。

对我而言,印象中的父母亲对於我们一直只有能吃饱的努力,关於读书这件事大概只希望我们能认真读,却不明白喜欢读书其实是需要气氛营造的。也因此小学时,补习班里的那个叫「副主任」的人,是我初识文字的启发者,如果没有当年他的鼓励,我想绝对不会有现在的我。

永远记得当年的这位「文字老师」对我说的鼓励话语,他说:「孩子,这辈子你一定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将字写好,二是务必要多看书。」,那时年纪小,真的不懂「把字写好」这件事的重要,但在他的鼓励之下,书真的看的不少。还记得老师那时就把家中适合阅读的书,拿到补习班来,并买了一个好大的书柜,将书全部摆了进去,并告诉我们,随时都可以去拿来看。

当年的我望著那巨大的书柜,著实有点震撼,也由於那些书的程度,其实较适合国中生阅读,因此我常常是在书柜前站了好久,却不知要如何下手,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站在书柜前试图寻找是否能出现可阅读的书籍。

老师也许是看出了我的挣扎,随手自架上抽了一本书,告诉我,这是某朝词人的自传,拿回家看,看完再来换。我懵懵懂懂的拿回家啃了一番,著实觉得有趣极了,於是在看完之後兴奋的与老师交换下一本书。

就这样,开启了我从附注音的故事读本,进展到了文言文写成的简单文学。遇到生硬的字,他还不厌其烦的以系统性的方式告诉我,阅读的要诀。就这样进到了国中,那阅读古文的能力,也还算能应付三年的国文课程。

如今虽已和老师多年未联络,当年他的鼓励我却一直铭记在心。也许身为老师的志愿,或许和当年的启发有关。当年那未懂的鼓励,如今似乎已渐渐明瞭。在那个生活简单的年代,能识字对乡下人家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光荣与安慰,彷佛拥有了对字的明白,就如拥万贯家财在身一般。

然而,或许在某种程面上,我还是无法理解祖先对於文字的喜爱。大概是文字的理解到了我这一代,已呈现出一种充裕的局面了吧。只是,过於安逸的享用成果,反而造就了不知珍惜的心。我,应该还是无法明白,字的出现,代表著多大的文明成就吧!

这年我来到了桃园,在市区的某国小代课著。这是个隐性客家人居多的城市,而我也是来到了这个城市後,才慢慢明白客家人的特色。

大概是习惯了南中国台湾豔阳高照的天气,北中国台湾那忽冷忽热且湿度极高的天气,的确让人难以消受。尤其遇到风向改变的日子,地上湿滑一片的景象,让初来乍到的我,若不是亲眼目睹,还真的难以相信,不下雨也能让地板潮湿的方法。

为了解决那随时可能让特殊孩童受伤的危险,我和搭档找了随手可得的报纸,将它垫在门口处,并找来纸板垫在走廊上,以提醒那些脆弱的天使,注意安全。隔壁班的资深老师是客家人,当她走进我们教室时,忍不住了说了几句:「报纸上有字耶!怎可以将它放在脚下踩呢。有字的纸,可是要好好保存的。」我在一脸愕然下,赶忙将纸收了起来,却也一脸愕然。

我一直将疑问摆在心里,却一直不解。一直到沈迷上了惜字亭这建筑的美後,我才明白,原来曾经字是如此的被珍惜著。那一直被我误认为金纸亭的建筑,其实是珍藏字魂的所在。於是当年的那阵苛责,在此时一切明朗。

文字本该是迷人的,然而或许因为我们得的容易,却忘了注意它的迷人处。直到我必须教一群对中国文字陌生的学生之後,我深深为这样的文字著迷,无论是声与音同揽的字,或者望文生义的字,在在都流露出当时造字者的巧思。每每讲到栩栩如生之处,总不忍要发出一声赞叹。

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经习惯使用文字去描述我们所见到的世界。而这本书,则告诉了我们那个建构世界的小小宇宙,那看似制式的外在,其实涵括了许多简化前的故事,而如果我们不曾用心的想要瞭解,这一切都将与我们无关,它的存在也等同於冰冷的「工具」,於是懂字的人,自然不忍这样的结果,将它记录下来,并探究它的身世,给了它知音的回报。

当年刘鹗发现了甲骨文,传说仓颉发明了文字,康熙命有学之士整理了文字,而今一位喜爱汉字的外国人士,以八年的时间踏访中国田野,拍摄古文物,也拍摄现代文字中的常民生活,在阅读了这本书後,我们应该明白,那看似与生活一点都没有关系的文字,其实一直都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