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8篇)

时间:2024-05-08 19:34:05 作者:JQ文豪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它能够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教学反思范文四:在上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但忽略了实践操作的环节。因此,我下次课堂将增加实践操作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巩固所学知识。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学会“拜见、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等词语。

2、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出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你知道这几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人吗?(神医)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神医——扁鹊

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名医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预习探究

1。自由朗读寓言,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认读生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说扁鹊师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师名医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体验

1、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2、扁鹊既然是名义,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3、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5。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7、尽管蔡桓公不相信扁鹊,扁鹊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拜见他,告诉他病情的发展,想给他治病呢?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怎样才能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呢?(诚恳,耐心……)

师:如果一开始蔡桓公乖乖地听扁鹊的话,会怎么样?

指名说

师:当毛病刚刚开始的时候,就重视它,这叫做——

生:防患于未然 预防为主

师:还有没有更准确的词语?

生:防微杜渐

师:你觉得蔡桓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生:亡羊补牢

师:那样子,蔡桓公可能还能做几十年的大王。

可是,他没有亡羊补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学生说)

师总结: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这么短小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啊!

四、巩固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演一演。

(2)。小练笔: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2课时。

1、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那个有病不承认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下场。

2、板书课题。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

2、学习生字,勾画生字,指名读,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生自由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形象如何。

生读后发言,师点拨。

(本文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固执,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有病、无病”这一尖锐矛盾展开争论)。

(生讨论后归纳: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断言,而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3、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由肌肤到肠胃)。

4、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5、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前四次相见之隔为十来天,而这次只用了“五天后”?说明蔡桓公病情急骤恶化,扁鹊诊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见蔡桓公掉头就跑,实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发展的结果,也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6、理解词语:讳疾忌医。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附:板书设计。

病情扁鹊蔡桓公。

扁鹊治病一见病在皮肤恐向体内发展毫不在意。

二见病在皮肉之间不治还会加深不理睬。

三见病在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不高兴。

四见病在骨髓掉头就跑派人问。

五天后浑身疼痛逃秦病死讳疾忌医。

十分有害。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扁鹊治病》。板书,齐读。

二、学习生字。

1、“扁”和“鹊”是要求我们掌握的生字,看到“扁”,你会想到哪些字?(编、遍、蝙、骗、偏、篇、翩……)。

师:看来,扁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哪里学要他,他就毫不犹豫地去帮忙。你怎么记住“鹊”?(爱惜的惜竖心旁换成鸟字旁,错、蜡)通过预习,你知道扁鹊是什么人?让我们把名医的名字写一遍。

2、其他生字预习得怎样?出示:肠胃汤药敷烫蔡桓公理睬几剂比较学习“肠汤烫”和“睬菜踩”,教写“蔡”。

(根据学生基础差,学生字困难,尤其是形近字分辨不清,考试失分情况,教学时尽量细致些,教会他们识字方法。但是对于“通过预习,你知道扁鹊是什么人?”这一问题,可能太开放了,学生受老师刚才的“乐于助人”一词影响,也答他是乐于助人的人。而我的本意是让他们答“名医”。于是,我马上换成“扁鹊是做什么的?”才比较准确。)。

三、初读课文。

1、同伴轮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同伴纠正。

2、指名分段读文,正音。其余同学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浏览课文,课文讲扁鹊几次见蔡桓公?分别是哪些段写的内容?(共四次。第一次:第1-2自然段第二次第3自然段第三次第4自然段第四次第5自然段最后一段写结果。有明显的时间标志)。

(初读课文,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比以前进步,还用上“三番五次”而“几次见蔡桓公”这一问题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条理,便于下一步教学。)。

四、理解课文。

(一)、第一次。

1、指名读1-2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扁鹊和蔡桓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导朗读(尤其是蔡桓公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

(问题给了学生,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只好换成“你认为扁鹊(蔡桓公)怎样,从……看出”,这样的句式便于学生回答,以前学生回答问题很简单,不会接着阐述,经过训练,学生会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了。此时,学生通过谈体会明白,扁鹊真是技术高超,在大王身边站了一会儿就看出大王有病。二蔡桓公根本不相信扁鹊的话,不听他的建议。为了解寓意已经做好铺垫。)。

(二)、第二次。

1、指名读第3自然段,边听边想:假如你是扁鹊或者蔡桓公,你是怎么想的?

2、师采访扁鹊:大王根本不相信你,你为什么还来?

3、采访蔡桓公:您为什么很不高兴?不理睬扁鹊?

(让学生进入角色,谈谈心里想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此时,学生已经了解到: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病已经严重些了。同时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引导下,有些同学思维活跃起来,用上广告词: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比喻句:力大如牛;夸张句:力举千斤,一顿能吃一头牛……)。

4、指导朗读。

(三)、第三次。

1、指名读,再次采访。

2、齐读。

(其实第二段已经训练过,这一段完全可以一读而过,结果浪费了时间。)。

(四)、第四次。

1、默读第5段,这一次见蔡桓公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2、蔡桓公为什么惊奇?

3、扁鹊怎么想的?从文中找相关语句。读扁鹊的话。

4、练习选词填空。

因为……所以……即使……也……一旦……就……。

(1)、()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还能治好。

(2)、()现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3)、()深入骨髓,()只能等死。

(学生很快找出这一次与前三次不同,扁鹊不像前三次一样再劝告蔡桓公,而是见了就跑。从而引出“蔡桓公为什么惊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人物心理。而扁鹊的话正是他的心理想法,应让学生多读,但是时间关系,读的少。本段中有关联词,但都不是完整运用的,现在完整出现关联词,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五)、最后一段。

1、结果呢?齐读第6自然段。

2、蔡桓公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他怎么想?

(六)、总结。

1、看板书,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了命?

2、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3、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老师经常强调写字姿势,可是有同学不听,不改正,结果近视了……)。

(因为前边已经做好铺垫,所以现在总结寓意水到渠成,因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总结,只好用“积少成多”一词,于是,老师教他们一个词:防微杜渐。并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会更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一天皮肤。

过了十来天皮肉之间。

十来天后肠胃。

又过了十几天骨髓。

五六天之后病死了。

(教学反思:设计的一课时完成任务,但是时间到了,还剩关键的总结寓意没完成。只好再一节课去总结。生字教学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是,生字不学,学生基础知识抓不住,学生阅读和习作能力又不强,卷子上丢分更多。在课文内容处理上要注意详略得当,不能每段都平均使用力量。另外,黑板上写字要注意工整。同头课的老师有时也有同感:本来一课时该完成的任务,往往两课时才能完成,因为学生基础差,课文读不通,上课不举手。所幸的是,通过一年努力,学生预习方面进步很大,考卷上生字词错误率降低。读课文比以前熟练了许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能力也强了。但是阅读和习作方面仍须努力。)。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简明,但道理深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注意到体裁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帮助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导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寓言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1.认识4个生字新词,会写9个生字。

2.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明白寓言揭示的道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体裁特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古代医生扁鹊的故事,想听吗?

2.出示故事,师读,生听。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3.指名汇报。

4.交流扁鹊资料:课件出示幻灯片1扁鹊图片,介绍扁鹊。

5.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画自然段的的序号。

2.检查认读词语:(幻灯片2)

(1)检查正音:蔡桓公敷烫肠胃几剂汤药骨髓

(2)相机指导书写:汤肠

(3)检查读文,理清课文思路。(读带有“拜见理睬无能为力医治”这四个词语的句子。)

3.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幻灯片3:借助关键词语概括)

三、全文质疑,品读句子,感悟人物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有问题要问吗?

2.质疑归纳。

3.理出需深入追究的问题。

四、深入读文,追究原因

1.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原因。有这样的名医伴随,蔡桓公怎么会病死呢?读课文找原因。

2.指名汇报。

3.明明是有法可治,最后连名医也无能为力,(幻灯片4)究竟是什么要了蔡桓公的命?仔细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批注原因。

4.指名汇报。

5.小结:我们发现原来是蔡桓公的不听劝告和固执己见要了他的命。(板书:不听劝告、固执己见)

五、穿越时空,体会寓意

1.面对这样一个蔡桓公,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幻灯片5)(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指名说。

3.春秋战国时期,好多辩士都喜欢讲些故事或引用熟语来劝说,你能在刚才的发言中用上一句这样的熟语对他说说吗?(幻灯片6)

六、结合生活,迁移运用

2.指名说。

3.课文学到这,你觉得这个故事可信吗?追究寓言的价值。

4.感受寓言故事的体裁特点。

5.借韩非说寓言的寄托性。

6.如何去读懂一则寓言故事,故事本身只是一个跳板,我们要学会借故事去明白寓意。每则寓言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引导自读寓言故事,从故事中明白道理。

7.小结。

七、布置作业:(幻灯片7)

1.推荐阅读《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三人成虎》等等。

2.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扁鹊治病》或自编寓言故事。

扁鹊治病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不听劝告

固执己见

扁鹊蔡桓公

(善听意见及早改错)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以故事为主题,编排了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我执教的《扁鹊治病》是本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写了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请求为他治病,而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拒绝治疗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以致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警示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有问题及时改正,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堂课的设计力图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并联系有关词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想法,明白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从而感受寓言的特点。再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并在学生自主读文后,以词语为抓手,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此同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从而突出了重点。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由此引发“为什么有扁鹊这样的名医,蔡桓公还是病死了?”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自主探究,在深入研读中最终明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是蔡桓公丧命的根本原因,突破了难点,使体会寓意,水到渠成。

从课堂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来看,教学的设计还需改进,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层面的对课的把握,才能使课堂更具创新、更有活力。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拜见、理睬、毫不在意、邀功请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3、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提问:你觉得讳疾忌医是聪明人的做法还是愚蠢人的做法?(愚蠢人的做法)。

3导入新课: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国王,他就做了这样一件愚蠢的事,结果白白送了性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个成语的故事。板题:29 扁鹊治病。

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介绍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情况。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提问: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扁鹊医术的高超和齐桓公有病不治的愚笨)。

4、提问:谁为我们大致说说故事内容?

三、品读课文,读文明理。

1、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思考: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扁鹊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蔡桓公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蔡桓公的言行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完成表格)。

2、组织全班交流。

(1)、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

明确:皮肤——皮肉——肠胃——骨髓。

(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对于扁鹊的话,蔡桓公是什么态度?这表明了什么?(抓住蔡桓公所说的话体会他对自己身体的盲目自信,对扁鹊的不屑一顾和自以为是。)。

(3)、指名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一次蔡桓公对扁鹊又是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抓住“很不高兴”、“没有理睬”去感受蔡桓公的自大和不肯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

(4)、扁鹊与蔡桓公的第三次会面又是什么情形?(由“非常不高兴”和“连忙”体会蔡桓公的心理: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病情,对扁鹊越来越厌烦,甚至由惩罚扁鹊的念头。)。

(5)、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为什么没有像前三次那样劝他治病,而是掉头就跑?(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无能为力。)。

3、提问:蔡桓公的结局如何?(课文最后一段)。

4、组织讨论:你觉得蔡桓公事个怎样的人?扁鹊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蔡桓公: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盲目自信,自以为是,不肯承认自己身上又毛病。

扁鹊:医术高明,医德良好,为人聪明。

5、抽生复述这个故事。

四、拓展交流,领悟道理。

1组织讨论:本来事一点点小病,蔡桓公有多次机会可以治愈,却因为他讳疾忌医,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结局。从中你有什么启发?(认识到听取别人的意见、正视自己的毛病的重要性。)。

3、总结:一点点小毛病如果不加以改正,就会越积越严重,达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啊!愿同学们都能正视自己,用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使自己的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课文讲了名医扁鹊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不听劝告结果死了。)。

板书:扁鹊 蔡桓公。

三、读悟感知。

2、过渡:扁鹊被大家尊称为什么?(名医)从课文里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 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看出扁鹊医术高明,真是一位名医啊!

这样一位名医却没有治好蔡桓公的病,奇怪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吧!我们分组来合作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一来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二来学习。

3、谁来说说你们准备采取什么方法学习?(先读课文,再划相关的词句,最后再说一说)。

过渡:好,谁先来说。

扁鹊开始的态度是求治。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去拜见蔡桓公。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这三个拜见看出都是扁鹊主动去劝告蔡桓公要及时治病,还说明了扁鹊医德还非常的高尚。

4、谁找到了扁鹊劝说的句子。

(1、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2、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3、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些句子?(诚恳劝慰)。

大家来比较蔡桓公的病一次比一次严重,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语气一句应该比一句更关切更焦急。谁来读一读,请你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最后一句。

6、对于扁鹊的诊断,蔡桓公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非常不相信。)。

他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真是胡说,我身体好好的。太生气了。很愤怒不以为然)。

这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气愤,不以为然)谁来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7、还有吗?扁鹊第二次劝他,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

理睬他。第三次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这些语句看出蔡桓公是怎样一个人?(非常固执)。

8、扁鹊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不治)第四次老远看见蔡桓公就掉头走了。

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时机,即使是再有名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9、蔡桓公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最后终于相信扁鹊是真正的名医了)。(五六天之后,蔡桓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请”这个字看出来蔡桓公相信了。

10、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他的病吗?(不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蔡桓公的病经过了几个阶段?(4个)谁来说?

病情。

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确实不是。

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不要讳疾忌医!)。

把这几个词放在生活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应该防微杜渐)。

既然不是病,那是什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和蔡桓公对对话。

(1)蔡桓公,你太固执了。

(2)蔡桓公,你讳疾忌医,结果害了自己。

(3)蔡桓公,你应该听取别人的忠告,那样,你就不会病死了。

(4)蔡桓公,你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应该学会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

三、思维拓展。

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自己说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名医)      蔡桓公(病死)。

求治      不信。

不治      相信。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完整。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词语: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闻问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指导生字词。

3、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记起来太麻烦了,你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与就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作者把想说的话放在了故事中。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拜见”、“名医”。

2、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那么在课文中一定还有很多句子能看出这一点。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现扁鹊是一位名医的句子。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小会,说:“大王,据我看来,你的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你从哪看出他是一位名医?(站了一小会、小病、发展)(b、又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c、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d、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你从这句话中怎么看出扁鹊是位名医的?(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

师:扁鹊也许只看了一眼,也许只看了两眼,就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情发展,真是医术高明的医生。

(e、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师:这个句子很长,很难读,又很重要。它集中体现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方式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扁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就完成了诊断,真是医术高明的医生。让我们怀着敬意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扁鹊一次一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眼看着蔡桓公的病情由轻到重,以至无药可治,作为一位宅心仁厚的医生,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惋惜、可怜)用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师: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可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名医”,只有像扁鹊一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又具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3、既然有这样一位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与蔡桓公死因有关的句子。

4、交流。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师:请你们想像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

b、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医术的高明!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相信)。

c、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d、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师:句子写得很简单,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

5、师:因为对扁鹊的不信任。不理睬,蔡桓公一次又一的拒绝了扁鹊为他治病的请求,最后,蔡桓公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的?(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6、可是扁鹊为什么又跑走了呢?

7、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会对周围的人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学生交流,老师归纳,后悔莫及、痛苦不堪、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四、理解寓意,拓展。

1、你觉得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傲慢、固执、不听劝告)。

2、我们可以从蔡桓公之死可以得到哪些教训?(板书: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五、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蔡桓公认为扁鹊是个名医吗?他是怎么评价医生的?

3、你认为名医要具备哪些条件?

4、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扁鹊的医术高明?又从什么地方看出扁鹊医德高尚?

5、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讲课时,明显感觉学生对扁鹊和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形象,教学效果也好了许多。通过这次经历,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教学要立足宏观,落实微观,不要对学生牵引、牵制过多,如果老师人为地把学生的思维定位在扁鹊和蔡桓公三次见面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的空间,就只能是在老师的预设中盲从。只有牢牢抓住文本隐含的矛盾冲突,从“名医”一词入手,把蔡桓公对名医的理解和学生对名医的理解矛盾激化,产生浓厚的阅读期待,主动学习,思维的火花闪耀课堂。

课后,询问办公室老师对这次讲课的意见,他们都说有进步了,就是对学生的引导有点牵强,所以讲到后头时时间紧了。本来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可是已经下课了,只能把它作为作业布置下去。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课揭题。

1.认识扁鹊。

2.引出蔡桓公。

师:扁鹊和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一个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3.总体感知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文本细读,抓课文重点词句的方法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读着读着,我看到了               的扁鹊,              的蔡桓公。

2.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四、随文练笔,揭示寓意。

师:五六天后,错过最佳的医治时间的蔡桓公病入骨髓,浑身疼痛。只能等死的蔡桓公,后悔极了,他想起了扁鹊三番五次劝告,此时此刻他会说些什么呢?写在课文上: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说                             。

师:不久,蔡桓公死了。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总结:

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的身上重演!

布置作业。

反思:

第一次试教时,我是以名医扁鹊——治不了病——蔡桓公死因来展开学习的,黄、杨两位老师认为,名医一条线后,又回头研读蔡桓公死因,课文学习过程显得重复拖沓,建议我把两条线合并。我别无他法,反复思考后,最后定稿:读文后,以你看到了(        )的扁鹊,(        )的蔡桓公为主线,抓住重点词句,人物语言来细读课文。并试图通过学法指导进行迁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认为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寓意。所以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朗读的训练上。朗读训练一直都是我的弱项,本次我也是有意挑战自己,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分角色,加提示语等方式指导朗读。自己认为比起以前来,这一方面是有所进步的。但是觉得读得不到位,担心时间不够而匆匆流于形式,不能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朗读的设计也未能打开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共振,因此填不出提示语,也读不到那时,那人的心底。

关于最后寓意的揭示,课文是采用泡泡的形式: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来设计的。我当时也想利用好课文提供给我们的课程资源展开,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设计,学生就是一种说教式的言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小病不治,大病难治”……估计也就这样的种种。于是我就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拓展:……全身疼痛的蔡桓公说:(         )。有的学生是从蔡桓公明白后,知错了的角度来想象的,也有的学生则完全以蔡桓公本人的角度,临死时要求部下找回扁鹊的迫切心理展开描写的。其实,前者就是揭示寓意,而后者则是对蔡桓公人物形象的再一次丰满,自大傲慢的蔡桓公致死都无法改变一意孤行,目中无人的坏毛病,导致最后的不治身亡。

课堂中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家的探讨、关注就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和鼓励。希望大家能积极跟贴,畅所欲言。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正确读写“扁鹊、蔡桓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件出示:杏林春满,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妙手回春,仁心仁术,起死回生。

读完这组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词语(单个读,齐读)。

扁鹊,蔡桓公。

皮肤,皮肉肠胃,骨髓。

扎针,敷烫,几剂汤药。

教师提示“桓、髓”的读音,重点指导“蔡”的写法。

(2)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

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表现扁鹊医术高明的语句。

2、你有证据来证明扁鹊的医德高尚吗?

再读课文,在书上用横线划出能表现扁鹊医德高尚的句子。

(1)“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2)“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3)“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3、蔡桓公的病真的是无药可救吗?

4、导致蔡桓公之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1)“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2)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3)非常不高兴。

学完了本篇课文,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总结寓意。

鼓励学生读读《韩非子》中的其他寓言故事。

课后小组分角色来演一演。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那个有病不承认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下场。

2、板书课题。

3、简介扁鹊。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

2、学习生字,勾画生字,指名读,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生自由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形象如何。

生读后发言,师点拨。

(本文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固执,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有病、无病”这一尖锐矛盾展开争论)。

(生讨论后归纳: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断言,而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3、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由肌肤到肠胃)。

4、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5、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前四次相见之隔为十来天,而这次只用了“五天后”?说明蔡桓公病情急骤恶化,扁鹊诊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见蔡桓公掉头就跑,实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发展的结果,也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6、理解词语:讳疾忌医。

四、说说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病情扁鹊蔡桓公。

扁鹊治病一见病在皮肤恐向体内发展毫不在意。

二见病在皮肉之间不治还会加深不理睬。

三见病在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不高兴。

四见病在骨髓掉头就跑派人问。

五天后浑身疼痛逃秦病死讳疾忌医。

十分有害。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一课时。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能够进行个性朗读,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2、理解寓言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扁鹊的资料;

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如满天繁星般拥有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医便是其中之一。你对中医了解些什么?(中医的望闻问切,自己中医治疗的经历以及中医名家等)。

2、了解扁鹊。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这位名医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新词,概括主要内容。

2、交流汇报:

三、细读课文,体会道理。

导入:就这样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没有办法治好小小的皮肤病,这是怎么回事呢?

1、再读课文,在书中勾画、填表。

拜见时间。

扁鹊。

蔡桓公。

2、组内交流补充。

3、集体交流,揣摩人物内心活动,评价扁鹊及蔡桓公。

(作为教学重点,在推想与假设中体会人物心理,了解人物性格,为后面感悟道理做好铺垫)。

4、指导分角色感情朗读。

5、这样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没有办法治好小小的皮肤病,这原因究竟是什么?(体会道理:不能固执己见,讳疾忌医;要做到防微杜渐……)。

四、深化理解,加强表达。

1、假如你是蔡桓公身边的一位大臣,你应该怎样劝诫蔡桓公?

尝试以不同身份的人去劝说蔡桓公的练习:

“蔡桓公阿,要是---就---可是----”。

“蔡桓公阿,即使---也----可是---”

“我想对自己说:“---------------”

2、假如你也是一位医生,你认为扁鹊的做法如何?蔡桓公的做法又如何?

五、总结全文,小结学法。

抓住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蕴含的道理。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讲述故事《银针救太子》

师:战国时期,有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叫扁鹊。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国,虢国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原来他们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鹊觉得十分奇怪,请求进宫察看,没想到,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活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2、说一说:你们了解扁鹊吗?谁来说一说。板书:扁鹊

(生:我知道扁鹊是个神医;我知道扁鹊曾经多次给人看病,所创的四诊法,中医沿用至今我知道他是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我还知道他在秦国为秦王治病,后来太医嫉妒他,把他偷偷地杀害了……)

3、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扁鹊的故事。

4.板书:扁鹊治病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故事讲的是发生在蔡桓公和扁鹊之间的故事;扁鹊多次劝说蔡桓公,蔡桓公都没有听从劝说,最后还是死了;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扁鹊怎么样给蔡桓公治病的事情…………)

评议:你真会读书!

扁鹊是怎么样劝说蔡桓公的,有关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对,读书就应该抓住最重要的内容!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读懂这么多的内容。

3.引导学生质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那么你通过读课文,听同学的交流,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看看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4.引导自学,解决疑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课文,注意一边读一边思考,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做个记号,一会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细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真认真!能够用心的读书,静静的思考!读书就应该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那么第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吗?从哪儿看出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相信呢,请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1. 指名学生读一读句子: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

b:想一想:蔡桓公因为自己感觉身体无恙,才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想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理会想些什么呢?(很生气,不以为然)

d: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

e:指名朗读

f: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2. 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过渡:尽管蔡桓公很不相信扁鹊,对他不加理睬,扁鹊为什么还三番五次地去拜见他,告诉他病情的发展,想给他治病呢?请大家自由地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1. 学生自由读句子

2. 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 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谁来说一说。(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评议:你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看到你了你有一颗爱心,谢谢你!

对啊,医生的本职告诉他,就应该这样做!你体会的非常好!……

5.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一读,评议

7.再指名读一读——学生齐读课文

过渡: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1. 学生思考

2. 引导回答:

蔡桓公:讳疾忌病 固执己见

扁 鹊: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评议,引导:

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大胆的交流交流。

能够前后结合,来谈自己的看法,太棒了!

立人之本就是德!作为一名医生,他不仅医术高明,最重要的是他医德高尚。不仅仅想到了为了一个蔡桓公,更重要的是他为了整个国家。

对于扁鹊,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3.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结合课文重点的语句,体会到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过渡:又过了十几天,扁鹊又看见了蔡桓公,这次他却掉头就跑掉了?他为什么跑了呢?

1.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书上有关的句子。

2. 投影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皮肤病……发展到皮肉……

3. 谁还从这个句子中读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呢?

4. 谁愿意把我们体会到的读出来?指名读一读课文。

四、拓展想象:

教师创设情景,音乐起: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品尝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人间富贵,可是最后他还是死去了,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了。读过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也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1. 对蔡桓公说:(蔡桓公,你应该听从劝告,那样,你的病就不会这么严重了,也不会最终病死了;蔡桓公,你错了,你应该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蔡桓公,你现在终于知道扁鹊说的话是真的了吧!)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正确对待自己,防患于未然,才能够不断进步啊!不要讳医忌疾!

2. 对扁鹊说:

(扁鹊,你真是一个神医啊!在蔡桓公的身旁一站就知道他患病了!

扁鹊,你尽到了医生的本职工作,给蔡桓公看病,他不听你也没有办法,不用太伤心难过了!扁鹊,你一次次的拜见,看出你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

评议:立人之本就是德!

夸奖他:就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3. 对自己说:

评议:对呀,结合寓言的学习,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和思考,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克服。

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看来你确实读懂课文了!

4. 对所有的同学说:

善意的批评,会让我们不断的进步!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我们要学着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桓公之死》 《深刻的教训》 《生命的代价》

《小病成大病》 《惨痛的教训》 《 扁鹊与蔡桓公》 ……)

五、总结:

1. 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重演!

2. 实际上,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希望我们同学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

一见 敷烫 皮肤小病 不信 医术高明 讳疾忌医

二见 扎针 皮肉之间 不高兴 医德高尚 固执己见

三见 汤药 肠胃 非常不高兴

跑? 不治 病入骨髓 觉得奇怪 病死

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教师出示课件:

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对症下药起死回生杏林春满。

师: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成语。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成语。

师: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特点,谁来说说?

生: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

师: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写作中。

2质疑。

师: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扁鹊?(板书:扁鹊)。

生:汇报资料(点名回答)。

师:你们预习得真充分。

师:老师也查找了资料,并且制作了一张扁鹊的名片。(出示课件)。

生:有名的医生。

师:那么有名的老师叫——(生)名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生)名嘴。

师:可有一天,名医扁鹊却捻着胡子摇着头说:“……臣是以无请也。”——是谁,得了什么病,居然让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束手无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通过学习《扁鹊治病》一文,找找答案。(板书课题:治病)齐读题目!

师:看了题目,你还想问些什么呢?扁鹊给谁治病呢?(板书:蔡桓公)。

师:指导蔡字书写,先写草字头,下面是祭祀的祭,右上角先写横撇,再写捺。(生看着老师板书,伸出右手食指书空)再读课题。

3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师: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老师看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

出示课件:扁鹊拜见蔡桓公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

(提示睬、敷——书写,骨髓——读音)。

师: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你能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扁鹊多次()蔡桓公,指出他病在何处,蔡桓公不予()。病在肌肤,热水()就能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服几剂()也能治好;一旦深入(),神医也无法()了。

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拜见蔡桓公?都说了些什么?结果怎么样?(用不同的符号标画出来)。

课件出示:扁鹊专用诊笺。

时间:

患者:

病状:

患者表现:

整理人:

蔡桓公。

皮肤。

及时就诊。

1.我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2.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扁鹊。

指名汇报。

师生共同探讨——。

1.皮肤有病——(扁鹊怎么发现的?)站了一会儿(只站了一会儿就能发现病情,说明什么?)——医术高明,不愧名医!

2.想象蔡桓公说话时的神态!

扁鹊走后,他又是怎么想的呢?(点名回答)——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会怎样——所以,他才会对左右的人说——读!(体会蔡桓公的性格特点)。

3.小结:扁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很短的时间就发现蔡桓公的皮肤上有病,但是蔡桓公却不以为然。其实,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不以为然却埋下了隐患。

4.扁鹊一共几次见蔡桓公?

请同学细细读文,完成下面的表格。(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蔡桓公的病情和态度都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

扁鹊诊断蔡桓公病症专用便笺。

诊次。

日期

病情变化。

治疗方法。

蔡桓公态度。

第一次。

有一天。

皮肤上有点小病。

热水敷烫。

认为自己没病。

第二次。

过了十来天。

病在皮肉之间。

扎针。

很不高兴,没有理睬。

第三次。

十来天后。

病在肠胃。

服汤药。

非常不高兴。

第四次。

又过了十几天。

病已深入骨髓。

无药可救。

感到奇怪,派人去问。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哪些相同与不同?

相同——。

1.前三次见面,蔡桓公的病还有治。(即有治疗方法)。

2.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都是不高兴、不理睬。(前三次不以为然)。

不同——。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蔡桓公的病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读书中相关语句(扁鹊说的话):

第一次拜见:有一天“皮肤上有点小病”

第二次拜见:过了十来天“发展到皮肉之间”

第三次拜见:十来天后“发展到肠胃里”

师:你们已经学着扁鹊的样子在劝蔡桓公了。

师:那么第四次扁鹊为什么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呢?

生:“深入骨髓”

师:病情由悄然不觉到来势凶猛,治疗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

在皮肤上:热水敷烫。

发展到皮肉之间:扎针。

发展到肠胃:服汤药。

深入骨髓:无药可救。

生:因为蔡桓公不以为然。

师:蔡桓公对待病情的态度具体表现在——。

生:最初认为自己没病。

扁鹊再次拜见时,他很不高兴,没有理睬。

扁鹊第三次拜见时,他非常不高兴。

看见扁鹊远远望见他而跑掉,他感到奇怪,于是派人去问。

生:蔡桓公你应该听取别人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

师:(如果你是蔡桓公身边的大臣,估计蔡桓公就不会这样了。)蔡桓公这样固执己见,扁鹊为什么还要三番五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呢?(如果你就是扁鹊,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劝诫他及时治疗,足可见他医德高尚。(医者父母心)。

小结:当蔡桓公病入膏肓后,他终于相信扁鹊的话了,但是为时已晚。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人(机警之人,懂得自保)。

桓公是一个——讳疾忌医、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

如果有人指出我们身上有小毛病,那该怎么办?(听取家长和老师的劝告,及时改正小毛病……这就叫防微杜渐)。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懂得了小毛病要防微杜渐,及早改正,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2.总结课堂,拓展学习。

我们知道寓言就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告诉我们某种道理,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智慧,更好地为人处事,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寓言故事图片……)我们课后可以去读一读,相信阅读之后你会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四、板书设计。

扁鹊医术高明。

蔡桓公讳疾忌医。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引导语:《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警示人们姚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以下是扁鹊治病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具体、生动。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词语: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闻问切

几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老师说他主要是形容一个的人的,你能猜出老师要形容谁吗? 简介扁鹊。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指导生字词。

三、读悟感知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区拜见蔡桓公。

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拜见”、“名医”。

蔡桓公相信扁鹊是个名医吗?他是怎么评价名医的?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们同意蔡桓公的观点吗?你认为怎样的医生才能称得上名医?

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扁鹊是个名医?用横线划下来。

2、交流。

估计学生会围绕着扁鹊医术高明来回答,先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对扁鹊医术高明的钦佩。(抓住“站了一会儿”、“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等处体会。)

是不是医术高明的医生都能称为名医?(学生讨论)(板书:医德高尚。)

我们来看看课文,扁鹊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b、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c、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蔡桓公对扁鹊这样傲慢无礼,而你如果是扁鹊,你会怎么想?

想象病入膏肓的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四、小结拓展

1、你觉得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

2、我们可以从蔡桓公之死可以得到哪些教训?(板书:防微杜渐)

3、介绍作者韩非。

4、(机动环节)读课文的原文(文言文):

五、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

[课后反思]

此次研修班活动,我执教了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中的《扁鹊治病》一文。文章主要人物有两个,扁鹊和蔡桓公,是通过扁鹊的医术高明理解防微杜渐,还是在蔡桓公的言行举止中明白讳疾忌医,成为难以抉择的问题。我反复推敲,最后决定沿着蔡桓公三次拒绝扁鹊为其治病的傲慢态度为线索,进行课堂引领,教学设计流程为: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读蔡桓公三次拒绝扁鹊的句子。

3、感悟课文深刻的寓意。

第一次试教时,课堂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指名朗读。

讨论交流。

生:蔡桓公肯定会想,我真是太傻了,当扁鹊说我生病的时候,我就应该相信他,让他帮我医治,现在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而且就要死了,后悔啊!

师:你说得真是太对了,当小毛病出现的时候,不能掉以轻心,要早点医治,不要让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用成语来说叫“防微杜渐”(板书)。

生:(高举着手)老师,我有问题。

师:好的,请你说以说?

生:老师,为什么蔡桓公原来对扁鹊的态度很傲慢,而这时却派人去“请”扁鹊。

(他重点强调了“请”字,我当时一愣:多好的一个问题啊!)

师:你很会读书,古人说: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打进。从你这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上看,你已经进了一大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拜见、理睬、毫不在意、邀功请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理清课文的脉络。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我明白同学们读过不少课外书籍,个性是寓言故事,对吧。那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4、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样治病的?治好了吗?……。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睬的声母是c,不是sh。)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鹊……)。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群众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资料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够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能够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那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能够明白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透过看就明白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样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能够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透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明白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样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必须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那个有病不承认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下场。

2、板书课题。

3、简介扁鹊。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

2、学习生字,勾画生字,指名读,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生自由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形象如何。

生读后发言,师点拨。

(本文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固执,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有病、无病”这一尖锐矛盾展开争论)。

(生讨论后归纳: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断言,而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3、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由肌肤到肠胃)。

4、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5、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前四次相见之隔为十来天,而这次只用了“五天后”?说明蔡桓公病情急骤恶化,扁鹊诊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见蔡桓公掉头就跑,实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发展的结果,也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6、理解词语:讳疾忌医。

四、说说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病情扁鹊蔡桓公。

扁鹊治病一见病在皮肤恐向体内发展毫不在意。

二见病在皮肉之间不治还会加深不理睬。

三见病在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不高兴。

四见病在骨髓掉头就跑派人问。

五天后浑身疼痛逃秦病死讳疾忌医。

十分有害。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课文讲了名医扁鹊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不听劝告结果死了。)。

板书:扁鹊蔡桓公。

三、读悟感知。

2、过渡:扁鹊被大家尊称为什么?(名医)从课文里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看出扁鹊医术高明,真是一位名医啊!

这样一位名医却没有治好蔡桓公的病,奇怪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吧!我们分组来合作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一来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二来学习。

3、谁来说说你们准备采取什么方法学习?(先读课文,再划相关的词句,最后再说一说)。

过渡:好,谁先来说。

扁鹊开始的态度是求治。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去拜见蔡桓公。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这三个拜见看出都是扁鹊主动去劝告蔡桓公要及时治病,还说明了扁鹊医德还非常的高尚。

4、谁找到了扁鹊劝说的句子。

(1、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2、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3、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些句子?(诚恳劝慰)。

大家来比较蔡桓公的病一次比一次严重,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语气一句应该比一句更关切更焦急。谁来读一读,请你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最后一句。

6、对于扁鹊的诊断,蔡桓公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非常不相信。)。

他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真是胡说,我身体好好的。太生气了。很愤怒不以为然)。

这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气愤,不以为然)谁来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7、还有吗?扁鹊第二次劝他,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

理睬他。第三次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这些语句看出蔡桓公是怎样一个人?(非常固执)。

8、扁鹊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不治)第四次老远看见蔡桓公就掉头走了。

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时机,即使是再有名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9、蔡桓公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最后终于相信扁鹊是真正的名医了)。(五六天之后,蔡桓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请”这个字看出来蔡桓公相信了。

10、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他的病吗?(不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蔡桓公的病经过了几个阶段?(4个)谁来说?

病情。

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确实不是。

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不要讳疾忌医!)。

把这几个词放在生活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应该防微杜渐)。

既然不是病,那是什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和蔡桓公对对话。

(1)蔡桓公,你太固执了。

(2)蔡桓公,你讳疾忌医,结果害了自己。

(3)蔡桓公,你应该听取别人的忠告,那样,你就不会病死了。

(4)蔡桓公,你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应该学会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

三、思维拓展。

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自己说什么?

扁鹊(名医)蔡桓公(病死)。

求治不信。

不治相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