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课文(专业14篇)

时间:2024-01-02 21:14:34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提供新的观点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下是一些经典范文的摘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有所启发。

三年级课文《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赵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如奚落等;

2、把三篇课文读准确、流利,并读出感情;

3、学习课文,懂得文中讲的道理;

4、让学生初步体会通过一件生活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2、把每课的生字扩词语2个,写到书上,注意边写边记忆;

3、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原来,在赵老师给我们呈现的精读课之前还有识字课、过关课。赵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课文的'过关,这才保证了“精读”课的质量。

在精读课中,赵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直奔中心法”的。没有声情并茂的导入,没有貌似启发的“还有吗”“你再想想呢”。直接完成对课文重点的填空,再道理,归纳方法。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了总结道理的方法,体会到了一种表达方法。在后面的拓展课和练习课当中,赵老师还会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总结道理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运用“通过一件生活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系列的课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不提高?可见,语文主题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放手让学生去读大量的语言材料,它需要老师进行有效地组织。在大量的语言材料面前,教师要着眼于学习方法的习得与运用,提炼出文本在提供方法指导方面的意义性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写作。因为最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教”自然应当着眼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不需要教”的落脚点。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开始挖掘。

上节课我们知道,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为了躲避灾难,妈妈和科利亚都把一些无法带走又非常心爱的东西埋了起来。然后一起搬到喀山去了,在那儿差不多住了4年。终于法西斯被赶走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故乡。当科利亚满怀喜悦去挖木匣的时候,哎呀,心爱的木匣不见了。我们来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幻灯片出示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八自然段,思考:此时科利亚的心情怎样?

2.指名读并提问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情吗?(2-3名)(难过、着急)。

3.是啊,难过、着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3.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挖不到木匣的可能:

(1)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了;

(2)数步子的方法不管用;

(3)挖的方向可能不对。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4)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4.这几种都有可能吗?你有什么理由?小侦探们再认真仔细地读一读课文1-10自然段,思考:你为什么认为这几种是不可能的?,有关的重要线索可以用笔划一划。

5.四人小组合作商议。

6.这几种都可能吗?你为什么认为这几种是不可能的?

三、细读课文,讨论可能。

(一)讨论第一种可能性: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了。

3.交流: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不是被法西斯挖走的,因为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都没有发现,目标小的木匣更不可能被发现。

4.朗读指导。

这个问号有没有什么问题?反问,读出这种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二)讨论第二种可能性:数步子的方法不管用。

2.回答,朗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妈妈却在那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那妈妈当初是怎么埋的。小侦探们快速找出妈妈埋木箱的线索。

3.妈妈利用数步子的方法很快把箱子找到。你看妈妈是多么的高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妈妈挖到箱子后的高兴、兴奋劲儿。

5.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用的都是数步子的方法,结果挖到了箱子,可见数步子的方法是很管事的。所以这种可能性就没有可能了。

(三)讨论第三种可能性:挖的方向可能不对。

1.为什么说挖的方向是对的呢?

2.“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幻灯片出示)请小侦探们联系妈妈埋箱子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都用了数步子的方法)。

4.交流体会。

“挖呀,挖呀。”——科利亚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结果都没有找到。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朝左边挖,朝右边挖”——科利亚挖木匣的深度没有问题,广度也没有问题。

“仍然”——科利亚无论是朝左边挖,还是朝右边挖,都没有找到。

5.带着理解,指名读——齐读。

7.“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你从这里知道了什么?

8.交流:“房子还在”——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9.科利亚挖木匣的方向也好,深度也好,广度也好,都没有问题,这三种可能性也就不存在。

(四)讨论第四种可能性: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幻灯片出示第十一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明白了什么?谁也来说一说?(出示示意图)。

3.交流:是啊,科利亚一家在喀山住了差不多四年,木匣是四年前埋下的,所以那时科利亚的十步只有这样大。而四年后,科利亚九岁了,长大啦。步子也大了一倍。所以当年的十步只有现在的五步。

4.说到这里科利亚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

(1)读出科利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高兴和肯定的语气。

(2)自由读——指导——齐读。

(五)读第十二自然段。

这回,科利亚挖到了吗?一起读一读第十二自然段。

1.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哪些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果然——说明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2.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精读“启发”,明白道理。

1.思考:从这件事情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2.自由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幻灯片出示)。

(1)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问号是表示疑问吗?用疑问表示更加肯定。

(2)想一想,说一说: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3.引导联系实际。其实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有很多,在发生着变化,你能举例吗?

4.自己身上有变化,身边很多事物也在发生变化,你能说一说吗?

5.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最后一句话。

6.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因此我们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留疑下课。

1.回去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写下来。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18课。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法西斯 喀山 一倍 木箱字 木匣子 。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时是从家门口起朝菜园走了十步而挖木匣时只要量五步。

3、理解句子含义,并能举例说明“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教学重点:

1、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量的步子为什么不同?

2、理解“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教学准备:课件、字词卡。

教学方法:“三读法”

教学过程:

一、比较法学习生字新词(字词卡准备)。

1、开火车认读熟字:期 额 培 相 甲。

2、变换(增加)字的偏旁,通过比较字的音形认读生字,卡的背面出示生词(见教学要求中的生词),解释生词词意时,老师相机板画木箱子与木匣子(见板书设计)。

解题后提问:看题目可知课文主要讲谁和什么之间的故事?

三、简介故事背景:1941年6月22日,德国侵略者突然向苏联人民发动了进攻,苏联人民奋起反抗,于是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还很小,刚刚学会数数,且只能从“1”数到“10”。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一)听读,听出主要内容。

2、课件录音范读故事,并演示板书简图以提示课文重点内容。

3、听后指名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干什么?”句式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相机板书“埋木匣”。

4、课件出示问题:科利亚干吗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木匣的?并请学生带者问题粗略地阅读课文,找到答案所在的自然段。读读相关段落。课件出示要求:(二)、粗读,回答问题。

5、指名学生回答第一问后,引读:“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两句话,注意读出语气,体会情境。

6、提问:临走时,妈妈是怎样埋她的木箱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画房子,并用箭头标出妈妈从家门口起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埋下了木箱子。

首先指名学生找到有这个问题的所有自然段。告诉学生这几个自然段意思相同或相近。

再请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和第二自然段。用“.”符号标记其中的动词,用手学着做做动作,按先后顺序记下来。课件出示要求:(三)、细读,标记词句。

指名学生回答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子后,相机课件出示动词:走、挖、放、踩、撒。课件演示科利亚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学生表演背诵。指名学生上台按课文叙述的顺序表演科利亚当时埋木匣的情景,其余学生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强调: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科利亚当时埋木匣非常认真。

8、小结学法:“三读法”,教育学生今后看书要先通读全文,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后能回答重用问题;最后细读,学习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指导作文:描写人物动作,用上连动词,作文会更形象、生动。

五、运用学法,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讲解要点:

1、主要内容:板书 挖木匣。

2.战争结束后,科利亚和妈妈、还有奶奶回到了家乡,妈妈是怎样找到木箱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再用红线重填箭头线,使学生明白:妈妈埋木箱子、挖木箱都是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结果是很快就挖出了木箱子,妈妈很高兴。课件出示妈妈高兴地说的一句话:

“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读出语气。理解句子意思,突出妈妈埋木箱很认真,所以找起来就非常快。用关联词“如果……就……”说话。

3.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挖木匣,他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引读第8自然段,体会“却”、“还是”、“仍然”在句中的作用。

同桌、周围的几个同学互相讨论:

是不是科利亚埋木匣没有妈妈埋木箱那么认真?

通过讨论,找到问题不可能发生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四年后科利亚个子的变化。

引读第11自然段。注意“不是……而是……”后的内容。

5.小结。(略)。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科利亚找到木匣子后高兴地说的一段话,学习关联词“不光……还……”,强调读“还”后的内容。学习反问句,练习变反问句为陈述句。课件出示科利亚受启发的句子: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教育学生做事要善于随机应变。

附板书:。

三年级课文《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范文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街上人慌马乱,因为坏人要打到村子来了。妈妈、奶奶和科利亚急忙收拾东西,可是家里的东西不能一次带走,妈妈把一些东西放进箱子,在门前走30步的地方埋了下去。科利亚那时只能数到10,就向前走了10步埋下了木匣,木匣里装着各种各样、颜色不一的玩具。

妈妈、奶奶决定带科利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躲避,在那里她们差不多住了四年。科利亚渐渐长大了,上了小学,可以数到100了。坏人终于被赶走了,她们又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村子,房子还在,家里的东西却丢失的一干二净。

妈妈说:“我们还有一点东西埋在地下呢!”她拿着铲子向前走了30步,挖了一会儿找到了木匣子。科利亚向前走了10步,挖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找到他的木匣子,他坐了下来想了一想。哦!原来是这样的,我明白了。他的小伙伴们围了过来,科利亚对他们说:“我以前的步子小,现在我长大了,步子比以前大一倍,我不应该走10步,只需走5步就行了。”他向前走了5步,挖了一会儿终于找到了木匣。

这件事告诉我们:凡事只要勤于思考,多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叫《科利亚的木匣》。我们原以为是一个叫科利亚的人,与他的木匣发生的事。老师却摇头,说:“讲的不是这样。”搞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讲完这篇课文,我们才知道,里面讲的是:法西斯要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他们把一些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五岁时,从家门口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埋完后,他们到咯山城躲避。四年后,他回到了故乡,从家门口走了十步,开始挖。他找呀找,他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找着木匣,他走了五步,居然找到木匣!最后,他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如亲人,树木,屋子……但是,我觉得,变化最大的要算我的弟弟了。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弟弟就会认好几个词,如:爸爸,外婆,妈妈,奶奶……一年过去了,我上了三年级了,看到弟弟,哇!弟弟变化好大!他原来上小班,现在上一年级了,原来他只有我的肚子那么高,现在到我的胸脯那儿来了,他也比以前更懂事了好多。

啊!周围的一切,变化可真大呀!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    匣    避    挖。

2、组词:

锯(     )    避(     )    倍(     )。

据(     )    僻(     )    陪(     )。

剧(     )    辟(     )    培(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板书:

五岁十步埋步子小。

九岁五步挖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板书设计 。

习题精选。

一、读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二、辨析字形并组词。

科(    )   霜(    )   坑(    )   倍(    )。

抖(    )   箱(    )   炕(    )   陪(    )。

料(    )   想(    )   抗(    )   培(    )。

蚪(    )   相(    )   吭(    )   剖(    )。

匣(    )   锯(    )   模(    )   彩(    )。

匠(    )   据(    )   摸(    )   睬(    )。

匹(    )   剧(    )   寞(    )   踩(    )。

三、填空。

1、(          )是我(          )埋的,那时候我(        ),(        )也小。我现在(         )啦,步子比那时候(             ),所以应该走的不是(          ),而是(          )。

2、科利亚高兴地说:“(        )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          ),还懂得了(           )一天天(             ),我们一天天(             ),步子也在渐渐(           )。(             )的一切,不是都在(         )么?”

四、从课文中找到含有“仍然、果然”的句子,读一读。再分别造句。

1、仍然——。

2、果然——。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举个例子说一说。

答案:

一、

二、

科学、抖动、材料、蝌蚪;霜冻、箱子、思想、相信;

挖坑、火炕、反抗、吭声;倍数、陪同、培养、剖析;

匣子、工匠、马匹;电锯、根据、剧本;

模仿、抚摸、寂寞;彩色、理睬、踩踏。

三、1、木匣四年前还小步子九岁大了一倍十步五步  。

2、伙伴匣子时间长大变大周围起变化。

四、1、仍然——爷爷仍然保持着老红军艰苦奋斗的作风。

2、果然——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雪,下午果然下雪了。

五、略。

《科利亚的木匣》

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    匣    避    挖。

2、组词:

锯(    )   避(    )   倍(    )。

据(    )   僻(    )   陪(    )。

剧(    )   辟(    )   培(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2)讨论思考题。

(3)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五岁        十步        埋        步子小。

九岁        五步        挖        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设计。

18.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语文课文练习

当初——( )( )

仍然——( )( )

原先——( )( )

1.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彩实。 ( )?

2.场上的小观众都仰着头,跳着,笑着,暴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

3.我们观看了好多项精采表演,都有趣极了。 ( )?

1.桌子椅子家具茶几沙发()

2.苹果鸭梨葡萄水果西瓜()

3.文具铅笔本子小刀格尺()

4.夹克衫衬裙子裤子服装()

1.老师在灯光下?

2.忽然想起阿姨送给我的风筝?

3.这个电子娃娃个儿很大活像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主要内容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结构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讲科利亚埋木匣。第一节先讲挖坑。第二节科利亚埋木匣。第三节主要回答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讲科利亚挖木匣。先讲科利亚离家与回家。这里写得很简略。接着讲妈妈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亚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后讲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第三段。讲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

写作方法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篇末点明中心。读后引人深思。

2.前后呼应,结构严密。

课文第一段几次写到科利亚年龄小,“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与后面科利亚四年后回到家乡时“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相呼应,为科利亚因人长大,步子变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笔。

教材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

教材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教学建议

1.要抓好预习。预习要求可以是:仔细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问题。在学生预习后,可做必要的检查。看看是不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提出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看看他们是不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对学生提出的的疑难词句应留心记下,以便结合讲读逐步加以解决。

2.要抓住课文重点部分启发思考,求得理解。课文重点在“挖木匣”这一部分,科利亚按埋木匣子时量的步数找,结果挖不到,后来经过冥思苦想悟到情况的变化,结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结论。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读懂课文内容,可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埋东西或挖东西各在什么时候,时间变化了周围事物起了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考虑,为什么用了同样的方法,妈妈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亚却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弄清事物在变化,在对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子小量了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

课文最后一节讲科利亚的体会。要求把它和上文联系起来理解,使学生懂得,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认识,时间过去,人长大,步子变大,由此认识到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使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感受中懂得这个道理。

3.要给学生提供练习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机会。可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按“思考·练习2”的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后让学生练习归纳段意。

4.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继续运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遇事要动脑筋,要全面地看问题的教育。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发现问题,告诉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去看问题,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5.理解妈妈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亚却挖不到木匣时可以对比着分析。妈妈的话强调了这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按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让学生体会,科利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这里记录科利亚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的收获便是“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断。

6.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生字中“德”容易写错,右面部分的笔顺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躲避:隐蔽、离开的意思。

练习用“仍然、果然、不光……还、如果……就”造句。必须先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区别。“仍然”是“还是、仍旧”的意思。句子内容应该是说原来怎么样,后来还是怎么样。用“果然”的时候,句子后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顺着说的,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还”表示更进一步的关系,“如果……就”表示假设一种情况会有这种结果。教师要在学生造句过程中酌情加以指导,使学生从语言实践中体会这几个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背景材料】

课文中提到的“战争”指原苏联的卫国战争,是原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欧亚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的差不多四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多媒体。

:二课时。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木匣。

十步。

五步?

方法要变。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四,科利亚的木匣,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主要内容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结构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讲科利亚埋木匣。第一节先讲挖坑。第二节科利亚埋木匣。第三节主要回答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讲科利亚挖木匣。先讲科利亚离家与回家。这里写得很简略。接着讲妈妈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亚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后讲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第三段。讲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

写作方法。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篇末点明中心。读后引人深思。

2.前后呼应,结构严密。

课文第一段几次写到科利亚年龄小,“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与后面科利亚四年后回到家乡时“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相呼应,为科利亚因人长大,步子变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笔。

教材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

教材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教学建议。

1.要抓好预习。预习要求可以是:仔细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问题。在学生预习后,可做必要的检查。看看是不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提出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看看他们是不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对学生提出的的疑难词句应留心记下,以便结合讲读逐步加以解决。

2.要抓住课文重点部分启发思考,求得理解。课文重点在“挖木匣”这一部分,科利亚按埋木匣子时量的步数找,结果挖不到,后来经过冥思苦想悟到情况的变化,结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结论。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读懂课文内容,可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埋东西或挖东西各在什么时候,时间变化了周围事物起了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考虑,为什么用了同样的方法,妈妈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亚却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弄清事物在变化,在对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子小量了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

课文最后一节讲科利亚的体会。要求把它和上文联系起来理解,使学生懂得,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认识,时间过去,人长大,步子变大,由此认识到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使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感受中懂得这个道理。

3.要给学生提供练习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机会。可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按“思考·练习2”的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后让学生练习归纳段意。

4.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继续运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遇事要动脑筋,要全面地看问题的教育。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发现问题,告诉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去看问题,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5.理解妈妈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亚却挖不到木匣时可以对比着分析。妈妈的话强调了这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按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让学生体会,科利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这里记录科利亚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的收获便是“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断。

6.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生字中“德”容易写错,右面部分的笔顺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躲避:隐蔽、离开的意思。

练习用“仍然、果然、不光……还、如果……就”造句。必须先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区别。“仍然”是“还是、仍旧”的意思。句子内容应该是说原来怎么样,后来还是怎么样。用“果然”的时候,句子后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顺着说的,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还”表示更进一步的关系,“如果……就”表示假设一种情况会有这种结果。教师要在学生造句过程中酌情加以指导,使学生从语言实践中体会这几个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生:做了。

师:下面老师写课题,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写。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

生:你为什么要埋那个木匣?

生:为什么你迈的五步有大有小?

生:为什么不选其他东西,而选木匣?

生:你是怎么想到埋木匣的?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孩子。

师:说说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什么?

生:法西斯打到他们村子里了。

生:因为科利亚把埋在地下,所以用小匣子里。

生:他告诉我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生:我明白他不服气小伙伴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师:你真细心。

生:我知道科利亚是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知道了很多,那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生:你很聪明。

生:你很爱动脑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很聪明的。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段,老师建议你们默读。

(生默读)。

师:谁能把找到的读给听一听?勇敢点!

生:……小斧头、小手锯……。

生:从铺上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生:……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科利亚看见了妈妈的做法,就学着做,真聪明。

生:他会学妈妈,做得比妈妈还好。

师:我们来读一读,把科利亚的聪明读出来。

(生读课文)。

师:科利亚很聪明,你们也找到相关的句段,也很聪明。还有吗?

生:……现在我9岁了,……应该走五步。因为旁边的伙伴都没想到,他想到了。

生:他用手摸着脑门想,而没有去问妈妈,说明他爱动脑筋。

(生读课文)。

师:现在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是科利亚,我想,这个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现在已经是九岁了,步子也大了,就不应该是十步了。

生:我想,这个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个人都会长大的,我的步子也会长大的,会比以前大两倍。

师:咱们班的科利亚真会想,那么想的对不对呀,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科利亚找到木匣子看出来,(读句子)。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已经告诉我们了,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生:果然。

师:作者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我们用学具把它埋木匣——挖木匣——找到了的过程摆出来。

(在黑板上摆学具,先摆上四年前埋的过程)。

师:那么四年后挖木匣还能不能用这样的一个小方块做为一步呢?大家来摆一摆第一次和第二次挖的过程。

(学生在自己座位上试摆)。

(一学生上台摆,摆得不对)。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组同学摆得和别人组不一样,现在看黑板,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读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这种摆法对吗?(出示词语:仍然一倍不是……而是……果然)。

(学生自由读)。

师:他们这种摆法对吗?

生: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

生:我认为不对。

生:我认为是对的。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因为他步子大了一倍。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因为他的五步比原来大了一倍。

师:谁还有疑问?

师:那第一次挖木匣和第二次挖木匣的想法变了没有?

师: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宝贝了,他高兴吗?同学们笑一笑,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师:还能从哪儿看出来他聪明?

生: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多媒体。

: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四年后。

十步五步?

方法要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情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电脑出示思考题:

科利亚的木匣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

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以读为本,把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量降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重点问题只有四个,整课书的教学就是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的。这四个问题是:。

1)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4)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就为学习效果的落实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