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摄影构图艺术读后感(案例13篇)

时间:2023-11-01 06:09:25 作者:梦幻泡 最热摄影构图艺术读后感(案例13篇)

读后感是一种思考和表达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读的内容。以下是一些读后感摘抄,希望可以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角度。

艺术读后感

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也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关心我,希望老师能做我的朋友。但今天我成为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平时一味地看重学生的学习,为了成绩、分数,甚至侮辱学生。为了让班级成为优秀班级体,为了所谓的常规,我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有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却一再的埋怨是家长管教不严,而我却忘了,孩子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想我们所不能想,做我们所不能做的。我为什么要一再的约束他们呢?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同理心”,它让我知道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同理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基本条件,它的意思是说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不管这种潜力与价值的体现需要多长时间,教师都必须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着朝向好的方向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捣蛋的学生,开始时充满激情,信誓旦旦要改变他们,但在与他们对招的过程中,我的耐心磨尽,激情消退,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和粗暴的话语,根本谈不上尊重。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看来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向他人求教,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

尤其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沟通的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在老师面前往往存在一种自卑心理,本来就不能与老师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灵沟通,只凭简单粗暴的批评甚至打骂绝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即使他表面上屈服了,但好景不会长久的。另外,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老师的用心再怎么良苦,学生也不会领情的,并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如果一个后进生对你的抵触情绪产生一种定势,那么,你将害了这个学生,因为他有可能在后进生的行列中越滑越远,同时你也将被宣判教育的彻失败。

我想,成功的教育当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能否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沟通,或者说是否能高质量地与学生沟通。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家长没有耐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或者会不自觉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其结果,学生进行激烈的反抗,或表面的顺从、沉默。我们教育的目的修正学生,转化学生,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固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成为健康、自信、自立的人而非单纯的服从的应声虫、小绵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艺术读后感

入门读物,有趣比专业更重要。

记得之前在看ted演讲的时候,听过一个生物学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很多人说我教小孩不严谨,常常不严谨忽略个例,但其实并不是我不严谨。倘若和我交流的是个教授,我当然会十分严谨各种特殊情况都考虑上,边边角角,一处不落。但是和我对话的只是一个个刚接触生物的小孩子,要是弯弯绕绕,每说一个大规律后都要加上一个but的话,孩子们就会觉得很难受,兴趣度就没那么强烈了。我作为一个引路人,要做的是帮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而不是对一个初学者吹毛求疵。”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忽然想起了这位生物老师的这番话,并且深以为然。以前中学美术鉴赏课老师则以兴趣为主,但奈何课时太少,难以形成体系,而市面上其他西方艺术赏析又太专业,很难找到既有趣直白又系统有思考的入门级书籍,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兴趣就不得不作罢。

《大话西方艺术史》则很好的平衡了兴趣和知识框架体系,以浅白幽默的话语将知识、框架、见解一一道来。每一节的开头都足以有趣吸引眼球,而每一节的结尾都以“意公子说”的'方式向我们传达蛰伏于艺术并高于艺术的闪光品质与价值观。

正如意公子所说,“我们不需要成为艺术界专业的学者,但也不能以纯粹无知的状态去欣赏艺术。”虽然始于兴趣,但总能收获新的知识与观念。这也许就是接触一门全新学科最好的开端吧。

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艺术读后感

拿着这样一本厚重的读物,我竟有一刻没有继续翻阅的勇气。虽是一本讲述佛教飞天艺术的书籍,但书中处处深谙历史底蕴,这种将历史与艺术紧密缝合的方式竟让人没了底气。这样的一本书是需要读者带着历史去品鉴过往千百年人类的修为的,而显然我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的。至于最后我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仅仅是跑马观花,与其说我是拿着历史的眼光去看飞天艺术,倒不如说是带着浅显的艺术嗅觉去聆听历史的遗言更为贴切。

由赵声良先生编著的《飞天艺术》从装潢到内容版式都是很吸引人的`,不论是扉页里对历史流畅的诉说还是每一个章节中对历史片段的详尽探讨,始终牵引着我从头走到了尾,加之书中配了大量的图片向读者最直观的展示了各种飞天,即便是像我这样的艺术白痴也能寻觅出一线生动。开始选择这本书除了对书本身的喜欢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源于自己的敦煌情结。我从未去过敦煌,却总想象自己游走在莫高窟的洞穴里,痴痴地看着满目的壁画,漫步在月色中的月牙泉边,听风穿行沙漠的声音。就是这样一种对敦煌无限的着迷,让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之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飞天艺术。

提到飞天,我想鲜少有人会想到诸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类赫赫有名的古迹,反倒第一直觉就是敦煌的莫高窟。在人们的印迹中留有太多的有关敦煌这块艺术宝地的痕迹。

艺术读后感

在公司组织20xx年一月份总结大会的时候,记得王总说过这样一句话:干的多的人,出错就会多,挨批评也多,但是成长的也会很快。现在想想,这句话真的很切合实际。

很多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跟上面的事情很相似,但是在看《说话的艺术》这本书之后,当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觉得很受用:一个人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短处,那么其长处又能充分发挥无遗吗?如果自己的`长处发挥受到影响,无疑也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全力发挥,诚诚恳恳的把话说出来,不必踮高足尖来充内行,相信必会有不错的表现。引申到工作中也是一样的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认真的把领导安排的工作做好,或许这项工作不是你所学习的专业,没有把握做好,但是你要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有把握之后再去行动,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你在行动时随时都可能犯错误,但是却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每天都必须有勇气承担犯错误的风险,失败的风险和受委屈的风险。走错一步总比在一生中“原地不动”要好一些,要知道你一向前走就可以矫正前进的方向,使自己少走弯路。

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刚进社会的人来说更要有勇气承担各种各样的风险,也正因为年轻,我们才有各种各样锻炼的机会,也才有犯错误的机会,从而积累属于自己的经验,所以不要抱怨,要学会感恩。

图解艺术读后感

老师课上问如何理解人生的艺术化,当时并没有认真思考。

下课后回寝室的路上,又想起来这个问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按照朱光潜的理解,人生的艺术化在于和谐,那么人生应当不存在绝对的艺术化,因为人生本身就是矛盾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人生应当是具有艺术化的,他的生活豪放洒脱,他做他喜欢做的事,但是他的生活就是和谐的吗?他就没有烦恼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再看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的秦桧,他因为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而遗臭万年。

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诗文天下,这样看来他的生活也挺艺术的。

那么凭什么说李白的人生艺术化而秦桧的就不艺术呢?

我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这里我们说的是人生的艺术化,而不是生活的艺术化。

想达到生活的艺术化很简单,想达到人生的艺术化却很难。

以上我们说的是大众标准的艺术化人生,其实有些人生并不为大众赞赏,但是依旧具有它的艺术性。

比如有些人工作并没有什么成就,生平也没有什么突出贡献。

既没有日复一日的默默奉献,也没有刹那间人性光辉的闪耀。

但是他过得充实、欢乐,虽没什么建树却扎扎实实,这样也是一种艺术。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活着,无论怎么活都可以活得很艺术,就算没有达到人生的艺术化,生活有点小艺术也是很好的。

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说人生要懂得发现美。

说白了,人活得乐观了也就活出了人生的艺术。

这几周一直学仰望星空这个专题,当年我高考的作文题就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当时写得一塌糊涂。

高考结束后的夜晚我常常仰望,只看到“空”,却不见“星”。

可能是城市的灯光让人看不到星星,正如当今社会太多耀眼的事物让人无法看见所谓的理想。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

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爱情无关的古话,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

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自20xx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

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

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

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

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

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爱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

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爱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应该考虑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爱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能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

成熟的爱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爱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能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积极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

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

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

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通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

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

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可以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

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

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能力”,学会与自己相处。

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写到这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爱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

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

而爱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

但也切记爱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爱情依附于生活。

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艺术读后感

一次偶然看电视时,节目中提到这套书《希利尔人文启蒙系列》,就买来送给我做生日礼物,可当收到书时我也心动了,拿到书,细细研读后,惊叹不已:真想不到历史地理和艺术还能这样写!这该是一位多么有趣多么有爱心的老师啊,惟有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写出如此贴心、如此鲜活的书来。

特别是艺术史这本书的文字让人感觉既有味道,又通透,开篇时回忆人们小时候在课桌上所做的'事情,让人感觉门口开得极宽大,读者极易进入。另外书中对艺术的观点令人始料未及,按书中的观点,艺术的范畴是很广泛的,人们小时候随手所绘,随手所作,即为艺术,初想时,有违平时的看法,人们把艺术称为殿堂,实是高高在上,但细细想来,艺术确实不应该像人们想象当中那样门庭森严,依照希利尔的观点,其实人人都是艺术的参与者,孩提时随手所绘,即为画作,随手所捏,即为雕塑,道不远人,艺术也是如此啊!

二丑艺术读后感

1.浙东的有一处的戏班中,有一种脚色叫作“二花脸”,译得雅一点,那么,“二丑”就是。他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横行无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一味仗势的宰相家丁,他所扮演的是保护公子的拳师,或是趋奉公子的清客。总之:身分比小丑高,而性格却比小丑坏。

义仆是老生扮的,先以谏净,终以殉主;恶仆是小丑扮的,只会作恶,到底灭亡。而二丑的本领却不同,他有点上等人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但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

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因为他没有义仆的愚笨,也没有恶仆的简单,他是智识阶级。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他将来还要到别家帮闲,所以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炎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

二丑们编出来的戏本上,当然没有这一种脚色的,他那里肯;小丑,即花-花-公-子们编出来的戏本,也不会有,因为他们只看见一面,想不到的。这二花脸,乃是小百姓看透了这一种人,提出精华来,制定了的脚色。

世间只要有权门,一定有恶势力,有恶势力,就一定有二花脸,而且有二花脸艺术。我们只要取一种刊物,看他一个星期,就会发见他忽而怨恨春天,忽而颂扬战争,忽而译萧伯纳演说,忽而讲婚姻问题;但其间一定有时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对于国事的不满:这就是用出末一手来了。

这最末的一手,一面也在遮掩他并不是帮闲,然而小百姓是明白的,早已使他的类型在戏台上出现了。

2. 请欣赏鲁迅的杂文《二丑艺术》。由黄候兴写稿,林如播送,李仁堂朗读。

《二丑艺术》写于1933年6月15日, 6月18日发布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起名《丰之余》。文章貌似在介绍绍兴戏中二丑的角色,实际上讲的是卖身投靠国民党的反动文人,描写他们的丑恶嘴脸。

浙东的有一处的戏班中,有一种脚色叫作“二花脸”,译得雅一点,那么,“二丑”就是。他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横行无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一味仗势的宰相家丁,他所扮演的是保护公子的拳师,或是趋奉公子的清客。总之:身分比小丑高,而性格却比小丑坏。

义仆是老生扮的,先以谏净,终以殉主;恶仆是小丑扮的,只会作恶,到底灭亡。而二丑的本领却不同,他有点上等人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但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

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因为他没有义仆的愚笨,也没有恶仆的简单,他是智识阶级。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他将来还要到别家帮闲,所以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炎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

二丑们编出来的戏本上,当然没有这一种脚色的,他那里肯;小丑,即花-花-公-子们编出来的戏本,也不会有,因为他们只看见一面,想不到的。这二花脸,乃是小百姓看透了这一种人,提出精华来,制定了的脚色。

世间只要有权门,一定有恶势力,有恶势力,就一定有二花脸,而且有二花脸艺术。我们只要取一种刊物,看他一个星期,就会发见他忽而怨恨春天,忽而颂扬战争,忽而译萧伯纳演说,忽而讲婚姻问题;但其间一定有时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对于国事的不满:这就是用出末一手来了。

读后感艺术

《塔莎的传家宝》一书是美国作者托娃·马丁,他还写过《玛莎的花园》、《玛莎的世界》、《玛莎的圣诞节》......

这本书带我们一同走进了玛莎奶奶的家,欣赏她的手工作品。塔莎奶奶是一位非常爱制作东西的老人家,她不仅爱做东西,还爱护树木、保护动物……塔莎奶奶也非常喜欢制作花朵,她有的时候用花朵做花环,有的时候绘画花朵,她把花朵当作‘模特’,当然她有时还会把花做成干花,挂在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

当塔莎奶奶开始制作蜡烛或者其他事情时,她总是做得大张旗鼓。他目标通常是一天只做500蜡烛,当塔莎奶奶做好不少于500个蜡烛芯时,将它们分别记在四英寸的树苗上,拿到屋外后在水中当他们一根根被浸成棍状,挂在木架上,让蜡烛冷却更坚硬一些,再用手指撑着蜡烛芯,让每一根蜡烛都保持笔直,这时候之前记得硬结就发挥作用了,就这样蜡烛制作成功了。

塔莎奶奶还会做很多事,她会饲养很多动物,制作肥皂和蜡烛,还会染羊毛……塔莎奶奶会做的事就是讲一天也讲不完,她会在一针一线中,享受手作的甜蜜和温暖;会在一笔一划中,汲取绘画的灵感;她会在一眼一目中,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妙。

世界竟然的如此美好,能用双手创造一切,如果每个人都能用双手创造世界的话,那世界就不再发生战争,不再发生那些悲惨的故事。

艺术读后感

谈话是我们日常做的最多的事情,没有谈话没有沟通,这个世界就会失去很多意义。谈话虽作为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但其中是蕴含大学问,尤其是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掌握谈话的艺术对我们的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我拜读本书,希望能从中掌握让自己的谈话变得更自然、流畅、真诚的'言语交流的技巧。

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三春寒。谈话的魅力在于谈话者的互相理解和包容,做到感同身受。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如谈话主体、谈话礼仪、谈话技巧、谈话智慧和习惯等为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例如教师,谈话作为我们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保护好嗓子是非常必要的。

反思自身,我觉得自己性格是比较活泼外向健谈的,曾自认为还算会谈话懂交际,但是看完本书后我知道了健谈爱交流不等于会谈话,正所谓“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语言是最能暴露一个人的,一次简单的谈话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涵修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结合自身的行为来消化书中的道理,提醒自己对于书中提到的禁忌和注意要点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一个不仅健谈还要善谈的人。

“谈话对各种年龄的人都有其乐趣,是很合理的消遣;但是,无知者的谈话就不算是一种谈话,不能给人们以任何乐趣。”希望我能把从本书中得到的智慧内化到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时刻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这本心理书籍,觉得有些东西真的是很值得思考的。

这是一本很多人都很熟悉,并且津津乐道的书,而且所谈的问题是几乎每个人都关注的“爱”的问题。

看完这本书我想领悟到的第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确实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感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明白自己很孤单。为了逃避这种孤单的感觉而选取暂时的麻痹。

爱的对象。“爱并不是某个具体人的一种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上的倾向。这种态度决定的是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仅是决定与自己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对象,而对其它人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只但是是一种共生体的依恋,或者是一种更高的好处上的自私。然而,绝大多数的人相信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潜力的问题。他们甚至认为只爱一个人不顾其他恰恰是自己强烈的爱的证明。其实这种想法十分荒谬。就像一个人想画画但又不想学习绘画这门艺术,他只关心能不能发现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的模特,自认为一旦找到就会画出美丽的作品来,这自然是荒谬可笑的。”其实我并不赞同他这种说法,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彼此眼中只有对方,这在我们看来在正常但是的了。他们只顾及到自己爱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为感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们忽略其他人也并不能说明对其他人就没有爱,而是不同性质的爱。这在他看来是荒谬可笑的让我感觉十分不解。

下面我说一下我对爱的理解,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也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都不敢怠慢。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形的压力,爱可能是缓解这种压力最好的秘方,当然我说的爱不仅仅仅是感情也包括友爱和亲情。暂且不说这爱到底用不用理论性的学习,先感觉一下自己有没有感觉到孤独,如果有的话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虽然不会有很明显的改观,但至少会感觉身边还有人关心、关怀着自己。至于感情我认为可遇而不可求,没有感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爱而去爱,与其有三两次的beinginlove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inlove。

当然,看完这本书,情绪因为有这样的体会而开心,也由于他深沉的文笔而多少感觉有些压抑,因此,最近还是要看看一些比较简单的东西,来调剂一下自己的情绪。还有,最后一点,千万不就应去拿书中的东西来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该怎样活就怎样会,毕竟,生活还是和书中的情景有些出入之处的,在生活中还是就应以自己独立思考的潜力为基础。

这本书有很多很好的句子,本人把比较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但凡精神分裂患者的产生绝大部分就是以此为诱因的——单一的随父性或单一的随母性发展必将导致个性发展的失败……”“私有制社会里,人类的价值观念受到社会制度与自然两个方面的限制,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爱的追求与价值决定只能是依附于一种泡影式的梦幻——可望而不可即,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爱的永恒了。”“博爱是构成人类一切爱的最基本形式的爱。”

十几年过去了,你们可能要问,“你学会爱的艺术了吗”除了羞愧的低下头,我无言以对。

最后,是一个小小的感叹,在这本书中,我隐约的感觉到作者对于东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此刻对于本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当然,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成罗素对于中国文化的辩证看法:他觉得中国文化是一种很和谐的文化,中国人对于生活中采取的一种幽默,泰然的态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时候,中国文化太过于和谐,从而有一种迂腐,愚昧的倾向,我觉得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是就应适当融入西方文化一种用心进取的特征。

《爱的艺术》值得我们去阅读,在这本心理书籍里,感受到了爱的艺术的存在。

爱的艺术读后感

上周偶然读到一本很不错的小说——美国作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不同于以往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本纯粹从理论层面来解构爱的书。

史铁生说,夕阳西下的余晖将人间大地上的每一份坎坷都照得好灿烂,这种裹挟着浪漫色彩的叙事是因为拥有了对人间的厚重情感从而产生的。我们在物理空间上的渺小感可以完全被内野生成的浪漫所覆盖。这即是爱之于生命的重要性。弗洛姆的这本书则能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爱、了解爱,进而了解我们自己、了解这个社会。

在书的第一章节,弗洛姆为爱做了一个概念的辨析: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只是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的情网呢?弗洛姆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但今天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的是第二种假设。然而,大多数人绝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又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以上的阐述直指了一个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应该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我如何才能值得被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法,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谨慎。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具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标准的合成物而已。

弗洛姆认为人们的第二个问题出现在: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一个能力问题。我们往往在等待一个对的人出现,认为促成一段浪漫爱情或完美婚姻的关键在于爱的对象,或者是被爱的对象,而不是爱的能力。人们对爱的对象的执着究其根本,与当代的文化紧密相关。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现代人的幸福感是由消费构建的,我们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做以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基础的利益交换,这种言辞听起残忍,但也的确很现实。

曾经有人说过:爱情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从它发生的最初就已经达到巅峰,那种怦然心动,那种迫不及待,那种想要达到未来的期许,那种熊熊燃烧的强烈欲望,都在恋爱的开始就已经被预支。从此往后,再怎么走都是下坡路。我并不否认这种情绪变化的客观存在,但是弗洛姆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恰恰解答了这一情绪变化,那就是:人们混淆了fallinglove和beinglove这两个概念。我们永远期待那浪漫且遗世独立的爱情降临在自己身上,但面对高比例的失败和失望,我们仿佛只剩下一条路了,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的意义。而弗洛姆将认识爱的艺术的方法分为了掌握理论和付诸实践两个部分,认为我们理应把爱当成一种艺术形式,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掌握的能力,而不是所谓的天赋。

在爱的理论探究中,弗洛姆从人为什么会需要爱的根源性问题出发。他认为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人拥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种意识到存在的生命。人可以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可以意识到生不由己和死的必然性,人知道自己的孤独,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威力的时候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的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从他的监禁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弗洛姆认为在爱情当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给”,而不是“得”。那么,如何“给”?我们应当给予什么?给与的目的又是什么?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忧伤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譬如: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爱情可以更好的认识事物和生命的秘密”,在意识到客观世界中人类的局限性,意识到利用纯粹的理性的角度达到超越几乎是很难实现的,于是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创造性的独具性的方式——爱情。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爱情在现代人生命当中不可或缺的原因了吧,其实大部分人的爱都是很盲目的,在荷尔蒙爆发的时刻沉溺,在磕磕绊绊中陪伴,或者是带着物质利益属性的寻找。

当代人对于爱情总是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人们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与你天造地设的伴侣,你们是彼此的唯一,正在寻找或等待着对方的到来。却从未怀疑过,这些命题的正确性与否。在弗洛姆的理论体系中,成熟的爱情是保留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的合二为一。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的两个人之间,两个人都从相互的圈子里跳出来并相互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又能脱离自我中心的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

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并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爱情取决于对象,而不是能力。他们甚至认为,爱一个人就是强烈爱情的证明,而这正是一种错误的结论。正因为人们没有把爱情看作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找到爱的对象就行,别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可以把这种态度,同想画一张画的人做一个类比,这个人虽然想画画,但他不是学绘画这门艺术,而是强调他首先要找到他愿意画的合适的对象,如果他找到这个东西他也就能画出来画了。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爱我自己。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人,爱世界,爱生活,也爱我自己。人们总是很执拗于爱的对象,而不是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的掌握。其实里面,男女主角所犯下的过错就在于,他们把爱执拗于一个人的身上,而把性播撒人间。而弗洛姆在这本书中的论断就是,我们应该把性执拗于一个人的身上,而把爱播撒人间。

艺术读后感

自从看了《断舍离》与《佐藤可和士的超级整理术》之后,我深感整理就是一门艺术。我们自小就被教导要从生活中获取什么,成长更倾向追求所谓的得到,不懂得对无关紧要的事物断舍离,不懂得如何整理自己的生活,这就导致无法抓住生活真谛的窘境。

在《整理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小山龙介提到他在生活与工作中运用到的一些整理技巧,这些整理小技巧归根究底就是及时性的重新设计。及时性的重新设计,就是整理的第二步。例如,纸质资料工作完成后要电子备份,扫描或拍照及时保存,这就是将纸质文件转化成电子文件形式。每看完一本书后,写书评或博客等等,就是将知识重新设计成自己的思维语言。给看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重新设计做个目录,看着目录我们也许更容易获得些灵感。

整理的艺术就是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生活要么在秩序明了的个人系统化下前进,要么在不经整理的乱麻中颓唐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