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和奶牛读后感

时间:2023-08-08 15:58:53 作者:江sx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安恩和奶牛读后感篇一

生命是一朵绚烂多彩的花朵,使世界绽放出明艳的色彩。但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渐渐地,生命与生命之间开始不再平等,有了巨大的差别,有的卑微,有的高贵;有的受万人敬仰,有的却微不足道......这个问题,久久地徘徊在我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正当我“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时,我打开了课本,阅读着《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顿时,我渐渐豁然开朗了起来......这篇课文以小说的形式记叙了老太太安恩牵着她的奶牛来到集市却不卖牛引起大家的误会,最终安恩说出事情真相的故事。整篇文章结构新奇,情节跌宕起伏,用着一段段文字为我讲述了安恩的淳朴;奶牛的孤独;生意人的锱铢必较......阅读着文章,我仿佛看到了安恩那纯洁高尚的灵魂,感受到那令我内心震撼无比的善良与淳朴,使我受益无穷!或许,安恩和她的奶牛都是人们所说的卑微的生命,但她们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有属于自己的权利,难道只因为错误的金钱观念和种族的歧视就认定她们是卑微的生命吗?答案是否定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贫穷q还是富贵,在这个世界他们都有自己无可替代的地位,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

想到这儿,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不禁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西藏,有一位老猎者经常在那附近游荡,靠打猎而生。这一天,当他打猎之时,发现了一头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头藏羚羊并没有逃跑或者反抗的趋势,而是向老猎人跪拜,它的眼眶中还有几滴泪水在打转,但老猎人一狠心,扣动了扳机。他如往日般将藏羚羊开膛、扒皮,惊奇的发现里面躺着一头已死掉的小藏羚羊,从此,他再也没有碰过猎枪......是啊,这个故事寓意深刻,怎么不是用一个血淋淋的故事启发者我们如果不将每一条生命平等对待,去残忍地摧残、杀害,那自己的良心终将会受到谴责!生命是一朵绚烂多彩的花朵,使世界绽放出明艳的色彩,但让生命之花绽放,那就得让生命平等!让生命平等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做出惊天动地之举,只需要从小做起,像安恩那样树立起保护动物的意识,趁我们还拥有,去珍惜,去爱护,去平等地看待身边的每一条生命!

作文频道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安恩和奶牛读后感篇二

1、 简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

2、 解读人物形象,多角度解读小说主题。

3、 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小说主题的多角度解读。

1、奶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对人和奶牛的关系你有什么想法?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读字音,解释重点词语。

腼腆 褶 撂 木屐 锃亮 瘦骨嶙峋

熙来攘往 嘈杂 蹭 翕动 反刍 找茬

瑕疵 粗粝 锱铢必较 踌躇不决

2、默读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开端)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发展)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高潮)(这篇小说高潮就是结局)

(一)初识安恩

朗读小说的第1小节

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明确:朴素勤劳、历经沧桑、沉静安详、贫穷但过得有尊严

(二)走近安恩

1、随着情节的发展,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安恩。分角色朗读第3——19小节。

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示例:

——善良、淳朴,把奶牛看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

明确:善良、慈爱、质朴等

1、安恩解释原因中的三个“我们”意味着什么?

安恩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请以安恩告诉我为开头,把你得到的启迪写下来: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人是伟大的。

2、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安恩和奶牛读后感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情感需求的善良感情。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

2.复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

1.小说主题的多角度分析。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把握。教学过程

一、放松心情,导入新课

1.生说5遍奶牛,再说5遍牛奶。师问:奶牛吃什么? 生答:奶牛吃草。师借题发挥,导入新课。

3.带着任务读书:学习文中所列生字词及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生完成“随堂练习”,师巡看,然后生读字音,生解释重点词语,师再个别强调。

三、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随堂练习”上写作)

生1: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别人要买,安恩不卖。

师:过于简略,对于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没有。生2: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师:比较完整了,这里有时间——一天,有地点——集市上,有人物——安恩。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四、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出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生: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是一段衣着外貌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师:还能看出——(不富裕、自食其力过得有尊严)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师:是呀,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也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生:我说这一句:“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沉静安详。

师:这个判断很准确,板书上“沉静安详(心若止水)”。

生:还有“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景物描写,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师:“反衬”抓得特别准。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可以读出声音)

五、走近安恩

生:有四拨。分别是,锱铢必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精明利落)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刨根究底的人)。

生: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师:通过安恩的回答 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生: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师:太棒了!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细节,请在“走近安恩”后写上:精神关怀。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六、多角度分析主题: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2.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给予,还应有精神的关怀。

八、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写“笔记本”上)

附,评课内容 朱老师: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王老师的大师风采。

内容方面:王老师的课从一开始说5遍奶牛和10遍牛奶开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从轻松幽默开始。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一目了然而且层层递进,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一步步的鲜明起来,课堂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的干净利落,而且实现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1、在概括故事的内容时,第一个同学概括较为简略,王老师在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后请同学们再概括,给同学很好的学习方向。而紧接着教师课件呈现的内容又很好的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很好的,给同学们留下的教学印象一定是很深的。

2、初一的同学学习的过程除了学习文本知识之外更应该是一个交给方法和习惯的过程。王老师的这节课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无论是王老师对素材本使用的强调还是示例的方法都很好的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

3、王老师课堂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尤其是强调“有时错误的答案比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这样的观点,鼓励孩子不断地大胆地去尝试,应该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建议:在“走近安恩”环节,王老师强调是“几拨人”而非“几个人”。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和学生讲,虽然是写了几个人,但这几个人是选取典型的人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由此可以看出还有很多人都对安恩的牛感兴趣。

周老师:

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这两天连续听了王益民老师的两节课,感到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王老师在教授《安恩和奶牛》这课时,首先从游戏入手,玩是孩子的天性,上课伊始就一下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学这篇课文的兴趣。

其次王老师紧紧抓住了文本,紧扣“安恩”这个人物形象,从浅入深,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地将安恩这个“仁爱天下的平民”形象(和以前课本中的“哈尔威船长”的高大英雄形象比较)展现给大家。

再次王老师在给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求很明确而且有范例,学生回答起来就又指向性了。整节课王老师对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很注重,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最后王老师在整节课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是我们年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淀的。这两天浏览了王老师的博客,收获很多,觉得王老师真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勤于读书和动笔的人,作为年青教师有些惭愧!要学习的地方很多,盼望有更多的机会向王老师学习。

贺老师:

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就感受到王老师大师的风采。幽默风趣的谈吐,循循善诱的引导,精心巧妙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恩和奶牛》是这届初一新换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外国的小说。它的篇幅短,约两千字,情节也很简单,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虽然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构思脍炙人口。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就定在对安恩的分析上,而且设计巧妙,通过初识安恩——走近安恩——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从而使得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同时,王老师非常细致,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学习。

1、素材本的使用。初一的学生刚进校,如何积累、如何学习语文,由于来自各个学校,习惯不一样,王老师的这中做法给了学生很好的指导。预习、课堂笔记、优美词句的积累、小练笔。让学生通过素材本得到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

2、示例的使用。在课堂上,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比如概括故事的环节、任务分析的环节,王老师都安排了示例。为学生掌握方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对初一的孩子来说,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建议:相信做王老师的学生一定很幸福!

钱老师:

听了王老师很多课,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节课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小说,王老师从上课开始让学生说五遍奶牛和十遍牛奶的小游戏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一堂别开生面、逸趣横生的课堂。我们一起初识了安恩,走近了安恩,最后又评价了安恩。王老师的大师风采体现在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上,体现在扮演安恩的栩栩如生上,体现在对昆德拉那段精辟的语言的引用上。我想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年轻教师要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建议:向王老师学习!

徐老师:

我爱听男教师上课,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幽默,设计精巧,让我眼睛一亮。王老师的这堂《安恩和奶牛》象磁铁一样吸引了我。

1、小说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王老师注重从阅读小说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例如: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规范引导学生答题。又例如:分析人物时,从初识安恩入手,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让学生分析人物有彰可循。

2、分析小说的重头戏是分析小说的人物,王老师设计精巧,由浅入深分析安恩。

由初识安恩到走近安恩再到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3、爱读书的老师总会带出一些爱读书的学生,本节课王益民老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课外书,让他们读。上课前老师也把自己的博客网址出示,这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带的班级一定是书香班级。建议:向大师学习!

一、基础知识的坚实性: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素材本),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加紧凑。

二、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有一个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尽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价值多元化,但并不等于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随意的、模糊的。我认为王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教学目标定位非常明确,通过这节语文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清新明朗感受,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四、教师角色的引领性:仔细聆听、观摩本堂课,不难发现王老师很重视一个细节,那就是“教师的引领性”。例如:在“初识安恩”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这一环节的艺术处理上,王老师先示范: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请大家用“从„„这句„„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人。”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来谈对安恩的初步印象,这种语言表述的格式对学生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说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语言材料的丰富性: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为活泼的助读资料的引用,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厚重。例如,关于道德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有点艰涩,王老师巧借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的阐释,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我认为使恰到好处的。

总之,不论是在开始的激情导入还是后面的初识安恩,并加以诵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策略,在有感情的读书声中真正走近安恩。可以说王老师是仅仅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指挥棒展开,层层推进有效课堂的开展的。

建议:向王老师请教怎样指导学生恰到好处的使用《课课通》?谢谢

毛老师:

上面诸位老师已经发表了真知灼见,我也来谈谈对《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的理解。《安恩和牛奶》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丹麦的小说家、诗人约翰尼斯?延森,这位作家1944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令人称奇的是该文2007年(应该是)是取该单元另一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而代之的,换句话说,是约翰尼斯?延森取代了维克多?雨果。对于我来说,这是篇新课文,怎么教,心里没有什么底,感谢王老师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1700多字的《安恩和奶牛》情节并不复杂,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语文教学参考书》以及其他资料对于该文主题的把握也一律定在表现出人的善良和仁爱上。说作家想告诉人们:人与动物也会有真挚的感情,人应当像尊重同类一样尊重动物,爱护它们,理解它们,重视它们的情感需求,因为即使一头奶牛也有可能在与同类的相处中得到安慰和快乐。

袁老师:

首先开端的游戏立刻挑起了学生的兴奋神经,而设计的说五遍“奶牛”十遍“牛奶”的游戏和本文又有着联系,很好的为课文作了导入。

其次王老师非常注意面对的学生是初一新生的特点,因此在讲解故事事件的时候注意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学生小学时接触的“起因、经过、结果”联系起来。本课的重点也能够确定为教给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并且注重告诉学生,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

最为佩服的还是王老师对课文的独特深入的理解,是在用自己的语文素养教书,每一次的分析都渗透着他对课文的挖掘。结尾将安恩的性格与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段话联系起来,更方便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善良,无形中也在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建议:非常希望能多听到王老师的示范课,因为听课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动,更能发现自己的课堂和“好课”之间的差距。

叶老师:

1.王老师的这节课学习目标很明确。在课堂之前就告诉学生学什么,而且整节课都围绕了这些目标进行。

2.王老师不仅注意文本的研读,更能注意到语文最基础的字词的掌握,学生朗读,个别学生朗读字词,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放在了对安恩这个人物的人物形象的研究上,王老师完全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分析,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4.教师将写板书的权利交给学生,虽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也能看出课堂从教师主体性改变成了学生主题性。5.我最喜欢的还是王老师的朗读,这样的朗读不仅朗读更是一种一书的享受。6.教师处处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建议:在讲解课文之前,如果能介绍一下描写方法的分类,例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可能学生在分析的时候更容易把握。

老师:

王益民老师还未到,就已经听潘校长隆重介绍过好几次,所以这次一听说王老师要在初一开课,立刻迫不及待的通知本组成员去感受一下大师的风采。

一、初始王老师

本以为王老师初次亮相,一定会带来许多噱头,没有想到的是刚上课就让学生拿出素材本抄写词语并注音。我随手翻看了一位同学的素材本,上面有预习作业、有课堂笔记、有词语抄写,问题用红笔,答案用蓝笔,一课一课,一目了然。王老师深知学好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而初一更是养成良好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不惜用安静的抄写来告诉我们教语文应该实实在在。

二、走进王老师

随着上课的进程,我发现他的语文课确实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1、时时搭建支架

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这就为初一新生分析人物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处处渗透文学气息

初一第一节课《打开一扇门》就是要让学生亲近文字、热爱文字。这堂课上,王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推荐约翰尼斯?延森、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并时时提醒学生走进书店,博览群书。我想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安恩和奶牛》这一篇文章,而是一种读书的意识,一种人文的关怀。

三、评价王老师

王老师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安恩,我也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王老师:实在、幽默、博学、平等。

建议王老师能给我们多开设一些讲座,多上一些示范课。

安恩和奶牛读后感篇四

1: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

2: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

安恩和奶牛读后感篇五

安恩老太太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了,人们就这样看着她一步一步地走了,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这样看着她离开了瓦尔普峡集市。走着走着,忽然,背后传来一个声音,是在叫她:“安恩老太太,等等我,您别走啊,我…..”。可是安恩已经走远了,她没有听见。

那个人一直跟着老太太,后面还牵着一头奶牛,气喘吁吁地跑着跑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村口撵上了安恩。

“这头牛送给您,让它们做个伴吧。”那人喘着气说。

“这样不好吧,我怎么能无故接受您的馈赠呢?”安恩老太太平静地望着那人,目光里有疑惑。

“我知道您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把奶牛交给同情它了解它的人,我放心,就让它们做个伴吧,这样您的奶牛也不孤单了。”看来那人铁了心要把奶牛送给同情动物的安恩老太太。

“好吧,真的要好好谢谢您,这样也好……我一定要照顾好它们。”安恩说话的声音有些发颤,她心想:还是好人多啊!

三年以后,安恩老太太又出现在瓦尔普峡集市上,这次她带来的是四头奶牛,哦,应该说是奶牛的一家:两头大的,两头小的,好不热闹。

安恩和奶牛读后感篇六

《红奶羊》讲的是幼狼黑球一出生,它的妈妈就去世了,黑球还太小,需要乳汁来喂养,于是,狼爸爸黑宝把母羊茜露儿抓到葫芦山洞,让茜露儿喂养黑球的故事。

父爱——那是在一个血色的黄昏。猎人和猎犬发现狼爸爸黑宝,羊妈妈茜露儿和幼狼黑球居住在葫芦山洞。狼爸爸黑宝为了保护幼狼黑球,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窜出洞口,打了猎人和猎犬一个措手不及,再以猎人和猎犬追得上的.速度逃走,引开猎人和猎犬,让他们远离葫芦山洞。黑宝出去以后,就再也没回来过。看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动了,这就是伟大而深沉的父爱。

母爱——不一般的母爱,那是跨越种族的母爱。如果当初羊妈妈抛弃了黑球不管,黑球肯定会饿死。狼是羊的天敌,抛弃黑球,茜露儿既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到羊群中,又可以为羊群做出贡献——为羊群消灭一只将来可能威胁羊群的狼。茜露儿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感情战胜了理智。羊妈妈茜露儿决定继续抚养幼狼。原因很简单,因为黑球还是一只不懂事的幼狼,它没有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多么伟大的母爱呀!羊妈妈茜露儿居然能收留将来可能危及她以及她的家人的幼狼。动物之间都能有如此无私的母爱,我想,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也应该做点什么吧。当我们看见在街上乞讨的人时,我们该现出我们的爱心,给他们一块面包,一块巧克力或者一两块钱……让爱心传递开来。

孩子对母亲的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小狼黑球并没有因为是喝羊奶长大而改变本性。尽管如此,也不妨碍小狼黑球对羊妈妈茜露儿的爱。当比狼还要凶猛的豺狼出现,羊妈妈的处境十分危险时,小狼黑球挺身而出。尽管黑球力量各方面都和豺狼相差甚远,可黑球没有畏惧。黑球和豺狼展开了激烈的殊死搏斗,最终黑球赶走了豺狼。我想,我们也应该为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父母不那么的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