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创新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汇总5篇)

时间:2023-10-02 18:41:04 作者:薇儿 最新创新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篇一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使得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提升高校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主要阐述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语境下创新行政管理的必要性,对当前行政管理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语境下行政管理的创新对策,以期为高校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提高高校的竞争力。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行政管理;创新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行政管理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可以提升校园的整体管理水平,保障各项教育、科研工作有序、顺利的开展。然而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研究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语境下的行政管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转变行政管理模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高校管理体系能够划分为后勤、教学及行政管理三部分,各工作机构和部门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可以有效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协作模式,共同为高校的发展而努力。从本质上看,行政管理活动是一种组织性质的活动,开展管理活动的依据就是高校制定的教学目标,起到一种保障性的作用。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例如:科研行政机关人员、教学刑侦机关人员等,要参考相关的体制,调动各个机构的积极性,将现有的资源高效的整合起来,制定一套针对性的管理对策,落实各项管理工作。近年来,由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增大,教育环境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衡量高校发展效率的行政管理工作来说,也应及时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行政管理工作的支持下,高校才能够将自身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提升综合实力,更好的应对未来的发展。这就表明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程度,只有从根本上做好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才能够对高校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调控、监管和组织,使高校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处于市场环境形势下,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还能够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高校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效的处理各项发展问题。

1、行政管理权力泛化

行政管理在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存在学术、行政管理两项权力不均衡的问题,使得行政管理权力泛化,不利于学术权力的执行和落实。高校工作人员均受制于放射性较强的行政管理环境下,无法有效的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科研活动,虽然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较高,但也会影响高校竞争实力的提升。

2、内部机构及职能设置不合理

高校是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高校内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学术活动的进行往往会受到行政管理机构的约束和限制。在加上行政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内部机构和职责的设置不合理,在执行高校管理指令的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管理问题,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

3、行政管理体制同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相冲突

学术活动是高校进步、发展的关键动力,但是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使得行政管理工作同学术科研工作相互冲突,阻碍了高校的发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进行,这就使科研和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限制性,无法起到促进高校发展的效果。

1、更新行政管理理念

作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主体,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理念,在创新和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时更新管理人员的思想理念。要求行政管理人员首先要对自身做好相应的定位,明确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职责,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形成较高的岗位职责意识,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思想,促进行政管理的创新。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决定着高校行政管理创新和改革效果,要使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和职业素质,能够根据原则进行管理,发生问题后要勇于承担责任,提高管理能力,改善工作效率。

2、构建和谐的高校管理环境

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及人性化成为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改革方向,需要在原有行政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优化工作机制,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健全高校发展系统。行政管理的创新需要依靠和谐的高校管理环境,所在这就要求高校应从下面三个角度入手进行改革:1)对行政管理领导进行严格的考核,制定详细的岗位竞聘制度,依靠制度和体制来提高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素质,保证行政管理的改革效率;2)摒弃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对行政管理的权力进行全新的.分配,保证权力的分散性,并结合高校的实际状况,构建院-校-系层次性的管理机制。在层次化的管理机制下,逐层落实行政管理目标,增强行政管理机构的灵活性和执行能力;3)明确学术权力,把握好行政管理的内涵。要将学术活动作为中心,围绕学术活动进行各项行政管理工作,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

3、协调学术和行政权力的关系

在高校进行管理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术权力弱于行政权力的问题,而高校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学术研究水平,所以必须要对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达到一种协调的状态。高校在完善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要基于整体的角度,对行政管理、学术管理两项管理工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使二者彼此相互协调互补,为高校稳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在高校行政创新过程中,应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渗透和贯彻学术权力,确保在先进的学术人员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各项管理活动。

4、对行政管理绩效的实践应用进行改进

对行政管理绩效的实践应用进行改进是教育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着对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也意味着应对高校的发展形势。将绩效管理模式运用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可以使教学人员同管理人员共同得到发展,逐渐提升管理人员的办公效率,推动高校的进步。改进行政管理绩效工作的具体对策如下:1)秉承服务第一的原则。高校应提高对行政管理职责的重视程度,确定行政管理服务的本质作用,将服务的思想理念贯彻到整个管理过程中,使得行政管理工作的真实效用得以发挥;2)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绩效考核的关键在于沟通和交流,在完成考核工作后必须要依据沟通制度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总结经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3)开展动态化的绩效管理。高校行政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各个教学、管理方面均有所体现,创新行政管理工作的绩效管理模式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秉承动态管理的理念,高效的处理各项管理问题。

5、将行政管理改革与网络技术整合起来

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先进网络技术的优势,高效的运用网络资源,逐步提升整体管理效率,迎合教育形式的改革趋势,顺应时代的发展[7]。高校当前已经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机融合,在实际创新行政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可以依托网络技术,使行政管理与高校的校园网和办公系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机构的实时性沟通和联系,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共享。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的发展要求,这就迫切的需要对行政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结合高校的整体发展形势,要抓住当前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有效的创新方案及对策,构建和谐的高校环境,提高校园各方面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从而逐步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推动高校的发展和进步。

[1]赵晓伟.人本主义视野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

[2]费琛.浅析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5).

[3]陶文信.影响高校行政效率的因素及提高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

[4]林冬.刍议如何加强高校基层行政管理的有效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s2).

[5]姚则会.有限与有效:高校行政权力职能转变的目标定位[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xx,(2).

[6]杨春燕.浅谈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神州,20xx,(6).

[7]何知,贺丹凤,钟高秀.浅议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xx,(8).

创新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篇二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显得尤其重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教育全球一體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空前激烈。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民族整體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底,是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竞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富有生命力的新增长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柔性管理理论视角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1柔性管理理论概述。柔性管理(flexibleadministration)是相对于“刚性管理”(rigidadministration)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权变管理理论。它是属于西方现代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的扩展。柔性管理理念最早是在企业界提出并得到应用,被誉为是管理学的“一场革命”。所谓“柔性”,即“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家郑其绪先生认为:“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柔性管理要求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采用非强制性的柔性方法,把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激发人的内驱力作为出发点,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它强调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精神激励等人性化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是一种“人性化”的全新管理模式。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主要指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依据高职院校内部共同创新价值观、校园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氛围,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把握高职学生心理、行为规律及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和谐氛围,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通过教育、激励和引导,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创新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发地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塑造创新人格、培育创新能力的一种人性化管理。

2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要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其实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它是推动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它主要由知识、智能与个性三大要素构成,其中智能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是创造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并贯穿于创造活动的始终。

1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注重人际间的感情沟通,主张人文关怀和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柔性管理,必须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满足其高层次的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充分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构建情感激励机制。所谓情感激励就是通过情感关怀和沟通,形成心理相容、彼此尊重,和谐共事、相互融洽的心理状态。“柔性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力,用情感来凝聚人心。情感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源泉。高职学生创新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发挥“柔性管理”的情感凝聚功能,构建完善的情感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个性化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承认个體价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对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要采取宽容、谅解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的发展。强调依靠人性的解放、权利的平等、精神的激励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

4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和相互联系的纽带。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创新能力塑造的重要平台。建设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是“柔性管理”的高层次目标。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共同的创新价值观。强化校园创新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凝聚力和创新冲动,自觉地将这种共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创新意识。

1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仍不健全,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人才培养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竞争优势不明显,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有些地方政府轻视高职教育,致使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缺少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较为缓慢。部分教师对高职学生持有偏见,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缺乏,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偏重课本知识传授,不注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不活跃,习惯于继承和模仿,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教师重教学轻科研,重形式轻效果,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忽视启发和诱导,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缺乏的现象,在教师引进和培养方面也不太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教师团队整體水平不高。高职教师老龄化严重,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偏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重较小。以上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和提升。3教学、课程和评价體系不健全,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传统的课程體系,文理界限分明,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交叉较少,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知识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忽视创新能力培养,重知识轻能力。评价指标注重理论知识考核,重表面轻内涵。评价模式以书面考试为主,着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4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成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创新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基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坚固的创新平台支撑。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以现代化的先进实训设备和实践基地为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硬件建设,扩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规模,购买必要的先进教学设备,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持续发展。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观念淡薄、思路僵化,忽视了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熏陶、人格塑造和人生价值导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激励和凝聚作用。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阻碍了学生技能与潜力的提升和发挥,学生缺乏主體意识和进取精神,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发展受到制约。

1更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实施开放式管理,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中,使学生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探索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课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并着力构建满足高职学生创新需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自由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不断加强创新活动的舆论宣传,形成争先创新的良好氛围。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新型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办学的最高目标,全面塑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坚持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积极性,对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和勇于实践,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误。高职院校要根据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彰显高职教育特色。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型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这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创新型教师。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超前思维和开拓创新的品质。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特长,就没有学生的特色;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就没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努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积极倡导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创新。高职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思想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4改革课程體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价體系。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职创新教育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程體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高职教育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要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注重技能实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和实习实训活动,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评价體系,设置带有导向性的评价指标因子,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要改革单一的笔试评价手段,采取等级制评价、模糊评价、分项评价和过程评价等多种考核方法,通过自我评定、同学互评和教师测评等多种途径,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创新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篇三

结合县情与实际需要,积极探索理论学习新模式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努力使“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万载县委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月,决定成立领导干部星期天学院,每月机动安排一个星期天休息日,组织全县在职正科级以上干部集中学习。办学三年以来,星期天学院共授课30多期,累计培训11000余人次。

联系实际办学,明确学院定位。星期天干部学院在开创之初就明确定位:结合该县实际,把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学习作为加快发展步伐的发动机,把提升领导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作为实施全县发展战略的龙头工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学什么”的原则,结合县情选择学习内容,大大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设立专门机构,规范管理模式。为使学院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万载县采用大学办校的模式,专门成立了“领导干部星期天学院”院务委员会,院长由县委书记担任,专职副书记为常务副院长,通过建章立制,严格规范管理,星期天学院把万载县干部的学习带入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创新学习模式,注重学习效果。星期天学院有以下特点:一是紧密结合万载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开展专题讲座;二是让干部登台讲课,既锻炼了自己,又交流了学习体会,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三是结合工作实际学习。学院要求学员每年运用所学知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部署撰写一篇可供决策参考的报告,并组织专家评奖,以此培养干部学以致用的能力。

干部素质全面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星期天学院创办三年来,促进了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化,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素质,增强了能力,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县域经济显著增强。

改变精神面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潜力。过去,有的干部观念陈旧、思路不宽,有的干部精神萎靡,工作无热情,心中无目标,闲暇时间多耗在了吃喝玩乐上。星期天学院创办以来,广大干部的精神面貌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有了自己的“精、气、神”。干部队伍重现了重思考、重调研、重探索、重创新的良好风气,在推动万载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提高理论水平,增强了干部的大局意识与世界眼光。星期天学院的学习内容不仅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涵盖国际经济规则运用、有机农业发展、全区产业集群培育等经济知识,甚至包括公务员心理调适、社交礼仪等提高个人素质方面的内容。前来授课的不仅有省直单位和院校的领导专家,而且有复旦大学、国防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教授。这不仅给广大干部带来了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还大大增强了干部的大局意识,使他们拥有了一定的世界眼光。

提升执政能力,增强了干部的操作能力与工作效率。通过星期天学院的学习,广大干部工作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务实,更加注重效率,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县委的发展战略、工作部署得到了有力的贯彻。近年来,万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被省政府授予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全省工业三年翻番特别奖;获得了全市政务环境先进县(市、区)第一名、全市信访工作第一名、全市纪检监察系统综合考评第一名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第一名等荣誉。

领导干部星期天学院给理论教育带来的启示

第一,完善制度,切实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要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素质,不仅要靠干部的自身觉悟,自觉学习,自我提高,而且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培育良好的学习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督促措施。万载星期天学院的经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是舍得投入,为广大干部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为了让干部把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花在刀刃上,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万载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款,聘请专家学者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士亲临授课,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二是完善制度,加强监督,督促干部学习。星期天学院采用大学办校模式,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请假制度、考试制度、调研制度、评优制度、考核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并把学员的考勤、考试成绩作为组织考察任用干部的依据。三是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干部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首先是领导重视,把学习放在突出的位置,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动其他干部学习。其次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让干部把学习当做一种精神享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学以致用,切实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统一。

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方面,星期天学院有三点经验:一是联系县情选课题,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星期天学院大部分专题都紧紧围绕万载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万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于聘请来的专家学者,要求他们提前几天到万载,围绕专题进行考察调研后再授课,既保证了授课质量,又与万载的实际紧密结合。二是联系实际付诸实践,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星期天学院不仅为广大干部精心选择专题,而且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学,在学习中深入思考,并结合学习内容和工作实际撰写调研报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三是从实践中再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星期天学院帮助干部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把学习融入到工作之中,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做一个“会工作、会学习”的好干部。做到先学后做,围绕工作任务,针对问题,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做到边做边学,在工作中学习,使工作达到最佳效果;做到做后再学,不断总结,继续学习,使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第三,不断探索,切实做到学习与创新相统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是学习的真谛所在。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创新,不想创新学习就没有方向。星期天学院不仅在学习模式上不断创新,而且注重巩固和转化学习成果,提升干部的创新能力。广大干部通过星期天学院的学习,更加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各部门、各乡镇都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工作方式,执政能力和水平有了提高,达到了干部受教育、工作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效果。

创新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篇四

工程领域的理论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多年的从业经历中,我不断追求工程理论创新的路径,并应用这些创新来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以"工程理论创新心得体会"为题,阐述我对工程理论创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创新是推动工程发展的关键。工程领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各种技术和理论不断涌现。在这个系统中,创新是推动工程发展的关键因素。理论创新可以为工程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解决工程中的难题,并推动工程技术的进步。我们需要不断开拓思路,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才能进行有效的理论创新。

其次,理论创新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要进行有效的理论创新,必须对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只有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包括文献研究、实验测试、数学建模等。通过对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才能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理论创新需要跨学科融合。工程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要做好工程理论创新,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现代工程中,机械、电子、材料等学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工程人员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理论创新。

第四,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工程理论创新离不开实践的支持和验证。只有将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才能真正推动工程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理论中的不足和问题,并通过实验和测试进行修正和完善。实践也可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创新的工程理论,并促进工程技术的进步。

最后,工程理论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工程领域的技术变化日新月异,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要进行有效的理论创新,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前沿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才能将新的思想和理论融入到自己的工程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同行交流,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讲座,以保持对工程理论创新的敏感度和前瞻性。

总之,工程理论创新是推动工程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在我的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工程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深入研究和跨学科融合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是理论创新的验证和推动力,与时俱进是保持理论创新的活力和前瞻性的重要手段。我将继续努力在工程理论创新的道路上前行,为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篇五

1.1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

传统观念虽然历经长久的实践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陈旧的理念就会是阻碍体制创新,影响高校整体发展的绊脚石,医学院校当前要从传统的管理思维中解放出来,摒弃一些不良的管理思想,将服务、权责、竞争、创新有机结合。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将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职业医师考试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面向社会的能力。

1.2保持决策、行政、监督权利三者的平衡

权利的平衡,明确责任和权利的划分是完善管理机制的重点,为了理顺各部门权利关系,避免出现权利失衡的问题,尤其是改变过去权利相对集中在一人手中的问题,就要依靠三种形式改善当前院校的管理制度和过程。一是利用政策法规,二是依靠供求关系,三是完善部门决策机制,高等院校的部门划分是十分严格的,如果要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就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医学院校只有保证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和维护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实现权利的平衡。

1.3提升人才创业积极性

首先要改革和完善绩效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其次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全院范围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后要为创新人才提供好后勤服务,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树立品牌战略思维不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医学院校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他关系到医学院校未来发展的态势,战略思维,是市场化教育的发展结果,除了打造品牌,更需要日后长久的维护。以下就具体探讨几个方面。

2.1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

思想是实践的指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握,医学院校只有树立自身的品牌战略思想才能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高校环境中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何定位院校层次并树立发展目标,在发展学术的基础上发展科学研究,为社会输送优秀、专业人才,是医学院校要明确的问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切不能为了攀比做不符合学校定位的事情,只有将研究基础做扎实才能有好的发展成果,只有充分考虑历史因素,结合当前自身优势才能不断提升教学层次,扩大师资队伍,提升院校规模。因此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医学院校实现长远发展和永葆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对于高校自身而言,既可以加强培养自身教师素质,也可以对外引进优秀的教师力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优秀的思想可以学习,改善自身不足,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还要注意适度的开放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保持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实现二者和谐统一,才能进行有效地建设[1]。

2.3通过市场扩张实现品牌影响力

从当前状况看,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调节,打造一个优秀的教育品牌离不开市场规律的推动,对于医学院校的办学体制,要借助市场调节下的资源配置和筹集资金的方式,合理配置人才、资金、市场、基础设施,通过市场筹集资金进行高校之间的合并和扩张,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2.4特色增值运作方式

特色的增值也是提升医学院校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加强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教育,或者利用企业投资、聘请专家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高校收入的增加,还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

相对于学校层面的医学教育管理创新,学生层面上的医学教育管理创新也是必不可少,该层面主要体现在考评管理创新上。

3.1考试方法的改革

(1)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闭卷考试对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很有价值,但考察的知识面窄,考查点代表性差。而开卷考试则具有题量大,对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综合应用题多等特点。二者搭配,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应用。

(2)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将学员平时的学习笔记、回答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阶段测验等情况与课终考试成绩评定挂钩,将平时学习测评与课终考试一并评定学科成绩可提高学员学习成绩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并且部分学科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20%~40%)。

(3)笔试与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我们经过各教研室的讨论,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除笔试外要进行实践技能考试,通过3~5名教师对学生进行操作考核,并进行直接评分此项实践技能考试按一门课程单独评定成绩。

3.2严格考试制度,提高考试质量

在组建管理机构上,由教务处成立考试中心设立主考、监考和巡考。在试题组卷中,实行专人负责,密封保管、临场启封,确保试题的保密程度;在考试组织上,采取单人隔桌的方式;阅卷时,采用有条形码的集体密封阅卷的形式。

当前医学院校要做的就是努力将理论层面转化为实际教学层面,将办学理念真正转变为自身的办学优势,用理论做为前进的指引,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独特的经营扩张模式打造高校品牌,通过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创新意识实现医学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