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的劳动心得

时间:2023-07-31 11:36:25 作者:韩ll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家务的劳动心得篇一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做家务活的情景。那天我看爸爸、妈妈在做饭、炒菜、洗碗,觉得很好玩。于是我决定亲自来体验一下。

我第一件家务活是做饭。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水放到锅里,接着拿一点米洗一下,倒进锅中,然后把锅放到电饭煲上,按下开关,这样一来就大功告成了,只要等30分钟就可以吃了。

“知道了!”我有信心地回答。我又把菜提起来,准备来一个速战速决,“呲……”菜一放进热锅里,我立刻把手缩回来,嘴里不禁小声地哼起〈〈感恩的心〉〉,感谢锅没把我烫着。哈哈!一切进展顺利,我学着爸爸的样子“熟练”地把菜炒熟了,这简单的菜可是我一大成绩哦。

到了中午,全家人都吃上了我做的饭菜,我觉得它特别好吃,哈哈!我可是吃了很多哦。

吃完饭后,要洗碗了。我在心里把爸爸的动作重复了几遍就动手洗了起来。我先在碗里倒入一点洗洁精,然后用抹布把脏的地方擦干净,再用清水冲洗,等把洗洁精冲干净后才把它放进碗具柜里,就这样我把一大堆碗、盘、筷子都洗得一干二净。

通过这次做家务事,让我明白了:原来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并不是很好玩的,而是很辛苦的。如果你听了我的话,想回报父母亲的话呢,告诉你吧!听爸爸、妈妈的话,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那就是给爸爸、妈妈最好的礼物。

家务的劳动心得篇二

今天是星期六,妈妈又想往日一样,在家大扫除。我醒之后也帮着妈妈干起活来。 我先是扫地。妈妈说:“让你感受一下劳动的快乐和妈妈平常的辛苦!”我从楼上扫到楼下,我非常认真的在扫,每个小地方都不放过。我扫来扫去,还是没扫干净。妈妈见此情况,马上过来给我示范一下,妈妈说:“扫地要计划好你打算怎么扫,心目中还要定下一个汇聚渣子的点。扫的时候力不能太大,太大了会扫过这个点。扫到渣子汇聚点时,手轻轻的把扫把抖一下,这样扫把上的渣子就不会带到其他地方去。”妈妈几下子就把地扫干净了,好像地上的垃圾都乖乖的听妈妈的话。

几下之后让我试试,我拿着拖把使劲拖。谁知,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这让我明白:一件看似简单的事,其实做起来很难。有一句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看着妈妈做这些家务活做的有条有序的,让我体会到妈妈的能干和辛苦,我决定以后利用一些假日时间帮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家务的劳动心得篇三

最近,妈妈腰疼,所以我要帮妈妈做家务。

早上吃完早饭后,我就要开始洗碗。我把洗碗刷加了洗洁精后,左手拿碗,右手刷碗,刷干净碗后用水清洗干净就刷好了一个碗啦!

我洗了半个多小时后,我突然发现我手上的皮都皱了起来,像是老年人的手一样,可累了!

刷完碗准备扫地,我左手拿着垃圾铲,右手拿着扫帚,一直弯着腰扫地。有些不干净的地方还要用纸巾去擦,才能彻底扫干净,不到5分钟我的腰就又累又酸,我心想:妈妈平时好辛苦啊!可我总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给妈妈增添了很多负担,真的不应该啊!。我一边想着一边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妈妈看一下,我也是家里的一份子。

过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我的腰就已经酸得不行了,但我还要拖地。拖地比扫地还要累,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拖得干净。又过了半个小时,我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这一刻我终于明白妈妈平常喊的累有多么重了。

做家务让我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以后我不能再让家里乱七八糟了,我要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每天多帮妈妈干点家务活,从而减轻妈妈的负担,不能让妈妈再那么操劳。最后祝妈妈的腰能快快地康复!

家务的劳动心得篇四

据教育研究部门的一份统计:城市中小学生中完全不做家务的占85%以上!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三:其一,课业负担重;其二,家长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或不想让孩子做;其三,学校放弃对这方面问题进行教育的责任。三者之中,前两者已有不少分析文章,因此这里只分析第三者。

不少老师认为:教育孩子在家适当从事家务劳动,是家长的责任,这话有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的向师性、学校教育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往往是家庭教育代替不了的。依笔者意见儿童的家务劳动,学校应主要负责思想教育,家长应主要负责提供机会、指导操作,当然也要寓教于做。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而家务劳动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意识及能力,以及关爱他人、孝敬父母等观念,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1)劳动,有利于学生开发思维、启迪智慧,体现在技巧的形成上,能使小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2)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小学生参加劳动愈早,对他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

(3)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

(4)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凭着责任感,付出气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受到赞扬,引起快感,劳动后的快感又促使儿童更加热爱劳动。

(5)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6)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总之,家务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家务劳动一般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中带有事务性的劳动,是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尽力分担的义务,对学生来说,分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属自我服务劳动,我们要求低年级学生“学会铺床、叠被、刷洗碗筷、茶杯等,能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年级学生要“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学会洗刷餐具、茶具,会择菜、洗菜、淘米等。在家长指导下,学会安全使用炉具,能烧开水和给饭菜加热”。对高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是“能有条理地放置、摆设室内小件物品,会晒被褥和叠放衣服,能冼外衣、毛衣等衣物”。通过以上这些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于自理、乐于奉献、尊重人、体贴人等优良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首先要结合教学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或主题班会,提高学生从事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劳动光荣的小红花”、“爱劳动的好孩子”等主题活动;举行叠衣服、钉纽扣等比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并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家长专门召开“让孩子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学做家务”等专题讲座,提高家长的认识,并同家长一道提出培养计划及步骤;设立“家务劳动记录卡”,由家长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定期交班主任或学习小组;学期末进行考核和评定。

当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社会、学校、家庭也是儿童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他们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如果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要注意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加学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当然,让孩子学干家务首先要注意方法:

1、分配给孩子(尤其是年龄尚幼的儿童)的家务活不要太难做,因为太难了孩子往往做不好,这又会反过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减弱他们做家务的兴趣。

2、孩子干家务一般不会像大人那么有耐心。为避免枯燥乏味,分配给他们的家务活最好经常有所变化(如昨天买酱油,今天扫地,明天整理旧报纸等),也不要让他们一连数小时“连续作战”。此外,边做家务边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也是增强孩子求知欲、减少乏味感的好办法,如剥豆时可讲讲大豆的营养,洗手帕时可谈谈肥皂的种类。

3、有的孩子喜欢单独干家务,更多的则喜欢与父母一起干――这是性格所致,家长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对喜欢“单干”的孩子,家长必须事先做好指导和示范。同时,应让孩子有选择做哪种家务活和何时做的权利――这种对孩子的尊重可有效减少他们把干家务当做负担的感觉。

4、如果孩子对做家务有反感,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命令。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因而也有义务分担家务。当这些“懒孩子”在干家务的态度或质量上有所进步时,家长应及时表扬。

5、孩子干完家务后不要赏以金钱――这只能使孩子失去“主人翁”态度;也不要拿干家务作为惩罚手段――因为这易导致孩子们对家务劳动的消极情绪;更不要故意把种种家务活分成贵贱两种,专门要孩子去干那些所谓“贱活”(如倒垃圾,洗厕所等)。

6、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分配的家务活也应“循序渐进”。如果孩子没干好,家长不要自己重新替他做一遍――这种“包办代替”虽然省事,却容易滋长孩子的依赖心。

作为家长,当孩子做好一件事后,要给予他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说一声“谢谢”。家长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产生劳动以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让孩子劳动是必要的,但过多的劳动、家务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爸爸妈妈在培养孩子劳动观念的时候也要把握“度”的问题,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劳动观念,并不是说非要做到什么样的“量”才算成功。

在培养孩子劳动技能方面,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帮助孩子确立明确的劳动目标。劳动不单纯是为减少父母负担和学会干活,而是通过劳动,使得孩子参与家庭建设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在劳动中孩子还可以学会与人交往。

其次,激发孩子劳动的欲望。设法使孩子从劳动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不要让孩子做力不从心的事,不好做的事,家长可以示范,不要对孩子劳动中的事物责备过多,同时克服物质刺激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指导孩子的劳动技能。由于孩子在体力和技巧方面和成人有差距,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劳动,家长应进行具体指导,传授一些“诀窍”,帮助孩子改进劳动技能。

从孩子的成长需要讲,孩子其实是喜欢参加一点劳动的,更喜欢负一些责任,以确立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并增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我们应该满足他们。否则,他们长大之后会发觉,这一生有无法弥补的缺憾。

第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

第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因此,父母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譬如,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劳动岗位,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父母应当经常鼓励孩子,并给其具体帮助,使他感受到劳动的高尚与劳动内容的丰富多彩。

家务的劳动心得篇五

周末了,但是父母因为前段时间调休了,所以还是要求上班,我在家也没有什么事情做,想着爸妈每天去上班,这周都只有一天休息的时间,我也不能够再让他们劳累了,所以为了他们星期天能够好好休息一下,我就一个人对家里面各个地方都进行打扫了一遍。以前羡慕别人家里面特别大还是复式楼这种,经过这次的家务劳动,我才发现其实房间小也有好处的,之前打扫的时候不用那么累,我们家也就一百多平,可是做家务劳动的时候差不多弄了一个上午家半个下午才弄完,要累趴了。

虽然春节和冬天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家里面改的被子什么还是厚的,烤火炉的罩子也都还在客厅放着没有收起来,我最开始的就是讲被套都给换了,将它们全都放进洗衣机给洗了,花费了好长的时间,后面都快要没有晾晒的地方了。又一床一床的将新被套给换上,因为之前都是妈妈给弄的,所以我们不会弄,都是直接钻到被子里面去将各个角落对齐了才给弄好的,弄好的时候已经是一身的汗了。再讲各种冬天用的器具给收起来,给橱窗等地方都给擦一遍,将各种东西都给摆整齐了。一顿收拾之后发现,家里面变得更加开阔了,好像活动的空间更多了,之前就是许多没用的东西给占了地方了,没了多余的东西,房间感觉都变得亮堂了。

当然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父母他们真的是很辛苦,上完班回来了好玩做饭做菜,还要搞好家里的卫生,现在我意识到了,我也是能够做很多事情的“大人了”,我或许什么重体力的活还做不了,但是为他们分担家务还是可以的,因此以后我也要更加积极懂事的去做才行。

家务的劳动心得篇六

据教育研究部门的一份统计:城市中小学生中完全不做家务的占85%以上!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三:其一,课业负担重;其二,家长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或不想让孩子做;其三,学校放弃对这方面问题进行教育的责任。三者之中,前两者已有不少分析文章,因此这里只分析第三者。

不少老师认为:教育孩子在家适当从事家务劳动,是家长的责任,这话有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的向师性、学校教育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往往是家庭教育代替不了的。依笔者意见儿童的家务劳动,学校应主要负责思想教育,家长应主要负责提供机会、指导操作,当然也要寓教于做。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而家务劳动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意识及能力,以及关爱他人、孝敬父母等观念,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劳动,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教育手段,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条件。也是小学生体、智、德、美发展及学习劳动技能的条件。

(1)劳动,有利于学生开发思维、启迪智慧,体现在技巧的形成上,能使小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2)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小学生参加劳动愈早,对他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

(3)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

(4)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凭着责任感,付出气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受到赞扬,引起快感,劳动后的快感又促使儿童更加热爱劳动。

(5)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6)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总之,家务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家务劳动一般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中带有事务性的劳动,是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尽力分担的义务,对学生来说,分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属自我服务劳动,我们要求低年级学生“学会铺床、叠被、刷洗碗筷、茶杯等,能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年级学生要“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学会洗刷餐具、茶具,会择菜、洗菜、淘米等。在家长指导下,学会安全使用炉具,能烧开水和给饭菜加热”。对高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是“能有条理地放置、摆设室内小件物品,会晒被褥和叠放衣服,能冼外衣、毛衣等衣物”。通过以上这些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于自理、乐于奉献、尊重人、体贴人等优良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首先要结合教学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或主题班会,提高学生从事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劳动光荣的小红花”、“爱劳动的好孩子”等主题活动;举行叠衣服、钉纽扣等比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并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家长专门召开“让孩子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学做家务”等专题讲座,提高家长的认识,并同家长一道提出培养计划及步骤;设立“家务劳动记录卡”,由家长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定期交班主任或学习小组;学期末进行考核和评定。

当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社会、学校、家庭也是儿童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他们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如果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要注意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加学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1、分配给孩子(尤其是年龄尚幼的儿童)的家务活不要太难做,因为太难了孩子往往做不好,这又会反过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减弱他们做家务的兴趣。

2、孩子干家务一般不会像大人那么有耐心。为避免枯燥乏味,分配给他们的家务活最好经常有所变化(如昨天买酱油,今天扫地,明天整理旧报纸等),也不要让他们一连数小时“连续作战”。此外,边做家务边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也是增强孩子求知欲、减少乏味感的好办法,如剥豆时可讲讲大豆的营养,洗手帕时可谈谈肥皂的种类。

3、有的孩子喜欢单独干家务,更多的则喜欢与父母一起干――这是性格所致,家长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对喜欢“单干”的孩子,家长必须事先做好指导和示范。同时,应让孩子有选择做哪种家务活和何时做的权利――这种对孩子的尊重可有效减少他们把干家务当做负担的感觉。

4、如果孩子对做家务有反感,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命令。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因而也有义务分担家务。当这些“懒孩子”在干家务的态度或质量上有所进步时,家长应及时表扬。

5、孩子干完家务后不要赏以金钱――这只能使孩子失去“主人翁”态度;也不要拿干家务作为惩罚手段――因为这易导致孩子们对家务劳动的消极情绪;更不要故意把种种家务活分成贵贱两种,专门要孩子去干那些所谓“贱活”(如倒垃圾,洗厕所等)。

6、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分配的家务活也应“循序渐进”。如果孩子没干好,家长不要自己重新替他做一遍――这种“包办代替”虽然省事,却容易滋长孩子的依赖心。

作为家长,当孩子做好一件事后,要给予他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说一声“谢谢”。家长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产生劳动以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让孩子劳动是必要的,但过多的劳动、家务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爸爸妈妈在培养孩子劳动观念的时候也要把握“度”的问题,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劳动观念,并不是说非要做到什么样的“量”才算成功。

在培养孩子劳动技能方面,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帮助孩子确立明确的劳动目标。劳动不单纯是为减少父母负担和学会干活,而是通过劳动,使得孩子参与家庭建设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在劳动中孩子还可以学会与人交往。

其次,激发孩子劳动的欲望。设法使孩子从劳动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不要让孩子做力不从心的事,不好做的事,家长可以示范,不要对孩子劳动中的事物责备过多,同时克服物质刺激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指导孩子的劳动技能。由于孩子在体力和技巧方面和成人有差距,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劳动,家长应进行具体指导,传授一些“诀窍”,帮助孩子改进劳动技能。

从孩子的成长需要讲,孩子其实是喜欢参加一点劳动的,更喜欢负一些责任,以确立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并增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我们应该满足他们。否则,他们长大之后会发觉,这一生有无法弥补的缺憾。

第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

第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因此,父母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譬如,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劳动岗位,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父母应当经常鼓励孩子,并给其具体帮助,使他感受到劳动的高尚与劳动内容的丰富多彩。

家务的劳动心得篇七

寒假期间,随着春节的逐渐靠近,我家也在上上下下的准备中忙碌着。先是买年货、新衣服,后来要要准备春联和一些春节的装饰品。春节前我们每天都过的忙忙碌碌的,虽然有时候也会劳累,但却充实的生活却更加让人开心。但要说让我说在春节前印象最深刻的一天,按就非腊月二十四这天莫属了!

“二十四,扫尘日”,意思是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年终的大扫除!要把房子的内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但是,在今年的这一天爸爸妈妈都还要忙碌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家里的打扫工作。所以,这份重担也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我的身上!平常妈妈总说我一放假就懒在家中,但在如今,这不正是一个为家庭做贡献的好机会吗!

说干就干,我现实在阳台寻找劳动工具。扫把、拖把、抹布……各种清洁用的工具都被妈妈整齐的摆放在阳台的角落里。但我就没那么细致了,直接将看到的全都一把拿过来,也不管到底用不用的上。将工具都摆在一边,我思量了一阵,决定先从擦窗户开始!想完,我撸起袖子就开干!先是阳台的窗户。由内而外,由上而下。但没过几下抹布就变的脏兮兮的!看来,年底的大扫除真的很有必要,及时是平时看起来透明干净的窗户,在长久的时间里也会积累很多的灰尘,但擦着擦着,我很快就遇到了麻烦,高处的窗户还好解决,只要踩在椅子上,就算是我的身高也能够得到。但是在外侧的窗户又该怎么解决呢?够又够不着,而且也很危险。

正当我犯难的时候,却突然回想起妈妈打扫卫生时的样子,回想起妈妈在擦窗户的的时候,不是经常要拿一个专用的工具吗?从拿出来的一堆打扫工具中翻翻找找,终于找到了擦窗户的道具,将它放在窗户的两边,只要从这一面擦好窗户,另一面也一起擦好了!终于解决玩窗户之后,我更加积极的开始进行其他的打扫任务!地面的清理到床底下的积灰,我利用妈妈留下的“百宝箱”努力将家里每个角落的打扫的干干净净!

当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都好好的吃了一惊!还夸奖了我一番。但在我看来,通过这次的打扫所学到的东西才是我真正的收获。在今后的做事的时候,我也一定会像今天一样,找对工具,用对方法!相信在今后我在学习和打扫上都会变得事半功倍!

家务的劳动心得篇八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务劳动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作为21世纪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大学生劳动心得体会化素质,应当积极参加劳动。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通过这次假期家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

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后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