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科学地球引力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09-26 15:13:52 作者:温柔雨 2023年小学科学地球引力教学反思(优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地球引力教学反思篇一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在教学本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几点如下:

一、导入设疑,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谁也没去考虑过“为什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前我采用了游戏(投纸飞机)导入,我把一架纸飞机向上投出,飞机掉了下来后。我再让一个学生投,飞机再次掉了下来。我问学生,为什么飞机会往下落呢?学生们一下子对地心引力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抓住重点段落教学,提高课学教学效率。

课文内容浅显,人物对话较多,一问一答比较琐碎。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后,我直奔主题问:地球爷爷有手吗?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地球爷爷有手的?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0段。这是一个重点段落,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地球爷爷的语气。有的说:地球爷爷很老了所以说话声音要老一些,慢一些。有的说:要读得响亮,因为地球爷爷很有力气。我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并让他们读出自己的体会。第10段里地球爷爷说: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后面有一串“……”,课文结束后还有一个学习小泡泡:“我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于是我创设情境把这两个地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爷爷的手还能()。让学生来造句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抛到半空的篮球掉下来。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黄的树叶掉下来。也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人站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半空中。通过一个简单的句式,孩子们知道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对课文理解了,也做到了有效的拓展!学习完第10段后,我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出角色的语气。

三、拓展想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课文讲完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地球爷爷的手没有了怎么办呢?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结合自己懂得的在太空中失重的种种现象,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起来。有的说: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我们就会在空中飘浮;有的说: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桃子就不会往下落,而是会往空中飘……最后我接着总结:“是呀!就跟生活在太空一样。我们的生活也会一团糟,我们能这样正常的生活学习多亏了有地球爷爷的手呢!地球爷爷还有很多很多神奇的故事呢等着有心的小朋友去思考、去发现。希望小朋友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以后还能用科学!

《地球爷爷的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科学地球引力教学反思篇二

这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在这个单元教学以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摆的研究,在他们的实验中,摆在摆动过程中,十有八九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课堂上甚至出现过垂直摆动到最后变成平行铁架摆动。具体原因有许多,主要还是材料问题以及学生在操作上不够仔细,另外受空气阻力影响也是很大的。教师演示摆这个实验,虽然会比学生好一点,但也是不能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摆的这样一个特点,摆在摆动过程中方向仍然会有一些偏转,因此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实际通过实验得出,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实验器材(旋转圆盘)的缺乏,很难做到书上的效果。既然我们的材料效果不明显,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摆不能非常明显的证明书本上的结论,学生们非常的聪明,他们也会从材料和操作上(他们自己已经体验过)考虑我们的装置需要改进。

从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以及简单的讲解了一下自转的地理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本堂课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谈论法、练习法,借助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纵观本堂课,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流程顺畅。

小学科学地球引力教学反思篇三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教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小学科学地球引力教学反思篇四

本课以童话的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在教学本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几点如下:

一、游戏形式导入。

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研究的好习惯。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谁也没去考虑过“为什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采用了游戏(玩纸飞机)导入,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并建构新知的平台,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由学生自己来放飞纸飞机,这就使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感受“地球爷爷”那看不见的“大手”,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朗读练习实践。课堂上飞纸飞机,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小学低年级而言,高屋建瓴地组织小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小学科学地球引力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是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地球运动对

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本课时我们对“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理解:1昼夜交替现象;2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3地方时与区时,二者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4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学情分析】

我们的高一新生,由于初中各校地理课程的开设情况差异较大,学生总体地理基础知识较差,接受这部分内容时形势不容乐观。这体现在:学生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认识,日期与国际日期变更线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基础,教学内容的特征,我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创设教学情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媒体展示)读图思考和活动等相关内容,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就,并掌握晨昏线的判读、画法。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计算的相关原则,并会用示意图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理解日期界限的划分及两侧日期特征。

5.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偏移规律并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态演示过程探索地球上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的原因。

3.分别观察运动和静止的地球仪上,红墨水的运动轨迹,探索地球自转时水平运动轨迹,探索地球自转时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晨昏线的画法及应用

2.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晨昏线判读及画法

2.时差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具】

1.教师准备雨伞两把、少量红墨水、手电筒、一瓶胶水、地球仪;

2.教师下载的课件;

3.多媒体教具、板图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活动演示、讲授相结合

【课时】:1学时

【复习提问】(学生回答)

1、简述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

2、简述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

【情景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知道这是有昼夜变化导致地球上的生物活动有“生物钟”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昼和夜的交替呢?伦敦奥运会刚刚落幕,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时我们看某些赛事现场直播时,有时会在晚上或夜间,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先就来学习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动态演示】(情境创设)

1、静止的地球

2、不停自转者着的地球(标有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

3、地球公转中的四个位置(二分日,二至日)的光照图。

【探究】

1、昼夜交替与昼夜現象的区别。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3、假设地球不自传,昼夜交替的周期又会怎样?

【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

昼夜现象只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且不停的自传着。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假设地球不自传,昼夜交替现象仍然存在,昼夜交替周期就是公转的周期,长短为1年。

板书:一、昼夜交替

1.相关名称: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3.晨昏线的判读及画法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平分地球的大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也可这样记忆“顺自转方向,前为昼后为夜,则该线为晨线;前为夜后为昼,则该线为昏线。”

(1)如何判断晨线与昏线

图:

读左图回答:晨线是------------

(2)如何绘制晨昏线

那么依据光照条件如何准确画出晨昏线?我们说,晨昏线所在平面垂直太阳光线。在侧视图中的画法:过地心做太阳光线的垂线,在球面上留下的线段,即为晨昏线,然后背对阳光一侧图上阴影。在极地俯视图中的画法:过极点做太阳光线的垂线,交赤道与两点,然后依据条件分析极点附近的昼夜状况,画出一条弧线或直线,然后背对阳光一侧图上阴影。

学生分组完成下图中晨昏线

图2

(情境创设)

通过实验描述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什么情况下发生偏移?偏移的规律?(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1.在准备的胶水中加入少量墨水,并搅拌均匀。

2.将少量搅拌好的混合物倒一静止的雨伞顶部,使其在表面自然流动,观察混合物流动的轨迹。

3将少量搅拌好的混合物倒一旋转的雨伞顶部(逆时针),使其在表面自然流动,观察混合物流动的轨迹。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8阅读“地转偏向力”系统掌握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规律。

板书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向

偏向规律为:南左北右,赤道无。

应用:

1,伦敦奥运会上,假如你是一射击运动员,为打中靶心,你会瞄准哪里?说明理由。

2.在长江口,我们拟建一码头,请问其选址是在河口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板书三、地方时、区时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方时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确定。

学生阅读课本p18阅读“地方时”,掌握地方时区时计算的相关原则。

板书地方时计算的相关原则: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

东边比西边时刻早,数值东边大西边小;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老师用图示法示范地方时计算的过程。

图:

(先画出一水平向右的直线箭头,直线代表任意一纬线,其上能标出所有经线与其交点的经度,箭头代表向东。在线上标注出已知地的时间和经度位置,未知地的经度位置。由已知地向未知地方向画箭头,其方向若与坐标系上箭头一致,则在已知地的时间上加时差;否则就在在已知地的时间上加时差。具体时差大小,在图中算出两地的经度距离差,除以15°,即得到具体时差。最终完成计算。)

(情境创设)

当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1日。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这一混乱的原因是,船舶在向西行进中,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推迟,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1日。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提早,昼夜缩短,环球一周后,日期便会“多”出1日。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每绕行地球一周,日期便差1日。这就造成日期的混乱。

板书四、日期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此,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处于国家领土管理的考虑,有几处折线。向东越过该日界线,日期减一日;向西越过该日界线,日期加一日。应用: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地方时、晨昏线的相关内容,大家课后整理好笔记,认真做好复习工作。

【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相关名称: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3.晨昏线的判读及画法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向

偏向规律为:南左北右,赤道无。

三、地方时、区时

地方时计算的相关原则:

(1)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

(2)东边比西边时刻早,数值东边大西边小;

(3)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四、日期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向东越过该日界线,日期减一日;

向西越过该日界线,日期加一日。

【教学反思】

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教材、参差不齐的现状,而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感受地球自转给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目标基本实现,知识点基本到位,学生学习兴趣高,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较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几个演示活动及教学情境的设置,使课堂有了活力,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往届学生明显要好些。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课堂的应用部分的加入,特别是演示性的活动特别费时,教学时间有些紧张,致使出现拖堂。有些地方由于时间问题,没能留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去计算,如地方时部分计算,有点老师自说自话的嫌疑。比如在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可以通过介绍“左右手定则”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