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家小故事演讲稿三分钟以内 数学家有趣的故事优选(大全5篇)

时间:2023-09-12 08:36:22 作者:书香墨 最新数学家小故事演讲稿三分钟以内 数学家有趣的故事优选(大全5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会议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演讲稿是进行宣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演讲的作用是表达个人的主张与见解,介绍一些学习、工作中的情况、经验,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优质的演讲稿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演讲稿模板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家小故事演讲稿三分钟以内篇一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数学家小故事演讲稿三分钟以内篇二


愉快的国庆宛如一条唱着欢歌的小河,不时涌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浪花,而《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则是其中最大最美的浪花。

这本书的作者叫孙健,也是一个厉害的特级教师。他在《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讲了阿基米德用数学战胜罗马战舰,牛顿在干农活时沉迷于数学问题,欧拉巧思妙想帮爸爸扩大羊圈,高斯10岁时就能应用等差数列求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带领我们在数学故事的长廊中,让我们爱上数学,也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数学家的故事》中,我认识了欧几里得、笛卡尔、费马等多个伟大的数学家,更是发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有多么的奇妙。在以前,有人说没有万有引力,他们只认为地球是正方形,是空气让物体自然坠落,如果没有牛顿,可能我们几百年后都发现不了万有引力。而牛顿由于对科学有着严谨的态度,又有着求实的好习惯,经过不断的仔细研究,发现了牛顿三定律。让我们的科技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话说数学是科技之母,所以大家要像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学习,将来科技才会越变越发达!

当我读到阿基米德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阿基米德正在聚精会神的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目不转睛的盯着他的图,丝毫没有注意到,城池已经被罗马人攻破了,虽然有这么大的动静,可是阿基米德太过沉迷于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察觉,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他的专研精神令我佩服!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数学家,他们热爱数学,沉迷数学,才有了如今的辉煌。所以让我们好好学习数学,让这份辉煌,永远传承下去。

数学家小故事演讲稿三分钟以内篇三

欧几里德生于雅典,接受了希腊古典数学及各种科学文化,30岁就成了有名的学者。应当时埃及国王的邀请,他客居亚历山大城,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研究。

古希腊的数学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曾经出过一些几何学着作,但都是讨论某一方面的问题,内容不够系统。欧几里德汇集了前人的成果,采用前所未有的独特编写方式,先提出定义、公理、公设,然后由简到繁地证明了一系列定理,讨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还讨论了整数、分数、比例等等,终于完成了《几何原本》这部巨著。

《原本》问世后,它的手抄本流传了1800多年。1482年印刷发行以后,重版了大约一千版次,还被译为世界各主要语种。13世纪时曾传入中国,不久就失传了,1607年我国又重新翻译了前六卷,1857年又翻译了后九卷。

欧几里德是位温良敦厚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反对在做学问时投机取巧和追求名利,反对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作风。

欧几里德笑道:“陛下,很抱歉,在学习科学的时候,国王与普通百姓是一样的。科学上没有专供国王行走的捷径。学习几何,人人都要独立思考。就像种庄稼一样,不耕耘,就不会有收获。

数学家小故事演讲稿三分钟以内篇四

在进入都灵皇家炮兵学院学习后,拉格朗日开始有计划地自学数学。由于勤奋刻苦,他的进步很快,尚未毕业就担任了该校的数学教学工作。20岁时就被正式聘任为该校的数学副教授。从这一年起,拉格朗日开始研究“极大和极小”的问题。他采用的是纯分析的方法。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写信告诉了欧拉,欧拉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从此,两位大师开始频繁通信,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诞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变分法。

1759年,在欧拉的推荐下,拉格朗日被提名为柏林科学院的通讯院士。接着,他又当选为该院的外国院士。

1762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解有关月球何以自转,以及自转时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的难题。拉格朗日写出一篇出色的论文,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获得了科学院的大奖。拉格朗日的名字因此传遍了整个欧洲,引起世人的瞩目。两年之后,法国科学院又提出了木星的4个卫星和太阳之间的摄动问题的所谓“六体问题”。面对这一难题,拉格朗日毫不畏惧,经过数个不眠之夜,他终于用近似解法找到了答案,从而再度获奖。这次获奖,使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766年,拉格朗日接替欧拉担任柏林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在担任所长的20年中,拉格朗日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多次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大奖:1722年,其论文《论三体问题》获奖;1773年,其论文《论月球的长期方程》再次获奖;1779年,拉格朗日又因论文《由行星活动的试验来研究彗星的摄动理论》而获得双倍奖金。

在柏林科学院工作期间,拉格朗日对代数、数论、微分方程、变分法和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是在方程论方面。他的“用代数运算解一般n次方程(n4)是不能的”结论,可以说是伽罗华建立群论的基础。

最值得一提的是,拉格朗日完成了自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经典著作——《论不定分析》。此书是他历经37个春秋用心血写成的,出版时,他已50多岁。在这部著作中,拉格朗日把宇宙谱写成由数字和方程组成的有节奏的旋律,把动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并把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这两个分支统一起来。他利用变分原理,建立起了优美而和谐的力学体系,可以说,这是整个现代力学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哈密顿把这本巨著誉为“科学诗篇”。

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科学旅程。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每一位科学家。而他的学术成果也为高斯、阿贝尔等世界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可以说,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数学中的很多重大发现几乎都与他的研究有关。

数学家小故事演讲稿三分钟以内篇五

1938年,华罗庚结束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学习研究生活,满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带着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希望,从英国回到了祖国。但一踏上满目疮痍的国土,他失望了。1937年夏天,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犯中国,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由东北至华北、从华中至华南,祖国半壁江山横遭践踏。这时,北平已是日本人的天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到昆明,合在一起叫做西南联合大学。各校仍叫原来的名字,独立开课。华罗庚徘徊在北平街头,一筹莫展。他的恩师熊庆来当时也由北平迁往云南,担任云南大学校长。他听到华罗庚回国的消息,在华罗庚没有出路的时刻,又一次伸出援助之手,推荐华罗庚到迁往昆明的清华大学当数学教授。

这样,华罗庚就举家南下来到昆明。城里房租太高,他不得不在郊区的小村庄里租下了两间屋子。这位在国内外负有盛名的大学教授,一家七口人挤住在两间小厢楼里。晚上,他在昏暗的菜油灯下进行研究工作;白天,他则拖着病腿忍痛去城里上课,用微薄的薪水养活全家。在那“孤虎满街走,鹰鹯扑地飞”的山城,物价飞涨,教员薪水微薄,入不敷出。华罗庚不得不把为残腿代步的自行车卖掉,又把从英国带回来的、须臾不可离开的一台打字机也卖了,换些钱来糊口。善于操持家务的妻子吴筱元,看见丈日益消瘦的面孔,手摸着空荡荡的钱袋,也暗暗落下伤心的眼泪。

然而,从幼年就养成了倔强不屈性格的华罗庚没有向艰苦的生活环境退让半步。他对自己的家人说,我少年学数学时,全家还得节衣缩食,衣裳可以穿旧的,肉味可以不闻,数学却不可抛弃。他像一个辛劳的农夫,继续在数学的广阔大地上勤奋耕耘着。

过了不久,华罗庚一家租住的房子,在一次日本飞机狂轰滥炸之后毁掉了,连住处都没有了。幸好他的好友闻一多教授借给他半壁小屋。闻一多的房子不算宽绰,没有隔间的壁板,他们只好在中间挂起一道布帘,作为华闻两家界线的标志。在布帘的一方,闻一多热血沸腾,同友人和学生指点江山,痛斥时弊。布帘的另一方,华罗庚将满腔的义愤熔铸在密密麻麻的数字、符号、公式之中。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之中,华罗庚除了在清华大学教课之外,还先后写出了20多篇论文,并在1914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他在这本书中讨论了“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和一些相关联的问题,统一并改进了他以前论文里的结果。他把这本手稿交给了原中央研究数学研究所,但没有能够出版。

1945年下半年,华罗庚应前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到前苏联去讲学。早在30年代,华罗庚就在法国大数学家阿达玛的指点下,和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开始通信,他们关于三角和方法的发展,显著地改变了解析数论整个学科。那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在苏联科学院担任要职。为了褒奖华罗庚的贡献,他授意苏联杂志《报告》从1937年到1941年每年都刊登华罗庚的一篇论文。1946年4月,在维诺格拉多夫的主持下,苏联科学院出版了华罗庚的成名代表作《堆垒素数论》一书。此书的某些理论和结果,直到现在还被认为是经典的。

然而,饱尝旧社会辛酸苦辣,深痛旧社会愚昧落后的华罗庚,自小就有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新中国的成立使他振奋,他渴望着及早回到祖国的怀抱。他这个两手空空来到世界上的人,曾经不要大学文凭,不要博士学位,洋房、汽车、美金怎么能羁绊了他炽热的爱国心呢?华罗庚决定回国的消息,让在美的中国人惊讶,更让美国方面难于理解。美国数学界深刻认识到华罗庚的价值,他们不愿意放华罗庚走,提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试图挽留华罗庚。诸如可以加入美国国籍,增加薪金,建立先进的研究所。伊利诺伊大学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华罗庚为终身教授。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回到祖国以后,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受到数学同行们的热烈欢迎。他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教授和数学系主任。此后,他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新生的中国为华罗庚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任其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华罗庚的数学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他为中国的数学科学的研究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华罗庚在多复变数函数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他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早在1944年,华罗庚就指出:四大类典型域的研究,可以归化为矩阵几何的研究。从那时起,他就系统地建立了四类典型域上的解析函数的调和分析理论。这些工作不仅有其函数论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对李群的表示理论、齐性空间的理论,以及多复变数自守函数理论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回国以后的研究,又有了实质上的推进,他在这方面引入了一种度量,被称为“华罗庚度量”。1957年1月,他在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获得了国家科学研究一等奖。

50年代,华罗庚撰写了两本关于数论方面的专著: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1957年又出版了60万字的巨著《数论导引》。《数论导引》是有关数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大量未公开发表的结果,以及三角和方面的基本材料、“华林问题”和“他利问题”等。

60年代,华罗庚同他的学生王元对应用代数数论的工具,提出了数值积分的一个新的计算方法,国外称之为“华—王方法”,被赞为精美的代数数论方法,说他们做出了“价值连城的贡献。”华罗庚还同他的学生裴定一、王元在代数数论研究中,纠正了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的一项命题的错误。19世纪末,希尔伯特在《代数数论》中提出的“方圆城独立单位系”的定量,80多年来公认为不可动摇。华罗庚和他的学生向权威发起了攻击,发现了这个定理把只在部分情况下运用的东西当做了普遍的命题。他们以独到的见解,提出并证明了“分圆域独立单位系”的普遍性正确命题,为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作出了新的成绩,也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一次巨大的冲击波。

华罗庚20年代末向数论高峰开始了攀登,到了三四十年代,他在数论、代数、函数论等科学领域中,已经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声誉,它可能变成不求上进的养尊处优的温床,也可能成为不止不息,永不休战的动力。他没有停步,在社会主义时代,华罗庚的数学研究,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从数学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方面,开始了新的进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撰了200多篇数学论文,10部数学专著,11本科学著作。1939年至1965年间,在《数学评论》上,评论华罗庚著作与论文的文章多达105篇。

回国以后,华罗庚在致力于数学研究并取得卓越成果的同时,他开始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年轻人,建立了一支雄厚的高水平的数学研究队伍,为祖国的科学研究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项工作是在他回国不久,党和国家领导人郑重交代给他的。

从此,华罗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人才,把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人吸收到数学研究所来,指导他们从事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

1956年,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全国性的数学讨论会。会上宣读的卓有见地的研究论文,引人注目,令人振奋。但是最为震动全场的是,华罗庚宣布的一条消息:一个青年数学工作者寄来的论文,这篇文章对他的《堆垒素数论》中的“他利问题”提出商榷,并以别致的方式和精确的计算,弥补和改进了“他利问题”。论文的作者,就是今天名闻中外而当时仍默默无闻的陈景润。

华罗庚一字一句地读完了陈景润的论文不禁拍案而起:“太好了!”自从外文和中文的《堆垒素数论》问世以来,不知经过多少名家之手,只听到一片赞扬声。现在,一个中国人,而且是个二十二三岁的后生,对他的著作提出了批评,这怎么能不让他喜出望外?他确信,这个青年人既然有能力有胆量敢于拭去“明星上落下的微尘”,那么,就有登九天而揽日月的勇气。于是,在华罗庚极力推荐下,陈景润正式来到科学院数学研究工所工作,成了华罗庚的学生。

接着,不断地有许多青年人才被华罗庚召到数学研究所。在华罗庚的培养下,数学研究所不断涌现出出类拔萃的人才。在他的学生中,万哲先在代数方面有成就,陆启铿在函数论方面有创造,王元、陈景润等人在数论方面有重要贡献。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数学研究所的这支大军,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频频向数学高峰发起强有力的冲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

自大数学家哥德巴赫于1742年提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的和”的猜想以来,两百多年间,引得无数学家为之折腰。18世纪没有人证明它,19世纪也没有人证明它,到了20世纪,这道世界难题的重重难关,才开始被人们逐步攻克。在国外,数学家布朗、拉德马哈尔、爱斯斯尔曼、布尔斯塔勃、维诺格拉多夫、兰恩易等,对此作出了他们的贡献。在中国,首先由熊庆来发起了攻击;华罗庚曾把这从问题的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1956年,王元证明了(3+4);1963年,王元、潘承洞证明了(1+4);1965年5月,陈景润证明了(1+2),把“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的旗帜,插到前人所未达到的高峰,解决了历经几百年,成千上万数学家为之苦苦钻研的历史难题,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华罗庚同他的战友和学生们,以其坚定不移的脚步,走在世界数学研究前列。面对这一有目共睹的辉煌成果,连外国也不得不赞叹道:“华罗庚有一组学生,对数论研究做过特别的工作。在分析数论中,他们达到了最高成就。”欧洲数学界还把华罗庚的研究班子称作“中国数论学派”。

华罗庚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没有辜负毛泽东主席的重托,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带领他的一班人马,把中国的数学研究工作推到了世界的前沿,大踏步地跨上世界的前列。

华罗庚在纯数学研究的战场上纵横驰骋的同时,他还密切注意应用数学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努力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58年,华罗庚开始研究“优生法”和“统筹法”,并把这“两法”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运筹学”从字面上的解释就是:“运行和规划的科学”,它是在国民经济中选择最优化方法的一种科学。比如消除商品流通中的浪费和不合理现象等。从那以后,他就带领由工人、干部、科技人员组成的推广“双法”小分队,从古木参天的兴安岭到浪花奔腾的珠江;从浩瀚无际的东海之滨,到罗冠嵯峨的天山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大半个中国的土地,把“双法”送到工厂,送到农村,送到建设工地。从工业、交通运输到农业、林业,从城市到农村,已有数百万人投入这项工作,取得了数以万计的成果。“双法”之花,开遍祖国大地。

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东风勤拂拭,绿满万顷田。规划处处用,数学入田间。移植谁之力,靠党不靠天。

华罗庚艰苦奋斗,孜孜不倦,把毕生的精力和全部身心,奉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和建设事业。他自学成才,百折不挠,不懈进取的优秀品格,他忧国忧民、甘做奉献、竭诚报国的一颗赤子之心,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人们的完美楷模。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的讲台上晕倒,心脏停止了跳动。一颗科学巨星不幸陨落了。然而,这颗巨星放射出来的耀眼光芒,永远不会消失,必将永远照亮后世人们的人生道路,必将永远照亮科学研究的前进方向;这颗巨星几十年间聚积起来的热量和能量,永远不会消散,必将永远成为人们奋斗进取和事业成功的巨大的巨大动力。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