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教研听课心得体会总结大全

时间:2023-06-26 08:14:10 作者:曹czj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年小学数学教研听课心得体会总结大全篇一

6月8日,我们所有数学教师观看了北京某校的分层递进展示课。这节课是郝老师指教对的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以下就是本人对《植树问题》的感悟。

《植树问题》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能力。郝老师都能研读教师用书,钻研教参,设计出生动而实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规律。而郝老师所设计的课平实而实效,合理的利用了分层测试卡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做园林设计师,为植树设计,并为自己的设计解说。郝老师也进行评价,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郝老师是将例1和例2合为一节课,将三种植树情况都进行了引导和归纳。总之,一节相同的课,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教师的把握教材和教学风格,让我深深的觉得把握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把握住教材,学生才能收益。

一节同样内容的课堂,学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是教师的魅力和处理课堂、驾御课堂的能力。在一节内容没有起伏,较死板的内容时,就能体现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将枯燥的知识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并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一直都是教师在研究和学习的。看似课堂气愤很活跃、学生兴趣较高,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这样的课是失败的!若课堂气氛是低沉的,学生兴趣不高,这样的课堂和教学也是失败的!所以在这次听课中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喜悦。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有许多收获,郝老师还运用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的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2023年小学数学教研听课心得体会总结大全篇二

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他利用一个图,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体现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思考的时间。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一、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带领孩子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馈,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探讨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则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钻透”题的必要性。

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回答,这样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并多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让学生在画、说的过程中直观感知了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树。然后又从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详细标出栽树棵树和间隔数的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两端都不栽”类型上,吴老师很幽默的带孩子建设:“说不定两端有商店、饭馆或其它的建筑物”,帮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在引导、提取、总结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三、富有幽默、鼓励、积极的语言

听吴老师的课,经常会听到:“你说呀、真厉害、哇,我都没想到、太好了、老师舍不得擦掉你们的思想”等等话语,让孩子喜欢上这节课、参与到这节课,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就应该多听听课,多学习各种名师上课的技巧和方法,站在孩子的思想出发设计一节课,结合自己的上课思路再去整合,我想这样坚持去上,总有一天,你也会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自己上课的技巧,慢慢向名师队伍靠近。

2023年小学数学教研听课心得体会总结大全篇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透过引导学生用心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米,每隔5米,有()个间隔,种()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思考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就应是能够掌握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用心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必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思考到平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明白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带给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好处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状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透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简单。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平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透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透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用心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好处,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状况呢?透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就应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明白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个性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2023年小学数学教研听课心得体会总结大全篇四

当我们感到的时候大厅已坐无缺席,赛课教师和学生们都已准备就绪。我们马上拿出听课本,准备开始记录下课堂的点点滴滴,似乎忘记了刚刚“长途跋涉”的辛劳!

下午将有四堂精彩的课。每位老师的课堂引入都非常新鲜有趣,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带给我不少的好奇。老师以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活动开场了!只见被点名的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要干什么呢?原来他们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手里都捧着花!还没等我回过神来,老师开始要求了:请拿了红花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请只拿了绿花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游戏结束后,老师马上问学生:“刚刚你们发现了什么?”原来老师这一设计全由孩子自由发挥,找到游戏的潜在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填写表格,把只拿了红花或者绿花的人名写上,两者都拿了的也记录下来。从表格中自然能很清新的知道拿花的人数。为了孩子更清楚地明白图解,老师又让学生自学书本上的关于韦恩图的知识,然后请小老师汇报,教师板书。可想而知,韦恩图图解更加清楚明了。原来这就是要学生解决重叠问题!从图中,老师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理解图意后,便能很快得出算式,解决数学问题!随后的练习题更一环紧接一环,不断挖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下来,老师无论是从课堂设计,还是组织教学,问题的引入与抛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只有四节课,每位老师的教学作风真让我受益匪浅。数学课上,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我学习、分析能力!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探索数学!

《分数的意义》:我听了 “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的《分数的意义》这堂课给我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节课不知不觉地结束了,使我收获不小。

首先,觉得老师本人是一个很有钻研精神的人,不仅对本节课的教材认真钻研,设计完美的教学过程。而且对小学部分的分数教学也比较了解,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其次,这节课的导入的设计很让我欣赏。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小游戏“说一不二”,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描述所给的情境。出示情境让学生说一句话。如:1米的线段、1只鞋、1双鞋、1些鞋……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了准备,更为单位“1”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到后来学生很好理解单位“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

最后,他的板书清晰易懂,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很有帮助的。教学的重、难点的通过板书(卡片的出示)通俗易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

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板书分母、分子),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

2023年小学数学教研听课心得体会总结大全篇五

20xx年11月22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潍坊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观摩了来自各个县市23节教师的展示。短短几天的时间忙碌而又充实,让我们充分领略了我市优秀教师的风采,也从中感受多多,收获多多。综观这23节课,主要感受有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有效的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生应在一定的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更利于学生有效学习。本此评选的优质课的教师都重视这一点。有的老师课始创设一种竞争性的气氛,如一位老师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老师提出:请你拿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纸,看谁能通过折纸,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一竞争情境的&39;设置,把同学们引入了思考情境之中。有的老师兴趣性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事情、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猜谜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有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如一位老师在讲授“2、3、5倍数特征时”,老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随口说出是哪个数的倍数,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师精彩的评价

这些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因此教学中这些老师没有吝啬自己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和回答及时地进行鼓励,有的老师在一些低年级教学中给学生画星,画笑脸等。这些做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里、解除学生压力,信心倍受鼓舞,使他们大胆的猜想、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育机智

精彩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如一位老师在执教“13减9”时,在电脑中出现了13只栩栩如生的鸭子,消失了9个,这时候小学生不愿意了,“老师鸭子游走了”“老师、我们想要鸭子”这时的老师并没有紧张,而是说:“咱们同学都很喜爱小鸭子,老师也喜欢,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游走了几只啊,我们再把他们找回来,快点快点,不然一会可就追不上了啊”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帮老师找,最后顺利完成任务。我的第三个收获就是课堂上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慎重思考,灵活应对,而不参一味拘泥于教学预设,巧妙利用意外来的“生成”,将他生成课堂中的精彩。

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参与评选的老师在课堂上都是采用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这些教师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学生主动形成知识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如一位老师讲授《梯形的面积》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梯形面积的计算,之后几乎把所有时间交给了学生,经过学生猜想、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过程教师当做引导者。这样学生各样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作为第四个收获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经过个人反思、小组合作来学习新知。

当然每个人听课角度不同,收获也不同。这几天的收获也不是以上几点,作为一名新老师需要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时时反思,尽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地转化自己的一份教学心得,学以致用,尽力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

2023年小学数学教研听课心得体会总结大全篇六

我校组织全体教师“班班通”技能大赛,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孙伶俐老师上三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孙老师在课件里呈现猜谜语游戏,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孙老师从猜谜语游戏,激发兴趣——联系自身,体验三角形内角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在这次赛课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孙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

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这些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如李教授在点评时所讲:“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023年小学数学教研听课心得体会总结大全篇七

今天上午听了我校张老师的《连加、连减》、赵老师的《分数的大小》、胡老师的《母亲的纯净水》,三位老师的课都是在上周已经讲过,并且得到了实验小学和进修附小的老师的指导,今天只是上重课,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勉强能有一节算是良好,其他的都只能是合格。由此可见,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急需提高,但是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使有专家指导,也不能在几天之内让老师上出优质课。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从点滴做起,一步一步的提高他们的水平。

张老师讲的《连加、连减》是一年级的内容,属于一节新授课,主要教学内容应该是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及算理。张老师精心准备了课件,采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可以说情境的创设是比较成功的。

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张教师未经学生思考与讨论,就指名让学生回答,主要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有多种计算方法。未经优化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采用5+2+1=8这个算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算式、计算算式、读算式。紧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处理了连减。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要认为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就不能独立的解决问题,其实教材中涉及的问题都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置的,学生经过思考有能力自己解决,而在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便优化算法,而张老师并没有让学生交流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计算。没有探索,缺乏交流,直接形成结论,这一环节的教学是相当失败的。

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这一环节,教师设计新颖。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根据图例列式计算,这样比较直观,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接着进行综合练习,让学生做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题卡,然后让学生逐一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但是由于前面没有让学生对算理形成全面的认识,学生说的比较困难。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可采用多种形式,如:竞赛、互出习题、板演等,让学生在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中就能达到练习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习题逐一订正,可以让学生互相订正。

最后的整理环节,主要是根据板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的知识。

虽然这节课张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老师的基本素质也很出色,但是由于第二个环节处理的失误,这节课不能算是一节优质课。

2023年小学数学教研听课心得体会总结大全篇八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孩子们开启思维探索的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们作为六年级数学教师,面临着毕业考试的压力,而且学生可能存在知识基础不牢,甚至欠缺,思维品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等诸多问题,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我们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呢?这时候,必然需要掌握相应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了。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这就要求教师研读课标和教师用书(教材分析、教学建议等)、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自然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并对数学课程产生兴趣。

2、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这一点上,博易新思维数学的“三步教学法”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导,能够很好地教导大家解决此问题。老师们有空可以去搜索学习一下。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要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材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的应用例9为例,这类题目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还是从条件入手逐步牵出问题,如果三年级学习时掌握了两步及以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题做起来就一点也不难,学困生就不一样了,他们或无从下手,或乱做一气,这就需要我们注重方法的引导,解答时,首先由复习相关的一步应用题开始,使学生容易看到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着重要求学生对一步应用题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因此要重视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种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实践。所以我们教师要打破以往那种陈旧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他们感到自己确实是与众不同。不仅仅是低年级学生要给予鼓励评价,我们六年级学生一样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恰当评价和鼓励,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提问,在解答问题时,让学生互相参与,谁来回答他(她)的问题?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并对活动展示情况进行评价,让他们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

另外,在提问学困生时,要为他们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并常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如:你再想一想好吗?你的学习态度好,也很积极,老师很喜欢你,你也很棒!让我们都来帮帮他(她),等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表现得也不错。让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主动走下讲台,对他们进行个别引导,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而又调皮的学生,这样做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而且他们还会认为自己是班中的一员,以此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即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而学生的创造潜能无法挖掘出来,因此许多学生也失去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每一个人都有创造的欲望和享受创造后的无比喜悦之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很重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如:在教圆的面积的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对圆的特征已有所了解,又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经验,课堂上就可以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大胆猜测,讨论交流,提出合理的探究方法,让每个人参与其中,然后发现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结论。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新知识形成了独特体验,真正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