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读后感汇总

时间:2023-06-25 10:33:24 作者:曹czj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大学读后感汇总篇一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呀,其实非常的熟悉。也是《大学》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初次读的时候没有太大的感受,我只是觉得写的好好呀,但是我不是很能找到这句话和我的一个相关性。

一直到有一天,在会议上,我们的领导对这一句话进行了一个讲解。

她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先学会做人,那怎么做呢?大学中说,在明明德,这个德是什么德呢?是明德,是高尚的品质,而不是暗德。那怎么样去获得这样的一个明德呢?是需要你去亲民的,是进入到这个社会当中去与人打交道,你在互动当中去认识自己,锻炼自己。在锻炼完之后,你才能够做到止于至善。

虽然我常常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在听,但是在那一刻,我放下了我的批判性,而仅仅只是去感受,我自己,是否做到了。

这段话的白话译文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那你认为什么样的德行算是高尚的呢?

我的回答是:文明的用语,是规范的行为,是懂得课题分离,是拥有边界感,是礼貌……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但我能想到的真正的高尚的德行,是让人舒服的,是让人感到被尊重的,是让人也想要尊重对方的,是让人感受到美好的。而当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在与人互动的时候,他是拥有高情商的,他最后达到的境界,是拥有一颗宽广的心胸,而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

(哈哈哈,有点空,如何让人感到舒服,如何让人感受到美好,如何拥有高情商?是需要学习的)

【二】知止而后有定,定了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当中,有几个关键词,那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

再通俗易通一些就是,要明确心中的目标,只有自己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够拥有稳定的内核,才能够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在外界浮躁的时候,也能安静下来,去感受每一个时刻,去活在当下,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的大脑是清醒的,这样他能够更好的思考问题,也更容易有所收获。

所以,《大学》在提醒人们人生中其关键的因素,实际上是在提升人们的认知,去引导读者在认知的基础上有所行动。

所以,真正的高手都懂得从中获取智慧,并采取行动,在行动中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句话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本末和终始。

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有出生也有死亡;

就像一段关系,他有开始,也会有结束的时候;

就像一天当中,有早上也有晚上。

只是呢,我们很容易忘记本末与终始。

当某个人离开我们,或者说,我们团队当中,有一个我们喜欢的人要离开的时候,我们其实是不太能够接受的,那个时候可能我们才想起来,原本那个让我们感到舒服的人,他不是时时刻刻的都会在这里的,他也是会走的。

实际上我们本身很少会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这样一个意识。即使有,也是比较难接受的,这么想的话,那其实还是没有把这句话的精髓植入到内心深处。

倘若一个人能够有这样的意识,那么会珍惜每一段关系,珍惜每一个当下,也会对于他人的离开,会看的开一些。

那“知所先后”呢?就像到了30岁,其实人生当中的一些很重要的事情要开始进行排序了,就像要结婚要生孩子,然后是工作,当你把顺序排好了,你才能够更好的去把事情给发展好,这是我理解的“知所先后”。(当然,其实人家这里更聚焦的是本末和终始,但是不影响我拓展,嘻嘻。)

只是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还没有做到。

这句话的译文是: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这句话,可以说真的很精彩,非常的经典。他把事物的顺序给讲得很清楚,其中有两个关键点,分别是:修身和格物致知。

在《大学》后面的内容当中,也一直在强调,一个人想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先处理好自己家庭中的事情,要处理好自己家的事情,那就得先做好自己。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心修好了,有爱心,懂得沟通,懂得和自己相处,他才能更好的与外界进行互动,他也才能更好的处理公司中的事情。

而要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心思端正,意念真诚,要不断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去实现更加宏伟的目标。

这里看起来说得有点空呢,实际上,在阿德勒心理学当中说,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观,甚至在人性当中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所以在互动中容易因为碰撞而产生矛盾。

而修身就是提升自己的认知,去看到更加多的可能性,去放下以自我为中心,去放下分别心与偏见,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等等,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能更好的与外界相处。

当然,并不是让一个人闭关,等准备好的再出门,实际上修身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这就是“亲民”的意义,即在与人互动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所以这段话的译文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你看,其实事物都是有相关性的。也让我更欣赏那些能够注重修身的人。

其实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当中,除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还有一个也是“格物致知”。

包括《认知觉醒》这本书当中,也提到,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懂得消除模糊的,这也是一种“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就是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能够持续这样做的人,或许也会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总有一天他会达到一定的境界,或许是豁达,或许是开悟的境界。

所以,厉害的人都能够找到事物的本质,并且落实到行动当中。其实我们每个人能够做好我们自己,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能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五】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呀,我看懂了几个字,哪几个字呢?那就是恶恶臭,好好色,自谦,君子慎独!

更让我困惑的是紧接的后面这句: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困惑我的是,为什么他在这里用了一个“故”,我在最开始读的时候没有想明白,也是带着这个疑问,在“亲民”的时候,我明白了。

就像这句话的原文后面紧接的内容一样,为什么君子要慎独?因为你的言行举止,你喜欢也好,你讨厌也好,你想要隐藏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会透过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无形当中透露出来,你以为别人看不到,但实际上别人看得很清楚,只是别人不说而已。

就像你讨厌一个人,如果你想要隐藏内心的真正的想法,不想让关系那么的僵,不想让别人知道,不管你怎么隐藏,那种讨厌还是会从某个小细节中体现出来。

所以,要“诚其意,毋自欺”,所以君子要慎独。

那是不是不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说出来呢?其实这里所谓的慎独,除了要小心自己的行为以外,我认为最重要是要小心你一个人的时候思考问题的方式。

当一个人带着评判看世界的时候,他就已经倒向了他的价值观那边,于是就会有认知偏差,人是很难接受除了自己认知之外的东西的,那事实是什么呢?为什么一个人会那么的相信自己所认为的,为什么不能接纳关于一个问题的其他观点呢?实际上不慎独的人是很容易掉入到自己的思维陷阱当中。

相比于局限于自己的认知,不如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内心更坦然。在这个基础上的诚其意,不自欺,就显得容易多了,也不必伪装自己,即使是不喜欢也是在看到了多方面的角度后表达出来的,在表达过程中,即真正的表达了不喜欢的点,也能赞美他人的优点。

这句话的译文是: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就像讨厌不好的气味、爱好美好的颜色一样,这就叫做自快自足,毫不造作。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可随便。

好啦,大学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2023年大学读后感汇总篇二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最终一部。这本书透过描述饱尝人间辛酸的阿辽什卡,抱着进大学读书的梦想来到喀山。可是,由于当时的大学并不向穷人敞开的,所以阿辽什卡的梦想破灭了。为了反抗黑暗的社会制度,为了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不久以后,他参加了秘密的革命组织。阿辽什卡生活贫困,在伏尔加河一带流浪,和搬运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齐。之后,他最终在一家面包店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向工人们传播革命思想,不仅仅如此,他还鼓励工人们参加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领导工人们罢工,与反动的政府进行斗争。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要珍惜此刻来之不易的完美生活和学习环境。

我们此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新知识同时,也不要忘记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古语:温故而知新。

我们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并且在生活中,我们就应观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大自然中学习新的知识。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的移动的字典,也是一本百科全书。在人与人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你的教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此刻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我的一份光和热,一片丹心,报效祖国,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我的大学经典作品读书感悟5

他是一位伟人,我们家喻户晓,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就是高尔基。这个假期,我读了他的书《我的大学》。

书中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人们相互抱怨,对骂,三天两头的打架,甚至于去杀人。作者为了上大学,来到了喀山,最终因种.种因素,高尔基没有上成大学,而是在那里上“社会大学”。在这期间,他曾当过搬运工、面包师助手、小店店员……在刚来到喀山时,他遇到了小偷和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人。有的人嘲笑高尔基看书的“愚蠢行为”,有的人赞赏高尔基渴望获得知识的精神,这些赞同高尔基获得知识的人是理智的,因为他们坚信仅有智慧才能崛起,不受这种压迫。高尔基经人介绍,认识了藏有很多书的小店老板潘科夫。以后,他白天销售货物,到了晚上刻苦读书,并最终走向了革命的路。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高尔基生活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经历了诸多磨难,从事了很多辛苦的工作,然而他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之后,他在潘科夫的店铺里一边做工,一边埋头苦读,不顾一群愚昧的人的嘲笑,仍然读书。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环境中,吃得饱,穿得暖,也有很多书看。我们生活的环境比高尔基要好很多,再不好好读书,上不了大学,那就很说可是去。我们必须要好好读书,用功学习,超越高尔基。

仅有知识才能使人提高,仅有读书才容易获取知识。没有了知识,人们就会像一堆废物一样。没有了知识,人们也不会发展科技,建设一个现代的礼貌的世界。

2023年大学读后感汇总篇三

今天,我读了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读完之后,沉默良久、回味良久、反思良久。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大型超市里随心所欲地购物时,当我们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时,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奔向网吧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自己、对亲友意味着什么。

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翱翔。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如同商品,从幼儿园开始生产,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这商品早就已经坏掉了。你以为中国男足换个教练就能够将乾坤扭转吗?不可能了,同学们······”下面哄堂大笑——我笑不出来,我想哭,我觉得,我也坏掉了。

商品坏了还可以做一件,而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到娘胎里再活一次?

我不是悲观的人,但我乐观不起来······

2023年大学读后感汇总篇四

《立人大学》之前一直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在老师的书柜里见了这本书,才有所了解。很感兴趣,于是拿出来翻了翻,无论是这立人大学本身还是《立人大学》这本书,都非常不错。

上学期末的时候,立人大学寒假游学招新,网上报名,全国只招15人。本来没有勇气报,不过后来老师鼓励我们报,而且愿意提供资助,才决定尝试一下。报名的时候只需要回答十几道题,但我却花了整整一天才把它填完,自我感觉良好,但依旧没选上,有些不甘心,也想不懂他们选 人的标准是什么。

直到后来回去看《立人大学》这本书才慢慢发现,原来自己远远不够资格!因为往年的一些学生,都有看过一些诸如民主之类的一些经典,或者在某些方面有自己比较深入的了解,而我,一点也没接触过这些方面,更别说看那些书了,所以选不上也是很正常的。

书里有很多名师的一些讲课内容,看完收获很大。

“独立思考,不一定就是批判性思考,不一定就是批判权威,而是ignore那个权威。”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社会,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当他听到反对的声音的时候,不假思索的就会觉得是对的,以为这才是独立思考,以为这样才不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其实这话说得不错,这并不是独立思考,而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愤青。

刘瑜说:“启蒙”就是出走,启蒙其实并不 是强加或者灌输一种观念,他其实引领你看到其他可能性而已,它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这种生活方式,还有其他生存方式,其他价值观念,也许我的更好,至少让我知道了那种生存方式的存在。这话真是好,曾经一度以为这世界上存在着唯一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现在想想,多么可笑!!当你觉得自己的很不 错的时候,不妨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也许他们的也很不错,甚至比你的更好!有时候,甚至有可能你们在思维方式上就完全不一样!

刘瑜还说过几个字,叫“问题意识”,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做得更好,活得更好,而常常是限于自己的见识而自我满足。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多看书,多学习,看观察,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

秋风在讲《美国的宪政与民主》之前,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给大家 一个建议,在本科期间一定要精读几本经典,不管你学习的是什么专业。假定你说的是经济学专业,建议你花一年时间读《道德情操论》,花另外一年时间读《国富论》,一字一句地读,去思考它每一句话要说什么,把一字一句拼凑成一个章节 ,然后去思考每一个章节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你学的是政治学专业,要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论美国的民主》、《联邦党人文集》,还有《反联邦党人文集》,它们应该对照着读。你会发现,他们围绕着一个伟大的政体进行了多么伟大的思考,如果你学的是伦理学,你应该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现在很遗憾自己没有怎么精读过一本经典!最近看着一些书、和别人聊天还有观察周围的人,经常会觉得烦躁。这两天看南怀瑾在厦门普陀寺南禅七日的一些视频,让我更加觉得自己应该用心精读一些经典,才可以平复自己烦躁不安的心。

其实这书上还有很多不错的内容,也希望大家可以读一读。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就拿给了一个朋友看,她也觉得很不错,哈哈。

2023年大学读后感汇总篇五

5月24日,在书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润的春风,书为美开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

这次分享,从特约嘉宾melissa的发言开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妈”。之所以称她很“牛”,不仅是因为她家老大bill成功“爬藤”,并即将毕业,在谷歌展开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为她与儿子有着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在家中顺利诞下了弟弟。这让他们全家有了无比紧密的联结和羁绊。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从小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个问题,mellisa给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年幼时,他们夫妇由于工作繁忙、又处在办理移民的关键时期,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一人留在国内的寄宿学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够痛下这样的决心,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一定是出于对儿子的充分信任,儿子的实力表现也证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确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儿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特长很明显。但打动我的不仅是他体现在竞赛上优异的个人成绩,而且还在赛后慷慨地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领校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他还在有限的业余时间,把自己从私教课学到的羽毛球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他的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有志于带领一个团队做出更多改变和进取的上进心,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强大、熠熠发光。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

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此外,“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吴军认为,大学里需要培养的“精英”,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证了这种价值观。

具体到实操性的”如何申请大学“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详细剖析了大学录取的过程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特别针对亚裔,提出了几条忠告。经过全面了解英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后,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亚裔在录取上被歧视”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经济和社会责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华裔孩子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好,更需要放宽眼界,申请专业不局限于当前热门的学科;从孩子的特点、专长入手,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领导力。申请材料的准备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实实在在地挖掘自身闪光点,讲好“一件小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参加读书分享和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回归到自身状况,虽然还前路漫漫,但对于“升学”这个问题起码理出了一些思绪,脑中不再混沌一片。低头看看家中的小女儿,我更愿意跟她亲密交谈,努力发现她性格中的闪光点。希望多年以后,她能在世界的某处踏上她的“大学之路”,挥洒她的青春,成为她想要变成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2023年大学读后感汇总篇六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