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优质14篇)

时间:2024-01-25 04:48:17 作者:笔尘

制定教学计划需要教师具备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的经验和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尝试着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游戏导入。

根据性格特点猜名著中的人物。

孙悟空、哪吒、诸葛亮、武松、

二、介绍《儒林外史》,解题。

师:这些都是出自于名著中的人物,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部名著《儒林外史》。

1、教师出示小黑板。介绍《儒林外史》。

师: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一个人物是“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严监生姓严,“监生”是他花钱买来的一个称号。

严监生何许人也?(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大米成仓,鸡鸭成群,牛羊成行,良田百亩,金银典当每年收入少有几千两银子。)。

3、师:同学们想一想,这样有钱的人,在临死前会怎样处理他的银子呢?

学生交流,抽生谈。

4、板书课题:“临死前的”

师:但严监生的做法与众不同,那今天让我们走近“临死前的严监生”。

全班齐读课题,让学生区别“临”与“监”。

三、检查读书、指导生字、生词。

1,抽生读,评价。

2、师:课文中的确有些字词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教师出示小黑板,抽生读。

诸亲六眷、侄子、郎中、穿梭、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挑掉一茎、登时,灯盏。

3、这些词课前已经预习了,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吗?

全班再一起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师:刚才我让同学读书思考严监生临死前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是怎么写的?

1、抽生读“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得……,伸着两个手指头。”

2、抓关键词“两个指头”,根据以下板书整体梳理本段。

3、一起与学生把板书连起来说一遍。

五、精读,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师:这就是我们了解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你们刚才说的他与众不同的行为。不过,我们光读懂了名著片段的大致内容还不够。

1、书是读出来的。我抽一位班上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下。(从严监生喉咙里的痰起)。

2、老师范读,学生评议。

师:老师之所以读的与同学们不同,是因为我读过《儒林外史》,知道了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接下来我们从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一下他的内心活动,让同学们读的比刚才更好。

板书:动作、神态、内心活动。

3、指导体会、朗读第一部分。

a、读句子;

b、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板书:摇了摇。

c、再读,再评。

d、教师读资料,学生总结严监生性格形象:

教师板书:吝啬鬼  守财奴。

4、放手体会第二部分。

a、小黑板出示第二部分内容,抽生读。

b、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选喜欢的一段体会严监生内心活动,试着写下来。

教师板书:狠狠摇、闭眼摇。

c、抽生读、学生自由读。

5、第三部分放手体会,放手读。

6、小结板书:从严监生三个动作,体会一个“吝啬鬼、守财奴”形象。

六、课内延伸,布置读《儒林外史》。

1、出示材料让学生猜人物——设疑。

当时,他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他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他中举的喜报,他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他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他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然死了。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他更是毕恭毕敬。

2、引导读《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描写了近二百个鲜活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神态、动作          性格。

奶妈    ?             闭眼摇。

赵氏  挑掉一茎。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例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虽然区区三百多字,但语言精炼传神,刻画出了一个流传百年的吝啬鬼形象。从教材的编排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是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在分析故事情节上,不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而是着眼于言语形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近而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运用朗读、默读等阅读手段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1)读准“监”在此的读音。   。

(2)家财万贯的严监生临死前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13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这是一篇古白话文,有些句式、读音和现代文不一样。(1)读准音,读通文。(2)边读边对照注解,理解疑难词语。

2、认读生字、新词。

3、检查读书情况。

4、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和我们想像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举动?

三、品读课文,感悟写作手法。

1、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对这个动作,他的家人们怎么猜呢?

(2)严监生对大家的猜测有哪些反应?请默读课文,把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画出来。

2、这四种反应哪个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3、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读一读,你又会品味出什么?

4、假如赵氏也没猜对,你猜猜严监生会怎样?请拿出笔写一写。

5、此时点两茎灯草过分吗?你认为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

6、分角色朗读,初步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

四、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及教师评课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问学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我表示赞同, 没想到一个女生质疑:“老师,我觉得这严监生挺好的啊。你不总告诉我们要节约吗?你看他多节约啊,你怎么还说他是吝啬鬼呢?” 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一问呢?看来她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吝啬,什么是节约,更不知道二者有何区别了。我于是问了学生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吝啬.。

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三年内新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教学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一节课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在备课时,我尽量备得详细,老师说的过渡语,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我都进行了预设。如在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时,如果学生没有在1至7句中体会,而是讲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句,我该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把想到的写下来,反复的琢磨。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不过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一是学生对于严监生的三次动作体会得还不到位,一次比一次着急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时没有体现出来,如果在教学时课件单独把这三句出示出来的话再让学生体会的话可能会好一些。二是教师上课的激qing不够,整堂课气氛显得有点沉闷,教师的语言没有随着上课的节奏而起伏。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表现为评价比较单一以及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教师只起到了一个串联的作用,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文本体会得不够深刻。

还是应该感谢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也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收获不小。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在临死前与众不同的情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临死前的严监生》。

“监”字读四声,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严监生的原名叫严致和。齐读课题。

二、介绍背景。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本文选自吴敬梓的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读给大家听听。

三、熟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要求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品评课文,感悟形象。

(一)。

3、学生汇报。

4、指导朗读,要用嘲笑,讥讽的语气来读。

(二)。

1、师:这诸亲六眷都知道这伸出的两个手指头代表着严监生临终前的遗愿,那大家是怎么猜测的,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又有几次的变化呢?请大家默读剩下的内容,思考这一问题。

3、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感受他内心的变化。

5、小组内分角色读这四次的不同变化。

6、师生合作共同分角色读全篇。

五、对比回顾,感悟写作方法。

作家是抓住严监生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吝啬的呢?是动作神态。我们平时在写人的时候,也可以抓住这个人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总结,布置作业。

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而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可以与这四大吝啬鬼相媲美。课后希望同学们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读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1、认识四个生字:监、侄、痰、郎,能正确读写:诸亲六眷、侄子、穿梭、郎中、喉咙几个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导入:

师: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很多银子,请大家设想一下他临死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

师: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短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我们读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请同学们打开书p133,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板书:22、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生自由朗读数遍)。

(指多名学生读)。

师:请同学读读屏幕上的几个生字。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穿梭、郎中、喉咙)。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师:读得真棒!看见你们读得如此投入,我也想试着读一读课文,好吗?我读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师泛读课文,生想象画面)。

师:请把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告诉大家,好吗?

生:......

(多指名几个)。

师: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

师: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刚才说的样子?

师: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做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想想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交流)。

师:谁能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

(出示句子)。

师:请一、二组读没带点的字,三、四组读带点的字。

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地主当时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生:......

师:体会得真好,严监生师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

(板书:严监生:守财奴)。

四、朗读课文。

师:我们请5个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请用眼睛听。

五、体会写法。

生:动作、神态描写。

(板书:严监生:守财奴——动作、神态描写)。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呢?

生:因为他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师:你很会思考!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

六、作家吴敬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在外国的名著中有四大吝啬鬼,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出示四大吝啬鬼)。

七、课堂练习。

写一段关于人物描写的话,在这段话中要用上动作、神态描写。

五年级《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通过对这个片段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从中体会作家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写人的方法。另外,还要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尝试着写一写。

根据性格特点猜名著中的人物。

孙悟空、哪吒、诸葛亮、武松、

师:这些都是出自于名著中的人物,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部名著《儒林外史》。

1、教师出示小黑板。介绍《儒林外史》。

师: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一个人物是“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2、介绍严监生。(给学生正音“监”)

严监生姓严,“监生”是他花钱买来的一个称号。

严监生何许人也?(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大米成仓,鸡鸭成群,牛羊成行,良田百亩,金银典当每年收入少有几千两银子。)

3、师:同学们想一想,这样有钱的人,在临死前会怎样处理他的银子呢?

学生交流,抽生谈。

4、板书课题:“临死前的”

师:但严监生的做法与众不同,那今天让我们走近“临死前的严监生”。

全班齐读课题,让学生区别“临”与“监”。

1,抽生读,评价。

2、师:课文中的确有些字词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教师出示小黑板,抽生读。

诸亲六眷、侄子、郎中、穿梭、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挑掉一茎、登时,灯盏

3、这些词课前已经预习了,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吗?

全班再一起朗读一遍。

师:刚才我让同学读书思考严监生临死前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是怎么写的?

1、抽生读“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得……,伸着两个手指头。”

2、抓关键词“两个指头”,根据以下板书整体梳理本段。

3、一起与学生把板书连起来说一遍。

师:这就是我们了解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你们刚才说的他与众不同的行为。不过,我们光读懂了名著片段的大致内容还不够。

1、书是读出来的。我抽一位班上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下。(从严监生喉咙里的痰起)

2、老师范读,学生评议。

师:老师之所以读的与同学们不同,是因为我读过《儒林外史》,知道了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接下来我们从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一下他的内心活动,让同学们读的比刚才更好。

板书:动作、神态、内心活动

3、指导体会、朗读第一部分。

a、读句子;

b、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板书:摇了摇

c、再读,再评。

d、教师读资料,学生总结严监生性格形象:

教师板书:吝啬鬼 守财奴

4、放手体会第二部分。

a、小黑板出示第二部分内容,抽生读。

b、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选喜欢的一段体会严监生内心活动,试着写下来。

教师板书:狠狠摇、闭眼摇

c、抽生读、学生自由读。

5、第三部分放手体会,放手读。

6、小结板书:从严监生三个动作,体会一个“吝啬鬼、守财奴”形象。

1、出示材料让学生猜人物——设疑。

当时,他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他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他中举的喜报,他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他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他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然死了。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他更是毕恭毕敬。

2、引导读《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描写了近二百个鲜活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神态、动作 性格

大侄子 ? 摇了摇 吝啬鬼

二侄子 ? 狠狠摇 守财奴

奶妈 ? 闭眼摇

赵氏 挑掉一茎

五年级《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1、认识“侄”、“痰”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等词语,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激发同学阅读中外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古人云,观其言,察其行而知其人。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描述,迅速抢答是中的哪个人物。

2、这些人物大家一猜即中,说明这些人物描写得极其成功,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以他们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将来认识一位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叫严监生。

3、板书课题,强调“监”的读音及写法,与“临”的区别。介绍“监生”的意思。

4、了解人物背景,初知严监生。

出示: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节选自《儒林外史》。

5、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

就是这样一个有钱的财主,在临死前(补充板书,揭题)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举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齐读课题。

1、打开书,好好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和我们现在文章的有些字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

1、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范读,生思考。

2、品读猜测。

a、出示:“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想说:(同学想象汇报。)。

b、选择一处,想象写话。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心想:”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心想:

同学展开想象写话,老师巡视。

c、自由读,感受严监生的着急、生气、绝望。

d、赵氏认为:用两茎灯草怕费了油(板书:两茎灯草)。

出示: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根据课文板书: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两个手指头”这传神的一笔,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讽刺了这个视金钱重于性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

两个指头神态动作。

亲人摇了摇吝啬鬼。

抓关键词银子狠狠摇守财奴。

舅爷闭眼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案

生:一定有很多人来探望他!他一定舍不得自己的亲人,气息微弱地分配遗产。

师: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相信通过我们自己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生自由朗读数遍后,教师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师:看见你们读得如此投入,我也想试着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我读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

师:请把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严监生他骨瘦如柴,气息奄奄地躺在病床上,望着两茎灯草,死不瞑目。

生:严监生不停地咳嗽,喉咙里的痰响得一声接一声,对于家人不着边儿的回答,他心里急得不得了,可又说不出来。

生:严监生的脸干瘪干瘪的,一双眼睛竭力睁得滴溜溜的圆,望见床旁的烛台,使尽浑身的气力伸出两根手指,看见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心思,他气得一声连一声地咳嗽。

……。

师: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按要求读文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变化?

生: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开始,大侄子以为是他牵挂哪两个不曾见面的亲人,来问他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说明大侄子没有说中。接着,二侄子猜问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时,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说明二侄子也没有猜中。紧接着,当奶妈问道是不是记念两位舅爷时,他直接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说明奶妈也没有猜对。最后,还是赵氏了解他的心思,一语中的。严监生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没了气。并在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下加上着重号。)。

师:同学们能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生:我的两个侄子哟,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

生:奶妈,亏你还在我家呆了这么多年,竟连我的这点心思都不懂,真是气死我了!

生:赵氏啊,到底还是你明白我的心思!挑掉一茎,这下我就放心了!

……。

生:严监生啊严监生,你太吝啬了!你那么有钱,竟为了两茎灯草而死不瞑目,唉,你真可悲!

生:严监生,你真是个守财奴,你爱财竟胜过自己的生命。为区区两茎灯草而眼不闭,气不咽,如此贪婪,真令人可恨又可笑。

……。

(四)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体会真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五)体会写法。

生:有动作、神态上的细节描写。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

生:因为严监生已经病重得一连三天都不能说话了。那样写就不真实了。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六)阅读拓展。

师: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严监生只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那其余的三个吝啬鬼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

炎炎夏日,如何避免“出门一分钟,流汗两小时”的尴尬呢?红谷一小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有妙招,那就是静心待在家里观看名师课堂视频,不断地充电学习。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著名教师杨坤老师的一堂阅读课《临死前的严监生》,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01。

杨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合作学习,相互讨论。“两根手指”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猜一猜,不能瞎猜,得有根据。同桌之间根据插图,两个文段,课文导读相互讨论,找到线索,进行推想这两根手指的意思。此番讨论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一是任务明确,问题清晰。二是教师引导恰当,学生有迹可寻。

0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中,杨老师不仅传授文本知识,还渗透了阅读方法。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故事类的文本呢?边读书、边提问题,猜测、推想,应征、思考,最后获得读书的感受。

03。

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描写是学生品味的重点,如何透过动作感受严监生的内心活动,领会作者语言传神、构思精巧呢?杨老师循循善诱,逐层递进。一是学生默读,边读边猜想,二是教师与学生间的谈话引导感悟,三是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朗读感悟。

观摩完这堂课,让我深刻明白:见贤思齐焉!向名师学习,我的课堂是不是也能精巧有效呢?期待吧!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

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通过对这个片段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从中体会作家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写人的方法。另外,还要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现、质疑、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关注点。

感受严监生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课前准备。

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八、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1、你们读过《儒林外史》吗?谁能说说这部书主要写的是什么?

2、补充资料。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简介吴敬梓。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导入课文。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揭示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四)、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老师巡视。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五)、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要集中笔墨,要面面俱到。

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

2、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3、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六)、拓展。

阅读《儒林外史》。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

上学期,我读了《临死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后,一幅戏剧般的画面频繁浮现在脑海里,使我刻骨铭心。

严监生的喉咙被痰堵塞,呼吸困难,气息奄奄,无法说话,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示意三亲六眷。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问候总是摇头。只有赵氏问时:“爷,你是为那灯盏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一命呜呼。

故事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生怕多费一茎灯草的油,牵肠挂肚,难以断气。这个爱财胜过生命的老抠,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假若其谜底不被赵氏揭开,那么,还不知道他何时才肯断气。他抠门的程度,远比小品《不差钱》中的赵本山还要利害多少倍。正如赵本山所说:“你知道,人最、最痛苦的是什么吗?是人还没有死,钱没了!”

严监生吝啬的形象,固然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他临终前都还要这么节约的品质深深地感化着我,改变了从前的我。

我是一个五口之家的独子独孙。爷爷、爸爸当小学公办教师,每月都有好几千元的工资。我成了一个幸福家庭的“小祖宗”。自记忆以来,吃穿都要挑好的,老人稍有不慎,就会冲他们生气、发火。连学校营养餐发的'牛奶,吃厌了,我就会拿牛奶喷洒与同学嬉戏。严监生的可怜与我的享受相比,简直是差之千里。

自从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以严监生节约的精神为典范,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准绳,扪心自问、深刻反省,内心深处深感内疚。于是,我主动地开始学洗衣服、学煮饭、学喂猪之类的家务事,也懂得要勤俭节约。每逢听到奶奶或妈妈对人说:“今年我家的‘小祖宗’比往年懂事多了!”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光荣。奶奶呀,央求您不要再喊我‘小祖宗’了,直呼其名我会踏实些!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听着王美芳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不禁被她独具匠心的设计,浓浓的语文味所陶醉,被她精到的讲解、巧妙的点拨所折服。王老师精炼的语言,恰当的评价,到位的手势、丰富的情感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感染着我。课堂中的神韵,课堂中的智慧,课堂的引领策略,使我受益匪浅。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

学好语文,功夫全在一个“读”字。读通课文,关注词语;读懂课文,关注表达;读深课文,关注方法。古白话文的很多句子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生僻,不好读,如果不先扫清字词障碍,将无法进行人物的品读及写法的体会。对于这样的课文,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在王老师的课上,每一处生疏字词及易读错、易混淆的字音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没有放过,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加以强化。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时集中出示容易混淆的、难以理解的、难读的词语,并相机进行了意思上的理解。引导朗读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积累语言,感悟严监生的病入膏肓。对于文中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更是不遗余力地反复朗读,使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对文中的语言文字、对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有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中心环节,在本节课上,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指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让学生在读、思之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三个重点句中的关键词:“把头摇了两三摇”“狠狠地摇了又摇”“把眼闭着摇头”等词句,感悟严监生的病入膏肓。随后,又通过对“伸着两个指头”的诠释,让学生通过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的揣摩,交流严监生的心理,同时,教给学生如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从而把本组人物描写的细节方法——动作,转换成语言表达出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说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揣摩课文学写法。

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并学习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王老师把描写严监生三次摇头的句子打在屏幕上,还把修饰语去掉,请同学们仔细地去读一读,比一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最后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读一读,演一演,就这样,孩子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作者用动作、神态描写把爱财如命的严监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润物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了写作的方法。

四、注重资源的拓展。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朗读体悟文本语言,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后补充了写严监生家境富庶的材料,通过家财万贯和两茎灯草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对严监生的吝啬形象能够认识得更深刻,最后还提示了学生《儒林外史》中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三件事,课文只是其中一件,建议学生去读一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不仅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还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好多很好的文章正等着他们去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王老师的课和谐而又有活力,自然又不矫揉造作,扎实又不乏创新。她的课使我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教学艺术即处理教材的艺术,善待学生的艺术。这样的高效课堂是我为之追求和努力的!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首先让学生重点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体会严监生的吝啬。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

在课堂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特别是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增加课堂的语文味。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写法值得关注,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写严监生病重的,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眼部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让学生感悟,用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来写一个人,就叫讽刺。

在本堂课中我努力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引导学生知道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时,主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借助课题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概括,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通过做批注方法去读。在学习重点句子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

课后想一想,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不能更好地抓住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来教学,当孩子们在总结严监生形象时说到严监生节俭、节约和守财奴时,应该让孩子们分别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让孩子们评价严监生时才能更好的感悟守财奴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

在上课前我简单的介绍了文中的严监生是怎么样一个人,让学生大致对任务有个了解。接着放手让学生读课文两遍,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用字结合注释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同时巡视检查,发现学生容易读错的词即刻板书在黑板上。把一些半白半古的字词讲解一下!接下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下这里你看到怎么样一个严监生。学生会说:“此时我眼前浮现的是严监生奄奄一息的样子……”;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严监生四肢无力地躺在床上……”;还有的说:“我感觉此时的严监生马上要断气了。”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生死关头,严监生有一个很特殊的动作是什么?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他在临死前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一个学生很快找到了文中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的句子。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接着巧妙地过渡,“此时的严监生不会说话,只能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的意思却难住了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猜测都不对,让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一次次的猜测中,严监生的神情变化。如果当时他会说话,可能说什么呢?”

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依次找到了四处写严监生的亲人猜想两个指头的意思的地方。“摇头”“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三次猜想三次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严监生迟迟不肯咽气呢?最后还是最了解严监生的赵氏揭开了谜底:“只因那灯盏点了两茎灯草,怕费油。”仅仅因为多烧一茎灯草就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读到此处,学生对严监生的认识达到了极点。学生想象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十分贴切。顺应学生的理解,刘老师又安排了一个分角色表演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对人物的理解。各小组分工合作,把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生表演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评价文中的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吝啬”“小气”“爱财胜过生命”——学生轻松准确地把握了严监生的个性特点。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搜集课外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读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他“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肉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就是了”。他这样拼命地节制一切费用,终于营养不良而染了疾。即使生病以后,仍旧“每晚算帐,直算到三更”,病得吃不下饭,还要在“家前屋后走走”,看守他的财产。卧床不起了,还一心“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病入膏肓时,还“舍不得银子吃人参”。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的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什么呢?”让学生体会严监生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理解后,我问学生:“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爱财如命,也有学生说他是勤俭持家、是节约。为了让学生真正把握人物形象,我先让他们理解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然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吝啬。其实,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也许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所以,老师还要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另外,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用细致的动作、神态来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本册课本,像这样选自经典名著的文章还有很多。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