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物事迹材料通用

时间:2023-07-13 13:30:05 作者:李Y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航天人物事迹材料通用篇一

从远古“嫦娥奔月”的传说到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从战国时期的屈原面对长空发出的“天问”到明代幻想家万户乘坐绑在一起的四十七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空中的尝试。今天,悠远沧桑的历史,遥远的飞天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个航天英雄杨利伟带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期待开始遨游太空。

航天英雄杨利伟凯旋归来,不仅圆了中华儿女的千年之梦,而且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杨利伟的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踏访太空的国家。在航空技术已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时,全世界都会从杨利伟--这位航天英雄的太空旅行中清晰地发现,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中国,这发展中国家,曾被多少外国人歧视、嘲笑,使我们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受到了侮辱,失去了尊严。但我们中华民族却站起来了!这次,我们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以及中国航天技术的先进,为我们换回了我们的尊严,赢得了外国人羡慕的眼光。“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成功,证明了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说明了中国科技发展已经远远领先继俄、美之后的国家。中国已经渐渐强大起来了,渐渐换回了异国人的尊敬。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意味着中国已经进步起来了。飞速的发展,辉煌的成就,中国已不再落后,终会赢得全人类的赞叹。

这是一项科技的奇迹,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将永远记载在历史的光荣册上,让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都来学习杨利伟的好精神,让每个中华儿女都为这位航天英雄而骄傲,而自豪!

然而,在杨利伟成功的背后,在杨利伟成长的道路上,感人的故事数之不尽。幼时的杨利伟文弱、内向、胆怯,连仅有不到十五米的木梯都不敢爬。而今,这个不敢爬梯子的孩子竟能乘坐飞船遨游太空。为了锻炼杨利伟的胆量,杨爸爸经常带他去爬树、爬山、游泳。夜以继日的训练,每一步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杨利伟也用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了重重难关,突破成为了一个勇敢、坚强、刚毅、不畏艰难险阻的爱国航天英雄。

幼时的梦想是他成功的根源。每当听到“嫦娥奔月”的故事时,他就会对太空产生许多出乎意料的遐想。他的好奇、他的幻想,使他如今成为赫赫有名的“航天英雄”,人们敬仰他,崇拜他。人们为他的成功而自豪,祖国为他的成功而骄傲。

杨利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起了个辉煌的开端,为中国航天历史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他勇敢,他无私,他爱国,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好榜样。杨利伟冒着巨大的风险,为中华民族续写了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在中国的千年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航天人物事迹材料通用篇二

“3!2!1!点火!”海南文昌的发射场上,一道耀眼的光闪过,长征五号像一条洁白的巨龙,嘶吼着,喷吐着烈焰向上飞去,眨眼间就刺入云端。助推器的火光点亮了黑夜,把几片云染成了黄昏色。

火箭载着“嫦娥”,顺利进入了地月转移轨道,此时大家都在尽情欢呼,但他知道,困难还在前面。

他是杨孟飞,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是为嫦娥五号保驾护航的人,最后他带领团队成功了。20xx年12月17日凌晨,赴月“出差”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

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这五项中国首次,听起来让人无比骄傲,它们的背后,是许许多多像杨孟飞院士这样的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的付出。

这些航天工作者们是“可上九天揽月”的勇士,他们在向更深更远的太空迈进,一次次向祖国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中国航天人,奔向你们的星辰大海吧!向你们致敬,我心中的英雄!

航天人物事迹材料通用篇三

20xx年,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四号乘组,已完成太空出舱等多项任务,并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

30年来,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中国人正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空间站。伴随着一次又一次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走得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中国的空间站今后是一个全球科学家,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理想的,非常好的平台。这些平台会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科学探索的进步。

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升空,我国终于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近三十年间,几代北斗人坚守建设中国人自己卫星导航系统的初心使命,建成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奔向新时代,北斗人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斗力量。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长风:我们的北斗工程是400多个研制单位,30多万人一起拼出来的。我们跨越每一个坎的时候,付出了我们的汗水、我们的艰辛,千辛万苦才能够完成我们每一步前进的步伐。20xx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 张荣桥:标志着我们绕、着、巡的工程目标,圆满达成了。

20xx年12月17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1时59分,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 胡浩:探月工程从目前来看,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应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实现。

航天人物事迹材料通用篇四

叶光富,是目前中国航天员队伍里最年轻的面孔,但这并不是他的首次亮相。

2016年7月,欧洲空间局组织了一场为期15天的洞穴训练,环境条件与太空高度类似,共有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6名航天员参加。

叶光富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担任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勘测任务,率小组成员从庞大的地下迷宫中安全回归,还获得了洞穴一处通道的命名权。

随行摄影师说:“他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怎么会呢?

不是“不知疲倦”,只是能够面对、克服、坚持罢了,而这,也是妈妈教会他的。

叶光富的原生家庭和翟志刚有些类似,父亲早逝,妈妈独自一人挑起养家的重担。

为了让儿子继续读书,妈妈承包了村里种植桑树苗的全部农活,除草、施肥、浇水……全都靠她自己打理。有次叶光富放学回来,看见妈妈挑水上山,原本就瘦弱的身躯更是被扁担压弯了腰。这个背影,刻在了儿子心上。

高三时,空军招飞,叶光富心向往之,却被50元的路费绊住了脚。妈妈没放弃,东拼西凑借了50元给他,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叶光富说,每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想起妈妈艰难上山的身影,和那沉甸甸的50块钱。

这不仅仅是儿子对妈妈爱的感念,更是妈妈勇敢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时,潜移默化中给儿子带来的榜样力量。

航天人物事迹材料通用篇五

钱学森是个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一生做人都坚持四条原则:第一,不题词;第二,不为人写序;第三,不出席应景活动;第四,不接受媒体采访。钱学森成就卓著,却从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他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

(话题:淡泊名利、物质与精神、品质、个性)

任新民,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的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在一个破烂修理厂,他和小组成员,用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东风3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长征4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因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他负责领导设计和发射升空!

(话题:艰苦奋斗、尊严、责任、爱国、活到老学到老)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话题:淡泊名利、爱国、责任)

(话题:热爱事业、爱国)

(话题:爱国、敬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