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一等奖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

时间:2023-10-03 02:04:39 作者:曼珠 2023年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一等奖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一等奖篇一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诗文解释: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词语解释:

昼已昏:天已黄昏。

渔梁: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

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居。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岩扉:岩洞的门。

幽人:隐士。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

诗文赏析: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为“南园”或“涧南园”。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对。汉江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带家眷,隐居于鹿门山,因此,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在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决定步庞德公之后尘,隐居鹿门山。但是,只是偶尔去住住,不过是标榜隐居罢了。

诗中描写了诗人夜归时一路所见的景色,抒写了隐者清高的志趣和情怀。本诗自然流畅。笔墨淡雅,景物描写充满了生机,令人倍感亲切。

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鹿门山。此诗描述了诗人从岘山附近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墅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隐者洒脱的形象,也都随之托出。

用韵也很新颖:前四句连用四个平声韵,句句相押,这在古诗中实属罕见;后四句以“鹿门”引起,紧接前句的尾词,是为“顶针法”,并自然转换成仄声韵,音节显得条畅而浏亮。明人胡震亨《唐音登签》引徐献忠评论孟浩然诗的话说:“气象清远,心宗孤寂”,“出语洒落,洗脱凡近”。

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首七古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一等奖篇二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悠悠的钟鸣声,那是寂静山寺对诗人的召唤,是隐逸幽居的象征。吵吵的争渡声,那是世俗的村民迫切归家的呼喊,是温馨甜蜜的表达。这两种场景的对照,就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尘外的情怀。

三、四两句,是对村民归家和诗人归山的客观描述。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归去,诗人是乘舟离家向鹿门山行进。江村,是村民集聚的地方,温馨热闹,是世俗生活的象征,鹿门,是幽人居住的地方,清幽寂静,是隐逸生活的象征。两种归途,两相对照,进一步表明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怡然自得的心态。前四句,层层铺垫,句句对比,渲染气氛,表明心迹。

五、六两句,在对鹿门山景物的描述中,表达一种物我两忘的心境。鹿门山月,皎洁明

亮,鹿门山中,烟雾缭绕,鹿门山树,迷离恍惚。朦胧的山树,在明月的映照下,忽隐忽现,飘渺迷离,美妙无比,这一切宛若仙境,让诗人深深地陶醉了,完全忘记了身处何地。在不知不觉中,忽然看见归宿之地——庞公栖隐处。在我看来,诗人肯定是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地,只是在这里加以艺术的渲染,把身临其境的微妙情感物化,将自己的喜悦心情凸现出来,让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进一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热恋。

这首《夜归鹿门山歌》,是一首抒写隐逸情怀和追求归隐之路的心声。这首诗,层层铺陈,对照渲染,平淡自然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志趣,同是也透露了孤独落寞的情绪。这首诗歌,是诗人在经历一番仕途挫折之后的避世情怀的写照,是一种对隐居之路的想往和摸索。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一等奖篇三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韵译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注释

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一等奖篇四

课题《夜归鹿门歌》课堂类型欣赏课

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一、预习检查提问:马勇、张馨月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分类作业a类: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b类:jc

预习布置预习《梦游天姥吟留别》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一等奖篇五

一、说教材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自主赏析篇目。单元要求学习通过把握古典诗歌中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其特有的意境美。本单元是建立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要求的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对诗人生平和为人的探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对诗歌意境的欣赏,要反复诵读,通过联想与想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同时还要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解读意象丰富的内蕴,走进诗人借以营造的意境,进而把握诗人情志。因此,本单元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诗歌情景相融的特点。

《夜归鹿门歌》是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表现隐逸情志的优秀篇目,要叙写夜归的行程中营造一种含蓄而隽永的意境,在质朴简约的白描中表现出冲淡隐逸情趣。风格独特,意境淡远。是实现情景交融的诗歌鉴赏教学的范例。

二、说学情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但深层次的把握意象内蕴,体悟意境及鉴赏能力的精细化尚不到位。本单元教学中着力调动学生进行想像与联想,掌握诗歌意象意境的特点,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精细化的鉴赏方法。

冲淡是本首诗人的境界,又是诗的风格,是诗的意境,它无形有味,很难把握,但这对学生实现诗境鉴赏,提高审美情趣,把握诗人情志非常重要,感受冲淡之美是本课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内容与主旨。

2.掌握意象意境的概念,搞清二者的关系,掌握把握诗歌意境的方法

3.了解本诗冲淡之美并把握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感情地吟咏、诵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境。

2.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对诗歌内容与主旨的`理解并互相促进

3.在对比阅读中使学生学习精细化鉴赏,把握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冲淡之美是一种人生态度,不能接受这种美的心灵是残缺的心灵同,感受这种美的境界,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完善人格。

教学重难点:

感受意境之美是本课难点,通过对比阅读,整体把握,利用二诗中相似诗句的不同点,把握诗歌意境与风格。

四、教学媒体

诗歌教学适当运用音画效果会收到好的效果

五、教学方法

1.多种方式的诵读

2.小组合作交流

3.意象意境情景交融等知识可作重点讲授,要讲清讲透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诵读导入,营造朗朗读书的氛围,进入诗歌鉴赏的情境

(二)知人论世

通过介绍作者生平经历,品格追求为后面鉴赏诗歌情志作铺垫

(三)以意逆志

1.美读课文,体悟诗境

2.小组合作鉴赏,从字词句入手,理解内容及主旨

(四)体悟诗境

1.从场景及意象入手,分析特点,感受并概括诗境,实现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目标

(五)课堂总结

1.诗人的隐逸情志的表现

2.冲淡意境及风格

3.情景交融的方法

(六)作业

课外自主赏析王维同题诗

七、说教学评价

1.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相评价,老师可有度参与,做好指导,提高学生评价的有效度。

2.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堂互动中,给予学生的评价要及时,明确,对知识的界定要明白无误。

3.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