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

时间:2023-07-07 06:57:04 作者:曹czj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2023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篇一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3)观()

(4)燕()()()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

(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023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篇二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一课时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点拨: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

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

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八)布置作业。

2023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篇三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邹忌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巧妙地劝谏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分角色表演比赛

1、课前准备

(1)由语文课代表担任比赛主持人。

(2)全班分四个小组准备课堂表演比赛。

(3)各组推选一两个人担任编剧,对课文进行改编。

(注: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剧对课文的处理,而编剧对课文的处理也代表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剧本编写完成,由全组选出演员参加表演。其他组员则负责准备道具,观摩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注:如此则全组无闲人,全班皆参与;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课堂表演。

(1)由主持人(语文课代表)协调各组表演及评比事宜。

(2)各组轮流表演。

(3)表演完毕,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分别给四个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演员。优者掌声表扬,余者掌声鼓励。

四、师生共同学习

(说明:此部分学习由教师主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此时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一切均因学生之学情而导之。最后,教师要将课文学习引导到“文章的结构艺术”和“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学习目标上来。)

1、刚才四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下面请各组编剧谈谈自己的改编理由。

(说明:此环节意在弄清各个编剧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寻其在改编过程的思维活动,对原故事的处理手法。由于认识理解不同,处理的手法也就不同,体现在各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别。)

2、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表演的得失。

(说明:此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演员与编剧的观点的异同,以及相互合作情况。此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员可能与编剧有不同看法,在导和演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协作)成最后的课堂表演形式。

同时,要于此引导学生赏析邹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语气、心理。)

3、请全班其他同学谈谈,刚才为何选某组为优胜组,为何选某同学为最佳演员。

(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让学生谈对各组、各位演员表演优点的理解,也要允许不同意见,即对表演中的不足谈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鼓励。)

1、编剧在谈改编时,也许会涉及———

(1)两个场景:邹忌家中、朝堂上。也许还设有众人进谏、各国朝见齐威王的场景,也是合理的。但场景设计应有所侧重。

(2)五个人物:邹忌、妻、妾、客、威王。也许还有进谏者、来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应注意处理台词、神态、动作、心理。

2、演员在谈自己的表演时,也许涉及———

(1)如何处理照镜子的动作、问话的语气、进谏的语气,如何处理回答的动作、语气、神态,如何处理纳谏的语气、神态等。

(2)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邹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进谏;齐威王勇于纳谏等。

3、其他同学在评价时,也许会对剧本改编或演员表演提出各种看法。或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对言之无理者要妥加引导,最好是让别的同学来反驳(也可由编剧、演员自己反驳)。这样,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辩论的热烈气氛。教师千万不要对此横加干涉,妄加否定。

4、除了注释有的词语句子之外,会涉及到的字词句可能有———

字词:孰与自信诚地方左右莫

句子:邹忌三问的语气不同,妻、妾、客三答的语气不同,邹忌进谏的语言技巧,威王简短有力的回答。这些句子要作品味,教师可作引导、指导。

(教师应在整个发言和讨论过程中相机而动、巧加引导,使学生的活动朝着“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最终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板书,把课堂学习思路展示给同学们。)

5、课后作业。

2023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篇四

1、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意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习惯。

教学突破点:

1、理解课文,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掌握重点。

同学们,有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上台就文中重点词句对其它同学进行测评?

(同学解答、教师评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目标实现后,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事实上如果良药不苦口,人们更喜欢服用,忠言若顺耳人们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邹忌就是用顺耳的忠言劝说齐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四、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

五、课文内容疏理

(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抢答)

请大家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采用“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的句式来归纳概括。

(二)、内容理解:三叠式结构

1、独立完成,看看你的发现: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内容与“三”有关吗?找到后请你用“三 ”的二字短语来进行概括。(同学上台展示自己书写)

教师评价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现都挺好,出乎老师的预料 。

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对齐王三比(家事喻国事);齐王三赏,朝政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全文从首至尾均采用三叠法,三问呼应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会三比,三比才会三赏,三赏终会三变。可谓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有利于情节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过渡语:那么在这些情节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齐王是个 人,我从 看出来。

讨论明确:

b、每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师点拔补充。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老师语:学习齐王,我们更多的应是提高个人修养,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学习邹忌,我们除了学习他高尚的品格外,我们还应借鉴他高超的讽谏技巧。有关邹忌高超的讽谏技巧,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六、练习设计:(幻灯显示)

1、邹忌由 想到 ,进而推出齐王也深受蒙蔽,这种写法叫 。(板书:以小比大)

2、主人公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3、这则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迪?(从治国、邹忌的角度来谈)

三、学习体会:(学生自谈)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四、小结下课: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忠诚而智慧的臣子,相信平时我们多了解历史故事,多关注生活,多运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议,大家的说话技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水平和这篇文章奇特的三叠式结构。

2023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篇五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感知

通读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全体)

2、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吗?(自由)

再读:分角色读第一自然段(读对话)

3、邹忌在生活中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他是怎么操作的?(自由)

三问:妻、妾、客

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读他人之心)

4、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出发点各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答:妻、妾、客

(读自己的内心)

5、在获得赞誉之后,邹忌为什么没有陶醉?他在追思一个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思:思妻妾客之言

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读懂国君为民之心)

6、邹忌是怎么跟齐威王谏言的?(语言描述,并简单概括)

三比:妻妾客之私,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比

再读: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读懂国君理政之心)

7、邹忌谏言的效果如何?(怎么体现这一点)

三赏:上中下赏;

三变: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

2023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篇六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1 。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 “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1、善谏与纳谏 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一)1、d 2、c 3、b (二) c

2023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篇七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古人劝谏,说话的艺术以及在今天的指导意义。

3.背诵课文。

(1)体会古人劝谏的技巧。

(2)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3)词类活用、宾语前置。

2课时

讲读法 诵读 提问法

《战国策》得体例是什么?

明确:国别体

《战国策》内容?

明确: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得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明确:这是个兼语结构,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讽

明确: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他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明确: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明确:(一)讽谏缘由。

(二)讽谏内容。

(三)讽谏结果。

本文特点:

1、第一段:讽谏缘由

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得意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

明确:三问三答

妻,妾,客异口同声称赞他比徐公漂亮,但是邹忌没有沉醉在赞美声中。但日,徐公来,首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其次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自己得结论和妻,妾,客的结论发生了矛盾,所以邹忌暮寝而思之,终于悟出其中的缘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至此,一个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的邹忌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同时,妻,妾,客三人得形象也就从他们各自只有一句得回答中显露出来。

提问:三人的回答由于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语气上有什么样得差别?

明确:旗子对丈夫应该是由衷得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她的语气应该是由衷,热情的;妾的地位比较低下,她害怕言语不甚造成失宠,所以回答的时候语气应该是拘谨,勉强的;客则是外人,他得语气最为平淡,同时也不无奉承之意。

齐声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导他们读出不同人物因为心境,身份不同造成的语气不同。

2、第二段:讽谏内容

邹忌不愧是高明的谋臣策士,他不打算内没有因为别人得奉承而受蒙蔽,进而从自身得经验悟出国君纳谏的重要性。于是作为宰相的他献身说法,向齐威王陈述政见,启发威王广开言路。

明确:没有!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运用了类比和联想的方法从而从家事扩展到国事。

邹忌入朝以后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从“闺房小语”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委婉进谏。我们说讽就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所以这一段也正是邹忌讽谏艺术的体现。

3、第三段:讽谏的结果

明确:从王曰:“善”,可见威王欣然纳谏

提问:接受以后威王又怎么去做得呢?起到了什么效果呢?

明确:颁布了三赏;齐国在一年之内发生了三大变化

提问: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战胜于朝廷。也就是说国势日强,以至于用不着使用武力就使各国臣服于齐。

1、背诵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2、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明确: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3、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明确: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一系列比较有名的外交辞令,象烛之武说服秦君的那一大段话,象文种去吴国求和的时候说的那一段话,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一下他们的成功之处,再对照本文看看邹忌为什么可以成功。(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这些都是说话艺术的反映,所以在生活中当你想象家长他建议的时候,当你想和老师提意见的时候,当你觉得你的朋友在某件是上处理不当,你想劝他改正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忘记了说话的艺术 。这也许是你的意见能否被接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