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教育心得体会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23 08:09:49 作者:曹czj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与教育心得体会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篇一

近段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阅读与教育心得体会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篇二

摘要:文献阅读是读研究生过程中必不可少但又往往为大家所忽略的一个环节。很多人都觉得文献阅读不就是看一些文献资料吗,本文作者觉得并没有那么简单。本文简单介绍了作者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和心得——文献阅读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比如,该如何获得我们想要的文献,在众多的文献中如何选择和自己的研究相关的文献,和文献该怎样‘读’ 才能事半功倍等等。还提出了在文献阅读中一些大家容易忽略需要大家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文献阅读 文献查找 文献选择

一提到要写文章很多同学就觉得没有头绪,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平时看的文献太少了,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文献资料打底,我们怎么可能凭空就写出文章来呢。我们不能小看了文献阅读,正所问磨刀不误砍柴工,阅读文献的过程就是‘磨刀’的过程,只有刀有够锋利,我们的‘木头’才能砍得又快又多。阅读文献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们已经研究过的,什么是有待研究的,哪些研究有待补充,哪些研究急需进行。

文献阅读要有耐心,要有目的,要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阅读。如果你做的是某一方面的研究,而读的是另一方面的资料,那么你阅读再多的文献也是白搭,对你的研究的帮助是很少的,你顶多学会了写文章的格式。我们看文献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够盲目,不要是一篇文章就拿来看。所以我们在文献阅读前先要学会找文献。

找文献并不是一样简单的工作。文献找得好与坏往往决定了你之后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找来找去总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文献。经常找到的文献要么是无关要么是只沾点边的,和主题契合的文献总是很少。但是有些同学却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这是经验与实践的问题。找文献关键字很重要,关键字设置好了,往往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还需要有耐心,在探索中前进,或者是向老师、同学取经,问问他们是怎样查找文献的。如何找到外文资料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问题。外文资料比起中文资料真是难找许多。我们自己能够搜索到的外文文献,往往都是八九十年代的,两千年以后的文献基本上很少,最新的基本上没有。还好我们有老师和同学,老师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最新的外文文献,而一些同学因为有朋友在国外,也能够帮你找到你需要的外文资料。总之是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你肯想办法,文献总是会有的。

找到了我们需要的文献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阅读了。很多人都觉得阅读文献是一件很枯燥和辛苦的事情,往往是一看到文献的就头痛。找文献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总是觉得文献不够多,越多越好,有一点关联的都把它下载下来。结果那么多的文献,也没有个轻重缓急的区分,都不知道从哪一篇读起。而且刚刚开始阅读文献的同学都有个毛病,就是喜欢通读,细读全文。这样往往一篇文献看下来花费了好多时间,但是却没有收获多少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很多同学就觉得阅读文献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而很多的同学更是文献下下来后,文献阅读便结束了。那些文献就是在那个文件夹里,但是那个文件夹却再没有打开过。其实阅读文献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万事开头难,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没有什么头绪。但是只要我们有耐心,能够静下心来看一些文献,当你看到一定数量的文献的时候,便能够渐渐的总结出一些经验来,同时老师也会对我们阅读文献进行一些指导。如果你下载了太多的文献,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那么我们先从题目开始。把文献的题目浏览一遍,找出那些你比较感兴趣的题目先看,再在这些文献中找一些较短篇幅的先看,从而慢慢的建立对文献阅读的兴趣。如果遇到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献,也不用抱着啃,可以先把这篇文献放一放,如果这篇文献和你研究的主题相关不大的话,那么可以直接删了它。基本上每篇文献都会有摘要,摘要我们一定要细读,因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都在摘要里。所以我们一定要细读摘要,看看这篇文章和我们的研究相关大不大,如果相关比较大,那么可以精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相关不大,那么可以选择浏览或者是只看摘要就可以了。这样阅读文献我们才可以事半功倍。

阅读完的文献一定要在题目上做一些标记,因为我们往往下载了很多文献,读完了怕以后有用也不会删掉,如果不做一些标记,读完的文献很容易和没有读过的弄混了,这样看起文献来就会浪费一些时间。

很多人读文献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光看看就行了。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往往看了许多文献,但是进步却不大。读文献不是光看就行的,光动我们的眼睛,那样会收获甚少的,读文献需要我们全神贯注、手脑并用。看文献前要想清楚你看文献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要通过阅读文献来学习写作的格式,还是验证你的一些研究假设,还是想看看其他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研究假设的,或是想从文献中找到支持你的研究假设的证据。

发表的文献也不一定就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每一篇文献。我们看文献不是看完了就完了,看完文献后应该再花一些时间来做总结。总结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哪些好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值得我们借鉴的,看到了哪些大家都容易忽略或是不足的地方,在我们自己做研究的时候应该怎么扬长避短。除了看一些期刊论文,有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一些书籍文章。书籍的内容详细丰富,而且各种书籍也是鱼龙混杂。所以如何选择书籍也十分重要。要是每一本相关的书都从头看到尾,那么可能我们永远都写不出论文来。现在有很多综述性的书,往往很精辟的总结出了一些作者的理论观点,但是我个人还是建议大家尽量看翻译过来的原着。因为综述性的文章总是带有写综述的作者自己的个人观点的色彩在里边。看原文的话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原文作者的观点和综述的还是有出入的。所以为了谨慎起见,还是看原文的好。但是原文内容那么多,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点技巧了。

就像期刊论文我们无法通读一样。一本专着我们更是无法通读的。那么如何进行选择呢。我一般读一本书先看目录和前言。目录可以告诉你每一章节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前言一般可以让你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和写作此书的文化背景,和此书的价值在哪里,等等。看完前言和目录后,我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是和自己研究相关最大的那个章节看起。看完这些主要的章节后如果觉得还有必要的话,可以再浏览一下此书的其他的章节。

就和看论文一样,看书也不仅仅是‘看’。看书也是需要我们手脑并用的。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作者的观点有值得我们借鉴的,肯定也有一些是值得我们商榷的。特别是心理学的很多着名的原着都是欧美作家在二十世纪左右写的作品。书中的很多观点可能是需要注意是否存在文化差异的,还有许多的观点是否只是在作者的那个时代适用,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适用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考虑到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好的观点我们看了未必能够记得下来,所以一定要把它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这样以后查找起来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文献阅读关系到我们以后写的文章质量的优劣,所以我们一定要开好这个头才行。

阅读与教育心得体会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篇三

20××-1-3日,即“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我有幸带着我校四四班的学生(我的上一届学生)单宇鹏、李蕴荣做客“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参加“(调频88.9)‘小铃铛·快乐作文谈’”节目的直播。

我们相约当天下午五点在学校集合,由单宇鹏的妈妈开着车,载着我、鹏鹏、荣荣以及荣爸一块前往电台。在路上,我和鹏鹏妈妈聊了很多,可以说是教鹏鹏三年以来与之谈话的总和的2倍以上,从她大学毕业,到小两口怎样认识,再到鹏鹏出生,上幼儿园、上学以及小儿子铭铭出生、上幼儿园和哥弟俩参加“小八毛训练营”活动、单位“元旦”联欢等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陪孩子读书的事以及小儿子给哥哥当“家长”的事。

怎么样,鹏鹏由拼图,联想到了家庭;由拼图少了一角,想到了家庭维护,以及暗指爸爸不经常在家和埋怨爸爸陪他们(哥弟俩)的时间太少。鹏鹏的爸爸看到儿子给自己写的信,心里很是酸痛,由于自己的工作,外出比较频繁,对孩子的教育、教养操心不多,感觉愧对孩子。

另外,鹏鹏三年级时(上学期),在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小探索者编辑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想象力作品创作大赛”活动中,《冥王星来客》获得了“一等奖”呢!

下面再来说说“五岁多的‘家长’”是怎么一回事:

哥哥单宇鹏现在上小学四年级,弟弟单冠铭上幼儿园大班;哥哥九岁多,弟弟五岁多。由于妈妈工作忙,有时给鹏鹏听写生字词刚起了个头,就要去处理公司里的急事,于是,就委派上幼儿园的冠铭给哥哥听写。小冠铭俨然一副家长的姿态,不急不躁、有板有眼地给哥哥听写起来,工作做得很是认真、负责。冠铭真是好样的!冠铭为什么这么能干呢?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呀!

自冠铭一出生,她妈妈几乎天天给他讲故事。一岁左右,每天晚上都要妈妈捏着他的小手,指着字,和妈妈一同“读书”。这样长此以往,冠铭的识字量逐渐增加。自从他上大班后,就像哥哥一样,不喜欢妈妈给讲稚嫩的童话故事了,觉得太“小儿科”。现在,除了妈妈每天陪着他亲子阅读之外,冠铭每天都要自己看书、读故事呢!小冠铭书看得多了,眼界也比同龄的孩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与成人交流,听着那说的话,根本就不会想到是出自一个五岁多的孩子之口。另外,他的自理能力,领导才能也都凸显了出来。“元旦”联欢会时,他是节目主持人;“小八毛训练营”活动中,他与哥哥同龄的孩子一块竞争小队长,同样完成哥哥、姐姐们完成的工作,特别是在活动中,即便是感冒发烧,也坚持到了最后(活动全部结束)呀!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程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厚度……”祝鹏鹏一家永远书香浓浓!祝鹏鹏的文章越写越好!祝铭铭这小老师、小“家长”畅游在书香的海洋里,永远幸福、甜蜜!

“阅读的力量”真大啊!

阅读与教育心得体会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篇四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从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我觉得就像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综述,他总结了美国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哲学问题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对立的观点,直接还原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关于这些问题热火朝天地讨论。

布鲁贝克写这本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后,进入了“艰难时期”,是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国的高等教育内外部陷入了危机之中,经费紧缺,公众对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会上充斥着一个问题“高等教育为何而存在?”这些都需要从本质上根源上探讨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的哲学依据。这本书也应运而生。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高深的学问在何时是可靠的?”

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当高深的学问来自学术自治的学术团体时它是可靠的。但是,这就引出新的问题,谁来监督或者评价这些高深的学问。首先,这些高深的学问是“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这就排除了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复杂性的专家和学者,一方面是作为高深学问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自己为自己的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谁能胜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这些学问,那对真理的探求来说是致命伤,学生作为高深学问的接受者是不能作为指导和评价的一方的。在现实生活中,完完全全的学术自治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主要有:经费上做不到完全独立的,当然这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政府和社会上各界团体包括宗教团体是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的;学生对于自己要接受的知识是有一定的知情权的,特别是在现在,学生的意愿和需求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

历史是不可能倒退的,而且在真正的象牙塔中也不会追求到真理的,更何况现在的社会还没发达到可以完全发展不用改善现有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知识,那么就不能不在社会中“摸打滚爬”,但是“躲避市场和政治竞争场所的曲解”对于高深学问来时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关键是要躲避的是“曲解”,而不是积极的影响,一定要在各种因素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肯定的和不可避免的,但只是影响,不能让它们“鸠占鹊巢”。

我觉得,学院和大学之门应该向那些愿意接受并有能力完成对高深学问追求的所有人开放。这其中,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我觉得,应该把高等教育建立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系统,能够适应从低到高不同能力的人关于高等教育的需求。

以上是我对本书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请老师指正。

阅读与教育心得体会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篇五

爱,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爱是打开灵魂的金钥匙;爱情是一本生动的人生教科书.看了风靡全球,让全世界亿万人落泪的巨作《爱的教育》,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了爱情的洗礼。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故事很触动我,让我突然意识到爱情是那么神圣,高贵,深沉。这里的爱包括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对父母和朋友的爱,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爱,处处令人激动和感动。每一个爱情故事都可以激励人,告诉我们一种爱的哲学。

恩里科的同学卡洛费在玩雪的时候不小心弄伤了一个老职员的眼睛。

他当时很害怕,但在同学卡隆的鼓励下,他勇敢地承认了错误,来到了伤者家里。他强忍着眼泪,拿着自己最喜欢的集邮册作为礼物,报答老人对他的原谅。但出乎意料的是,老员工痊愈后,他们亲自去了卡罗菲的学校,把集邮册还给卡罗菲,并送给他三张期待已久的珍贵邮票。

没错,这就是爱!是同学的爱让卡洛菲勇敢的认错。没有卡隆的耐心和鼓励,卡洛菲无论如何也不会站出来,这样一个无辜的人就成了替罪羊。没有校长对学生的爱,卡洛费再也不会去老教工家道歉了。因为这个动作,老工作人员退回了集邮品,赠送了邮票,表达了对卡洛菲的爱,让爱在几代人之间得以延续和发展。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同龄人。爱情能在我们这一代发光吗?《寒窗》几十年,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还在学什么?我们习惯了很多想当然的事情:我们带的学习用品是自己用的,即使别人向自己借,有时候也会编好理由不借;爸爸妈妈要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老师应该对我们有说服力,因为这是老师的工作.心中没有感恩,就失去了美好的前提。其他人,无论多么优秀,看上去依然苍白无力。

我们应该爱的不仅仅是身边的亲人朋友,还有更多等着我们去爱的人。

爱情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不选择拥抱所有美好的事物。爱情,这个世界会更加绚烂!

阅读与教育心得体会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篇六

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这里,本人主要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本人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概,就是理论太空洞,学生不感兴趣。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部分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再加上教师观念的陈旧,使得思想政治课成为说教的代名词。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仅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部分分成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单从名称上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了,不仅如此,内容的更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同“学这门功课是有用的”。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共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贴近他们的生活,让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感悟和体会更多的生活道理。下面我将以我的三堂公开课为例,谈谈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在《经济生活》中,本人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就是你陪妈妈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人和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设置的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所以很熟悉,如今搬上了课堂,大家积极性很高。当然在设置情境的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经济生活全册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着“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落实这个重点和难点,确实让我煞费苦心,因为这个问题离学生生活较远,不知从何讲起?然而,考虑到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于是我还是从学生的业余生活入手,紧紧抓住当时学生课后问题,并设置情境和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当时正在召开的伦敦g20峰会来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国际交往,也有利于了解世界的局势,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以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为话题,让学生参与体会中美关系“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不仅强化了“国家利益观念”,而且让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任教十几年,最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育基于生活。生活教育之特质的第一特点就是“生活的”,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知成。”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个人对其的理解是:我们要在不断的行动与实践中生活教育智慧,并在不断的总结提升中获得成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行动就有可能。我们更要用心地去感悟生活、感悟教育,努力做到行知路上行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