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书心得(5篇)

时间:2023-07-10 13:35:08 作者:曹czj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5篇)篇一

相信大家都读过《哈姆雷特》吧。它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写的`。莎士比亚写过喜剧集,也写过悲剧集。而《哈姆雷特》正是悲剧集中的一篇。

在剧中,哈姆雷特从鬼魂(老国王,哈姆雷特的父亲)那儿知道知道了是叔叔(新国王)杀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不惜扮成了一个得了某种癫狂病的人,然后又委托戏团表演了一出威尼斯大公被杀害,其遗孀嫁给了凶手的故事,这与丹麦先王驾崩的情况非常相似。

在剧中,还有个叫奥菲利娅的女孩,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但她却因为王子的“癫狂病”,父亲的暴卒和兄长雷欧提斯的失踪而不断焦虑,悲伤,以至于自己精神失常。她在宫廷周围边唱歌边撒花,游荡了半天,终于来到了一个河岸失足溺水身亡。

我觉得,在剧中,最可怜,最无辜的就是奥菲利娅。她美丽,她善良,却因为宫廷里的阴谋而死。

在剧中,还有一个“人物”,和其他人相比,虽然他的出场次数不多,可他却似乎拥有支配故事情节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先王的鬼魂。

在我看来,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哈姆雷特。事实上,说喜欢他,不如说我佩服他。他纯洁,高尚,有道德,有决心有……同时,我也很可怜他,因为他家破人亡。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5篇)篇二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这个创作于1600~1601年的剧本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就是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它的震撼人心。而这震撼不只来源于情节,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问题。

它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同时,它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命运的问题:命运这种东西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既像影子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又似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但更多时候,,像梦魇一样深邃而可怕。霍拉旭在戏剧的第一幕、第五场露台的另一部分有这样的一句话“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这句话,无疑,相当精辟。

本剧是围绕着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时,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是被其叔克劳斯迪所害的真相,并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首相的女儿奥菲利娅,他又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斯迪。克劳斯迪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斯迪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戏演时,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斯迪,见克劳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哈姆雷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一天,克劳斯迪独自一人的忏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结果罢手。克劳斯迪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克劳斯迪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识破克劳斯迪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了毒发自亡。

在人物刻画上,莎翁可谓是煞费苦心。剧中人物的语言充分表现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和环境是相矛盾很有复杂性的。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他一系列的语言表明他是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歌德说过:“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而他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因如此,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本剧表现得并不只是那个年代的某个故事,也不只是那个时代矛盾的缩影,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为我们指引航向。所以说: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曲折的情节,深入的人物刻画,更是其中蕴含的哲理。这也许就是莎翁及其戏剧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5篇)篇三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上的泰斗。被认为是古往今来少数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哈姆雷特》被公认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叙述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是面貌,借哈姆雷特的形象与思考,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典型,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构思了哈姆雷特形象心理蕴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从而塑造出史前从未有过的丰富复杂的原型形象。哈姆雷特的悲剧的遭遇引起读者的同情与怜悯,达到悲剧性的效果,来源于人物理想与现实的分裂。黑格尔认为,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认为,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正在于此。

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的价值,主张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作品中的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理想与前途充满希望与憧憬,是作者笔下的人文主义形象。奥菲利娅称之为“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当时,哈姆雷特是“快乐的王子”,他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对人以及社会抱着积极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那是,他以感恩的心与纯洁的心灵,赞美世界。同时,关于他对人的一段议论,特别为文学史家所称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些叙述,反反映了哈姆雷特文艺复兴运动下的完美形象,也表现了这一理想的人的时代主题。

莎士比亚平行发展多层次多线索放于情节结构上,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从而营造现实冲突。面对父王被他叔父暗杀,其母被迫改嫁,王位被叔父纂夺的残酷现实,哈姆雷特充满愤怒与痛苦,精神颓唐低沉,由“快乐的王子”转变成“忧郁的王子”。由于昔日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击,他开始深入思考人与世界,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眼中的世界不再是光彩夺目,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甚至对人的认识达到偏激和消极的态度,在他眼里,人世间的一切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认为人世间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莠草。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哈姆雷特前后认识的巨大反差,犹如天堂与地狱的巨大差异,给予他悲剧形象强烈的深刻性。作品不仅以尖刻的笔锋把哈姆雷特完美的形象与美好的理想撕毁以致粉碎呈献现给读者,而且以其外在环境的悲剧慢慢让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悲剧性。

在哈姆雷特复仇情节的推进下,复仇的内心冲突变得尤其明显,进而更深刻地揭示了哈姆雷特形象的悲剧性。残酷的真相冲击,导致他对人的思考以致发现人性的丑恶,构成了他追怀理想又对现实丑恶极度憎恶的内心矛盾。在那个颠倒混乱的时代里,他为父复仇的宗孝责任,转变为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由发现丹麦国王的丑恶到发现周围的人甚至他自己的恶。认识的深刻以及责任的深沉,使他体会到复仇的回力无天。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十分准确地传达出他此时矛盾的心态。克劳狄斯在祈祷的一刻,本来哈姆雷特可以在背后刺杀,可是他犹豫了,放弃了这个大好机会。以致日后那个奸险的丹麦国王两次谋划陷害哈姆雷特,并一步步地推进悲惨的结局。

哈姆雷特首次复仇的犹豫与拖延,推动了悲剧最终的结局,也揭示了哈姆雷特形象悲剧性的根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遭受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哈姆雷特悲剧根源在于他犹豫延宕的性格,在于他性格的弱点。我认为,犹豫延宕本不是他的性格而是矛盾冲突的使然。首先,当他在死去的父亲口中了解到事情真相时,能够当机立断并坚定地实行他装疯卖傻的复仇计划。同时,在丹麦国王对他的第一次暗杀中,他机智地搜出公文并修改国王的命令,从而逃过了暗杀,这勇谋兼备的举动是犹豫性格不能做到的。因而,我认为哈姆雷特悲剧性的根源,在于他的人文主义理念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以致理念粉碎并带来巨大的痛苦与长期的挣扎。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思想大解放推动了社会发展。同时,晚期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导致人们信仰的失落和进退两难矛盾心理。当时的社会现象正是作品的价值观照,哈姆雷特人文理想的最终破灭造成的这一悲剧性,预示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的妥协,揭示了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5篇)篇四

《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是莎翁笔下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我的眼里,它只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大致讲了哈姆雷特的父王惨死,叔叔篡位,母亲嫁给叔叔。然后哈姆雷特在外回国后,恰好遇到他的父王鬼魂并且鬼魂向他诉冤,他经过求证,证明了鬼魂的话是真的,就开始准备复仇。期间他有过装疯卖傻,还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错失了报仇的机会,他还误杀了爱人奥菲利亚的父亲,接着奥菲利亚跳河自杀,她的哥哥向他复仇。最终在叔叔的计谋下,与雷欧提斯比武对决,两人中毒剑身亡,而哈姆雷特的母亲误饮毒酒死亡,哈姆雷特临死前刺杀了叔叔。故事说到这儿,既可以说哈姆雷特完成了复仇,也可以说他的复仇是失败的,毕竟最后所有人都是一无所有。

先来分析一下主人公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起初听到鬼魂的话他是充满着猜疑的,他是不相信鬼魂所说的,他不敢相信是他的叔叔杀害了他的父亲,也不敢相信他母亲竟然会在他父亲葬礼一个月后就改嫁给他的叔叔。这个矛盾其实一直困扰着哈姆雷特,但他通过自己去探索,发现也证实了鬼魂的话是正确的。是他的叔叔弑兄篡位娶嫂,并且还假惺惺地称哈姆雷特仍然是国王的继承者,但实际上哈姆雷特的继位权利早就化为一片虚无。不仅如此,他的叔叔还千方百计地想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早已随着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叔叔篡位这一系列的'事情,变得动摇,崩塌。他开始怀疑人生,开始思考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还发出“生存还是死亡”的感叹。他迷茫,他犹豫,好几次能够杀死他叔叔的机会被错失;他狠心,他无情,面对奥菲利亚炽热的爱,他竟然无动于衷,还亲手将她送到了死神的面前;他可悲,他无奈,他和雷欧提斯的对决,充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那已被摧残所剩无几的信念。他对于复仇可以说是迷茫的,可悲可叹的,甚至是苍白无力的,就连生命最后一刻手刃他的叔叔,都还赔上了他最亲的最爱的人的生命,我们也能看到他复仇的无力,生活的悲惨。可现实就是如此,哈姆雷特的复仇也让他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如一句俗话说的好,“梦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哈姆雷特,一个完美主义者,眼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是经历过理想与丑恶的现实转变之后,他性格变得多疑,思想也变得偏激,他内心的矛盾却又让他想去奋起反抗现实,复仇中还依然恪守着自己的原则,不滥用暴力,这点却又显得有点悲情。可无论怎么说,哈姆雷特,自己一个人,在那么无助的时候,他就算拼上了自己甚至所有人的生命,还是亲手为他的父亲报了仇,尽管结果很惨烈,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哈姆雷特坚强的内心。

再说一说雷欧提斯,他同样是在复仇。他也在为他的父亲和妹妹复仇。但是与哈姆雷特相反的是,雷欧提斯一切的复仇并非是有计划的,他所有的行为都是被他的意念支配着的,都是在感性的冲动下,被激起的复仇的欲望。他起初认为是克劳狄斯害了他的父亲和妹妹,可是当他面对克劳狄斯,仅仅就被克劳狄斯的几句话给蒙的团团转,可见雷欧提斯缺少着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事情只想着知道结果,不去思索过程中的一些疑问,这是令人叹息的。当他被克劳狄斯骗,以为哈姆雷特才是仇人后,他开始找哈姆雷特复仇。当两人短兵相向,击剑对决,雷欧提斯的剑是被涂上毒的,但他被哈姆雷特对决前的话给感动了,所以他并未刻意刺中哈姆雷特,他也在犹豫不决,他的内心也在质问着他自己,可是最终他仍然抵不过克劳狄斯的添油加醋地劝说,他刺中了哈姆雷特,“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而这句话却又说明雷欧提斯心中仍存有良知。可当他俩的剑互换后,哈姆雷特也刺中了他,留下了伤痕,眼看自己要死去,雷欧提斯最终还是说出了克劳狄斯的阴谋。这就是雷欧提斯这个人物自身的复杂性,矛盾依然充斥着他,在真相与感性面前,他还是逃不出被感性支配的恐惧。

我认为故事中最成功的复仇者是小福丁布拉斯。他是挪威的王子,他的父亲在丹麦国王的面前死去,他聚集了一帮不怕死的卫士,准备进攻丹麦,接着他还想要收回被波兰侵吞的土地,并且守卫父亲,自己,国家的荣耀。他要为父亲报仇。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报仇之路还没有真正的成熟就已经凋谢了,他放弃了报仇,他在面对强力的阻碍时果断的,理智的放弃了,虽然完全意义上讲,他的复仇并没有成功,但是我认为冤冤相报何时了,能够理智的面对,去包容悦纳事物,这就是最成功的复仇。

当然,故事中还出现了许多有特色的人物。首当其冲的就是被复仇的对象,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这是一个被莎翁刻画出的丑恶形象,似乎不好的坏事都被他一个人做完了。弑兄,夺嫂,篡位。这样昧着良心做事的人,最后也是恶有恶报。尽管他阴险,行事十分小心,心机重,却仍然逃不过被报复的厄运。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做人一定要做到正义,不能昧着良心做事,否则逃脱不掉被复仇的命运。接着,还有故事中一个封建女性的代表奥菲利亚。她拥有着少女的纯真,同时也有着封建家庭中女性的软弱,她面对父亲和兄长的话,她言听计从,不敢反抗。哈姆雷特装疯扮傻,她体会不到他的用意,她听闻父亲被哈姆雷特杀害,竟可怜地想到自杀。生命何其脆弱,奥菲利亚的行为充分展示出当时女性的软弱可悲,也只是哈姆雷特复仇路上的一个悲惨的牺牲者。还有就是哈姆雷特的母亲,一个为了地位和欲望而活着的女人,她其实是给哈姆雷特影响最大的人,她对爱情的背叛,让她彻底的沦陷了,她也逃不掉命运的判决。

《哈莫雷特》中复仇贯穿着整个故事,它无疑是整部剧的核心,是我们一个宝贵的思考点,一千个人读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我想大致如此。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5篇)篇五

《哈姆雷特》是著名的悲剧之一,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不是那种意志坚决、激情澎湃的人:他思想深邃,情感细腻;他远不是英雄的角色:他年轻、纯真,充满理想与热情,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然而他却又成了命运的玩偶,特殊的处境扭曲了他的天性。他似乎没有周密筹划的能力,他的行动都是在情境的逼迫下无暇考虑时所采取的极端之举,他错杀波洛涅斯就是例子之一。而在最需要行动的时候,他却感到迷惑、犹疑、彷徨,从而错失良机,他又会编出借口,重新沉入恍惚的思虑之中??他永远都在只是下决心却始终没有任何行动。

我感到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他可以毫无顾忌地送两位大臣上黄泉路,可以干净利落地除掉雷欧提斯,却迟迟不肯杀死叔叔为父报仇?甚至错过了能够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呢?哈姆雷特说:“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那么他的顾虑是什么呢?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引用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看法:哈姆雷特有俄狄浦斯情结,他不能采取行动,是因为他也有过弑父的念头,在他灵魂的天平上,他和克劳狄斯的罪孽是同等的。在他眼里,鬼魂代表了善的父亲,克劳狄斯代表了恶的父亲,而它们都是他母亲的丈夫。只有当他的母亲喝下为他而准备的毒酒的时候他才真正有了杀死克劳狄斯的勇气和决心,也许正是这种情结让他对女性产生了厌恶和失望,他才会狠心地拒绝了奥菲利亚。

哈姆雷特是一个可怜的人,他被鬼魂缠绕,他被复仇包围着,他是痛苦的,他是无助的。为了复仇,他牺牲了许多。但是,他确实是一个难以理解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哈姆雷特能够成为莎翁众多剧作中最具魅力的人物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会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