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 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优秀

时间:2023-06-23 17:05:21 作者:曹czj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3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 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优秀篇一

5月11日,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同村民坐在炕沿上拉家常。

“炕”是承载中国北方群众衣食住行的生活原件。从东北到关中,在城市以外,土炕用它的厚实与炙热散漫着乡村的烟火。

从同群众一起坐在炕上“唠嗑”的镜头里读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炕头话家常、问冷暖,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访贫问苦、解锁问题的一把“钥匙”。在山西岢岚县赵家洼村特困户刘福有家,习近平总书记坐在炕沿上,招呼老两口在自己身旁坐下,对他们说,“来,咱们拉拉话。”从种地、旱情到打工,习近平都细致询问,关切一家人最重要的生计。同群众一起坐在炕上“唠嗑”的镜头,还出现在内蒙古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宁夏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家、甘肃元古堆村马岗家……在“唠嗑”的点滴细节里,习近平总书记把党中央的牵挂送到了乡亲们心里,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了自己心里,把“炕”上唠的大事小事转化为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从亲自摸一摸、看一看乡亲们的炕头里读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20__年,在河北张北县小二台镇的贫困村德胜村里,看到群众徐万家烧的炕,习近平总书记特意用手摸了摸,试试暖不暖。在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们住的抗震安居富民房,俯身摸了摸起居室炕上的地毯,特地问了一句,家里的炕热不热。总书记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乡亲们的炕头来感知群众生活的冷暖。从20__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甘肃、内蒙古、陕西、江西、河北、四川、北京、云南等地调研,深入到群众当中,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解民意,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心系人民的思想,从一举一动、一问一答中更能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人民情怀。

从炕上那最通俗、最朴实的群众语言里读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20__年,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村民问:“会不会盘腿?”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我会,试试嘛,盘腿是没问题。”“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心里装着人民,才会走到人民中间;对人民有感情,才会说人民说的话,做人民想做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常用、善用“群众语言”,在每一次的考察中,都会留下许多精彩的对话。习近平总书记用最通俗、最朴实、最真实的语言与群众交流,看似平实简单,实则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之情。

一方炕头,散发着感动人心的温暖,映照出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

2023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 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优秀篇二

黎侯镇共有贫困户564户1101人,贫困村3个。20__年顺利完成3个贫困村“摘帽”和115户255人的脱贫任务。

一、坚定一个目标,挂图作战。

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为使全镇564户1101人到20__年底全部脱贫,我们采取“挂图作战”的方式,明确“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使各项帮扶措施和落实情况置于阳光下,镇村两级根据扶贫实际情况,挂出一张精准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作战图,透过这张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全镇564户1101人需要脱贫,对应的指挥机构、作战部队、作战区域、作战任务、包户人员、分类扶持措施、年度脱贫计划等内容一目了然。

二、采取两种模式,变“输血”为“造血”。

一是移民搬迁。针对元南村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居住条件恶劣,不利于发展经济的实际情况,将该村现有的25户59人(贫困户9户25人)全部易地搬迁到县城。为解他们的后顾之忧,每户在县城公租房小区内租一套50平方米的住房,每月租金50元。同时,利用上级扶贫政策整体搬迁的补助资金,在县城繁华地段以户为单位购买一间门面房,除了5000多元的租金收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在县环卫、园林等公益事业单位优先就业,使该村在今年摘掉贫困帽。

二是产业扶贫。南村81户贫困户自行成立了“祥泰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方兴集团合作,采取集体经营,个户管理,产业分红的方式,发展春秋拱棚项目,种植青椒、北瓜等蔬菜。东下庄村18户贫困户利用上级扶贫资金成立了“黎城上善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土鸡养殖产业,年底方兴集团兜底分红。

三、实施两大工程,增强脱贫信心。一是实施“摘帽”工程,对拟脱贫对象建立收入台账和支出台账,对照细化帮扶措施,对已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及时给予“摘帽”。

二是实施“五小经济”工程。积极引导贫困户在发展“小手工、小种养、小买卖、小作坊、小采摘”等“五小经济”上下工夫。全镇通过布老虎缝制、小米种植、土鸡蛋销售、豆腐加工、中药材采摘“五小经济”脱贫40余户。

四、实行五个帮扶,推进靶向扶贫。帮信息。县、镇、村三级扶贫包户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传,拓宽了贫困户对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和信息的来源,解决他们信息不灵的问题。目前共收集各类信息380余条。

帮技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黎侯镇积极与有关单位、机构对接,组织技术培训班,增强村级发展内生动力。图为黎城县人社局、长治市伯乐职业培训学校联合举办黎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蔬菜种植专业”南村培训班。

帮整治。对贫困户的户容户貌,采取了“一修缮一硬化两清理”措施(一修缮:对危房进行修缮,一硬化:硬化院落,两清理:清理户内、户外垃圾)。目前,564户贫困户已全部完成户容户貌整治。

2023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 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优秀篇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是在20_新年贺词上引用的话。自从临近毕业到如今,曾无数次谈论过时间流逝之快,快得如一匹疯马,只能眼看着任它远去。就像小时候盼望过年,盼着盼着就已经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年岁。如今不在盼望,只祈祷时光慢些吧。

网上比较火的一句评论说“上大学以后,故乡只有冬夏,工作以后,故乡只有冬天”,这话大约是说进了很多人的心坎里。

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人,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家远去。每年遇着春节这样盛大而充满仪式感的节日才有回家团聚的机会。我和众多的上班族一样,在临近年关的时候匆匆赶回已经阔别半年之久的家中,走时到处苍翠如幕,归时百草枯黄。

在近家的路口,瞧见常常坐在大树下眺望远方的大爷,如今已然80高龄,只是如今却不再直愣愣的眺望远方,而是拿着一把半旧的扫帚打扫路边的落叶。见到我这个归乡人,笑着和我打招呼,笑得让脸上的沟壑似乎都挤到一块去了。我连忙跨步上前问候他,为何在这寒冬腊月在这寒风中扫落叶。大爷说,往年一年到头,也没什么好期盼的。如今当地政府的各种慰问和补助让他的生活不再只是寒冷和孤独,也能有一个过年的样子了。

而后又道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古语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人老无力,没有什么能够回报国家和政府的,只能在身体状况还算可以的日子,扫扫道路两旁的落叶,毕竟日子好了,也应该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我沉默一小会,想到自己既是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人,也是脱贫攻坚的受益人。如今见到家乡的人和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是从另一面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肯定和鼓励。

匆匆回乡,尽管时节短暂,但却在心中注入了定心针和强心剂,带着新的心情踏上新的征程。

2023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 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优秀篇四

4月20—22日,我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贫困村第一书记培训班,认真聆听了领导的重要讲话,静心学习了领导、专家的专题辅导,专心收看了《我是延安人》《人民离不开的好干部》专题片,参加了现场答疑、讨论和经验交流,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感触很深。

无论是领导还是专家,无论是讲话还是授课,无论是现场答疑还是经验交流,甚至这场第一书记专题培训会本身,都充分说明,脱贫攻坚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关键一环。脱贫攻坚既是政治责任,更是历史责任。

这次培训是场及时雨,针对性很强。思想上的滑坡,方法上的欠缺,能力上的短板,是这次培训解决的重点。我认真学习了领导、老师、同事在农村工作的方法,在他们的讲话、授课和发眼里汲取营养,我认真学习了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土地流转、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领域和低保、医保、小额贷款、贫困户退出、异地搬迁等政策性知识,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增强了综合能力,提升了工作本领,坚定了干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学习、汲取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心。要向习总书记、凤阳小岗沈浩书记和经验交流的第一书记们学习,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思想上坚定信念,精神上活力激发,行动上“马上”落实。

二要有求真务实的行。无论现场学习还是观看影片,无论是梁家河还是小岗村,或是今天的青神汉阳和白果,他们干的每件事都踏踏实实,为民谋利、为民争利,不搞花架子,没有半点虚伪故作。

三要有苦干实干的巧。善谋局、善作成。能够把握全局,找准问题关键,团结各方力量,攻克难关。要充分运用政策,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实践中落实、创新、解决问题,农村劳动力缺失、技术人才缺失、发展信心缺失难题。

2023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 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优秀篇五

酃峰宾馆三号楼,五楼会议室。电子屏幕显示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调研会”。会议室坐着近百位战斗在炎陵脱贫攻坚战线的关键人物。

黄诗燕穿着那件人们熟悉的黑色夹克衫,脸色明显憔悴。当他发言时,人们吃了一惊。他的声音很低沉,甚至听不太清,只讲了20多分钟。

书记今天怎么了?疑惑与不安浮现在人们心头。炎陵县委副书记饶祥明主持会议,特意在黄诗燕讲话结束后,重复了他提出的几点要求。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黄诗燕作为炎陵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发出的最后一道战斗令。

回想黄诗燕最后的生命轨迹,人们感慨,为了脱贫攻坚,为了美丽幸福新炎陵,他拼尽了最后的力气。

11月24日晚,他因胃部剧痛彻夜未眠。

11月25日,他没吃早餐,去县医院检查,发现胃和心脏都有一点问题。但他只吃了点胃药,就赶去参加了炎陵县中医院新址落成活动。

11月29日早晨,黄诗燕只喝了点稀饭。饶祥明劝他不要去开会了。但黄诗燕说,脱贫攻坚是大事,必须参加。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是民生工程,压倒一切!”

“切实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落实、落细、落小,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与会者的笔记本上,留下了黄诗燕的最后嘱托。

20__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从市委大院到边陲山区,也有人背后咬耳朵:还不是镀镀金,过两年“曲线救国”,进城升官咧。

黄诗燕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记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上世纪80年代,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当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数据让他寝食难安。历史的机遇,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贫困是文明社会的顽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许下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20__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__-20__年)》,将罗霄山片区列入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炎陵县纳入了罗霄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20__年11月,一场前所未有的国家脱贫攻坚大战打响。炎陵扶贫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这个出身农家、毕业于农校、对农民一腔深情的湖南汉子肩上。

炎陵,这片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热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领军人物的到来,他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凝聚起这片土地积蓄起来的所有力量,打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

炎陵脱贫攻坚,路在何方?

20__年12月27日。在炎陵县县长文专文的办公室里,文专文指点着墙上一幅炎陵县地图,感慨黄诗燕作为炎陵脱贫攻坚的设计师,政治站位高,富有战略眼光。

20__年,炎陵县成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从20__年底的16.57%下降到20__年的0.65%,实现高质量脱贫。

20__年10月19日,炎陵县召开全县脱贫摘帽总结表彰暨巩固提升动员大会。黄诗燕向全体与会人员深深鞠躬,讲话非常动情,很多干部都流下了眼泪。当他讲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时,还脱稿说,大革命时期有3万多炎陵人为革命献出生命,希望大家发扬这种革命精神继续努力。

蓝图变成高楼,唯有一砖一瓦的行动。

通过深入调研与论证,黄诗燕与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形成共识:打造炎陵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特色水果、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笋竹、油茶、酃县白鹅、花卉苗木、药材八大“农字号”特色产业,鼓励村民“量体裁衣、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一带八基地”的突破口在哪里?黄诗燕将目光盯准了炎陵的黄桃。20__年,炎陵县将黄桃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重点推广良种“锦绣黄桃”,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种植户。

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

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黄诗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广州等地的供销对接会,黄诗燕现场促销;央视推广炎陵黄桃,黄诗燕琢磨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每到黄桃成熟季节,黄诗燕还会到路边水果店转一转,要求有关部门两天报告一次全县黄桃销售信息。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黄诗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黄桃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炎陵黄桃”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新加坡、阿联酋和香港、澳门。目前,炎陵全县8000多户种植黄桃8万多亩,近6万人进入黄桃产业链,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稳定脱贫。

“农业产业需要培育期。没有当年黄书记花大气力抓黄桃产业,炎陵脱贫摘帽不见得有这么早。”炎陵县县长文专文感叹。

“炎陵黄桃确实碰到了同质化竞争等新问题,他一直在思考黄桃的未来。可惜再也不能和黄书记探讨了。”谭忠诚遗憾地说。

黄桃是炎陵老百姓脱贫的大功臣。但炎陵脱贫的舞台上,单靠一个黄桃撑不起整台戏。

黄诗燕对炎陵脱贫攻坚有着长远的考量。

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关键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除了绿色农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也是黄诗燕紧紧抓住的大事。

目前,炎陵全县已形成北有红军标语博物馆、西有炎帝陵、东有神农谷、南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的旅游格局。20__年1月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炎帝陵景区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黄书记在天有灵,会为此欣慰。”炎陵县炎帝陵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园平感慨。不久前,黄诗燕来炎帝陵考察时还对他说:老李,5a要抓紧,千万不能功亏一篑啊。

几年间,全县首个年税收过3000万元、首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首个落户炎陵的民营500强企业等不断涌现,被外界誉为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的“炎陵现象”。

清晨,阳光带着一丝冬的冷冽倾洒,几栋线条简单的青灰小楼安然而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炎陵县委大院,朴素、低调。

“20__年黄书记来炎陵时,大家统一认识,不建新大院,把钱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文专文回忆。

脱贫攻坚,攻的是最坚的堡垒,啃的是最硬的骨头。贫困群众“住房难”,就是炎陵要过的“坎”。

黄诗燕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对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但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资金3亿多元。对当时年财政收入仅3亿元的炎陵县而言,这道“坎”实在不好过。

难关就这样闯了过去。3年来,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善。

现在,一栋栋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脸。船形乡水垅村134户村民的土夯墙、杉皮顶房子,已变成了盖着琉璃瓦的新砖瓦房。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内,村民魏振灵的住房更“洋气”:崭新的红砖房内,煤气灶、电饭煲俱全。“以前都是土灶黑锅,破房烂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灵的老婆笑呵呵地说。屋后的菜地里她种上了白菜、豌豆,还在不远处的小杂屋里喂了几只鸡。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这句话,黄诗燕视为座右铭。

后来,一些地方出现了数字脱贫、形象脱贫等急功冒进的现象,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开展专项整治。回想黄诗燕当时说的话,大家佩服他头脑清醒,是对历史真正负责。

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前,黄诗燕身穿白衬衫,佩戴党徽,精神焕发地站在最中间。

黄诗燕刚来炎陵时,饶祥明先后三次请他去自己家里吃饭,他都推辞了。第三次黄诗燕说了心里话:老饶啊,我这个人吃饭很简单,再说去了你家不去他家,难得平衡,谁家都不去最好,我还可以省点时间做事。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炎陵这些年,黄书记没有接受过任何一次私人宴请。”饶祥明说。

黄诗燕的老家就在攸县,亲戚多,但他从没有插手过任何一个项目,打过任何招呼。妻子和女儿来炎陵看他,也都是悄悄地坐快巴来回。

宿舍里,沙发破了,电视机旧了他都不准换,唯一要工作人员添的“家具”,是两把折叠的椅子。沙发太小,来了人坐不下,添两把折叠椅,方便他人,也不占地方。

黄诗燕去世后不久,饶祥明收到了黄诗燕女儿黄心雨发来的短信。她说,现在还有远房亲戚假借父亲之名要求办事,这是父亲不愿看到的,请他也不要为他们办这些事。

“心雨很年轻,但很懂事。黄书记的家教严、家风好。”饶祥明感慨。

入夜,炎陵县委大院里,挂在大樟树上的一盏盏方形路灯亮起来。

以往这个时候,是黄诗燕的散步时间。

散步不仅是运动,也是黄诗燕细察民情、精准调研的微访。路上少了一个井盖,路边的灯没有亮,甚至大院门前树下的一盏灯上有蜘蛛网,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黄桃上市,他常到路边的小店去询问,甚至走好几里地赶去集贸市场调查。

有一次,黄诗燕在散步时发现,街头垃圾堆得比较多。他立刻打电话询问,原来是一个垃圾处理厂搬迁与当地百姓的协商出了问题。他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开会。“会上他发了火:这是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必须连夜解决,明天早上看结果。”炎陵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回忆。

散步,还是黄诗燕与干部群众心连心的贴近。

和大院门口的保安聊天,他发现保安室天花板漏雨,通风不好,马上通知后勤部门改善;接龙桥边碰到一位残疾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并打电话请县民政局将其送回家。

黄诗燕去世后,炎陵县鹿原镇党委书记贺勇一直没有勇气再走那条熟悉的路线。因为“每次路过都是一种煎熬” 。

20__年12月28日。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村委会窗明几净,国旗飘扬,一条村民命名为“大源高速路”的公路,通到了最高处的一户人家。

20__年,黄诗燕联点帮扶大源村。

黄诗燕出生于攸县,是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孩子,家里油坛子难得舀出一勺油。贫苦的经历,让他对农村、对百姓、对脱贫攻坚倾注了最纯朴真挚的情感。

大源村党支部书记唐自华记得,黄书记第一次到村里,就去了贫困户廖成运的家。70多岁的廖成运体弱多病,儿子廖建文劳动能力也不强。一家人住着两间土坯房,几乎家徒四壁。

廖成运一家成了黄诗燕定点帮扶的对象,他还和廖建文同吃同住。尽管房子狭窄,旁边还放着尿壶,他一点也不在乎。在他的帮助下,廖成运一家搬到了安置新房,廖建文到离家不远的工厂上班,每个月有近4000元收入。

20__年11月20日,黄诗燕来村里考察危房改造工作,听说廖成运身体不好,特地赶去看望,临走时还说要给廖建文说门亲事。

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大源村。

12月2日,大源村13位村民代表,一早就赶去株洲悼念黄诗燕。他们带去了村口的一抔黄土,几枝桂花,敬献在黄诗燕灵前。

沿着黄诗燕最后留下的足迹重访大源村,一路皆是村民们深情的怀念。

一条整洁的公路,沿着三河镇天平村挂满金橘的果园蜿蜒而上。老党员张朝秀的家,就在路边翠竹掩映的老屋里。

张朝秀是1960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出身贫寒,父亲因病去世也无钱安葬。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老师,1979年从炎陵县检察院退休回到家乡。他感恩共产党,总想着还要做点什么。家门口有一段700多米长的公路,路面坑坑洼洼,30多年来,他就成了这段路的义务养护员,疏通沟渠、铺整路面,风雨无阻。

听说了张朝秀的故事,20__年4月的一天,黄诗燕特地来到张朝秀家,看望这位甘于奉献的老党员。他拉着老人的手坐在一条长板凳上聊天,在村里开了现场会,号召大家向张朝秀学习。

20__年11月,95岁的张朝秀去世。临终前,老人总念叨黄书记是个好书记,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他将用牛皮纸包好的一份礼物交给儿子张福明,叮嘱他送给黄书记——就是黄诗燕书柜里的那套《马克思传》。

在《马克思传》的扉页里,张朝秀还夹了一张自己年轻时的黑白照片。这名老党员打心眼里认定,黄诗燕,就是百姓心中“最美的扶贫书记”。

2023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 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优秀篇六

新时期迎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扶贫办“万企帮万村”脱贫出成效、民政部城乡低保与扶贫攻坚双轮驱动、商州区开设陕西省首个脱贫攻坚电视频道……各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精准的选人用人。

兰考县作为河南省有名的贫困县,率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这有赖于选人用人上的精准发力。该县先后选拔345名年轻干部,派驻115个贫困村实施精准帮扶,严格遵守“5天4夜”工作制,坚持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队伍,有毅力、有决心打赢这场攻坚战。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学习、借鉴。

脱贫攻坚是持久战,拼的是耐力,更是能力。扶贫干部要选择有冲劲、有担当、有能力的年轻干部,他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对扶贫攻坚有想法、有策略、有智慧、有期待。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有把有能力的人放在适合他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兰考县正是在选人用人上精准发力,才助推了脱贫的进程。

脱贫攻坚要赢得民心,就必须用“心”帮扶。扶贫干部要用真心、细心、耐心、关心去取得群众的信任,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摸清致贫原因,对贫困户立档建卡,实行一对一帮扶,把群众当成亲人、当成朋友,用真心换取脱贫信心,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汇集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让这场战役早日得胜。

扶贫攻坚不仅是物质上的扶贫,更是精神上的扶贫。党员干部在扶贫过程中,要重视精神上的扶贫,既扶志又扶智,善于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载体,向群众宣传新思维、新理念,让群众转变观念,提升脱贫意识,主动脱贫,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脱贫工作始终,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而党员干部则是引领者、启航者。广大基层扶贫干部作为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坚定生力军,是将扶贫攻坚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保障。我相信,只要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找准人、用好人,发挥扶贫干部优势,挖掘扶贫干部潜力,脱贫攻坚的实际效果一定会不断显现,早日实现全面小康一定不是梦想。

2023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 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优秀篇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在锦屏社区、镇卫生院、中心小学和茶园考察当地脱贫攻坚等情况,反映了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期“三保障”的关切,更加提醒我们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在“两不愁”基本解决的前提下,“三保障”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坚决要“打”好;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坚决要“打”好。

要坚决“打”好“安居工程”,既要所居有安,又要“居”有其“美”。家安心才安。正如《安居中国》里:“一砖一瓦,构筑的是家的安全;一门一窗,守候的是亲情的温度。”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贫困群众最朴实、最期盼的愿望,也是生活的重要保障。“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对于贫困户的房屋能就地修缮的,要抓紧修缮,既要让房屋的“一砖一瓦”更加牢固,又要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修缮成有“味道”的建筑,使之成为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载体,甚至要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对不能就地修缮的危房,要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引导工作,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合理布局,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使易地扶贫搬迁既成为脱贫的重要途径,又成为土地集约开发的典范。进一步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要坚决“打”好“医而有保”,既要护民健康,又要带来希望。因病致贫是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农村公共医疗水平基础薄弱是不可忽视的难题。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易“立竿见影”,留住医疗卫生人才却要“久久为功”。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要深入思考如何打通医疗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入的“中梗阻”,使农村贫困地区成为医疗卫生人才向往的“新方向”,让“有病不能医”成为历史,让“百治百效”“仁心仁术”成为守护农村群众身体康健的重要保障,给生活在农村的群众带来希望,成为吸引更多人扎根农村的重要因素。“医而有保”,还要注意把握好宣传的“度”,不能让困难群众有“政府能全包全揽”的误区。当前,在疫情防控方面更是一刻也不能放松。

要坚决“打”好“治愚扶智”,既要富民“口袋”,又要富民“脑袋”。脱贫致富关键靠人,关键要激发贫困户自我向“富”的内生动力和潜能。脑袋“富”,口袋才能“富”。要通过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技术技能培养、现代化网络营销等培训,丰富贫困户自我脱贫的方法和手段。要用“春风化雨”的耐心,彻底“解放”贫困群众因贫而自悲自怜的处世内心,点燃贫困群众积极追求富裕的“热烈之火”。“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能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要抓牢抓好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就要抓住贫困地区教育的薄弱环节。既要关心贫困地区学生性格养成,也要关注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等问题。万事开头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立足长远,从眼前抓起,进一步完善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各项举措。

要坚决“打”好“民有恒产”,既要劳有所获,又要稳产立业。“乐业才能安居。”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要集聚在“农、林、牧、商、游”上的发展优势,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在发展中解决贫困所产生的问题,实现就地脱贫。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等技术,既要为脱贫致富的产品打开销路,为脱贫的特色产业插上飞出去的“翅膀”,让贫困群众劳有所获。也要“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助力做大做强农村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稳产立业。要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好生态发展的大文章,以生态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发展促生态文明的提升,形成生态与发展不断融合互促、和谐共进的势头,坚定不移地朝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进。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要用系统的思维,全面理顺好“三保障”联系。要用发展的观点,在发展中解决好“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坚决如期完成脱贫的各项要求和指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

2023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 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优秀篇八

为进一步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借鉴关中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基层干部的创新和社会管理本事,20__年4月22-27日,由县委农工部、县委组织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带领各镇分管扶贫工作副镇长、扶贫专干、村支书、村主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致富带头人共计152人赴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了为期6天的学习培训。

一、扶贫要解放思想,打牢思想基础。

脱贫攻坚战不是论持久战,而要经过过硬扎实有效的举措,摘掉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帽子。一是提高扶贫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坚决杜绝畏难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牢固树立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信念和信心,带着感情和职责去扶贫,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扶贫任务。二是切实改变贫困户的等靠要意识,在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同时,切实让贫困群众树立“自身是扶贫的对象、更是扶贫的主体”的意识,彻底改变等靠要思想,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切实走出一条“造血”与“输血”并重的扶贫道路。

二、扶贫要在“精准”上下力气

在开班式上,省农工办郑梦雄主任从现阶段脱贫攻坚新形势为我们做了精彩阐述。他强调,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二字,“精准”即是指准确辨识真正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体,要立足群众实际、针对不一样对象的不一样问题有的放矢。使我认识到,扶贫首先要精确识别、精准帮扶,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我们乡镇干部处于带领群众脱贫的最前线,在扶贫路上必须要深入了解村上的基本情景、资源禀赋、农民增收渠道和发展方向,了解涉农惠农各项政策法规、实用技农业技术,搞清农民在发家致富方面所缺少的知识和信息等。仅有细致地了解了民心、掌握了民意,摸清了群众最期盼最迫切对脱贫的诉求,并经常进村入户,和他们认亲戚、结对子,带着感情和担当去帮扶他们,才能为精准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致富,治本之策还是要靠发展。仅有经过抓住产业促发展,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供给重要支撑。以筒车湾镇为例,因为距西汉高速公路近的独特区位优势,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立足“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了筒车湾欢乐水世界4a级景区、苍龙峡、七里村美丽农家等一批旅游产业。有了旅游产业支撑,就有了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就能够依靠自身努力和主动作为来摆脱贫困。

培训期间,王征兵教授就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好脱贫攻坚战上了生动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脱贫攻坚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资源要素的支撑,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主动作为,因势利导,在培育产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上下大力气,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让扶贫更有底气。

四、电商发展让精准扶贫更有方向

在4月25日的现场观摩中,杨凌创业工厂及电商物流园区负责人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线上运营、线下服务”的农产品电商模式,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够随时随地为农民卖农产品,让我打开了思想,开阔了眼界,电子商务已在全国扶贫路上遍地开花,此刻宁陕县的农村电子商务也在全面铺开,让精准扶贫更有方向。我们镇村干部进行产业扶贫,完全能够用开放的心态与创新的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让大山深处的特色农产品有市场、卖得出、卖得远、卖出好价钱,让电商扶贫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

总之,这次学习培训体现了省委农工办、西农大、县委县政府对宁陕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基层干部的关怀与厚爱,今后,我们要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契机,善做善为、善做善成,带着感情与担当去扶贫,为建设美丽富裕新宁陕做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2023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 决战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优秀篇九

基层是人性的万花筒,所有人间的善和恶、美和丑都有所呈现。从事基层农村干部培训工作多年,对“三农”工作的苦和累、繁和杂,对基层干部的苦和乐,对其中义和利、公和私的取舍随处可见,这些年,看着基层治理一步步走上正规化、科学化轨道,看到农村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不断提升,看着“三农”面貌焕然一新,内心是愉悦的。这次,结合脱贫攻坚工作,谈谈个人粗浅的理解。

“精准”本是件良心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精准”体现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党性和良心。

全面小康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就要突出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范围和人员精准、对应的帮扶政策施用精准、具体的项目和资金到位精准,简言之,就是人、财、物的适用精准,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点穴式”精准滴灌。在前些年“江苏大走访”期间,我曾随单位多次走访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初次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对脱贫攻坚的难度有了充分的认知,但,后续的补充讯息传来,让我对“精准”二字有了更深的认知。比如,走访慰问贫困户,所带物品分配问题,我们完全依托村里一同发放,其实就等于把物品的处置权拱手相让,至于最后这些物品是平均分配、重点分配,还是定向某家某户的分配?都是含糊的。比如,贫困户提出的问题,是口头重视还是“真拿来当事情办”?对我们来讲,是件良心活。我们既要依托镇村党组织解决问题,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如何将市帮扶单位、县、镇、村四级力量“拧成一股绳”、相向而行,而非相反?其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一遍遍协调、沟通、执行,但这些工作是必须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一个“入”每一个“出”都要逐一核实界定。有些工作单靠“网来网去”意义不大,很容易成为“数字脱贫”“纸上脱贫”“算术脱贫”的代名词,所有纸上的数据都要靠实际走访去逐一核对,这样和群众“面对面”既有利于干群之间的充分沟通,又有利于发现潜在问题和风险,有利于为重度贫困户量身制作脱贫攻略,这是必须的必要的,也是目前任何信息化工具所替代不了的。

对于贫困户提出的问题,面对着群众企盼的目光,有些时候我们内心是冷汗直冒、是虚的。因为我们需要一级级沟通,没法给出确切的结论,更多时候只能认真记录下来,再逐级汇报交流沟通。大体上,当年村里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都得到较好的解决,但限于工作性质,如何促进村里产业发展,如何提高贫困户收入?我们能做的还很有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由此,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到20__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做好脱贫工作事关党的承诺,更事关每名一线扶贫干部的党性和良心:是“一过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还是“扶上马、送一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能够有心有志有力带领贫困户脱贫,以百姓心为心,才是一名共产党员最大的良心。

好政策更勤落实。扎实做好“两不愁三保障”等托底政策的贯彻落实,让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在每一件政策的落实中涵育、绽放。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人口从2020__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20__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可靠的工作经验和政策措施,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好政策,需要我们每一名扶贫干部学好用好,让贫困群众该享受的保障、该获得的待遇一条条用足用好,不能“坐等贫困群众找上门求政策”,应当在掌握适用政策的基础上,主动“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让处在贫困泥淖中的“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早一天得到改善,早一天看到更美好的生活的希望。比如,走访中有残疾人询问可不可以解决一个新轮椅的问题,完全可以依托残联针对残疾人的相关政策获得公益性捐助。再比如,村里文体设施不足的问题,我们给乡村书屋捐赠了1000余册书籍,联系文体局,依据相关政策,免费取得一批公益性体育设施。这些工作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为民是具体实在的,只要有心、愿意用心去做,不空不虚,这一桩桩具体工作就是实实在在的为民。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不单是哪部分人的事,比起专业的扶贫一线干部,我们掌握的政策,能够熟练运用的政策还非常有限,但只要肯干、愿意干,总可以做一些力所可及的政策落位工作:全面脱贫需要每个人挺身而出、合力施为,共产党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不“奇”难以致胜。勇于创新、妙招迭出,才有望在“一对一”“点对点”的精确打击中把重度贫困这块“硬骨头”敲碎砸烂。

《孙子兵法》有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现有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551万贫困人口,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硬骨头”盘桓多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常规的办法、原有的老办法能否行得通,能否靠谱管用?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必须敢于创新、转换策略,不能粗枝大叶,一味猛打猛冲:面对年老体弱、患病残疾、重度贫困户,拖底保障政策应当及时跟进、应保尽保;面对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应当善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产业扶贫项目、公益服务岗位、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工具,体现巧心思、微创新;面对新冠肺炎的侵袭,应当统筹思路,一手托生命安全、一手托民生生计,发扬战“疫”精神,在真抓实干、巧妙施策中体现真担当、大情怀;要传递仁心善意、智慧力量,综合运用好扶贫扶智扶志,赋能激活重度贫困户潜在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造血能力”。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些具体而现实、具体而微的工作无不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新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寻计问策、问计于民,走好脱贫攻坚的群众路线;无不需要党员干部创造性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心用力用情,精准施策、匠心独运;无不需要党员干部以“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愚公移山”的意志、“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志气,把每一项具体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切实抓紧抓细抓实。“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拦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而脱贫攻坚注定只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迈向更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是中华民族复兴航程中的浪花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