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读后感模板

时间:2023-07-20 15:00:44 作者:韩ll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居笔记读后感模板篇一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先生花了二年多的时间精心写成的。为此他辞去了行政职务,按照他的说法是纯粹为了写作。余先生为了海南某副对联的准确,不惜亲自前去考证,可见其创作态度之严谨。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始,“历史的暗角”终。凡一十一篇。我断断续续地读来差不多有一年时间了。每每捧起书本,总能感觉到一位学者对历史的回顾,对文化的思索。虽然我今天不能达到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但通过读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我恍然随余先生在历史中遨游,读着他的文字体会他的思想脉搏,实现自己对历史、对人生的理解。

近来央视播出开年大戏《走西口》,反映当年山西人的一段困苦的历史。余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剖析了山西,揭开山西作为中国“华尔街”的面目。展现了晋商那曾经的辉煌。而这段历史是我所不知的,我读乔贵发创“复字号”才知道乔家大院的由来,才知道“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读日升昌总经理雷履泰的经历才明白了什么是管理!决不输给现代管理方式的管理模式!凡此种种,我对山西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明白了从商要成功也要又文化的支撑,只有融文化于商道中才能做大做强。

与走西口相对应的就是“闯关东”了,去年电视剧《闯关东》得到了不少的好评。与“走西口”独自闯天涯不同“闯关东”的拖家带口的迁徙,是人口的大移民。余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一文中又给我介绍了一种迥然不同的人口流动――流放。触怒君王的大臣被免一死的无不被流放,清宫辫子戏中时常出了这么一句“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于是东北的土地上多了由于株连而获罪的家族。余先生经过亲历实地,用心考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阐述了由于文人士子的流放他们给东北带来了新的文化。南宋时被金虏的洪皓在白桦树皮上默写《四书》,教村人弟子;张绍甚至开讲《大易》。清代杨越还教当地人南方的农耕技术,破木为屋。余先生还引章太炎语介绍了因文字狱世代流放的吕留良家族对东北文化传播的贡献。

我读到祖籍上海松江的被流放的艺术家杨瑄“生经多难情愈好,未觉人间古道论”时不禁感觉到文化的力量,中国之所以走过漫漫五千年而不毁,文化是支撑的脊梁。

余先生对文化的关切,对乡情的眷恋在文中随处可见。

余姚,我们当今对它的了解就是每年黄梅季节产的杨梅的故乡。想不到这个“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地方孕育了不少文人学士,其中不乏大家!它还临河姆渡文化遗址,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之乡。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这些文化巨子。当余先生用深情的笔调娓娓道来时,我也为之感动,随着他的记忆流动。故乡之情是中国人不舍的情怀。

岳麓书院,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学府。它承载着历代文人的向往。余先生在“千年庭院”一文中倾诉着自己的感情。岳麓书院有着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教授,朱熹、张栻。他们进行了中国文化史上极有名的“朱、张会讲”,类似当前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可是决不是任何研讨会能与之比肩的。当时的学生们听讲论道,即推动了学术又促进了教学。还有一位就是明代的王阳明,他的哲学理念不仅仅影响中国,还影响着扶桑。日本海军东乡平八郎随身佩一印章,上刻“一生低首拜阳明”。

在这个“唯楚有才,於斯为盛”的千年学府中走出了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理财圣手。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等影响中国史的人物皆出此们。随着余先生的笔触我又体会到文化的力量。

提到“天涯海角”我们一定知道那就是海南。在现如今我们要去趟那里飞机不过几个小时,而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又是怎样一幅情景呢?余秋雨先生通过“天涯故事”告诉了我海南的故事。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我们都很熟悉,可是他在吟诵后又被发送到了海南岛。唐至宋以来有5位宰相被贬海南岛,以此有了“五公祠”,可人们记忆犹新的还是苏东坡。他在海南岛自己耕作,自己酿酒,甚至还自己制墨,豪放派词人度过初期的忧伤后还是不改豪放作风。他为自己三年的海南生活吟了两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而海南人民认为那些贬斥到此的人物是海南人的缘分。“唐宋君王非寡恩,琼崖人士有奇缘”。一唱一和颇为有趣。

余先生在篇篇文中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景仰,对故乡的眷恋,对当今世事的思考。他在“一个王朝的背影”对清进行了客观的评述,不以非我同类而左右评价;在“抱愧山西”中批判了太平天国对山西票号业发展的摧残;在“苏东坡突围”中点了那些因妒忌而陷害词人的官员的名。尤其在“遥远的绝响”一文中对魏晋人物的评点,对嵇康、阮籍的推崇,对山涛的评说。循于格而又不囿于格,体现了一个文化人保持自己观点,独立思考的品格。

我读了余先生的《山居笔记》好像给自己的思想也开了一扇窗,新鲜的空气呼呼地吹了进来。开卷有益,追崇先圣,言语无忌,独立思考。这应该是我以后学习的准则,也是余先生这本笔记对我的启迪。

山居笔记读后感模板篇二

初见书名,直觉清新,仿佛一切身在高门广厦的琐碎,都因“山居”二字而黯然失色,把我带进了山泽鱼鸟之思里。这是一年前偶然买到的一本书,当时的它只是我一堆尘封已久的书中很普通的一本,正如它的封面颜色一样,注定了它的低沉。

进来读了很多东西,史书、小说、杂志甚至天文学各式各样都有涉猎,每次读都会有些新的感触和想法出现,却唯独对于山居笔记,我想它可以与大家共赏。

从书名上看“山居笔记”,我们总会把阅读的中心放在“山居”上,而“笔记”这两个字虽然印刷上和前两个字用的是同样地字体、同样的大小、同样的颜色,但也总是被我们忽略掉。仿佛它们天生就注定了只是一种文体,一个后缀,不够正统,正如满清时期的非旗人一样,都是非正统的,不可能成为主角或是焦点。而正是这样普通到愤青的两个字,将此书的内容贯彻的淋漓尽致,读过此书,你会明白,所谓笔记者,乃随笔和游记的总称。

随笔和山居相互呼应,正是一些感悟,读过《培根随笔》的人应该很能理解随笔的含义,这里,我想着重说一下“游记”。游记有很多种,一如儒勒·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一样的冒险,又如小鹏《背包十年》游遍世界的逍遥,还有就是如《山居笔记》一样,余秋雨先生游的是历史,是人生,且不仅仅只是肉体在游,灵魂也在跟着思维游荡。这本书便是灵魂追随思维游荡的结果,若你能静下心来仔细品味书中的一字一句,你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抱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心态,我走进了这本书,如爱丽丝梦游仙境如履薄冰般小心翼翼地走进了书中的世界,生怕现实生活中某个唯物的举动会玷污了这方纯洁的圣土。

读书要不求甚解,我也曾囫囵吞枣般地将它读了一遍,只能说我还没有达到陶渊明的境界,不求甚解好像不太实用,于是又从头来。第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换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应该是“从热河行宫看清朝”,这正如承德避暑山庄所倚靠的那片山岭,像张罗圈椅,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康熙与慈禧不同,正如承德避暑山庄和颐和园不同一样,前者从牌匾的撇捺间都能透漏出一个胜利者的从容和安详,山庄既有皇家园林的端庄正派,又有木兰围场的塞外豪情;而慈禧所建的颐和园虽说是古代建筑文化的杰作,但却因时代的缘故,缺少了几分灵气,在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仍舍弃热河行宫而在狭隘的北京城修筑的园林,不管再美好,都是在一片哀怨声中艰难爬起来的。这也是清末和清初的不同。

每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都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划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这群灵魂就是文化的守护星。文化不同于政治和军事,政治和军事可以突然的出现也可以迅速的撤离,而文化则不行。正如清初反清复明的人中,最强硬。宁死不屈的总是些文化人,黄宗羲、顾炎武都在这之列。也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湖自尽一样,他并非死于政治斗争、人事纠葛或是像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的为清廷尽忠,而是死于一种文化:“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在西学猛烈地冲击国学的时代,王国维先生祭奠的是整个中国文化,清代只是他的一个落脚点。

像我这种对历史感兴趣,但是又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内心是挣扎的,读过很多历史书籍,不同版本,不同作者对历史的诠释都是不相同的,但在不同的观点中,你总能确定一种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或许已经有人提出,抑或你是第一个。在你见或是不见,四爷都在那里的荧幕时代,我却去书中寻找四爷,从初中就已烂熟于心的“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连”的清朝皇帝的更替,在近些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越来越觉得乾隆是个很复杂的皇帝,他有很多政绩,创造了很多辉煌,可是他自高自大,无视外国文化,满脑天朝意识,隐约之间觉得乾隆才是使中华帝国走向衰败至此的一个重大转折,与主流历史认识相违背,所以从未敢在人前提起,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终于找到了共鸣。乾隆朝,强大外表下一颗自负的心,注定是个不祥的预告。

书中文字都个个朴实,没有很华丽的辞藻,或许这个就是大家风范。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书,你会领悟得到一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他能把最普通的笔画组合成最优美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历经的沧桑,思想的高深以及文笔的老练。习惯了理工科的严密的逻辑思维,也应该适当的陶冶一下、接收一下感性以及唯心的熏陶。既要有条理又要懂得适时的朦胧,既要懂得如何排序,也要知道怎样打乱顺序。

在这个耽美与蕾丝并行的浮躁的时代,在流行郭敬明唯物主义的年代,我们是不是也该找找那片因文字狱而形成的“宁古塔”,那里虽是流放地,却也是一代文豪思想的碰撞地,保留自己心中的宁古塔就是给自己留下清净之地。

开学以来,也曾为各种事情所困扰,学习、感情、工作,每天都会忙得不可开交,但也很充实。也有想不开的时候,感谢那段时间听我诉苦的朋友,现在终于释怀了,一切都将恢复正常。想那些被我伤到或是伤到我的人说声谢谢,每经历一个坎,心智就会多一份成熟。凡是不能被表面迷惑,看到表面里面的东西才是修心的境界。

推荐大家平心静气的看看这本书——余秋雨《山居笔记》,你也将有很多的感悟。

修身不仅仅要有霸气的外表,最重要的是“内秀”,所谓内外兼修也是这个道理。

以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山居笔记读后感模板篇三

《山居笔记》是《文化苦旅》的姐妹篇,匆匆读完,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丰富的体验。看秋雨先生的书,仿佛一手拿着历史课本;一手拿着旅游杂志。在欣赏山河秀丽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苍茫。

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节的相互觊觎和生死与共;

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

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

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

……

许许多多的问题就留给每个读者去体验,我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

《千年庭院》帮助你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回那座隐秘的书院——岳麓书院,立足现今,回顾历史。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体验古人的文化精髓,探寻文化的根源。

还有《一个王朝的背影》、《抱愧山西》、《脆弱的都城》、《十万进士》、《遥远的绝响》以及《历史的暗角》,每一篇都让你受益匪浅。

读完《山居笔记》,像是经历了一次时间和空间的旅程,然后回到喧嚣的年代,浮躁的都市,打一个文化的饱嗝。

或许只是吃到知识的表层,可心里已经无比的踏实。

山居笔记读后感模板篇四

在看《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开头时,我显的比较迷惑:余大文豪一篇文章的开头居然是买瓜!有不解的,这和《流放者的土地》有什么关系?然而,眼睛再向下看下去时,所有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刚读到“宁古塔”三个字的时候,说真的,我还在想那塔高不高。看下去才知道这是多么荒唐的想法啊。“宁古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按照满族人的音韵来反应的,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说这里是全国上下最不吉利的符咒是大有原因的,到了这,所有东西在一夜之间终结。什么财富啊,功名啊,荣誉啊,学识啊,甚至牵连到一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因此而坠入漆黑的,永无尽头的深渊里,因此这“宁古塔”被称为所有官员富翁的噩梦并不是毫无原因的。

好吧,所有人流放到这就算了,但这儿杀人的花样还更多,这可不得了!文中提到了嘉庆皇帝在杀戮一个像他动刀的厨师时的情况,因为文中没有描写,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剐了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头一天先剐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开刀,一共剐了3天)虽然没有像余大文豪那样好几天吃不下饭,但我当晚是把吃的东西差点都吐了出来!总的来说,“宁古塔”真的是驱逐了人道,公德,信义,宽容和和平。

《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写过这样一件事,大致如下:一场考试后,没考上的秀才们纷纷抱怨,也没什么根据,就胡编乱造,说考官和考试的安徽青年方章铖“联宗”(远亲)。刚好这些道听途说被一个官员听到了给皇帝齐奏了上去,这回好玩了,全部考官和相关学生都照顾到了:该处死的处死,做奴隶的做奴隶,连其它亲戚都不放过,可见中国古代判决处罚之重了。

可也许就是这些文人用自己的文化血液浇灌了这片土地,才使得这片“地狱般”的土地生长出甘甜的北方瓜!也许这也就是文人们精神上的归宿,只有抛掉一切身外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蜕变,更上一层楼!

文章最后提到的几句话让我有点不明白:

1、文明可能产生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不肯定迫害。

第一句话在思索一晚上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至于第二句,抱歉一个七年级初中生的思想能力实在有限……请各位帮我解答一下吧!

山居笔记读后感模板篇五

最近,由于连日的下午,我只好在家里度过,而在家里由于无聊,我把以前看了一办的《山居笔记》看完了。

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认为感觉有些奇怪。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

应该说《山居笔记》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华丽的词语,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抛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还是看看作者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吧,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

看着《山居笔记》,我发现自己一直都在寻找着这份宁静,这一种不因外界的打扰的心境。

山居笔记读后感模板篇六

今天,看了《山居笔记》和《山居笔记(新版)》,其实,除了里面的序,两本书大致是一样的`!原版的序很长很长……但用余秋雨的话来说:“权当我给你们送一束花草,还带着点儿根茎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简略了……不过两本书看了候,都有许多感触:感于余先生对历史文化的独到见解;感于余先生对现代文化的责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发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还有感于《山居笔记》到底有多少是正版的,应该说,余秋雨的书……)

一座繁华的城都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不仅会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而且对普通老百姓也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庞贝古城突然湮没;更古老、更辉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吴哥窟的殒落也是一个千年之谜?……?时间过滤了一切,我们无法再找回答案。

?黑龙江省宁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墙墙根让人无法想象在遥远的古代在这里屹立过一座什么样的都城。现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经的它可是渤海国百城之首,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东北亚地区的重要贸易枢纽!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宝琉璃井”,它回忆着几千年来周围发生的一切,波光一闪,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终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还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桥桥墩的遗址。

如此繁华的城市、如此繁荣的一派景象,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彻底?!

华夏大地在数千年间出现过多少星罗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长久生命的又有几座。比之于山川湖泊、广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国,一个以农兴国的文明古国,农民显然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农民眼中,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拥有的财富的人则是大抵不义之人,又因为统治者的长期欺压,农民起义军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产的财富抢回来。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里乡人的“客居”感和辽阔的农村对它的心理对抗,便显得更没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綺者,不是养蚕人!?

城市汇聚了一切,经济、政治、军事、文明、物资,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种无形情绪的集中,一种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与繁华激起了他人对它的占有欲。

历史,曾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做过一个城市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来一片荒凉。

随着时间的改变一切都在改变?……?如今的华夏大地上呈现出另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数不尽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网络构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浮华的背后,却同样牵系着无数的情仇困苦。我热爱城市,当然也包含着对它的邪恶的承认。城市的邪恶是一种经过集中、加温、发酵,然后又进行了一番装扮的,它终究控制了全局、笼罩街市,街市间顽强地铺展着最寻常的生活。商场的黑暗、阶级斗争的激烈、街头的骗子、犯罪团伙的横行,我们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时候真想离开城市,回到大自然。抛开这早已看倦的城市,会觉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脱。热爱自然,却不能长久隐居山林。作为一个现代人,渴望生命散发出的蓬勃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