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的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7-11 15:34:30 作者:曹czj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草的读后感(十篇)篇一

鲁迅的《野草》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没有之一!不论未来我看过什么书,都无法替代《野草》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为什么呢?我们当下看的文学著作主要都分为几类,要么就是总结好的经验,供大家参考;要么就是揭露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坑,让大家尽可能避免踩雷;要么就是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仅仅把事情的本身记录下来,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但是,《野草》不一样,我们可以看作是把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写下来,但它并不是单纯的记载,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解剖。

谁也不敢说自己能把《野草》看懂,所以我也只能借鉴前辈们写的文章,给自己一点启发。钱理群教授推荐了一本书,就是汪卫东的《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汪卫东是钱理群的学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经历。他把书写出来以后,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去认同。但是,事与愿违,他的这本书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多人关注。汪卫东内心很纠结,问钱理群,到底我讲鲁迅对不对?钱理群回答他:当然要讲,不但要讲鲁迅,而且在以后还要接着讲,更要接着做。那么为什么大家对我的书不怎么认同呢?钱理群教授语重心长的回答:小汪啊,最近十年的人文思想,你有没有跟老一辈们一起反思呢?如果没有,或者反思不够深刻,那你的书不受待见很正常的啊!

在此,我要给你打一个预防针:研究鲁迅的《野草》并没有太多的正能量,也许会让你的内心非常地绝望。就连专门研究野草的作者,都会产生绝望的心境,我们作为普通人,深陷绝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绝望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我们的自我反省够不够深刻?要是我们能够借《野草》在反思自己,突破自我,那这种绝望能够带来自我成长,也是值得的。

关于“绝望”这件事,在鲁迅的生命中经历过两次。第一次就是在日本学医的时候,看到同胞们的身体健壮得很,但从骨子里却是愚昧无知,深受封建制度的摧残。人们受到摧残,本来应该时候很痛苦的才对啊?但是,他们却是享受其中,享受这个做奴才、被奴役的过程;而更多的“看客”更是无动于衷,他们并不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想着“哈哈有戏看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狂人日记》,揭露这种“人吃人”的制度;写出了《呐喊》这部作品,希望能唤醒人们的良知。当然,这次他成功了,因为有了更多人加入了国内的“文艺复兴”阵营,在此期间也成立了《新青年》。

过了几年,他们《新青年》团队的成员因为意见不合分化了,鲁迅开始了第二次绝望。在《新青年》这个社群解散时,鲁迅说“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绝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在这个场景下,鲁迅就写出了《彷徨》,里边最经典的莫过于《在酒楼上》和《弟兄》了:其中《在酒楼上》描绘出当年积极的战友现在却变得沉沦了,而《弟兄》就写着两兄弟看起来很和睦,一个是真诚的,另一个却在背后捅对方一刀,而且对方还蒙在鼓里。

从1924年开始,鲁迅就一边作自我反省,一边写下《野草》的23篇散文诗,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影的告别》、《希望》、《风筝》、《好的故事》等等,每一篇文章都是把外在的问题,转化成为自我生命的问题。整部《野草》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生命追问的过程:希望与绝望的纠缠,生与死的抉择,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徘徊。在《墓碣文》里边写道: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痛苦的时候,看不到本质;当习惯于痛苦的时候,自我反省的时机已经过去了。所以,想要深刻的自我反省,是多么的难啊!不过,鲁迅还是以这个为目标要求自己。

在这几年中,鲁迅是对什么反抗呢?就是对自我内心的反抗,他反抗的并不是外界种种现象,更多的是反抗自己内心的态度。我们看《颓败线的颤动》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老妇人,在年轻的时候出卖自己身体把自己的女儿养活,到老了的时候,后代不但没有报恩,反而是一脸的嫌弃。我们一般的读者去看本文,无不吐槽这后代是白眼狼;而在鲁迅的思想里边认为,是的,对方是白眼狼是有问题,但是我也有问题啊,为什么要帮助他们呢,如果明知道帮助的是白眼狼,我还会义不容辞帮助吗?这种视界,脱离于本能的思考,把外在的问题和自己内在的想法合并起来思考,而是一种深刻的思想高度。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提辞》的第一句话,我更是对此朗朗上口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两个字“无语”呗!但是,无语并不代表啥也不说,我也同样有我的方式去表达啊!因此,在《野草》里边,我们会看到很多冷门的词语,一般很少作家会写出的这些词汇,比如“彷徨于无地”,“大欢喜”,“死火”,“我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等,还有《秋夜》经常被调侃的一句话:“一株是枣树,还有另外一株也是枣树”。

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很多的文字都不按套路出牌,为什么呢?其实,他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语法对不对,而是先在脑海里勾画出一个画像,但这个画像暂时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那就自创出一个贴切的词语来。至于什么意思,只有鲁迅自己本人才知道。

钱理群教授告诉我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两次的绝望。第一次就是在wg后期,能经历过这一波洗牌的人,就已经有了第一次的重生。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现在互联网经济,我们又陷入第二次的绝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创业者越来越多,当然内心特别的浮躁,总是想着“钱啊钱啊……”什么自我反省?有钱就可以自我反省,没钱啥也免谈!甚至说,现在“活着就是一切”,还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的自我反省呢?为了“钱啊钱啊”的人,根本都静不下心去反省自我。如果对社会稍稍有点不满意,也只能是吐槽一下,或者找比自己弱的人欺负,总算找到心理平衡了。

有没有感觉到很熟悉?是的,这就是阿q精神!如果找不到人来发泄怎么办?还有另一种办法,就是娱乐!比如今天心情不好了,只要追一部剧,看看《快乐大本营》,或者《奔跑吧兄弟》,要么就关心一下某个明星出轨,在敲敲键盘给某个明星呐喊一下,或者吐槽一下,做一个优秀的水军,刷一下存在感,原来自我满足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说鲁迅是伟大的?因为,鲁迅的文字中,尤其是《野草》系列,不但有批判别人,而更多的是批判自己,通过这23篇散文诗,作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现在互联网上很多的爆款文章,但真正有营养的真心不多,大部分都是在吸引眼球的,只为博取阅读量、点击量,先不说读者能够有什么收获,作者写这文章,又能有什么收获呢?也许,爆款以后,收获到的只有鲁迅自创的一个词“虚空”。不过,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人,像《野草》这样的作品,真的是空前绝后了。

野草的读后感(十篇)篇二

都说他是中国魂,是战士。

但在我心里他就像是一位父亲。一位教我怎样从绝望中站起来的父亲。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他了。最初的阅读是打发时间,后来才慢慢爱上鲁迅先生那质朴而有力的文字。以前看的都是他的小说,杂文,看他带领青年“革命,斗争”。但这一次,我似乎看到了我不曾发现的一面。

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坚强,多么伟大,在他心灵的某一处一定是脆弱的,哪怕只是一小块。

“希望,希望,用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来袭。虽然盾后面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这一句出自《希望》一问中的。表面上作者上一在写希望,写得气势磅礴,说是“希望的盾”,可我却未曾感觉到一丝丝希望的气息,能感知的只有那灵魂里深深的绝望,带着希望的绝望。青春耗尽,革命未成。在非人间里,人们还在黑中挣扎,呐喊。就算他竭尽全力也显得多余。“我愿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是啊!鲁迅先生曾在《影的告别》里这样说。他愿意没有人同他一起,他愿意一个人承担所有的“黑与恶”,他愿意自己被黑暗沉没而换取他人的光明,他总是默默得无私着,把他的力量与勇气灌输给每一个有灵魂的人。他是中国大地的父亲,我们都是他的孩子,他用他的怀抱紧紧将光明围住留给孩子。他爱他的孩子。“水中的青春的底子,一切事情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局”青春在水里,一碰就破,稍纵即逝。鲁迅先生的那篇青春看不见结局,他的青春等不到花开的一刻,他的青春来不及见证光明洒满中国大地的那一天,他的青春需要他身后的青年战士来延续。只有如此,青春,才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

看过《野草》后,最喜欢是那篇极具讽刺性的《死后》,他写的是自己“死”后,社会各界人士做出的反应“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者要使他们快意,或者要使他们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很现实,人在生前会有很多朋友,会树敌,更多的则是陌生人。死后,亲朋好友为之痛惜,敌人为之兴奋不已。陌生人不会有什么反映,至多成为饭后谈资。没错,应该是这样子了。

鲁迅先生是一个雕刻家,他用文字刻出一副名叫“现实”的浮雕,这浮雕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里。

跟鲁迅先生相比,我很想弄清楚有些人是否反对过当局,是积极地,还是消极地,是一开始的背叛,还是最终的变节,是真正反对还是装装样子。那黑暗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所有的无限。可是只有鲁迅先生如钢般地挺在中华大地上,试图撑破这片积压了许久,愈渐浓密的黑暗,让光明托起我们去触摸太阳。

人生要轰轰烈烈,要冒险,要有胆量,直面死的威胁。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冒则后危险,带着胆量,轰轰烈烈地与死亡决斗。他始终在痛着,提醒自己还活在非人间,他的肩上担负着的是未来。

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然如此,我们也只有背水一战,路再艰难,总会有尽头。前进吧!为了未来。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

野草的读后感(十篇)篇三

世界上什么东西力气最大?是植物的种子,鲁迅先生的《野草》读后感。这星期,我学习了夏衍一篇很著名的散文--《野草》。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以及对民众力量的信赖。学习完了课文,我感受到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然向上的顽强精神。

暑假的时候,火辣的太阳在天空中照耀着大地,风儿也好像在跟我们玩捉迷藏似的,躲得无影无踪。想学自行车的我马上从家里推出自行车学起来。

我先用手把车头抓得紧紧的,再用一只脚跨过车身,踏上踏板上,还未坐稳,忽然车身向左一晃,车子和我一起倒在了地上,同时我发现我的腿也很疼,把裤子卷起来一看,发现腿上长了一块"大青苔"。我坐在旁边的石阶上想:人家骑自行车就可以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还能做急转弯呢,我呢,连骑都不会,真丢脸!忽然,我的耳边响起老师的话:面对困难不要悲伤,千万不能半途而废。我立刻走到车子旁边,充满信心地骑上了车,小心翼翼的踩了半个圈,我高兴极了,谁知,车头又开始左摇右摆了,不幸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我的脚卡在了自行车轮子上,幸好我眼疾手快,用双手撑在地上。我还是不服气,从地上爬起来,又继续骑。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下午,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还学会了急转弯呢!

正如野草一样,以不畏艰险,无比坚韧的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因为我明白了面对困难要有奋然向上的精神!

野草的读后感(十篇)篇四

《野草》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战。学这篇文章后,我也受到强大的鼓舞。

一棵任人残踏的小草,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表现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

温室里的花朵似乎比野草更加美丽,但野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却更为人赞赏。

野草和盆花,有着不同的精神。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也一样。

野草代表着强盛的生命力,我赞美它。

野草的读后感(十篇)篇五

今天,我看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集《野草》。

我一看这本书就入迷了,爱不释手,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其中有一篇我印象最深的雪,这篇文章与众不同,写得十分优美,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强烈。

《雪》这篇文章我觉得很有特色,与我们写的有很大不同。我们写雪的着重点一般都是写它的形状,颜色飘落的样子等,而鲁迅写的这篇雪的着重点却是孩子分了如何塑罗汉。依我个人认为这是学这篇文章的闪光之处。“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嬉笑,但他终于独立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色了。”这一段话里蕴藏着一个道理;看似强大的物体却经不住一点点小小的考验,就已经完全变了样,认输了,低头了。在我们身边也存生着这样的事情,我们要去克服它,消灭它,不使他成为他生活中的累赘。

《雪》这篇文章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将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让人读了以后,眼前仿佛就出现了这个情景,如:“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这一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蜜蜂飞来飞去写作了忙碌,蜜蜂一边飞一边发出嗡嗡的声音,这是很正常的事,而作者却把它们写成是吵闹,这更加突出作者之文采,只要你一闭眼,眼前就会出现书中所写的这一幕。

《雪》在我脑海里是很美的,但在作者笔下的《雪》中觉得更加美丽,我想鲁迅能写出这样美的雪景,他肯定是注入了自己不少的感情在里面,不然是不可能将《雪》写得如此美丽,我从中发现写作文最重要的是要用真情实感去写。

我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

野草的读后感(十篇)篇六

《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本文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夏衍这篇杂文,写于抗战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坚定抗战胜利信心, 用的是象征手法。 用野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不自夏衍始,白居易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鲁迅有《野草·题辞》的名篇。夏 衍的新贡献,是在于将野草这一象征形象,表现得更加完整,赋予它的象征意 义更加广泛,刻画出了新的艺术意境。 首先,作者用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野草不为人所注意,而实际上是巨大无 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机械力都不能将其完整地分开的致密而坚固的头盖 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种子;一方面是横压其上、密布其旁的巨石,一方面 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争斗的结果却是种子和野草的胜利,骨骼被切分,巨 石被掀翻。对于骨骼与巨石这些庞然大物,野草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这是 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第一点。其次,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 在于它的“韧性”。它是一种不断生长着、扩大着的生命力,它不求速胜,而 能“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终止,这样,它就使一切强大之敌显得脆弱 而渺小了。再次,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

生长的条件无 论怎样恶劣,它也不会悲观和叹气;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斗争性,它为经受磨 练而更加意气风发;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野草的力量是一种强大的、韧 性的、乐观的、有前途的力量。这人格化了的野草,绝妙地、完整地、贴切地 象征了正在坚持“长期抗战”的我们的伟大中华民族,和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光 明前途。在借用野草歌颂民族精神的同时,杂文又借那种见不得风雨、需要特 殊抚植、苟安于玻璃棚中的“盆花”,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依 赖性、软弱性、妥协性,也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 为与朴素的野草形象相吻合,杂文取朴素的文风,不事雕刻,力避华美。 开头貌似闲谈,意在反衬,自然地引起下文,最后以“哄笑”盆花嘎然结束, 起的自然,收的利落。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强。作者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但影射和隐喻的却是社会生活现象。作者与当时许多革命文艺家一样,他作的不是风花雪月式的“闲文”,而是革命文学。他如此强调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之力说成“世界无比”,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中的哲理性,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详细观察,通过对新奇、具体而又相当典型的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示出来的。比如,种子的生长之力能够分开机械力难以分开的头盖骨这个例子,就是一般人不易具备的知识,因而显得新颖奇特,也很典型。同时,为了避免以偏概全,作者紧接着又列举了一系列尽人皆知的普通事例来进一步说明之。而用普通事例来说明问题又容易失于平庸和索然寡味,于是作者便对这些普通事例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提炼出微言大义的哲理来。

“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望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作者从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中发现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就提炼升华出一种哲理性很强的思想。 这篇散文的立意,是通过层层点染,逐步深化的,到了最后,画龙点睛,妙语惊人。 作者目的在于启迪人们的思考,因而没有在抒情方面下功夫,主要是借助于形象展示一种哲理。采取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开始,提出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接着破题而入,用特殊和一般的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世上小草和种子的力量最大。最后,指出小草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它以生命作为力量的源泉,它坚忍不拔,能屈能伸,“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是把一切困难、挫折都视为对自己的锻炼,决不悲观叹气。如果我们通过“长期抗战”等字样,把野草的生命之力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看出,作者何以要呼唤野草和生命之力了。

由于散文的立意是逐步点染加深的,读起来很有层次,既不平直浅露,和盘托出,使作者的主旨成为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又没有把作者的思想倾向完全隐藏起来,读起来朦胧隐晦,艰深难测,不可捕捉。

野草的读后感(十篇)篇七

读鲁迅的文章,总会有一股细细的忧伤在心头蔓延,为自己懂得太少而悲伤。读鲁迅,其实是读人生。

今天,一整天都在啃鲁迅的散文集《野草》,越往里看,我就越有走进洪荒的错觉。离当今纷扰的社会到底有多远,这已不是万里之遥的分隔,而是彻底的转身之向了。

一直没有人,甚至没有鸟兽的痕迹,有的,一切都是比这些还黑暗的一面。梦境里,也唯有在梦境里才能享受片刻的安宁。这里没有路的,能否向前进,能否到达安宁的世界,这都是个未知数。

野草越发茂密,路就越发难找了,地老天荒,天荒地老,这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隐秘的世界。我在草丛中徘徊又彷徨。空气越发的清爽,隐约有山野的气息?我兴奋地穿越在草丛中,没有人知道,这个草丛,这一个隐秘的世界,其实也可以让人快乐的,尽管只有片刻,却令人刻骨铭心。

人生似乎是个始终都无法打破的迷,它的神秘,它的苦,它的乐,我始终都无法揭开。于是,当我还来不及享受片刻安宁的时候,自己又被卷进了另一种漩涡,挣扎,挣扎,拼命地挣扎!眼前,是陡峭的高山;身后,是草丛辱骂的私语。往前,往后?我不知所错。别人的评论清晰地跑进耳中,讽刺的,毒骂的。唯独没有鼓励的。饶了我把?我不想走了,只想在这里寻求片刻的安宁!

野草的读后感(十篇)篇八

初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我感到十分吃力。而待我读上几遍时,终于读出了点味道,就被那短短的二十来篇的散文深深感动了--我在其中读到了一位伟大的战士形象。

近代中国史是一部血泪交加的历史,就在那中华民族遭受践踏蹂躏时,先生从一群麻木而可怜的中国人中站了出来,为了拯救在痛苦中呻吟的中国而战斗。先生不愿意用“地大物博,五千年历史”来掩盖中国的憔悴面容。他是中华民族的赤子,不断地揭示了母亲身上的痛苦,以引起治疗者的注意。然而,人们却不理解他,甚至充当迫害者的帮凶,直到今天都还有人说先生太固执了,太尖刻了。《复仇》中的为拯救痛苦中的人类而来到人间,却被愚昧的人类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形象中也许正有鲁迅自己的影子。

尽管先生为拯救中华的斗争一直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但他仍然同那黑暗势力做着长久的韧性战争。在《秋夜》中先生同情小粉红的悲惨命运,但却不满于它对美好的空想,钦佩小青虫追求光明的精神,但否定它的盲目牺牲。先生歌颂后院那棵落尽了叶子的枣树,它始终坚持着韧性战斗,永远地把光面直的枝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向奇怪向高的天空”,直刺得月亮“窘得发白”,夜游的恶鸟“哇”地一声逃走,鲁迅的这种精神更在《这样的战士》更得到了直接的体现,一个战士走向“无物之阵”,不论遇到怎样和善的面孔,什么好听的名称,他都不为所骗,“一律举起投抢”。

在黑暗中,光明的希望是渺茫的,但先生却有着一种荆棘丛中顽强探索的精神和时代先驱的献身精神。《过客》一文中,那位困顿倔强如乞丐的男子,无论前面是山崖,是荆棘,甚至是坟,都无法阻止他前进的步代,他不需要老人的劝告,也不接受小姑娘纯洁的爱,而只听从前面那朦胧的呼唤。这正是先生的自我写照。当许广平等人劝他不要因争斗而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先生写下了沉沉生动的散文诗《腊叶》,向关心自己的人表白了心声。“美丽的病叶与其被夹在书本中慢慢枯黄,倒不如同群叶一起在秋风中飘散。”这又是一种多么高尚的人格情操啊!

鲁迅先生不是神,而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谁不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先生也向往,就连做梦都在想。《好的故事》就是先生的一个梦,梦中是个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然而,在那如“昏沉的夜”一般的现实中,这种像“美的故事”一样的生活是根本不存在的。但这却成了先生永远不倒下去的精神支柱。那种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那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都源于先生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72周年,读先生的《野草》,我深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作为比先生整整晚一个世纪出生的我,永远不会再面临那段祖国受难、人民麻木的历史了,但鲁迅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的精神,依然是我们思想的能源。狭小的胸怀、软弱的意志、萎靡的精神,是无法适应未来的需要,我们的精神不会缺钙才能发育健康,担负起我们的历史责任。

野草的读后感(十篇)篇九

鲁迅先生也许是中国人,特别是还有点儿思想的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人物,只要中国人的劣根性还没有消失,他曾经猛烈抨击就永远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鲁迅先生处在生与死的边缘,如同一个影子,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或者被黑暗吞噬,或者被光明消灭,但是鲁迅就在这样的时候写下了《野草》。

读着《野草》,我忘记了自我,我完全沉醉在先生的笔墨中。先生说:“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于是我便真真的想要仰天大笑,想要放声歌唱。然而“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眼前是淡淡的血痕,先生有着渺茫的悲苦,而我的心却在痛,那是无声的深沉的刺骨的痛,因为这个民族正在滴血,正在受苦,正在堕落,正在等待,正在复苏……我并没有哭,也没有为这个民族默哀,因为叛逆的猛士已经出于人间,天地在他的眼中已经变色。

鲁迅先生不该诞生在那样的年代。在黑草的岁月里,到处都弥漫着血,那是战友的血,无辜者的血,奋起者的血……似乎天地间已交织出了一片淡红的微腥的氤氲,掩去了前途的微微光芒。如果他诞生在其他年代,他或许就是天马行空,落拓不羁的李白;或许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或许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可以成为另一种人,不必在紧锁的眉头中透着无法治愈,无法掩饰的忧愁与悲苦。

然而他还是诞生了,周树人成了独一无二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将满腔热血荐给了轩辕,献给了这方值得眷恋的华夏大地。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一直在儒、释、道三家中徘徊,先生却早已摆脱了这层束缚,只是他对这个拥有劣根性的民族爱得太深,读着太透,连自己也卷入了时代的漩涡,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时代需要鲁迅,于是他举起了手中的笔,将矛头对准了反动政府,快意恩仇,唤醒了国人的理智与勇气。

鲁迅先生还是永远的离去了。棺柩埋入黄土时,沉沉的夜色中有一弯微红的新月,他是看不见了,但他已然给了仁人志士武器与力量,指出了前进的道路。

一个民族即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