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程笔记大全(20篇)

时间:2023-11-09 00:57:12 作者:文锋 马原课程笔记大全(20篇)

范本是我们写作必备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运用优秀的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的总结范本,对于写作一定会有所帮助。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今日我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

读了该书,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我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我的理解和感受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资料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当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我还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模糊,并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本事,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当是为学生供给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当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资料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资料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资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十分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

对照书中的资料结合自我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

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

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上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景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本月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演讲

第一段:引言(150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个场合与大家分享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心得体会。马原课程是我们大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领悟。我认为这门课程对我们的人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希望能用这篇演讲来分享我对马原课程的体会与思考。

第二段:知识的启蒙(25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原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首先得到的是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视角。我们了解到社会历史不仅仅是个体的生活经历,而是整个社会共同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导我们用唯物史观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发展,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社会问题。这种知识启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演变和进步,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段:人生的指引(300字)。

马原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们人生的指引。我们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对人类实践的深入思考。课程中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真正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思想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面对人生挑战和选择的思考框架。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引,总结经验,创新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人际交往的原则(300字)。

在马原课程中,我们也学习到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导我们团结协作、互助合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我们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要坚守共产主义精神,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以平等和谦和为基础,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以及社会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我们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第五段:对未来的启示(200字)。

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我们受益匪浅。这门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我们人生思考的指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完善自我,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牢记马原课程的启示,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不断锻炼自我,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时代新青年。

总结(100字)。

马原课程是我们大学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更是为了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否则,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正发生着新的变化。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对如何做新时期的教师进行了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作以随笔。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马原课程读书报告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能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演讲

第一段:引言(约15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是我大学学习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心智层面也有了许多的收获。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学习马原课程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马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约250字)。

马原课程作为一门哲学课程,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通过讲解和讨论,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应用。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讲授与互动结合的方式,教师讲解基本原理后,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第三段:马原课程带给我的启迪和触动(约300字)。

马原课程让我对于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学习唯物辩证法时,我意识到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不能简单地对待各种现象和问题。只有抓住矛盾的本质,通过分析和综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和途径。这种方式的运用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马原课程还加强了我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分析社会问题时,我会更加注重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避免片面和局部的认识。

第四段:马原课程对于培养思想道德素养的意义(约300字)。

马原课程在培养思想道德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激发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马原课程也加强了我们对于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的思考和遵循。马克思主义给予了我们思想的武器,让我们能够明辨是非、坚守理想信念。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和道德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五段:马原课程在职业道路上的应用(约200字)。

马原课程不仅在学术方面对我的影响深远,而且在职业道路上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注重综合思考和抓住核心问题。这种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重要。此外,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我也养成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勤奋的习惯,这对于我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也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约150字)。

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在思想道德和职业发展上也受益匪浅。马原课程不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实践的指导。我相信,这门课程将会在我未来的人生和事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我仔细拜读了《走进新课程》一书,打开书本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本书带来了清新的扑面之风,令人振奋,领我进入了新课程教育的新领域。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做为一线教师,我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及学校教科研部门组织的网络的培训,现结合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实践,及阅读《走进新课程》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使我认识到:新课程加强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经验;体现和各个学科的整合,倡导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一系列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走进新课程》改变了我以前落后的美术教学方法,指导我合理的开展美术教学,使我了解到每一个学段学生的具体特点,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能够灵活的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多让学生体验美术教学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敢说,敢想,敢画,敢为的这种探索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我们知道知识都是相通的,新课程的教学理论讲究各学科的知识要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的教师,做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努力适应这一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博学悦教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经常学习新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用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趋于完善。

总之新课程需要我们边摸索边学习,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都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会结合新课程的学习,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尺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流,张扬学生的个性,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探索,尽量让学生表达,尽情的让学生想象,尽可能的让学生敢于进行绘画表现,以美术教学独特的魅力,让学生享受到绘画带来的快乐。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经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主角,否则,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主角正发生着新的变化。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对如何做新时期的教师进行了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作以随笔。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教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此刻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应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我的教学实践:今日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教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构成自我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我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齐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仅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的训练,那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但很多学生因现在课业负担重,没时间去写;还有些学生自觉性差,电视、网络成了他们的最爱,做读书笔记是为了应付老师,流于形式。长此,他们会对做读书笔记产生抵触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易接受的记录方式,如:制作阅读卡代替读书笔记,用阅读卡来收集、积累资料,内容能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制作时散装活页,便于排列,便于增补,便于查阅,使用方便,效果颇佳。我是这样做的:

一、设计阅读卡,反馈阅读情况。

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曾说过:“只要你积累了两万张卡片,你就会成为这门学科的专家。”我把这句话送给学生,激发他们制作阅读卡的兴趣。阅读卡的设计应该做到不同文章不同形式,不同学生不同要求。例如: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想把它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就可以记在自己设计的“提要卡”上;学生在阅读精美的文章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优美的词句摘抄在“语汇卡”上,平时读读背背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写作中去,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还有些文章自己读后感触很深,想把自己的收获体会写下来,就记录在“心语卡”上……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应该灵活地运用,让学生知道阅读卡应该记录哪些内容,形式要多样,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以上是几种常见记录阅读卡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有时会被局限在表格里,长此会缺少新鲜感,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别出心裁的阅读卡,收效会更大!

二、创新阅读卡,享受读书乐趣。

1.图画掌中书。中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阅读卡上,图画再配上文字说明,就象一本小人书在手,学生自编自画,有当作家的自豪感,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如:我班一个同学在看了《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四个调皮蛋》后就爱不释手了,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它。就把《四个调皮蛋》中生动的人物给画出来了:调皮的马小跳、机灵的毛超、大嘴巴张达、大肚子唐飞,他们四个“调皮蛋”既惹事生非又聪明活泼,各怀“绝技”,思维敏捷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旁边、下边还加上很多文字描写。这一“小读本”在同学中一亮相,同学们就纷纷抢着欣赏。孩子们从这本生动的掌中书中体会到儿童是最天真无瑕的,也是善良、友好的,要向他们一样和坏人坏事作斗争,把聪明才智用到学习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些同学根据一些文章做成了生动、幽默的卡通阅读卡,里面的人物、动物等活泼的形象更是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

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图文结合,也是创造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外阅读质的飞跃。

2.名著浓缩本。

名著篇幅一般比较长,为了能使学生读后加深印象,我提倡学生自制名著浓缩本,把读名著后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刚开始让学生去抓住书籍的精髓是有难度的,这时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我就抓住这一特点,以身作则,先自制了一本《红与黑》的浓缩本,有意让学生去发现,原来老师会这样来读名著,制成的小本子多么简练、通俗,他们也会试着模仿着去做。等他们做好以后,我们师生就互相传阅自己的“著作”,这样的“名著浓缩本”,连阅读能力差的同学也能理解、接受,达到共同从中汲取营养的目的。

老师经常会把认为对学生有益处的书籍推荐给学生看,有些学生可能会去阅读,而有些孩子根本不会付之行动。我就想出制作“好书推荐卡”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好书用生动的语言向其他同学推荐,比一比谁能把自己的书给推销出去,让其他同学也来阅读。这一活动极具挑战性,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觉去查阅好书认真阅读,准备一手材料。记得我班的一位最能欺负同学的小男孩,写了这样一份推荐卡:《爱的教育》这部书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记录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它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出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我想到自己以前经常欺负大家的行为真是不对,但我保证今后会珍惜同学情谊,重塑自我。同学们可以见证我的改变,也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来感受这部精彩的作品吧!言辞恳切,打动了很多同学,在“好书推荐排行榜”上名列榜首。这位同学自此以后,行为果然大有进步,能团结同学不打架了,还爱上了读书,这个一直让我头疼的孩子就这样被一张小小的卡片给征服了。

4.个性张扬秀。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动手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孩子必定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卡片进行设计、制作、装饰、修改,在这样一个反复审美的过程中,孩子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必定得到极大的提高;我经常发动学生利用双休日,自己设计有个性的阅读卡。让他们比一比谁设计的阅读卡新颖别致,谁摘录的内容有意义、有价值。学生们兴趣可浓了,他们有的用上了电脑制作,有的将阅读卡设计成各种形状,如星星状的,帆船形的……还有的给阅读卡起了很有个性的名字,有:“请你欣赏”“浩瀚书海”“采樱拾贝”“茵茵草地”……还有的同学的阅读卡制作得如同一张小报,在布局结构、色泽搭配上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再配上了漂亮的花边,美轮美奂。最后将他们的作品在教室里一一展出,让他们相互欣赏、相互点评,取长补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了很多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的范围更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厚。经过一段时间,我惊喜的发现,同学们课间打闹的少了,以书为友的同学多了,每一位同学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学生在完成课外阅读卡的过程中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了,知道了该读什么样的书、怎样去读书了。排版绘画的能力也都在不断地提高。最令我高兴的是一张张小小的阅读卡成了学生的至爱,还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很多学生会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阅读卡作为礼物送给老师。同学之间在过生日或重要日子里,也会互赠阅读卡,这份礼物虽然不用花钱,却也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财富。

阅读卡就象一个包罗万象的“脑外仓库”,里面装满了好词佳句,心得体会,经常翻看它会使人思路开阔。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上,用阅读卡记录存储知识,可以为我们节约很多宝贵的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学生做阅读卡确实不失为一条宝贵的治学经验。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当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忙学生解惑、答疑,并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当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并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仅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那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理解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经过自我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本事。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构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构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构成教学特色。

大学马原课程评价范文

摘要: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本身具有的通识性,我们可从通识教育角度对其予以审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借鉴通识教育的做法,将“两课”教学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识教育;教学实效性。

自05新方案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概论”)课程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效果欠佳等仍然存在[1]。本文认为,在“马原概论”课程中引入通识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将对推动“马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其课堂教学实效性起到显著作用。

一、“马原概论”课程的通识性。

通识教育(thegeneraleduca)19世纪初源起美国,其前身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theliberaleducation)思想,是指所有大学生都应当接受的非专业教育,目的在于发展其普遍性的理性、心智与人文素养,而非职业技能。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大学教育日趋专业化,专业教育以工具理性来看待和实施教育,通过教育把人培养和训练成“实用型人才”,但缺乏对价值意义世界的关注。仅仅只有专业教育,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带来信仰淡漠、价值虚无、情感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引起教育界对于更完整的教育模式的呼吁。哈佛大学于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以及“全球性公民”。通识教育随之成为全球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从学科属性来看,“马原概论”课程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本身即具有通识性。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诉求,1848年的《_宣言》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资本论》所描述的新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归宿和目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_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六号文件,正式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克服教育日趋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弊端,弥合科学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分离,通过教育培养完全人格的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原概论”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骨干课程,对此责无旁贷。

这种通识性还表现在“马原概论”课程本身的学术性。长期以来,包括“马原概论”在内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把“意识形态性”、“政治性”等同于“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的误区,不注重“以理服人”,不注重把学科前沿理论问题转化成教学内容,导致课程内容陈旧,说教色彩浓厚,缺乏理论说服力。对此,通识教育“以通求识”的教育思路启发我们不可废弃“马原概论”的学理特色。罗索夫斯基曾指出:“核心课程中道德思考的教学并不是教导或传扬某一种道德或哲学,那是不正确的。我们的目的是‘讨论人类经验中重要的而且是会经常出现的价值与选择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回答无法仅诉诸情绪”[2]。“马原概论”课的教学应注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逻辑,要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去学习,沟通与整合人类的文明,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成熟、稳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马原概论”课程的通识性还体现于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西方国家通识教育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美国就非常注重通过通识教育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等通识课程,把美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合作、诚信等道德灌输给下一代,建立以本国为主导的价值观。教育形式灵活,以渗透为主灌输为辅,实效性强。1995年康涅狄格大学罗珀舆论中心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广泛的民意调查,分析了美国四代人的信念和价值观。结果表明,大多数美国人的基本信仰、见解和主导价值观基本相同。在美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被广泛接受,从未因共和和民主两党的_而有所改变[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西方以通识教育来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教学形式和方法,对于包括“马原概论”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高教学实效性,改善教学效果应有裨益。

二、结合通识教育开展“马原概论”课程教学。

“马原概论”通识性的特点启发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优化“马原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于“马原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目前一般确定为“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4]。这作为一个导向性教学目标无可非议,但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显得较为薄弱,宜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予以细化以适应实际教学需要。而基于“马原概论”课程的通识性,又应以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作为课程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抓手。其中主要包括(1)关注学生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价值意义世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参与、主导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建构,促使学生回归精神家园,坚守理想信念。(2)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的健全心智,使学生掌握直面人生、直面社会所必须的个人生活领域知识、技能,发展一整套合理的道德和精神价值观念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文明素质。(3)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其自我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只有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马原概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在教学对象身上生根发芽,成为其人生体验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理论灌输的教条。

3.改进马原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同样对于“马原概论”课程很有启发意义。课程不但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更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心智,深入学生情感和心灵世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更加理性的反思和更加深刻的情感认同上。(1)重视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思维特色,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建立于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法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充分领略哲学的爱智特色。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德国古典哲学家独特的思辨哲学做一些说明。这些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使所教授的观点建立在较高的理论水平之上,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也是很有帮助的。(2)以学生为本位,课堂内外教学互动,将教学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十分关注课程中能够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发生共鸣的话题,引导学生不仅将课程当成一种知识学习,更当成一个分享生活共同成长的过程。如在认识论部分,我们从反映的创造性“引出一个生活中的话题:成长与个人心态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使学生从认识论这样的理论观点能够上升到“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以积极态度面对”的价值观命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观点,更是一种实践智慧,两课教学是一种知识传授,更是一种灵魂塑造。通过教师微博、微信等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师生交流以及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

三、通识教育与“马原概论”教学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暑期中,我认真学习了《走进新课程》一书。这本书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将新课程的理念吹进我的心里。细细阅读《走进新课程》,它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思想使我震撼。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角正在转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听的死气沉沉的模式,取而代之的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对新课程理念击节叫好的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到转变教育观念的迫切。

此刻,学校部分年级的学科已经使用了新课程教材。那么,在拿到新教材的同时,我们必须在心里问自我一声:我准备好了吗我应当怎样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作为教师,尤其是像我有着几十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原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要想改变,确实难上加难;可是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必定会被改革的浪潮所淹没。与其消极等待,不如变“被动为主动”,拿出“壮士断臂”的气概来,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以前,在我的教学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可谓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此刻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理解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忙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新课程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不仅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正如蒋鸣和教授在我校报告中提出教学中的“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这对我今后教学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仅要“”,还要“充电”。

以前,教学中的知识点都会在教科书中反映出来,教师只要把这些知识点讲深、讲透就能够了。此刻,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教科书的难度降低了,但看似要求低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该怎样办如果我们仍旧像以前那样依靠教本、依靠教参,那将寸步难行。所以,我,我们就要不断学习,使自身知识储备能适应这一变化,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道难题。我长期教语文,自然对语文教学比较关注。此刻新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那么语文课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难题。应对这些变化,必须丰富自我的知识储备,拓展自我的学科知识,很多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过去我们上课,更多地依靠“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这让教师在感到没了框框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拓展知识的自我需求。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供给了保证,教材不仅仅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并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过去,一个好的教师与知识面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敬业,爱学生,备课认真,表达有条理,指导考试有办法,就是不错的教师,许多地方对教师的考核和录用标准就是这些。但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必须要有宽阔的知识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要学会整合。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是发展的机遇。

我虽然从教几十年,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可是对于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十分缺乏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像年轻人学习,扬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使自我在“二期课改”的浪潮中自由翱翔。胜利必定属于那些进取准备好的教师,但愿自我是这样的教师。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在阅读《后现代课程观》一书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用书中的观点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如果说一期课改侧重于现代主义思想强调科学有序那么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材建设等逐渐接受一些后现代思想完成现代向后现代的范式转变。

现代思想是科学有序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线性关系。因此一期课改的语文教材有较强的序列如h版教材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序单元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单元教学要贯彻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检测也是以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的。因为现代课程的规范和稳定导致课程逐渐走向僵化所以为了走出困境新的课程理念对于有序的知识不再做过分的强调二期课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期望打破有序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新的课程标准出现了淡化语言知识的倾向不是强调序列而是将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新教材开始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写。尽管对新教材的评价不一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试图突破科学体系进行构建的设计思路而这一设计的正误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不过后现代思想对课程的分析评价没有正误只有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言语经验和语文素质的真正提高。

作为现代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素质特别注重学生语言积累而后现代思想强调自组织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是在语文课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学得”更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言情景中与环境交互作用内化言语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争论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一直比较激烈新课程改革的开始阶段我们将现代科学的课程理念如婴儿一样与脏水一同泼出结果出现了一种混乱的局面。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专家、教师进行了冷静思考出现了回归的倾向目前语文教学正处于一种矛盾和彷徨阶段。如果按照后现代的思想分析这种不平衡或者说干扰、困惑、混沌的局面往往能够完成转变促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平衡。

如果用4r的课程标准——丰富性、关联性、回归性、严密性来分析当前语文新教材我们可以对语文新教材作以简单的评析。

1、从丰富性的角度分析语文应该有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和最终词汇应该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作品和文本的丰富性但新教材包括高考考试说明都没有在这方面做得令人满意。为了促成课程的转变课程应该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而在语文教材和教学中这些概念教师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当前松江区的教学研究比较强调有效性因此让一些教师和领导接受“无效性”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过于强调有效才导致教学的“无效”。

2、从回归性分析语文教材的片段、单元和序列是一种任意的组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它视为孤立的单元而应是反思的机会。对话是反思和回归的必要条件。目前构建对话对话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观念已经在教师中逐渐达成共识但真正转变成课堂教学行为还需要过程。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可以反思通过反思可以找到终点但总有找不到起点的感觉这也为注重教学实际的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

3、从关联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当前的课程有优势有不足。按照怀海特的观点我们“不必教太多的学科”而是要“完全地教”所教的一切以便让主要的观点“形成尽可能多的组合”。因此新教材的主题单元强调了这种关联形成了种种组合。但单元主题之间的关联不够因此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使用新教材要能够自编校本教材甚至生本教材特别要找出课程之间的关联在自主关联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后现代课程的关联是内在的是学生的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或教材编写者主动呈现的。这样我们就不会对当前新教材的编写体系再说什么了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有关联性的课程。除了教育关联还有文化关联。因此我们的观点要统一到更广阔的文化、生态、宇宙模体之中。于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由我们自身到自然、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和对话形成自己的文化感。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们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上周末,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体会很多。此刻,我仅就“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话题来谈谈自我的感受。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它不仅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并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异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资料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样能够想象和指望他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呢?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本事?所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靠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理解和发现两种。它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理解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为主要目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进取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本事、实践本事。

然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今天我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

读了该书,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模糊,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

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

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

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上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马原课程,是大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方法论。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眼界,更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重要性。以下将从课程内容、学习方法、思想收获、未来发展以及意义启示等五个方面展开对马原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内容方面,通过学习马原课程,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等等。这些原理不仅是理论上的东西,更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例如,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其次,在学习方法方面,马原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学习马原并不仅仅是死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在课程中,老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研究等形式,让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当代社会现象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马原课程对我思想的影响是深远而至关重要的。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许多问题都需要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和演变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理解,也提醒着我关注社会问题的本质与根源,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问题。

然后,马原课程对我未来发展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未来需要去承担社会责任,投身于社会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马原课程为我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帮助我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和方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都会为我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架构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我在实践中更加笃定和自信。

最后,马原课程给我带来的启示是要不断追求真理、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追求真理的产物,它鼓励人们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改变和创新。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真理是永恒的,但我们的认识是相对的,需要不断丰富和修正。只有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升华我们的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而言之,马原课程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我提高了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思想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意义,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通过不断追求真理和改造世界的启示,我看到了未来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动力。马原课程是我大学时期最为珍贵和宝贵的经历之一,也是我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将对我终身受益。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入马原课程的重要性和背景(200字)。

马原课程是中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我所在的大学也开设了马原课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感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享我对马原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其他学生产生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马原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200字)。

在马原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等。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加深了我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同时,马原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研究、社区服务等,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和应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三段:马原课程对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200字)。

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我对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追求社会的公正与进步。这使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体的利益追求,更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福祉。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马原课程还启发了我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份,愿意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马原课程带给我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200字)。

在马原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我们学会了审视社会现象和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进行剖析和批判。这使我不再盲从和看问题的表面,而是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实质。马原课程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意识和观点阐述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五段:总结马原课程的收获和对未来的展望(200字)。

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我希望能够以马原课程的精神为指引,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不断努力奋斗。同时,我也呼吁其他学生能够重视马原课程的学习,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扎实的基础。

大学马原课程评价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马原》的教学肩负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当前社会上诸如拜金主义之类的各种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人甚至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马原》这门课的开设对大学生今后以后的发展没有太大用处。因此可以说,在《马原》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课堂不信任现象。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不信任现象调查与分析。

2015年5月,笔者对宁波大学14级本科部分已经开设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课程的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范围4个专业,共发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100%。问卷共设计10个问题,从对《马原》课程的理解、学习的动力、对树立人生观等的影响、课程的考核方式等10个方面来了解学生对《马原》课程的态度。从对课程的理解上看,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太了解,的学生对该理论熟悉,10%的学生对该理论了解比较多。从学习的动力上看,71%的学生认为《马原》是必修课、为了得到学分,5%的学生认为是个人的兴趣爱好,24%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有帮助。从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上,30%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5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0%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从课堂教学上看,65%的学生赞成在实践中学习,30%的学生赞成课堂学习,5%的学生选择其他。在希望改进《马原》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问题上,同学认为要改善讲授方法,20%的学生认为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学生希望提高教师素质,55%的学生认为讲授方法、实践环节和教师素质都需要强化。从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看,的学生赞成写课程论文,51%的学生赞成开卷考试,2%的学生赞成闭卷考试,的学生赞成写论文与考试相结合。

课程教学中的信任感,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方面形成彼此信任的教育境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信体现在主客体之间的信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信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学中的不信任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普遍认为《马原》课比较枯燥、抽象,语言晦涩难懂,教材内容僵化教条,定义、名词难以理解,比如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等。因此,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的学习目标和价值很模糊,不清楚学习的重点。

第二,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现在社会已经不同与马克思_的年代,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变化使得学生觉得《原理》课程已经不合适当代的政治经济生活,而且课程太抽象,觉得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似乎沾不上边,学习的目标也是为了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所以只重视一些技能性、实用性强的课程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学生往往忽视对这门课的学习,甚至一些学生认为这门课没有意义,浪费时间,上课时经常旷课,课上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的现象很常见。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普遍采用的是讲授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记忆为主,很少能充分理解内涵。由于理解存在着困难,学生的听课效果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之讲授的内容脱离学生的需要,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增强信任感的必要性。

调研发现,增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信任,才能提高《马原》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马原》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坚持信任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马原》同《_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下简称《毛中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近现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有明显的不同。从课程内容上看,《毛中特》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几十年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近现代史》是沿着历史的脉络编著,学生从小开始接触学习,因而容易被接受;《思修》体现的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相较之下,《马原》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阐述的是物质世界发展规律、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马原》理论性较强,学生需要较多的时间理解和领会。从课本语句理解上看,《马原》理论语言较多,内容抽象,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构成的逻辑理论体系,抽象性在四门课中最高。《马原》课程的特殊性、教与学的复杂性等,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其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缓和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信任机制。信任是相互的,从教育者角度看,教师的素质在信任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些教师自身理论功底不深,在课程教授上只是照本宣科,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些教师脱离实际生活,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如同嚼蜡,不注重将时政和现实社会中的实践与所学理论相结合。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学生普遍不接受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过程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不信任的态度。

第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信任机制。由于社会历史基础条件制约及过去社会组织基础边界不清,造成全民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结果在丧失了其赖以支撑的社会条件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好像成了没有根基的空洞说教。当今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于马克思、_时代,随着经济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各种错误的观念、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潮逐渐侵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学生的精神困惑、信仰缺失等消极影响。《马原》教育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价值观上的冲击,所产生的认知上的矛盾,是造成《马原》课程教学中不信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信任感。

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殊性,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进行《马原》教学改革的基本点。

1、从教育者的角度分析。

首先,重视学生的兴趣、灵感和信仰等非理性要素,关注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变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特点,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倦怠等消极思想。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让学生大胆表现、积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讲授课本知识同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相结合,运用原理将问题分析透彻,具有理论说服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信任的态度。从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原理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在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立场、原则、观点和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分析社会案例、热点焦点,对学生关注的时政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有理有据分析,使理论从概念化、理论化向通俗化转变。以此来澄清学生的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理论的说服力,进而突出《马原》课程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和增加知识储备,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且要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使学生相信教师的人格和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加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信任度。

第三,改革考核标准,转变考核学生的方式。调查表明提升教学效果单纯的闭卷考试只侧重对知识的考察,无法衡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把期末闭卷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方式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考察、调研、小论文和辩论等其他方式,这样才能在考察教学质量的同时,衡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

首先,受教育者要对教育者充分信任。绝大多数学生对不是很有名气的教师讲授《原理》课程持有怀疑的态度,内心不够信任老师,总希望教师说的都是正确的。从受教育者的角度上看,课堂上的学习不应该是单纯的怀疑和否定教授的内容,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模仿、照搬讲授的知识。学生在看到教师的不足后不应该要灰心丧气、持有批判与态度,而是积极主动思考,在与教师沟通和讨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对教师的信心。

其次,受教育者要主动理解和学习,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马原》课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讲,在课堂上应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交流来拓宽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学生要转换自身思维方式,不能以对找工作、对走入社会有没有用来判断这门课程的意义。需要认真听从教师的指导,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指导和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参考文献】。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人生苦短,每一个年轻人都想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在这个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社会,马原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堂思考人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马原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今天我将分享我的课程心得体会。

二、课程的重要性。

马原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深入探讨了哲学、伦理、政治等众多重要的社会和人文议题。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加深对社会问题的了解,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这门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塑造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决策,而马原课程就是帮助我们提供一个正确的思考框架和价值观的指导。

三、课程带给我的启发。

在学习马原课程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首先,我学会了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要不断努力改进自己。无论是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是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都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其次,我开始注意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公平,这让我对社会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只有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马原课程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门课程通过讨论、辩论、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马原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让我们具备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身处复杂社会中的决策非常重要。

五、对未来的影响。

马原课程对我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我个人的成长,更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理论知识,也获得了实践经验。这为我以后的求职和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马原课程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我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会责任感将伴随我一生,影响着我未来的选择和行为。

总之,马原课程是当代年轻人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门课程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让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追求正义和公平的公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运用马原课程所教给我的知识和理念,为自己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马原课程评价范文

在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总感觉是高中学过的,我心中十分的不解。所以,仅仅是为了上课应付一下,我怀着极不情愿地心情走进了教室,开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习。

然而,经过几堂课的学习,我慢慢地了解到,原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在课程的学习当中,老师也会穿插很多轻松的上课成分,比如把全班同学分成好多组进行题目回答抢答比赛等,那次我们是第一组,那节课过的真的很有意思,通过那次的课,我发现自己开始有点认真的对待马概这门课的学习了,也通过那些上课老师所提出来的问题,我发现大学所上的哲学远远比高中的哲学更深入,更深远。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老师的讲课方法也不只是初中、高中时的讲解概念,老师通过基本概念形成的知识框架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侧重从整体上让我们掌握每一个概念。慢慢的我心底开始重新正视这门课,而经过了这么久的学习,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门课的内涵。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并且与学生有很好的互动,有效的提高了同学们对这门课的兴趣。

2.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难度比较高的老师会更细致的讲解,更好的使大家完全掌握。

3.课程理论联系实际,老师在上课中间时时刻刻的加入很多例子以及很好玩的故事,很多故事都使同学感觉很好玩,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4.老师偶尔以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我们要努力学习和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学习中我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