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1 09:50:51 作者:紫衣梦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一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每天都接触很多平衡现象,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难点:探索物体的平衡。

终点: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若干。

(仅限中文教案,由于照片涉及个人隐私及肖像权等问题,请不要添加含幼儿肖像的照片!)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彩笔

这是什么?彩笔可以在纸上画画,但是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用彩笔把纸顶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自自己试一试。

2.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样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原来用彩笔顶在这个点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打一点做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纸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平衡点。

小结:所以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将纸剪去一个角,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布飞盘,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等。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生活经验拓展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利用平衡原理做出来的东西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白纸的平衡点,然后让幼儿把找到的平衡点进行标记,再让幼儿改变纸的形状,再次找平衡点,知道物体形状的改变会让平衡点也随之改变,之后让幼儿找找其他物品的`平衡点,但是在这里介绍活动规则是没能讲清楚活动的要求,导致活动中有部分幼儿不能清除明白的操作,让这一环节表现得有些凌乱,所以老师又需要加强操作要求的讲解,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经过各位老师的建议,在总结环节,应该有一个记录,让幼儿能直观的感受他们操作的结论,更能巩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另外,在活动中我还需注意自己的提问语言,需要跟多的思考,提炼语言,减少无效提问,给幼儿正确的引导,在幼儿回答错误时能及时纠正,特别是幼儿找到的不是平衡点而是一个面时,应该及时提醒,才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设定。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二

1、了解各类运动项目。

2、能通过身体动作、绘画创作等方式表现运动的姿态。

3、感受运动员的姿态美。

1、幼儿观看各种运动项目(如:跑步、乒乓球……)

2、环境布置各种运动员比赛项目的图片。

1、导入

说说运动项目

“在奥运会中有很多的比赛项目,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幼儿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比赛项目

2、感受运动姿态

(1)“这里啊有好多运动员正在参加比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参加的'是什么项目。”

让幼儿模仿运动员的动作,并且分析其动作的特征。

让个别幼儿上台表演:如快跑。让幼儿讲讲他快跑的姿势。

提问:他的手和脚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2)范画

幼儿学一个运动姿势保持不动,老师进行范画,讲解绘画的注意事项

3、幼儿创作

幼儿将自己喜欢的运动姿态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抓住动态

4、评价

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学一学自己画的运动姿态。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三

弯弯绕绕的朋友

1、寻找弯曲物体的朋友。

2、对弯曲的物体产生兴趣。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典型的弯曲物体的物品。如:大大卷泡泡糖、香蕉、剥开的桔子、电话线、蚊香、弯柄的雨伞、发卡、弹簧、毛线、铁丝、秤钩、晾衣架等。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与教师收集的物品放在筐中,摆在各组的桌子上,布置成“弯弯乐园”。

(一)开始部分

利用音乐《去郊游》引入主题。

师:“孩子们,春天来到了,我们一起去郊游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边听音乐边把幼儿带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弯弯绕绕的东西

(1)寻找桌面上的用品有什么地方是弯弯绕绕的,有什么作用?

如:

弯弯的香蕉弯弯的发夹弯弯的秤钩

弯弯的桔子弯弯的'伞把弯弯的晾衣架

(2)幼儿自由介绍,教师随机梳理幼儿的语言。

如:

弯弯绕绕的大大卷弯弯绕绕的电话线

弯弯绕绕的蚊香弯弯绕绕的毛线

弯弯绕绕的弹簧弯弯绕绕的铁丝

(3)教师利用课件小结,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

如:

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是为了让人们与汽车爬起来更省力。

弯弯绕绕的铁路是为了避开城市与庄稼。

弯弯的月牙弯弯的彩虹

2、弯弯绕绕的植物

(1)除了生活中有许多弯弯绕绕的用品,看看还有哪些弯弯绕绕的植物?

(2)幼儿交流看到的植物弯弯绕绕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3)教师小结:爬山虎是依靠弯弯绕绕的藤蔓级叶片上的“脚”向上攀援的。牵牛花用卷须及茎附着在别的东西上蔓延生长。西瓜藤、葡萄藤都是弯弯绕绕的,这些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弯弯绕绕的藤蔓,这些植物就是利用弯弯绕绕来更好的适应它们的生长。

3、弯弯绕绕的动物

(1)植物会弯弯绕绕的,你们有没有见过弯弯绕绕的动物呢?哪些动物是弯弯绕绕的。

(2)幼儿自由交流。

(3)利用课件帮助幼儿小结动物身体上弯弯绕绕的作用。

大象用弯弯的长鼻子卷木头、洗澡等。

小狗、小猫、牛、公鸡有弯弯的尾巴等。

4、弯弯绕绕的身体

(1)寻找我们身体上哪些地方是弯弯绕绕的?

如关节、眼睛、眉毛、耳朵、嘴巴、肠子、血管等。

(2)幼儿相互寻找、讨论。

(3)游戏《去郊游》

幼儿边听音乐,边表现身体的弯弯绕绕。

(三)结束部分

幼儿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四

1、学会区别里外,能正确运用方位词里、外。

2、能运用方位词“里”“外”正确表述物体的方位。

3、喜欢和同伴一起探究方位,乐意表达自己的经验和发现。

1、布置情境:用床、被子、梳妆台、书包、手套、脸盆、整理箱、小桌子、小盒子、果盘、花篮等布置小熊家的场景。

2、场地帖好圆形的图形;小汽车一辆装在小盒子;糖果若干、小熊头饰一个、小篮子一个(小熊用)。

3、大图片

一、以给小熊送礼物导入活动,初步感知对空间方位“里”的认识,并学习运用方位词“里”。

2、幼儿藏礼物:引导幼儿用“里”表示礼物藏的地方。

3、小熊找礼物:帮助幼儿巩固“里”

4、接礼物:以小熊准备礼物请幼儿从**里拿出来形式巩固“里”。二、通过课件发现物体的里外关系,巩固对里、外的认识。

三、游戏“跳图形”。

师:“小熊你们家有这么多玩具,我们可以玩玩吗?跳圈的形式巩固认识“里”“外”四、游戏“变成蒙古包”,进一步巩固对里、外的认识。

1、第一次游戏,巩固“里”。

师:小熊你家里还有好玩的玩具吗?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彩虹伞变蒙古包的游戏吧?我们一起来变,一举手走一走,二放下蹲一蹲,三举起钻进来,变成一个蒙古包。小朋友,我们现在在哪里?在蒙古包里你有什么感觉?好,现在我们钻到蒙古包的'外面去吧。小朋友我们现在在哪里?(在蒙古包的外面)

2、第二次游戏,巩固“外”。

师:“好不好玩?我们再来玩一遍好不好?”念儿歌:一举手走一走,二放下蹲一蹲,三举起钻进来,变成一个蒙古包。问个别的孩子:“我们现在又在哪里了?这是我们自己用彩虹伞变成的蒙古包,很有趣是不是,现在我们一起钻到蒙古包的外面去吧。

3、结束。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在小熊家玩的高不高兴?谢谢小熊和我们玩这么有趣的游戏,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和小熊再见吧!”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正确的运用方位词“里”“外”表述物品的位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五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泡沫板、碎纸屑、塑料尺、气球、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等。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纸屑。

2..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泡沫板把纸屑吸起来。

3.教师示范泡沫板吸起纸屑。教师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边做边说,纸屑起来吧!

总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泡沫板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一种电,叫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上来。

4.幼儿再次操作,体验操作成功的快乐。

分别请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

总结:摩擦时时间要长一点,速度要快,就容易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5.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

发现: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跟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

7.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提供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活动,整堂课还是比较轻松、活跃的;

2、每做一个活动都会有小结,孩子掌握的比较好的,课下后幼儿还能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让我很开心!同时家长的反应也比较好!所以,我们以后还会多上这样的实验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六

1、引导幼儿根据不同造型的西瓜皮进行联想。

2、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型进行替换、创编。

3、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实物:半个西瓜皮、三角形西瓜皮、半月形西瓜皮;三种造型西瓜皮图片人手一张。

小动物卡片、铅画纸若干、蜡笔、糨糊

一、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不同造型西瓜皮)这些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小船、小床、碗……)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伞、屋顶、桥……)

二、把西瓜皮和小动物联系在一起,并创编儿歌。

师:西瓜皮会变魔术,瞧!它变成了什么?(秋千),谁在上面玩呀?(小熊……)听,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了两句话:西瓜皮,变秋千,小熊用它荡秋千。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让西瓜皮变个魔术?变好魔术后想一想,哪个小动物会用它来干什么?幼儿自由想象并讲述。(提醒幼儿相互讲述)请个别幼儿讲述。如:西瓜皮,变帽子,小兔用它遮太阳;西瓜皮,变雨伞,小猫用它来撑伞;西瓜皮,变小桥,小狗用它来过桥;西瓜皮,变篮子,小羊用它装青草;西瓜皮,变翘翘板,小猫小狗翘啊翘。

三、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想象,小组合作创编《会变魔术的西瓜皮》的连环画书。发给每张幼儿一张铅画纸,让幼儿把自己联系好的小动物和西瓜皮贴在上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添画,然后每个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做好的纸张订在一起,变成一本自制的连环画。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七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把不锈钢的勺子。

2.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3.ppt课件(汉字凹和凸、集体记录表、交通安全转角镜等图片)。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回忆已有经验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的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评析:此环节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活动,让幼儿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有效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一环节中幼儿自主操作探究、获取新经验,做铺垫。)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不过,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这些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现在就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评析:第一次操作环节,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和表达的空间,用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3.结合ppt,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教师手指勺子不同的两个面,教幼儿说出名称。

(评析:汉字的出现,能成为幼儿进一步自主学习的“支架”,有利于孩子梳理经验,更清晰地表达,并在下一环节的操作中更有目的地去观察和探究。)

4.集体猜想并记录。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倒立、变扁、变长等)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反馈不给予评判,而是让幼儿发现自己与同伴的意见分歧,从而激起再次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形成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这是因为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坦的,所以镜子里的你并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现象。人们还特意制作了一些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把它叫做哈哈镜。

(评析:一切科学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原理。我们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鼓励幼儿大胆思考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这一环节中的提问带有挑战性,教师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耐心倾听、不断启发,让幼儿在新旧经验的碰撞中领悟其中的奥秘。)

1.出示道路安全转角镜,讨论其用途。

师: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凸出来或者凹进去的镜子吗?在哪里见过?

2.小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藏着的哈哈镜,还认识了凸出来的道路安全转角镜。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镜、凹面镜,你想知道它们藏在哪儿,有什么用吗?老师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也有一双爱观察、爱发现的眼睛,所以,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评析:科学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科学只有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才能展现魅力。因此教师力求不让教学停留在教室里,避免科学学习走出课堂即终止的尴尬,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知道:科学就在身边,只要有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八

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纸折叠后产生的弹力。

2、尝试折叠各种纸,感知纸的弹力大小与纸的折叠次数、纸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乐意在集体和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

1、卷筒纸的纸芯、报纸、白纸、卡纸、手揉纸、记录表、铅笔等人手一份。

一、探索报纸的弹力

1、报纸有弹力吗?

教师手拿一张报纸说:“这是一张报纸,它的力量特别大,你们信不信?”教师操作验证。

2、提问:“是谁把纸筒弹起来的?”、“报纸的弹力从哪里来?”

3、幼儿动手操作,感受报纸折叠后产生的弹力。

二、探索报纸弹力的大小与折叠次数的关系

1、请个别幼儿演示。

2、“你的纸筒弹起来了吗?你是怎么让纸筒弹起来的?请你试一试,试给大家看一看。”

3、讨论:同一张报纸折叠,为什么纸筒弹起的高度不一样?

4、幼儿再次操作,感知如何使报纸的'弹力变大。

三、探索不同种类纸的弹力大小

1、出示三种纸,请幼儿猜测不同的纸折叠相同的次数后弹力的大小变化。

(1)出示三种纸,请幼儿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请幼儿猜测三种纸折叠相同的次数后弹力的大小一样吗?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用大小标记将自己的猜测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自己的猜测

2、幼儿操作验证,并记录在记录表上,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在大记录表上记录

教师总结

五、结束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由于一开始我就进行了报纸弹力的实验,然后告诉幼儿报纸有弹力,再让幼儿照着我的样子去操作,这样致使幼儿在操作时没有悬念,兴趣不浓。如果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报纸的这些秘密,那么幼儿的兴趣也许就更浓了。探索的目的性也就更强了。另外,在幼儿讲述猜测结果时,教师最好准备一张大记录纸,便于汇总。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九

设计思路:区域工作时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纸杯吸引,他们把纸杯变成机器人,又把纸杯变成很多东西,我看到孩子们对纸杯变化那么感兴趣。所以设计这节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探索纸杯的变化。

1、通过想象探索用各种方式或使用各种辅助材料是纸杯变化。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1、用纸杯接一杯水喝,问:我刚才干什么了?用什么喝的水?

2、纸杯除了喝水还能干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4、评析。

5、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可变的东西,只要我们爱动脑子,一定会让更多可变得垃圾变得有用。

中班科学活动——会“走”的盒子

一、活动题目

会“走”的盒子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

尝试的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流星

在晴朗的夜空,孩子们会看见许多行星。在他们的眼里,星星是有生命的,因为他们发现星星总在不断地眨眼睛。他们偶尔也会发现一颗流星从天边划过,留下长长的一道印痕。这些星星想干什么呢?此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

活动目标

1、 了解有关流星、陨石的指示,理解故事内容。

2、 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 提高角色表演的能力。

1、 观察夜空的流星。

2、 收集陨石的图片。

3、 故事挂图、配乐故事。

1、 回忆对夜空及流星的观察,说说自己对夜空的想象。

2、 听配乐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看图听故事,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4、 听故事,学习故事中的词、句。

月亮婆婆说,地球是个怎样的地方?

小星星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是怎样说的?

小星星对白云姐姐说了什么?白云姐姐又是怎么说的呢?

5、 表演故事。

1、 绘画:小流星和他的朋友们。

2、 绘画:神秘的夜空。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十

在活动中了解有关眼睛的常识,知道眼睛的主要功能。

1、教室中幼儿常见的物品3—5件,如:玩具、彩笔、积木、剪刀等。

2、大块的布一块,桌子。

3、镜子、手帕、玩具水果、果篮若干等。

1、教师出示幼儿熟悉的物品,让幼儿说说这些物品的名称。

2、游戏:变魔术。

(1)请幼儿先看清楚桌上的物品,然后教师用布将桌上的物品盖住。

(2)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将布覆盖住的物品之一抽出藏起,再请

幼儿睁开眼睛,并将布缓缓打开。

(3)请幼儿说说桌上少了什么物品。

(4)待幼儿熟悉游戏规则后,可以增加或减少布内物品的数量再请幼儿猜;也可以请有兴趣的幼儿轮流上台担任“魔术师”。

(5)请幼儿说说是怎么知道桌上少了或增加的物品。

3、让幼儿拿镜子照照自己的眼睛和看看同伴的眼睛,说说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4、游戏:运水果。

(1)请两位幼儿,其中一位幼儿用手帕(或眼罩)蒙住眼睛,使眼睛看不见,然后再请这两位幼儿到“果园”将两篮水果运回来。

注意:教师必须密切注意蒙眼幼儿的安全。

5、讨论:说说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通过有趣的游戏,幼儿知道眼睛对我们的重要性,并能在游戏中运用眼睛来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