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后感讲课视频 课程标准读后感(实用6篇)

时间:2023-10-07 14:41:48 作者:琉璃 最新读后感讲课视频 课程标准读后感(实用6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读后感讲课视频篇一

今年暑假我有幸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使我受益匪浅,《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理论的最新成果,通过学习我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如下: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泼地流个不停。”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空间和实践课堂,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激发自我写作兴趣,从而写出心中想说的话,心中想写的事。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 须在 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让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注意感情的培养,创设情境,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挖掘审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避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方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持久而强烈,语文教学自然就会轻松起来。

总之,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把语文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读了新课标后,我更加感觉到这种美丽的必要,她是语文学习的领航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学生们去感受这种美丽!

读后感讲课视频篇二

今天,再一次拜读了华南师大刘良华系列专栏“关于教师成长”(一)《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结合三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有很多感悟。

在改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这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耳熟能详、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往往使教育工作者津津乐道。要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从一下教育口号谈起。

(一)“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中国曾经有多次教育改革(或教学实验),其中很多教育改革实际上只是“教学改革”,也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是很重要的,但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抵达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遭遇一个障碍:原有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旧教材成为新教学方法的瓶颈。如果教材错了,教学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终归是一种“微调”,甚至会“助纣为虐”。也可以说,如果只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改变教材,至多只有“正确地做事”的效应,而且很可能是正确地做错误的事。

真实的教学改革总会引起教材改革及相关的课程改革的渴望,有效的`教学改革原本应该是课程改革,应该使教材和教学方法同时发生改变。教材改变意味着首先保证“做正确的事”。显然,“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

(二)“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新课程理念认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

前几天,北京大兴县教育考察团到泰安考察新课程推进情况。在长城中学座谈交流时,我发现他们非常在乎教材选择问题,他们认为,如果两个地区、两个学校选用的教材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竞争。比如,他选“人教版”我选“北师版”,如果高考偏重“人教版”的话,我们岂不是吃大亏了。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理念问题,也就是说,新高考“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大可不必为教材的选择而耗费过多的精力。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用好教材,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整合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单元的顺序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比如,泰安的数学教学,必修阶段的学习在04、05级是按照必修1-3-5-2-4的顺序学习的,06级根据学习的效果调整成了1-5-4-2-3更加符合泰安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现在高一数学必修5——“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这一节,学习必修5时由于“直线的方程”没有学暂时搁置。学完了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后再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感到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 补充教材。补充教材实际上使用“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他并不改变原有教材的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高考的要求,适当增加相关的内容。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教材互为补充,既能保证教师不至于“照本宣科”又能增加学生应对高考的自信心。比如,立体几何中“二面角”,课本内容较少且没有求二面角的例题(仅在课后习题中出现了2题),而此知识点又是高考的重点,有经验的教师一般要在这里补充例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初步掌握简单的二面角的求法。

(3) 更新教材。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已经过时、落后;或者教材虽好但不适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实际;或虽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但与高考的要求还有差距等。那么,教师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以便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应对高考。更新教材时一般先做“减法”后做“加法”,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引领者。

读后感讲课视频篇三

近来,我和同事们共同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找出了新旧课标的异同,有很多新增内容,主要明确了今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侧重点,对我们今后怎样教学指明了方向。

新课标中第一学段(1~2年级)中的识字与写字部分中有这样几条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新课标中对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这样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教学中,新增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新课标还新增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教学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方法,所以我要转变教学理念,跟随时代的脚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课下多和学生交流,建立师生之情。在课上,要平等对待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予鼓励,给予适时的帮助,总之要关注每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你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例如:怎么预习课文,先读课后的生字,再读课文,读课文的要求,因人而异,直至把课文读通顺为止,然后标自然段,画好生字、词语,学生学生生字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记生字。查字典,写好生字的词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有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注重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学会学习,并通过讨论、交流,找到答案,再把它写下来。我是一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感受语言的乐趣。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临写,并了解汉字的书写规律认真书写汉字。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写字作业的练习,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另外,我要给予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并定期开展活动进行写字比赛,调动积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如看故事书,读报纸,走上街头读广告等,并让学生交流体会读后心得,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用到生活中,具有成就感,懂得学知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事半功倍。

读后感讲课视频篇四

女儿小时候经常在我的故事声中入眠一直让我很有幸福感。感觉很长时间没有给女儿讲故事了,想来不是不想讲,而是以前积累的故事讲完了,不学习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拿出来了。再则女儿认识的字多了,理解能力强了,可以自己看书找乐趣了。不用再缠着我讲故事了,让我有种淡淡的失落感。

不用讲故事了,我试着在书店给女儿找些她喜欢的书。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富有哲理,充满力量,催人奋进而有适合小学生口味的书籍。

女儿把学校主编的《智慧课程》给我看,书中以一个个小故事汇编而成。主题 “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囊括万千,包罗万象。书中的故事精彩动人,富有阅读乐趣,通过课后的问答互动可以学到很多道理。很多的哲理性的知识将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积极的意义。我笑着对女儿说,我们抱着大西瓜不知道用来解渴还到处找水喝。

我的同学在三峡大学教书,他说一个月只上了一次课,但为这一次课收集、整理,得准备二十多天。那么编辑一本书呢,得花费编辑者多少心血呀。衷心感谢学校和参与编辑的老师们。您们辛苦了!

每读完一本书都觉得感慨万千,真正要下笔写点东西的时候却难以下笔。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是无时不刻需要更新学习。每次陪着女儿学习时我都在想,其实女儿何尝不是也在陪着我们。等他们再大一些不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我是不是会有“不用我讲故事”般的失落呢。

我和女儿差不多天天看这本《智慧课程》,我们经常对一些观点进行讨论并交换观点。通过阅读讨论,我们各取所需,她可能明白了在她思维逻辑下的道理,我也在书中找到了我想要和需要的东西。

这种感觉真奇妙!

读后感讲课视频篇五

在这个假期中,我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及其解析,对语文课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学习新课标,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让我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不是让学生认几个词、背几句话、写几篇文章就够了的,作文教师,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仅仅从应试的角度培养学生,只要求学生考试拿高分、取得好成绩,还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具备把语文很好地应用到生活的能力,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其次,新《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当然,在准备课程时教师要用心、用感情解读课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是教师讲述教师本文的读书心得,甚至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吃透文本的目的是知道哪一点是读者真正感兴趣的,哪一点是值得学生仔细品味的,从而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精髓所在,才能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途径。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思考力。中说道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必要设置单一的、唯一的正确答案,教学时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总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应立足在积淀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揣摩字词含义,去探究文章主旨,去发现语言材料运用规律,去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去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与理。课堂上多去探讨这类有语文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培养。且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不应只设置一种标准答案,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鼓励答案“多元化”,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还有,我也认识到,语文的教学所设置的目标和问题不能单一要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当尽最大的努力让班中的学生全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班中的学生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都能通过课堂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之适合学生。问题太简单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问题太难,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水平相符合。这样,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习的评价方式上,我们也应当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学习目标的设置不光分为写作、阅读、识字等几个方面,在几个方面之下还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也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特别的,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和水平的不同,在学习中对其的要求也应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俗话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方法其实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如果只是学会了某个知识,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师教授的那部分,并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学会学习。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巴金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如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自主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逼迫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率也会大为提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意识到我应当从现在起,发现学生学习习惯上所欠缺的地方,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灌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我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习惯来自于坚持,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新《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心得体会,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语文教育也会越来越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也希望能在语文教育这片天地中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读后感讲课视频篇六

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掌握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指导着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获得。在我看来,或许思维能力的获得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孩子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信息过量的世界。他们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就需要吸收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众多的无关信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对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做了要求。那么,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三年级下册中的《生活中的推理》这一课有了明确的体现。在中段对于学生的要求还不太高,只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合情推理的能力。虽说,在整个教材中只有一篇专门针对推理而设置的课,但,在不同内容的课中都对推理能力有一定的练习或是渗透。比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9+5=?有的孩子会说,我知道10+5=15,那9 +5=14,这个孩子就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又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了三位数(中间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后,放手让学生探索三位数(末尾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新标准》的出炉,提醒着老师们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面谈谈我对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后的几点体会。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所以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数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标准》中更加强调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等多种数学思考方法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看来,问题解决在数学课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当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建立在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上。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回顾反思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