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导游词精选

时间:2023-06-27 14:05:42 作者: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山西的导游词精选篇一

我身后这座建筑就是观音堂,1996年1月它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辽代重熙六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距今也有近千年的历史。辽末保大二年,也就是公元1122年,毁于兵火,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重建的,也就是佟养量修建云冈石窟第五、第六窟前楼阁的那一年。

观音堂,顾名思义就是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地方,大家知道观世音也被称为观音,这是因为在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明的讳,所以改称为观音,其实她还是应该被称为“观世音菩萨”的。

大家请随我来看寺院前的这座龙壁,这是一座三龙壁,它长12.2米,高6.7米,厚1.2米。它是大同市唯一一座双向琉璃龙壁,其建筑风格与大同九龙壁相似。

现在大家请随我一起进入寺院参观。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后院,这是一座砖券窑洞与木结构相结合的三真殿,它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现在它住着观音堂的管理人员。

现在我们去前院。大家看,前院的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和碑廊,这些碑详细地记载了观音堂的历史以及重修的历史,等会大家可以去研读一下。再看正中这座建筑,这就是观音殿了,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顶,覆着以琉璃瓦,殿前还署有抱厦。大家请随我一起进殿,正中供奉的这尊就是观世音菩萨了。这是一尊石雕佛像,高6米,彩饰贴金,端庄秀丽。两边的胁侍菩萨非常虔诚娴静,它与观世音像都是辽代的作品。东西两侧供奉的是十大明王,给人的感觉很是威武刚健。大家再看墙壁上,绘的是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故事壁画,一共有二十四幅,保存得非常完整。

出了观音殿,大家请随我再往前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像亭台一样的空旷的场地就是戏台,它坐南朝北,建于8米高的券洞上。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就请自由参观,40分钟后我们在三龙壁前集合,请一定记住时间哦!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的行程就要结束了,不知大家今天有没有看到琳琅满目的美景,取得琳琅满目的收获呢?大同市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蕴含着很深厚的历史积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瑰宝,比如说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还有今天我们参观的云冈石窟、观音堂等等。所以非常欢迎大家能再次做客大同,做客云冈,感受塞北明珠的魅力!

山西的导游词精选篇二

大家去过山西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西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游客:

人人好!十分欢迎您们去到晋商文化专物馆。

我是您们的导游小萌,上面为人人介绍晋商文化专物馆。

山西省晋商文化专物馆坐落在国家级汗青文化名乡--祁县今乡内乱争的渠家大院。

山西省晋商文化专物馆坐落在国家级汗青文化名乡--祁县今乡内乱争的渠家大院,是一以是晋商文化为次要陈列内乱争容的县级专物馆,是山西省重点文物回护双位,齐国首家研究晋商文化的专物馆。

渠家大院始修于清坤隆年间,距古已有300年的汗青,它当年的佣人在县乡内乱争修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乡”,整个修建总面积为23628仄方米,现已合收出5317仄方米,是其时“渠半乡”的五分之一。

渠家大院始修于清坤隆年间,为齐国罕见的五入式穿堂院,内乱争分3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240间。

亮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开,错落有致。

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亮。

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有条不紊,活泼乏味。

屋内乱争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

木、石、砖雕仰俯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以及,刀法优越。

我国著名考今博家郑孝燮师长教师由衷地赞叹,渠家大院的每一个修建构件都是没有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民居瑰宝。

大院外观为乡堡式,墙头为垛心式入步先辈墙,内乱争分8个大院,19个四开小院,共有240间房屋,每个四开小院都自成系统,而各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

整个大院墙高院深、气势恢弘。

此中石雕栏杆院、五入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亮,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修建特色。

被修建博家赞誉为"集宋、元、亮、清之法式,汇江北河南之大成"。

· · · · ·

渠家大院合收于1993年,经过了三年光阴的筹修,于1996年9月22日正式对外合放。

祁县渠家在晋商中颇具代表性,曾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原家。

齐国各大乡市都有渠家合设的商业金融字号,商业资原高达 1000万二利剑银,其收家进程、经营之叙及其做生意爱国、投资近代财产、冷口公益、兴办教育、倒退文化等都很引人注目,博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以及尊敬,在必定程度上可以或许说是中国近代商人兴衰命运的缩影电视一连剧《昌晋源票号》就是以渠家为本型。

现在馆内乱争陈展分晋商纵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世、晋剧渊源、渠氏家族7大系列、27个展室,采取本状陈列以及系列展出相结开的法子,哄骗什物、图片、模型、雕塑等原领,配以声光电等古代化手法,揭示晋商文化的内乱争涵,艺术地再现了渠氏家族穷通世界,雄阔做生意的光辉。

列位旅客:

各人好!很是接待你们来到太原。

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各人先容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诲中心和交通关节。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个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生齿约280万,个中市区生齿160多万。

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

而5座气魄威风凛凛迥异的大桥又将对象台湾牢牢连在一路。

市内高楼商厦比肩矗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长,尽显壮观的当代都会派头。

趁便汇报各人,太原的街道极为类型,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树路、五一起、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对象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对象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

使行人倍感利便,断无迷失偏向之忧。

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织,地肥水美物产丰饶。

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

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绚丽,各具风范。

因此,古来就有“俊丽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汗青的古城。

传说太原这块处所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以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

到唐叔虞的后世这一代,改国号为晋。

但其时晋国的中心在本日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权势才扩展到太原一带。

太原古称晋阳,奠定于春秋末期。

约莫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本日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

赵氏家属以晋阳为据点积储权势,奠基霸业。

公元前453年,把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连系韩、魏攻打赵襄子。

赵依附晋阳高城深池听命,使智氏难以到手。

智伯情急智生,发明晋水从龙山何处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即是晋桐智伯渠的泉源。

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原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朋分其地。

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

到公元前403年,情书大全,周皇帝正式认可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职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国都就是晋阳。

晋阳作为赵国都城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

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

必要声名的是,太本来义为辽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道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牢靠下来。

以后,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管辖太原、上党等六郡。

以后太原又称并州。

并州之名也许源于太原位于对象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止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多半会。

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瓜代攻占。

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雄师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获得较长时刻的休养生息,而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下场限弘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

高欢之子高洋代替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起身之地太原举办了大局限的建筑。

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光辉绚丽水平远远高出都城邮城。

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

太原面孔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期间是隋唐两朝。

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

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制作了第二座晋阳宫。

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越发利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代替。

而兴唐的李渊父子即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

唐高祖李渊曾恒久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

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渡过,被人称为“太原令郎”。

在隋末全国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昔时11月便攻人长安,成立唐王朝。

太原这段非凡汗青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职位。

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更名“北京”,最后又规复为“北都”。

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

据新旧《唐书》记实,唐代晋阳已经成为凌驾汾河台湾、由三座城池联接构成的多半市。

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里面包罗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所有席卷进来。

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

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

对象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对象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

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美满无缺,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互相呼应,互为依托,气魄威风凛凛奇异。

· · · ·

唐末五代全国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

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京城”,这里的新闻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华夏。

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皇帝”都是从太原发迹篡夺全国。

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

宋王朝成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平静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降服信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

宋太宗一则敌视晋阳军民的固执抵挡,二则恐惊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命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

落难失所的城中黎民纷纷外迁,个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事实是北方计谋腹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需再建新城。

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上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即是此刻太原城区雏型,太起因此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

宋朝统治者避忌“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配置了阳曲县,以后太原又有“阳曲”之称。

必要声名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皇帝与其争夺山河,就把太原的街道多半计划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

现在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

新建的太原成长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家、风物奇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俊丽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浊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火食有数的空城了。

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后世朱??为晋王,坐镇世界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

朱??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本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

至今太原很多地名仍相沿其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败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

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

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生齿20余万。

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获得了长足成长,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多半市,并且是世界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故国的当代化建树中施展着越来越大的浸染。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汗青上名家辈出。

春秋期间有闻名构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闻名墨客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字画家米芾;金代名墨客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闻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汉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孝顺。

在漫长的成长进程中,太原积淀了富厚的文化遗产,生涯至今的如晋祠古构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浏览和研究代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抱负的旅游场景,让我们一一加以咀嚼。

1.山西概况导游词

2.山西景点导游词

3.山西太原导游词

4.华山西峰导游词

5.庐山西海导游词

6.介绍山西景点导游词

7.山西平遥古城导游词

8.山西名胜古迹导游词

山西的导游词精选篇三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人口2875.9万。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六个地级市和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五个地区。共计86个县、14个县级市和18个市辖区。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市府东街。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这里是晋国的领地,所以简称为晋。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瓜分,史称“三晋”,历久便成了山西的又一代称。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薄板”、“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的南部,即今天的临汾、永济和夏县。周代,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

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京”,意即“别都”。五代时期,后唐 、后晋 、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 ,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 。外缘有山脉环绕 。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山西省,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区,即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

山西被称为“ 煤铁之乡”、“ 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矿藏有煤、铁、铝。铜、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膏等。现已探明的煤矿储量为2000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铁矿储量为30.5亿吨。由于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工业在山西工业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来 ,电力工业、轻纺工业、消费品工业、民用工业的发展也很迅速。山西的公路交通,已达到所有县区都通车,总长3万多公里。

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 ,宋代以前的地上古建筑约占全国总数的 70%多,被誉为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五台山、壶口瀑布、北岳恒山、云冈石窟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此外,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宁武天池、洪洞大槐树、乔家大院等都吸引着省内外的旅游者。山西的土特产繁多,较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竹叶青酒、老陈醋、清徐葡萄、平遥牛肉、晋祠大米、沁州黄小米、恒山黄芪、长治党参、柳林红枣等。

山西的导游词精选篇四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山西的导游词精选篇五

游客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临汾旅游。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在这为期三天的尧都之旅中将由我和我们旅行社的资深司机*师傅共同为大家服务,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给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让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为了方便大家几天的游览活动,我先将临汾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方便大家随后几天的游览活动。临汾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黄河中游东岸与太岳山之间,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多万。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穿全市。这里拥有点燃人类第一支火把的光荣,传说黄帝时代的仓颉在这里发明了汉,中国历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诞生在这里。帝尧之都平阳就是现在的临汾市(尧都区),春秋时期,晋国之都新田就是现在的侯马市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基业就在这里奠定。1953年挖沙时一铲挖出个丁村,3枚人齿化石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环,中国历史好象在那时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川造就了临汾市许多著名的旅游景观。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就是号称天下第一黄色大瀑布的吉县壶口瀑布。

壶口,作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标记早已名垂史册。她包含着我们先祖自强不息的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铭刻着古老的黄河文化印记。可以说,壶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见黄河心不死”,从临汾出发,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的游览车已经驶入壶口景区,大家请拿好自的随身物品依次下车,注意安全。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龙槽,龙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滚滚的黄河水千万年来冲刷切割的结果。由于壶口瀑布终年累月的向下冲击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长,至今已有10里之远,恰似一条匍匐在地的长龙,故名十里龙槽。

下面我们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黄河母亲的心脏——壶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从90版的50元人民币上一睹过了壶口瀑布的风采了,那当各位身临其境时感觉又是如何呢?刚才在车上有为先生问我为什么叫做“壶口”瀑布,下面就请大家一边欣赏瀑布一边听我的介绍。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颜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时由于受到了吕梁山脉的阻挡,转南进入著名的晋陕大峡谷之中,上游数百米的水面当留到下游的龙王辿时,由于受到河床走势的影响,滔滔河水骤然收敛成约50余米,倾泻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瀑布,看起来就像从茶壶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称她为“壶口瀑布”。

由于壶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势之猛,形成了她独有的四大景观:水底冒烟、彩桥通天、群龙戏浪、谷涧起雷。我们大家现在可以看到,水由于惯力跌入几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数十米的水雾,这个景观就是“水底冒烟”。有时天气好时,遇上太阳光的折射,还会看见一条彩虹横跨两岸。

这些壮观的美景,往往是艺术家、诗人们最爱捕捉的瞬间,伟大诗人李白就在这里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万丈豪情。

接着往前,大家看到的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驾汽车飞越黄河时的助跑线。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在柯受良驾汽车飞跃黄河不久后,在99年我们的黄河娃朱朝晖骑摩托车也同样从这里飞过了壶口瀑布的上空。现场10多万观众和通过卫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亿的观众都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又一飞跃黄河的壮举。这挑战自我,战胜大自然的壮举,展现了我们黄河儿子的英勇气概。

如果大家细看脚下这黄河石岸,就会发现断断续续的摩擦痕迹,这就是壶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国古代,黄河的商业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时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黄河水运南下进行销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龙王辿时,由于壶口落差大,龙槽窄,水流急,货船根本无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纤拖出水面,延山西一侧拉过龙槽,再进入河中继续航行。旱地行船时艄公们唱着船歌,纤夫们喊着号子,推、拉、牵、挽互相呼应,场面极其壮观。因此,凡到壶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黄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绝活,可惜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这个行当已没什么传人了,在古渡的老镇上只剩下两位老艄公孤独地生活在他们集体宿舍一样的老窑洞里,任青春同老镇的繁华一样渐渐消逝。

朋友们,今天的讲解就先到这里了,有人说壶口瀑布是可以触摸的威风锣鼓,是可以凝视的黄河大合唱。下面给大家3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让您尽情的融入这壮观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过靠前观赏景观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护您的相机免受水雾的侵扰。愿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山西的导游词精选篇六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xx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xx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棡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着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着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着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