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英文论文开题报告(汇总5篇)

时间:2023-09-28 02:46:58 作者:笔尘 最新英文论文开题报告(汇总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英文论文开题报告篇一

进行开题报告写作的首要工作是指导学生进行选题,确切的说是进行论文方向的选择.这是正式书写开题报告前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予以重视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对自己课月的研究方向渐渐清晰,脉络更加分明.确定论文写作方向一般有两种方式:“由面及点式”和“由点及面式”.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选题思考过程.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选题方向主要有:语言学方向,翻译方向,文化方向,文学方向和教学法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先选择一个大的方向,最终确立题目,这就是所谓的“由面及点式”的选题思路.

例如,学生首先可以确定自己选越方向为文学,然后,在众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简爱》,最后通过材料搜集、调查研究,找到自己的学术兴奋点,并最终确立题目《分析海伦的性格特征》。

如果是对其电影版本的台词翻译进行分析,那划分到了翻译方向:

还可以通过这部作品分析中西方爱情观或中西方女性独立惫识,这就归为文化方向.这种“由点及面式”的选择思路往往比较适合平时学习注愈积累、善于思考的学生.

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普于发现间理和解决问瓜,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指导得当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往往会写出比较优秀的毕业论文。

2、书写规范、正确评价

完成了选题环节,就要指导学生进入开魔报告的正式书写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写出一份规范的、真正体现了其研究过程的开题报告.

在正式写作之前,指导教师要使其先明确写作内容以及如何在开题中体现他们各自的研究过程.然后再逐步进行宏观指导,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实际撰写开题报告.

一般来说,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课理研究的目的惫义;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论文大纲);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安排。

2.1明确课月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惫义也就是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一课题对于理论发展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对于现实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一内容大致可以论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现实的实际需要、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及本课题的理论与学术价值。

2.2了解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学生对课魔相关研究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即“有哪些国内外学者或机构对该课题已经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或己经取得哪些成就,将朝哪方面进一步发展”.

这一环节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内容.

在这里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对于研究现状的分析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带有评论性的合理的`材料组织,应指导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归纳、总结和评论文献,从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所研究课题的进展和结论.

此外,指导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既要阅读与课题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免思维过于流散,同时也不能过于局限,否则就会造成思路狭窄、视野单一的局面,而这一点又是对指导教师知识储备与学术修养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3确立毕业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确立论文的写作提纲.这是整个开题报告的核心,也是指导的重点.

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整个论文撰写的最终结果.另外,研究内容的确立也是研究方法与手段选择的依据,是预期结果树立达成的逻辑前提。

2.4科学的研究方法

正确的研究方法是论文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常见方法有: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教师应根据具体题目需要和现有的科研条件帮助学生确立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避免走弯路.

例如,要研究“留学生遇到的文化休克现象”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如何改进中学生听力教学”则益采用实验法;耍研究“从中西方思维差异看中式英语”则离不开比较研究法。

相关阅读:

开题报告中的课题来源

课题来源也可写成选题依据,包括:

1,国内外背景,研究动态,;

其中国外的动态可以少写一点(毕竟了解的少),就从网上搜集一些数据资料什么的儿就行。

国内动态,就写一些近几年的研究状况成果什么的。

2,理论及实际意义

阐述下你设计对理论或者实际工作的意义等情况。

3,可以加上本设计的创新点

课题来源一般写学校自主选题,或是老师指定选题

英文论文开题报告篇二

1、选题意义和背景。

中国是人口大国,很多城市人口密度极大,对资源的需求巨大,而为满足需求,我国很多产业过度生产,结果造成产能过剩和大量的资源闲置浪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此国家近些年来提出产业升级改造战略,而共享经济的崛起正适合中国的国情和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第二届全球互联网大会在中国的成功召开,我们看到中国俨然己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互联网大国,这为中国发展共享经济提供了关键和坚实的平台技术基础。除此之外,我国互联网+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的提出,以及政府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及创客们的各种举措,也都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的推势作用。综上,中国发展共享经济具有必要性和非常大的优势,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必然的。然而必然并不代表着一帆风顺,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因其独特而创新的商业经营模式,对现实中的传统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故而受到排挤、甚至被斥为不正当竞争;同时,由于面对此种新形式时法律的滞后、制度的缺位,也为政府的监管和法院的裁判带来诸多困惑;另外,又因为共享经济模式下内部主体的法律定性不清、权责界定不明,所以共享经济模式下存在很多的法律风险,而对于这些风险的监管、防控以及规制也都是一道道法律难题。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是1978年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斯潘思于提出的。20xx年,共享经济模式在英国学者雷切尔布茨曼的专着《我的就是你的:合作消费的崛起》中,也被称为合作消费或协同消费.书中,她把合作消费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基于共享和租赁的产品服务,实际上是在同一所有者掌控下的特定资源在不同需求者间实现使用权移转,比如租车网、房屋短租网;第二种,基于资产和技能共享的合作生活方式,实质上是时间、知识和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分享。比如liquidspace(流动空间)复制airbnb模式,为在外出差者在当地寻找和共享最佳办公空间,并通过基于地点的移动应用将信息呈现给用户,这些地点包括办公区、商业中心等许多有wifi但使用率不高的地方,从而成本低、浪费少地共享工作间和机器设备,此外,这种形式还包括一方利用闲暇时间为另一方提供服务等形式;第三种,基于二手转让的产品再流通,本质上是同一物品在不同需求者间依次实现所有权移转。概括地来说,共享经济模式是依靠第三方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分散的个体之间闲置资源(物品、服务、或资金等)的使用权暂时性移转,进而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的一种020网络运营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允许人们分享资源,而不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其逻辑是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它带给我们的实用价值和切身体验.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创造收入的能力。

3、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2.郭明瑞主编:《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3.徐卫东主编:《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4.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九卷),法律出版社版。

5.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十卷),法律出版社19版。

6.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十一卷),法律出版社年版。

7.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9.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华书局出版20xx年版。

10.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1.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中文译着】

1.[美]罗宾蔡斯:《共享经济一一重构未来商业模式》,王茵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美]曼瑟奥尔森:《权利与繁荣》,苏长和、稽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3.[美]史蒂芬布雷耶:《规制及其改革》,李洪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美]戴维鲁本:《法律现代主义》,苏亦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5.[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七版),蒋兆康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6.[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7.[英]迈克费恩塔克:《规制中的公共利益》,戴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中文期刊文献】

1.彭岳:《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一一以互联网专车为例》,第1期。

2.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中国法学》《行政法学研究》20xx年20xx年第4期。

3.胡凌:《分享经济的法律规制》,《文化纵横》20xx年第4期。

4.刘建军、邢燕飞:《共享经济:内涵擅变、运行机制及我国的政策选择》,《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xx年第5期。

5.张恒龙:《改进分享经济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家治理》20xx年第35期。

6.凌超、张赞:《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一一以在线短租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xx年第10期。

7.颜蜻宇:《uber(优步)启蒙和引领全球共享经济发展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xx年第19期。

【中文报刊文献】

刘夏:《专车第一案开庭,没谈专车合法性》,载20xx年4月16日《新京报》第a16版。

【外文文献】

1.lonl.fuller,theformsandlimitsofadjudication,92.353,386(1978)。

2.gillianhadfield,legalbarrierstoinnovation:thegrowingeconomiccostofprofessionalcontrolovercorporatelegalmarkets,60.1689,1695(20xx)。

3.yairlistokin,learningthroughpolicyvariation,118yale.l.j.483,492(20xx)。

4、论文提纲。

引言

一、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释义

(一)共享经济模式的概念阐释

(二)共享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三)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结构关系分析

二、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难题

(一)需求者信赖利益的保护

(二)供需双方侵权责任的承担

(三)提供者转租的风险控制

(四)共享平台违约支付风险的监管

(五)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规制

(六)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的风险监管

(七)社会及国家安全的风险监管

三、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制度构建

(一)参与者的法律定位及其制度安排

(二)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及其制度设计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将从共享经济模式的内涵释义入手,解读这一独特而创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背后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特殊的法律结构关系和运行机制,从而增强对共享经济模式的系统认知;其次,结合共享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剖析其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存在的法律风险和面临的法律难题;最后,基于共享经济模式的特性并结合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难题,从共享经济模式中参与者法律主体地位的厘定和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这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对共享经济模式这种市场创新的相关配套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从而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共享经济模式的缺陷和风险有待于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自我完善,也离不开国家及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需要在以人权为本、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以利益平衡为点的制度创新维度下展开,因此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宏大工程,本文仅从有限的几大方面进行了分析阐释,在对共享经济模式法律规制的基本制度构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和充分论证。

7、预期的结果。

共享经济模式基于其独特的交易结构和运行机制成为一种市场创新,面对这种市场创新,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对共享经济模式中参与者法律地位的厘定以及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是相关制度构建的两个主要方面:明确共享经济模式参与者的法律主体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降低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风险和解决相关法律难题的前提和基础;以共享平台为监管重心、采取回应型的规制策略和合作监管的规制方式、并结合相关的基本的规制制度,为有效解决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难题提供的一定的思路和初步的实施路径。这样的制度创新符合良善法治的基本要求,同时候也体现了法无禁止则自由下市场主导、行业自律,以及法无明文则禁止下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执法的理念。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英文论文开题报告篇三

三位老师,上午好:

很感谢三位老师能在今天对我的论文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我的论文题目是旅游合同免责条款及其问题调查研究。之所以确定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在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网页上看到了20**年第一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研究报告成果,在这篇调研报告成果中,游客尤其是散客,不满意以及投诉的重点,在于对旅游合同的履行和旅游合同免责条款的不认同。

英文论文开题报告篇四

选题的根据:

1)说明选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题研究的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法律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的难题,因而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倾向于论证法律的积极意义,从正面论述法律的正当性。

因此,“法律是什么?法律怎么样?法律应当是什么?”就成了法律的元问题;

而反过来讲,“什么不是法律?什么是法律不能做的?怎样避免和控制其内在缺陷?”就很少有人研究了!

因此,我的选题是《习惯预期的生活——反方向的法律研究》,因为,证明一个理论是正确的很困难,而否定一个理论就要容易的多了;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够了。

所以,反方向的法律研究就有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理论意义:

理论上的意义在于能否给我们增添新的智识,为我们提供新的思维方法、解释理论上的困惑、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疑惑提供解决的建议。

那么这反方向的法律研究会带来什么呢?

1、法律是习惯的产物,最早的法律源于习惯;我们又总是在打破与改造习惯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

我们很容易就能确定什么是违反习惯的,对与法律也是如;确定什么是违法的也许会更容易一点当。

2、法律在历史中产生、在现实中发展、在未来发挥作用;法律总是想通过历史的经验解释,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作用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但是,我们又必须明白,什么是法律不能做的?是否存在一个“法外空间”?

3、法律是对生活的一种安排,它总是期望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与生活。

这种对生活的安排与支配的企图,造成了法律对我们生活的控制。

因此,如果法律能给出几条“红线”,给出人们行为的界限,会更好一点。

4、法律是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的,它要回答6w1h(what?who?when?where?which?why?andhow?)的问题。

而用排除法能更快的确定我们研究的方向与焦点。

实际意义:

法律的实际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给当事人或相关人以有益的启迪或信赖。

关键在于它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有巨大的实践可能性。

1、反方向的研究避免偏见,不再是从某一个侧面的研究,而是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应用式研究。

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已有的条件,进行最深入的研究。

2、应对现实的挑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实际需要。

摆脱精英的左右与控制,探究符合民众需求的法律,而不是沦为某个利益集团的工具。

3、提供一种另类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更多的是一种符合实际需要的思维方式。

让人有思维的能力与可能性,进而做出开拓性的知识。

4、应用式的研究,不执着于理论上的各种可能性探讨,而是着眼于最可能的现实出路。

选择有很多种,但能够采用的往往只有一种,并且可能不是最好的那一个。

2)任何一种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之上的,我们的知识总是渐进的发展的。

反方向的法律研究,就是一种系统化的法律探析;无论是哈耶克关于自由的否定方面的定义,还是考夫曼对“法外空间”的论述,都是在这方面的尝试。

研究的动态:

习惯从来都是法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特别是在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法学领域。

每一位法学家或法律学者,在探讨法法的起源与发展、分析法律的实效的时候都会牵涉到这方面的问题。

各种各样的法律学说,从本质上讲都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安排与解释。

而古今中外的法律人在描述法律的时候,通常都是社会科学式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即在论证自身合理性的基础上,贡献解决的方案。

),而用自然科学式的研究方法(由试验、到假说、再到实践。

即在一定条件的限制下,提出可能的理论。

)的却很少。

因此,反方向的研究,就是要通过预期理论的假设,进行社会实践的检验;

历史上,法律的定义就存在着两种争论,将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与手人类控制与影响的主观区分、消极与积极的争论、否定与肯定的优劣都与反向研究相连。

特别是休谟关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考夫曼关于“法外空间”的论述都与此相关。

然而,哪一种途径能更好的完成既定的目标?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取舍,但大多数人却有相似的研究方式或说法。

从正面、用肯定的方式、在法律的内部进行研究,是大多数法律学人的决定;因为,正面的论据更多、肯定的'方式有道头、内部研究不跑题。

而用逆向思维来思考的话,不容易把握;且很有可能言之无物!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

当大多数人采取相似的路径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反方向的法律研究就立基于此。

自己的见解:

1、当人们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再做出改变或变革会很难。

因此,法律是稳定的,但研究法律的变化可能更有意义。

如,法律废止的条件与标准是什么?

2、否定一个问题比肯定一个问题更容易,定义一个概念同样如此。

而说明法律是什么很难,而我们很容易的确定什么不是法律。

3、当存在希望的时候,人们的忍耐力是难以想像的;而绝望会摧毁一切的限制。

因此,法律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人们最后的盼头!

4、知识是“偏见”的产物,而真理总是存在一定的共识的。

因此,普适价值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它只是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的共识,而法律是这种共识的产物!

5、事实的分歧可以通过证实得到解决,而价值的争论总是难以弥合的。

因此,权力有了存在的必要,而法律是保障权力的产物,它为权力证明其正当性!

6、生活是现实的,理论是虚幻的,而实践总是最正确的。

但最正确的往往是机会成本最高的,我们的选择通常是最熟悉的、符合我们的习惯的,而不是最好的!

7、法律是变化发展的,而稳定是必需的,新陈代谢、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的。

法律的各种要素,也是一分为二的,肯定的与否定的两个方面!

8、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法律是对这些关系的一种规制。

在有关系组成的圈子中间,“禁忌”要比利益更重要,“潜规则”维护共同利益。

9、利益的取舍决定了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当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时力量最强。

在这个共同体中,利益总是循环往复的,并且能应对各种可能的挑战!

10、完美是不可取的,人们总是倾向于退而求其次的。

因此,总是由那些不适应社会的人推动了规则的发展,法律同样如此!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论文提纲

前言

一、“分饼理论”及其不足

二、反方向的探索及方法

第一章、反方向研究的前提限定

第一节、反方向研究的基础

一、哲学基础——认识论

二、现实基础——关系圈

三、方法基础——二分法

第二节、反方向研究的途径

一、否定的定义方法

二、事实与价值的分立

三、系统化的认知方式

第三节、反方向研究的范畴限定

一、预期理论的提出

二、法律缺陷的确认

三、习惯生活的可能

第二章、反方向研究的法律纬度

第一节、反方向研究对法律的定义

一、否定的定义的方式

二、试错的生长路径

三、预期的侧重要点

第二节、法律缺陷的存在与控制

一、法律的先天不足

二、法律的后天缺陷

三、法律缺陷的克服

四、法律内外的调控

第三节、习惯预期的可能

一、徒法不足以自行

二、路径依赖的探讨

三、行为的界限确定

第三章、反方向研究的问题实践

第一节、法律的异化及控制

一、法律异化的现象

二、法律异化的表现

三、法律异化的控制

第二节、信任与风险的规避

一、预期与信任的区分

二、法律要降低社会风险

三、利益集团的利与弊

第三节、系统化的法律认知

一、系统发展的过程

二、相对独立的有机体

三、调适与代偿的能力

四、圈子的存在与规制

第四章、为了生活的法律

第一节、有效的制约机制

一、存在一个法外空间

二、禁止比授权更具效力

三、无规矩不成方圆

第二节、服务于生活的法律

一、法律以“人”为主体

二、法无禁止即自由

三、法律的价值体现在生活中

第三节、最可能的选择

一、在选择中迷失了方向

二、能够采用的只有一种

三、最可行的往往不是最好的

四、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第五章、面向未来的预期

第一节、避免不必要的付出

一、传统的力量与习惯的依赖

二、机会成本与最优抉择

三、最好的永远是适合自己的

四、“红线”的效应

第二节、期望中的生活

一、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

二、价值评判的不可能

三、有限的预期和预期的落空

第三节、反方向理论的实践

一、否定比肯定更容易

二、优胜劣汰的成长模式

三、一个硬币的两面

四、妥协的魅力与共识

第六章、结语

一、法律的理想境界

二、三元循环的法律

三、反向定位的法律

论文的创新点

1、利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来说明法律问题,如“异化”、“进化论”、“功能”和“新陈代谢”等等。

法律也可以看作一个有机体,它也具有生物的习性。

2、运用历史与矛盾的分析方法诠释法律,总结可能的规律,进而提出假说,进行相关的时实践与印证。

法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3、从哲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出发,探求法律的起源与元问题。

从否定的方面出发认识法律,用排除的方式证实疑问。

4、坚持事实与价值相区分的理论基础,以怀疑论与相对主义为基点描述法律,并寻找可能的路径与出路。

5、从心理学的角度,发掘人们行为的原因与方式,将“模仿律”、“刻板印象”及“光环效应”应用到法学领域。

英文论文开题报告篇五

姓名:刘**

学号:**

班级:

专业:英语

指导教师:张**

一、引言(选题原因)

第一、兴趣使然。最先接触到的是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品中复杂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表达方式深深吸引着我,虽然已经读了好多遍,但此后,无论再翻开他其中的任何一面,我都能读下去,而且还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字。但这种情况对于我来说,还真的是第一次。于是,我开始寻找关于昆德拉的作品,并开始希望理解我理解中的昆德拉。

第二、对女性的关注使然。在读昆德拉的作品时,其中的女性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中部分人的真实写照。我和同学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大家都有种不知女性形象究竟该如何定位,女性又该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的无言的困惑。我也有这种困惑,但还是想尝试着探讨一下女性问题。

第三、基于上述研究现状,在传统与现代相碰撞,在女性寻找自身形象的定位处于迷茫之际,我借分析昆德拉笔下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一下现代社会道德标准下沉沦或本真究竟何为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自昆德拉的作品在80年代中期被译到中国以来,中国知识界已经掀起了几次“昆德拉热”。特别是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改编为电影《布拉格之恋》之后,昆德拉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近年来,对昆德拉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其小说作品内容及理论观念的剖析。就内容来看,大部分评论集中于其作品中浓郁的存在、媚俗、遗忘、灵与肉等存在主义思想范围内;就形式来看,则主要集中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复调、幽默等小说艺术范围内。当然,也有很多比较性的解读,如昆德拉与美洲的马尔克斯,与中国的余华、王蒙、鲁迅、王朔等进行的比较,以及对名著被改编为电影后的比较。

虽然以上研究为我们解读昆德拉及其作品提供了很多视角,但总体方法论已渐趋老化,总是围绕几个问题,新意较少。而且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昆德拉笔下的女性形象问题,仅是在分析某些具体作品以及灵肉分离问题时才略有提及,分散研究较多,集中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将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置于整个文学史维度上来加以扫描的整体性眼光。

三、研究意义

在目前国内对昆德拉的研究中,还没有人专门从分析昆德拉笔下的女性形象着手展开过具体的分析研究;而且,借昆德拉笔下的女性形象来探讨在传统与现代相碰撞下,女性形象的价值定位问题也是比较新颖的。本文一方面为解读昆德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又参与到女性自主义的研究之中,丰富了女性主义的研究。

四、提纲

(一)、引言

引出论述的必要性及各部分所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之下,道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而女性形象问题更是首当其冲。本文将借助于昆德拉笔下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探讨关于本真与沉沦的界定标准问题。

(二)内部结构

第一章关于本真与沉沦

1、本真和沉沦在《存在于时间》中的引出

2、海德格尔对本真与沉沦的界定

3、本文对海德格尔本真和沉沦的借用

第二章昆德拉笔下的女性形象

1、自我失落的形象――以特丽莎、塔美娜(《笑忘录》中的女主人公)、凯米蕾(《告别圆舞曲》中小号手的妻子)、寡妇(《死人让位》)等为代表。

2、自我回归的形象――以萨宾娜、茹泽娜、女护士阿尔日贝塔(《会饮》)等位代表。

3、失落与回归之谜――以露西叶为代表。

第三章影响昆德拉创作此类女性形象的因素

1、对传统基督教道德观的背弃

2、对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弘扬

3、现代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昆德拉的影响

第四章昆德拉笔下女性形象的现代启示

1、女性、客体身份与沉沦

2、女性、主体身份与本真

3、女性在堕入传统和实现自我临界点上的茫然

(三)结语

社会的价值标准总是以多数人的常量为基准尺度的,偏离这个常量则会被视为异常。但是昆德拉却通过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对传统的依恋以及对现代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求的两难处境,看到了她们在堕入传统与实现自我的临界点上的徘徊不定,看到了她们在本真与沉沦之间的茫然与困惑。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定位时,千万不可仅仅依靠世俗的标准而忘记了“以人为本”。

研究方法:

1、分析法:

2、归纳法:

3、列举法:

4、调查法:

5、观察法:

6、文献研究法:

7、实证研究法:

8、定量分析法:

9、定性分析法

10、个案研究法:

主要参考资料:

[1]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s[m].oxford:clarendonpress,1962.

[2]barker,c.culturalstudies:theoryandpractice[m].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

[3]kao,george.chinesewitandhumor[m].newyork:sterlingpublishingco,1974.

[4]蔡新芝.从会话含义理论看英语幽默的产生[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

[5]胡范畴.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刘海平.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吕光旦.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