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性汇总

时间:2023-06-25 09:34:56 作者:曹czj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23年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性汇总篇一

1、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我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3、在初步理解文章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字行句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4、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2023年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性汇总篇二

《金色的鱼钩》可算得上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经典课文了。第六单元主题是“英雄”,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红军在过草地时,一位身体瘦弱头发斑白的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一路精心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不断为他们树立信心,自己却光荣牺牲,作者的文字中饱含着对老班长的深深的怀念。这位老班长朴实无华,没有豪言壮语,对党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他无疑是我们心中敬仰的英雄,那小小的一枚长满红锈的鱼钩映射出老班长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在第一课时学生交流了查阅到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对长征路途的艰辛有了一定认识,理清了全文的脉络,初步整体感知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抓住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重点品读感悟,同时也顺势解决学生上节课的质疑。最后环节围绕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思考题目的深刻含义。

其中交流自己最感动的片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特别重要,只有听见了学生发自肺腑的深情朗读,才能算得上真正走进了这篇课文。上一课时的铺垫发挥了积极地作用,有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说红军过草地的艰难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行路难,寻食难,御寒难,宿营难,而本来身体就虚弱的老班长一人还要照顾三个病号,并且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硬咽草根、鱼骨头”的片段很感动人。我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来读,学生自读,同桌读,齐读,抓住关键词来说体会,如“皱着眉头”、“哽咽”和我当时亲眼见到的感受“呆住”、“万根针扎”、“失声喊”交流完后再读,读有所思,思能促读,多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在学习老班长奄奄一息之时坚决不喝鱼汤的片段,先是请学生自己轻声读,交流读后的感受,再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老班长临终前对战士们的关爱和不舍、牵挂,读出战士们渴望救老班长的心急如焚和无尽的担心、难过,一直到老班长牺牲时的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反复读,反复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才能使课堂充满感染力,当然也有助于突破难点,品味出“金色的鱼钩”的深刻含义,重视本课的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希望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悟真情,提高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能力,算是一点可取之处吧。

不足之处是原计划两课时上完却没有完成,主要还是因为老师指导的随意性大,学生交流后不自觉的又去加一些分析,本来抛出一个问题其间加入一些追问又把问题弄碎了,这些缺点真要好好克服克服。

2023年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性汇总篇三

《金色的鱼钩》是第十册教材的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破题,理清思路,感悟文章内容、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根据我班绝大部分学生已具有良好的预习、阅读习惯和一定的理解能力,针对二类课文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在确定了教学思路的前提下,首先从整体入手,以“文章主要写老班长,而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老班长与金色鱼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破题,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以“课文什么地方直接点题?”直插中心,使学生主动感悟到了本文的中心。那么,这一课是如何通过写老班长来表达这一中心呢?再次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让学生勾画出最感动人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使学生受到了教育。文章借这枚小小的鱼钩赞美老班长舍生忘死、毫无私心的精神。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课文的结构特点,理清思路,从而进一步感悟文章的内容、中心,明确老班长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在这些环节的设计上,注意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老师轻松地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感悟了知识,避免了课堂上乏味的“一问到底”的“满堂灌”的现象,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并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读,是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课文内容。

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也试读一次吧!”我有感情地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教室里格外沉静,这时,我接着说:“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学生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切,”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很快的回答说: “我希望我的喊声能唤回老班长,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对老班长无限感激与敬佩之情。”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

2023年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性汇总篇四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表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写了老班长不顾自己生命钓鱼救革命小同志的感人故事,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在预习时就发现虽然文章年代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比较久远,但由于情节感人,学生非常喜欢读。

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回答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通过这些词句来分析、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仅从这过早憔悴衰老的外表,就能体会到他为革命是怎样的操劳。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呢”。外表的“瘦”,清晰地反映出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这正是他对战友、对党的高度忠诚和满腔热爱的写照。

老班长为了钓鱼,“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钓”;为了鱼饵,“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夜寻野草,还须“一棵一棵地摸”。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行为,不难让人体会到老班长钓鱼的辛苦、艰难。他分明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他……嚼着风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悉、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小梁,别浪费东西了……你们吃吧……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他明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念念不忘党的重托,念念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老班长先后的两次笑,笑得一样不一样?

听了这样的问题,学生会觉得很有意思,乐意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这一段中对老班长的描写。有的学生明白了,他们说:老班长刚端来鱼汤时的笑是故意装出来的。因为从全文看,老班长是一个工作极端负责的人。今天他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心里只能充满了自责,怎么会笑呢?但是他想到头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想到同志们已经知道他从来不曾吃鱼,今天的鱼汤不一定能痛痛快快喝下去。因此他故意装出一个笑脸。他想用这个笑脸来创造一种气氛,来动员大家喝鱼汤。又有学生补充说:不仅这个笑是装出来的,连他说的那句话也是编出来的。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志们把鱼汤喝下去。

对于后一次笑,学生们认为,那是真的笑了。同志们把鱼汤喝下去了,喝下去,对同志们就有好处,因此老班长笑了。但是,同志们吃的东西毕竟太少了,老班长远远不会为同志们吃了这么“一丁点儿”东西而开怀大笑,所以只是露出了“一丝笑意”。没有笑容,更没有笑声,只是一点笑的意思。即使是“笑意”也仅有“一丝”。作者用词多么严密!

在教学活动中,我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也试读一次吧!”我哽咽着声音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教室里格外沉静,只见有的学生在擦腮边的泪水。

这时,我接着说:“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学生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痛欲绝,余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老班长!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哽咽悲怆,催人泪下。“你为什么多叫一声老班长呢?”我追问。“我希望我的喊声能唤回老班长,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对老班长无限感激与敬佩之情。”我提议,全班同学起立,深情地为老班长默哀。

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这样的课堂讨论,看来是着眼于老班长的“外表”的,但是正是这种由外表到内心的思考、体会,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位忠于革命,无限关心他人的革命老战士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并深受感动。

这样的课堂讨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方法,不但有益于深入理解课文,有益于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也有助于举一反三,形成阅读能力。

这样的课堂讨论,出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他们懂得看问题应该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2023年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性汇总篇五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5课 。课文中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金色的鱼钩》的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当我教学完这篇课文 后,自己静下来进行对自己的教学反思一下,我体会到以下四个方面。

1、《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先交代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并且提示学生联系毛泽东写的《长征》这首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长征。

3、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大概理解了课文内容,我再要求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4、 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1、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学本课,我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我适时给予朗读上的指导,通过范读拨动孩子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教学最后,我虚拟了一个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场景,请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讲解时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如,“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鱼钩,曾挽救了三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包含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长征的艰辛,感受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交流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挖掘。

2023年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性汇总篇六

一直以来,上每一堂课我都要求是全员参与,并且也在尽力地去做好它。一般在课上,只要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的,我都会给予满足,一些不太愿意的有时也会“硬逼”着他来回答,我坚信只要多叫几次,他也会慢慢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的。但今天的这堂课让我发现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很长,但很多地方描写得很精彩,需要学生的朗读加以感化。此时,王贝妮举手了,于是便叫了她。听完她的朗读,使我吃惊不小:她的朗读真不错,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还自认为让全员参与,哎,真是太大意了,惭愧!让同桌来评价一下她的朗读水平,他说:“我跟她已经是几年的同学了,我发现她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同桌的鼓励,王贝妮举手的频率更是上升了很多。此时的我更是羞愧难当。已经大半个学期都过了,我才发现她。如果早一点发现,我想王贝妮会提高得更快,责任全在我。对不起王贝妮!对不起至今还被我遗忘的学生!

班级中五十二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很多时候,总是被那些外向型的学生所“蒙蔽”,过多地去提问他们,引导他们,从而忽略了对内向型学生的教育,只是让他们呆呆地坐上一堂课。其实每一次的提问,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锻炼、一次不小的考验。外向型的学生往往很活泼,致使老师的目光更多地倾向于他们,他们就得到锻炼;而内向型的学生,由于天生不爱说话,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个疏忽,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关注那一部分学生,尤其是还不曾被我们发现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需要耐心,一次两次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只要坚持,我想你必将会有新的发现。一直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位学生,可能对一个班级来说他只是其中的百分之几,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百分百。”多去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明天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去看一看还有没有被自己遗忘的学生,如果有,那就应该“亡羊补牢”了!

2023年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性汇总篇七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5课。这篇课文的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金色的鱼钩》的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完成《金色的鱼钩》的教学后,写了篇教学反思,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先交代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并且提示学生联系毛泽东写的《长征》这首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长征。

3、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大概理解了课文内容,我再要求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4、《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2023年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性汇总篇八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合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三、提升小结。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也是课堂的延伸。当学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时,我适时地总结了一下,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我们准备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几天后,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着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教学中,我们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前我上这类课文时,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结果搓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地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而运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避免了这个弊端。

另外,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质疑。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不是那么主动。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无所疑,无所惑、无所求,那么,老师的启发是不会生效的。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导的老师还应该给他们质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