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案汇总

时间:2023-07-09 09:59:44 作者:曹czj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峨眉山月歌教案汇总篇一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课时

插图、投影片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汇总篇二

主备课人:白刘军 使用日期:11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和方法: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1、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2、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二、作者简介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三、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合作探究

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4、练习背诵。

四、当堂检测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在(秋天)(季节)(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峨眉山)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布置

1、完成阳光学评(本节课内容)。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六、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七、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汇总篇三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插图。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习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 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汇总篇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课前读诗、游戏互动):

1、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诗人?

2、学过李白哪首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赠汪伦》、

3、你对李白知多少?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师:好,那我们走进诗中,看诗中都写了什么?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课文。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指名读,正音。“峨、羌、渝”

3、齐读,师范读,要求:正确、节奏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交流:你们读懂了那句诗?还有那句诗没有读懂?

师:我们带着问题到诗中学习吧!

(二)了解背景

师:李白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看图,说图意

1、师:刚才我们初读了古诗,请再进一步看图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看图说话。

3、师 :对!这就是峨眉山。它秀丽俊伟。峨眉山上悬挂着弯弯的星月。这就是诗的第一句“峨眉山上半轮秋”你还能从图上看出什么? 生:我看见了一条江,一叶小舟正顺流而下。

师:猜想一下,诗人坐在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会想什么?心情如何?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句,品思情。

师:刚才我们细看了图,下面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指名读第一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影:月影 入:映入 流:流动 把诗句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么顺怎么说)

2、教师指导学习。

第一、二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3、读出诗的意境

李白此诗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4、教师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友人“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第三行连用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出发地点“清溪”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三峡”,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 “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生了。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这两句抒情。难怪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读出诗的意境。

6、这首诗,短短27个字,却写了五个地名。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四)指导朗读

1、注意停顿

2、读得轻、柔

3、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3、小组、男女生赛读

三、延伸拓展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背诵《峨眉山月歌》。

2、试着也改改诗。

(五)感悟诗境

峨眉山月歌教案汇总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四、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五、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1、听录音,结合注释感知。调整:调整: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课时主备人缪君丽执教老师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2、默写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丰富想象,理解诗意,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预案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调整:调整: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汇总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峨眉山月歌》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