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牛虻读后感(精选6篇)

时间:2023-10-08 20:37:12 作者:琴心月 2023年牛虻读后感(精选6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牛虻读后感篇一

读到第六章时,我哭了,当两滴泪水坠落在书桌上碰击出滴答一声,心猛然一紧,仿佛灵魂也跟着颤抖了一下。平时一直傻傻的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命途多舛,活过得多艰辛困难,读完《牛虻》后,觉得自己遇上的那些困难挫折在他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不得不承认这是第一本让我看到落泪的外国著作。

我看过《飘》、看过《茶花女》、看过《小妇人》,这些书中的主人公都有着悲情苦难的人,有着坚强、奋斗、向上的高贵品质,有不屈服与命运的反抗精神,但牛虻却是撞击我心灵最重,漾起心中最深处的涟漪的一部外国作品。

我很佩服,也很同情牛虻。

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除英国外,大多数宗教ren占统治地位,人们思想观念保守、麻木、病态。牛虻的母亲在教堂做忏悔时结识了教士蒙太尼,两人相恋,牛虻的母亲当时已经嫁人了,而教士是不容许结婚的,这不小心产的爱情火花,燃烧了两人,长了爱情的结晶就是亚瑟(牛虻)。但他们背负沉重宗教枷锁,对上帝高高崇敬,于是“良心不安”的两人选择最终忏悔,向上帝,向亚瑟母亲的丈夫忏悔。丈夫原谅了犯错的妻子,接受不是自己亲的孩子亚瑟,条件是蒙太尼永远不得见葛兰第斯(牛虻的母亲)。于是蒙太尼远赴中国传教十几年才回到意大利,葛兰第斯的丈夫从此对他冷落,后来死后把财产全部给了前妻的儿子继承。亚瑟的大嫂袭丽亚对自己的母亲一向不善,袭丽亚眼里亚瑟的.母亲就是不守妇道的女人,背板上帝,背叛基督教。在外人看来,亚瑟的母亲就是过着猪狗不如的活,而因为对宗教和上帝的深深信仰,亚瑟的母亲与亲父亲蒙太尼坚守诺言,彼此永不相见。

蒙太尼后来做了亚瑟的忏悔神父,他给予亚瑟所有的爱,真诚的教诲和引导,亚瑟对蒙太尼是深深的敬爱,也因蒙太尼有着对上帝矢志不渝的信仰,当得知蒙太尼是自己亲父亲时,原有的信仰崩塌,难以接受自己亲母亲和父亲欺骗,信仰与现实的冲突,亲情与信仰的冲突,最后亚瑟选择了远离。

落入谎言的圈套,遭受监狱里的折磨,羞辱,十九岁的亚瑟深陷绝望的痛苦。敬爱的神父竟是自己的亲父亲,新的忏悔神父在他忏悔时,出卖了他,青梅竹马的琼玛也不相信他,最后不得已选择远离他们,开始新的活。谎言、欺骗、不信任让他平静有序的活变得颠序混乱,他选择抛弃,选择了远离,开始新的人。选择远离同时亚瑟也相当于选择5年炼狱班的活。

一段新的开始,哪有那么容易。

亚瑟制造了自己假死在达森纳海里的现象。在身无分文,又不会半句西班牙话的情况下偷渡到了南美洲,正是在那里经历了长达五年的流浪活,最后他被杜普雷探险队救出。初到南美,亚瑟除了一双白嫩的双手和娇惯养的习惯外,没有其他半点的谋本领,要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奴隶的南美无异于寸步难行,就好比不带水去穿越一片广阔的沙漠,而且太阳还足够毒辣的挂在天空。为了存亚瑟在赌窟里做仆人,有一次被赌窟老板派去赶走一个输得精光的赌徒,如果要保住‘职位’,亚瑟必须服从命令,结果亚瑟被那位狠心的赌徒用拨火棒用力的打,他打碎了亚瑟一只脚的骨头!显然那个赌徒希望一下子就把亚瑟打死,还有一口气,亚瑟坚持活下去的勇气。

很幸运,一个本地老太太发出基督教的慈悲收留了亚瑟,那个赌徒在亚瑟身上留下的“馈赠”是:走路时成为跛脚的瘸子,忍受周期性复发的炎症。四个月后亚瑟爬出了老太太居住的茅屋,因为他不想再让一个老太太来养活自己。饿着肚子,残疾的双腿,徒步走着去寻找工作,廉价劳动力充足的南美,那个老板或店主与昂雇用一个残疾干活不伶俐的人呢?亚瑟在肮脏的妓女院洗过碗碟,给比畜还恶毒的农场主做过马夫,在斗牛场中提斗牛士干过杂役还帮人补锅,打扫猪圈,向人乞讨一点发霉的食物而遭到过拒绝……他在不停走,走过厄瓜多尔、智利、秘鲁……有一次因为饥饿亚瑟晕倒在一个杂耍般的帐篷门口,他们搭救了亚瑟,给他吃的,但第二天却让他担任可以让孩子们小丑掷果皮,惹看客发笑的角色。因为亚瑟背有些驼,脚是瘸的,一只手少了两个手指,穿上那套花花绿绿的愚人衣,在人工装起一个驼背,扮演小丑。不敢想象,亚瑟竟为了存竟做了两年!人的尊严被所谓的看客们残酷的践踏!

很难有这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发自心底的佩服他。为什么那么艰难亚瑟没有选择自杀?琼玛有一次也这样问过他。“那样是在逃避。你想想吧,我的工作怎么办呢,谁能代替我去做呢?”亚瑟这样回答。十三年后,亚瑟回到了意大利,曾经的熟人没人认出他。他新名字叫列瓦雷士,言辞犀利,讽刺意味强,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泼辣的杂文,人们给它取了个“牛虻”的绰号。

他的工作是什么呢?重要到可以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下也要坚持下去?在被人羞辱,在被人痛打,在被人欺压,牛虻忍辱坚持了下来,最后活着离开了那个炼狱般的南美州回到欧洲。他的工作是:把教会的威信连根铲除,是使人民真正意识到一切教会的代理者都是害虫,唤起人民心中熟睡的理性。我想正是有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才使他在那样卓绝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下来。在我心里,这仿佛又是一鸣警钟,再次提醒:活要拥有理想!常常觉得自己是有理想的:大三准备考研,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研究。今天看来这只不是个大学规划,算不上什么理想。我想要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活,我可以为他人做什么?想这些问题时,脑海中是模糊迷茫一片,或许我应该找个时间,好好清理这些思绪,看清自己想要走什么路,该怎么走。

牛虻认为一切混乱和病态的主要根源是‘宗教’的心理病症,自身经历让他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点。他爱父亲蒙太尼,所以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工作”去解救身在充满腐朽的味道教会的蒙太尼。监狱里当牛虻问蒙太尼选择他还是上帝时,蒙太尼最后选择上帝。亚瑟绝望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和命运的斗争,顽强活过来所经历的苦痛和上帝比起来,还是输了。看到这章是我哭了,为牛虻。这是对牛虻的同情,同样也感到心酸、心疼。

牛虻曾说即使为了自己的工作牺牲了,也会觉得不枉此。活也许赋予了我们不容易,但我们只要拥有坚定地信念,为理想不息奋斗,即使没登上山峰顶,我们追求过程中的精彩,我相信,这也不枉此!

牛虻读后感篇二

《牛虻》同《斯巴达克斯》一样,通过一个人高尚的情操改变了周围的人,让他周围的人有了更深的思考——对这个臃肿的社会,需要牛虻一样的人把它刺醒。

伟大的英雄都有着相同的经历。看牛虻的时候,每一个情节好像都是斯巴达克斯。斯巴达克斯小时候受尽折磨,亚瑟也是一样,在最重要的青春期里,加入了政党,开始冲击基督的信仰;受到了出卖、误会,那种委屈没有打倒他,却让他知道了基督这个信仰。流浪的生活让他承受了人生的极限,也让他明白了皮囊和灵魂对自己的意义。他的出现感染了周围的人,他是新鲜的血液,最后在阶梯上流淌,洗刷着人们的灵魂,也换着人的旧血。他的微乎其微,但影响无与伦比,因为它代表了牛虻的精神,刺痛每一处腐朽的思想。

牛虻读后感篇三

思绪混乱中,他猛地拿锤子砸向房间墙壁上的十字架泥像,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破碎的雕像落在他脚边。他放下锤子,似乎突然清醒了,说:“这么简单,我真是一个白痴。”

这是《牛虻》中的一个片段,也是另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读完这本书,发现此书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很可惜我们的历史课只能一笔带过,我也一知半解,可是总算读懂了一些东西。

当时,年少气盛的牛虻正受到一次强烈的打击,这甚至使他试图自杀。他的心里十分矛盾,甚至没有颜面也不想再应对任何一个亲人朋友,还有他的信仰,束缚了他、出卖了他……他似乎就被宗教、被上帝这个无形的网网住,没有方向。在我看来,此举则是他的转折点,使他从一个脑子不拐弯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机智无畏的领袖人物。

这是推翻过去的一锤。当时的状况,似乎是教皇为最高统治,也就是说,宗教是最为权威的力量,只是那是个已经腐朽了的政体。牛虻此举,挑战权威,挑战落后,就好象我泱泱大中国推翻无能清政府统治的那一刻一样。这一锤,表现了一个年轻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也表现了腐化的东西终将被淘汰的规律。

这是找回自我的一锤。在极度的混乱中,牛虻这狠命的一垂把自我给震醒了。他最终明白上帝只是个泥塑的雕像,只是自我的死脑筋才使得自我被框了起来。其实世上本没有这么些的规定,只是一个人的思维定式让自我动弹不得,钻进了牛角尖。也许有些看似困难的事,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能够轻而易举的得到答案。

既是历史规律,又已跳出牛角尖,找到光明还难吗?自然是很简单了!那么最应当注意的,就是坚持宏观的看待问题,不被教条禁锢。我想,试着从事物的根本入手,就能做到这点,就能把问题变得容易,就好象法律条文都是源于法理一样。找到根本,找到路。

人类曾渴望能想鸟儿一样飞翔。于是有人张开双臂,直接飞上西天;也有人从其原理入手,出现了空气动力学,诞生了飞机。中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很重。有人提出了减负——不得办业校、作业量限定、不公布成绩,结果越减越负;现今逐渐针对其根本——应试制度进行改革,相信会有成效。

从根本入手解决问题。对于牛虻来说,他所面临问题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对权贵如饥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应当破除这层羊皮,直刺狼的心脏。对我来说,分析语文语段,就应当从文章主旨入手研究。当我们这么做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原先这么容易。

牛虻读后感篇四

亚瑟的命运仿佛是一首悲凉而激昂的交响曲,一生的坎坷却抱有忠贞不渝的理想,曾经最爱的神父,成为他无法释怀的伤痛和牵绊。

青年时母亲病重离世,长久遭受着家族兄长的排挤鄙夷,而神父成为他唯一可以信赖依托的人。而亚瑟没有像神父一样将自身与国家的命运交给基督信仰,而是加入了谋求意大利统一的政治党派,这也就成为亚瑟一身坚持的理想。青年时因为加入政治党派而被捕入狱,随后虽然出狱却因为所爱女子琼玛的误会,家族的嘲讽与冷漠,教父和母亲的“欺骗”这一连串的打击而决定制造自杀假象偷渡逃离意大利。

再次回到意大利时已是身体残废遍体鳞伤的'中年之时,善于写嘲讽教会和时政的文章,尤其是批判红衣主教,笔名牛虻。再次与琼玛相遇,他隐藏着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此时的琼玛也是政治党派中的一员,他们密谋要投运进行起义,而就当一切快要成功时红衣主教出现了,牛虻犹豫了,他没有开抢被制服了关进了监狱,越狱也失败了,红衣主教怀着慈善之心多次探狱,就在最后一次红衣主教希望帮助他逃狱,牛虻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让红衣主教在上帝和儿子面前选择一个,而主教坚信上帝可以救赎和宽恕一切,牛虻放弃了逃狱,不久牛虻被枪决了,红衣主教也带着伤痛离世了,而琼玛也知道了一切。

当理想信念与亲密关系发生了冲突,难以抉择和无法割舍时,内心的伤痛是无以复加的,如果牛虻割舍了与神父的情感,打下那一枪,或许他在坚持理想信念上成功了,但他也会悲痛后悔。可能这是最好的结局和他料想的一样他回不去了。

牛虻读后感篇五

合上小说《牛虻》,我已是泪水涟涟。我被这本外国名著深深打动了。回忆牛虻的一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它闯过浅滩和激流,浪花撞击在礁石上,奔腾着,跳跃着,又义无反顾地向大海奔去。

正是这崇高的信念,支持着他重新站起来,用残废的手握起笔,对准一切虚伪外表下的丑恶灵魂,毫不留情地抨击和鞭挞;也正是这崇高的信念,支持他“怀着轻松的心情,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学童〞一样走进刑场,昂首面对乌黑的枪口。牛虻,是真正的勇士。

人不能没有独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在这世界上就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是精神的支柱,崇高得如同一盏指路明灯,赋予人无穷的精神力量。这股精神力量鼓舞人直面人生,勇敢承受生活的各种艰难困苦,也使人以更加超脱的.态度看待生与死。

小说的封面上写着:影响三代中国人的外国名著。今天,我以第四代人的眼光来读这本小说,依然有强烈的共鸣: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需要这股精神力量。如今,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只有拥有坚强意志和独立精神的人,才能走在时代的最前端。精神的浩气长存,即使相隔百年,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深深的震撼力。小说《牛虻》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它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牛虻》的故事告诉我们:逃避现实,与世无争是懦夫的表现;直面人生,义无反顾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牛虻读后感篇六

“不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这首小诗是亚瑟在临死前写给女友琼玛的一首诗。而亚瑟则是一部长篇小说《牛虻》中的主人公。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短短的二十个字,却充分地体现出了牛虻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牛虻是一位革命者,他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曾经在农场当过马车夫,在妓院里洗过碗碟,在马戏团里当过小丑······接着又开始流浪,经过一次次斗争,他坚决加入了意大利革命青年组织。在革命工作中,他拿起笔写文章痛斥黑暗统治。狡猾的敌人把他抓进了监狱,但他毫不畏惧,仍旧从容不迫。他在寄给女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就要被处死了。他们为什么要杀我呢?”我心里一阵酸楚。是啊,他说意大利的骄傲和自豪。

啊!牛虻,我赞叹你,又敬佩你。我愿做一只新的中国牛虻,为我们中华历史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