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愚公移山的教案(实用12篇)

时间:2023-10-15 03:19:08 作者:字海 2023年愚公移山的教案(实用12篇)

教案模板有助于教师结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一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活动中能大胆地质疑,并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愚公移山》的故事幻灯片、图片。

1、交流爬山体验,导人课题。

2、在自由阅读、质疑和集体解疑的过程中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初步了解阅读的内容,激发自己看书、提问的欲望。

(2)讨论记录的方法。

(3)阅读图书。

(4)欣赏幻灯片,结合记录纸集体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3、完整欣赏、理解故事。

4、集体讨论,用现代的方法解决问题。

延伸活动: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开展新编故事的活动。

资料链接:愚公移山

北山有一位愚公,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家门前有一座山,正好堵住了道路,出门回家都得绕道,非常不方便。有一天,愚公举行了一个家庭会议,计划从大门起,掘开一条道路,可以经过豫南直通汉水。愚公率领妻子和儿女,开始挑土凿石,进行开道。大家忙于挖山,逢年过节才能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个名叫智叟的人笑他们说:“老公公,你真傻!凭你的残年余力以及几个儿女,不要说是毁山开道,就是用尽了毕生的力气也动不了山的毫毛啊!”愚公叹了一口气说:“你真是固执不通,你的智慧还不如我的妻子、孩子呢!你认为我已经这么老了,但我死了后有儿子,儿子之后有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子子孙孙,可以一代接一代的开凿,而山是死的,不会再增加,何必担心大山不能被我们一家铲平呢?”

上帝知道了愚公这样的坚毅精神,非常感动,于是将两座大山从他的门前移开,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我在设计本活动时决定引导幼儿从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感受故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创意地看问题。幼儿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孩子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积极的讨论,思维更加灵活,他们能够多角度地看问题。在孩子们不断讨论中故事中所隐藏的深刻含义显现出来,这远比我“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要轻松许多。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 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习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三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

二、导入

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3.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结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

汝之不惠始一反焉一厝朔东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思考课后练习二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

1.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

(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

(5)讨论本文的寓意

2.讨论归纳

提示:

(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2)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3)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4)愚--智--

(5)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三、写法点评

1.对比:愚公--智者京城氏之子--智者

2.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

四、学生质疑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四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五

一 研究内容。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 你太不聪明了!

3、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君 ———— 汝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 轻视、看不起

4、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5、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6、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 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愚公对智叟的有力反驳,智叟有什么反应?(亡以应 哑口无言 无言以对 理屈词穷)

8、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二、小结

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他的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正是他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天神害怕,天帝感动,移去了两座大山,面前出现了一条通衢大道。

而智叟他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自以为聪明,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三、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四、.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需要这种愚公精神。

五.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六、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六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总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1、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七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

二、导入

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3.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结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

汝之不惠 始一反焉 一厝朔东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思考课后练习二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

1.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

(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

(5)讨论本文的寓意

2.讨论归纳

提示:

(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2)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3)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4)愚--智--

(5)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三、写法点评

1.对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

2.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

四、学生质疑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八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九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十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十一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一次讨论会的形式进行的。教材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的作用后,提出了一些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已经过时了,不需要再提倡了。第二部分为本次讨论会提出了要求: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有哪些理由?在确定自己的看法后要准备一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1.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阐述清楚。

2.说话要有针对性,能有条理、合乎逻辑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1.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用录音机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2.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3.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4.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5.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同学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3)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在哪些方面合适,我们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6.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十二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