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红与黑读书笔记优质

时间:2023-06-29 09:33:33 作者:曹czj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红与黑读书笔记优质篇一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 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司汤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作家”,也是在法国美学领域里,提出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第一个作家。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及最终的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近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小说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全书最耀眼、也在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着笔于人物心灵的跟踪的手法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正是突出了于连处在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心理历程,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2023年红与黑读书笔记优质篇二

前段时间读完了《红与黑》,一直想写书评,却又觉得这篇巨著不能写一篇简单的书评就能完事。所以,直到现在才提笔写来。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几年前。那时候父亲问我有没有看过斯汤达的《红与黑》,他说主人公于连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当时年少,也未多想。直到现在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当年父亲为何提起。当然,这是题外话。

这一段话是整本书中我觉得最能涵盖主人公于连心性和欲念的话。于连出身贫贱,却又不甘平凡,时常以拿破仑自比。他一心想要飞黄腾达,对故乡也是深恶痛绝。在法国的那个权贵掌权时代里,他这样的人注定是悲剧收场。而于连这样的人物是中国当代多少有志青年的真实写照。父亲读《红与黑》是他念高中的时候,时隔二十多年他却依然记得这本书,记得于连这个人物。父亲的心性和于连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贫困出身,也同样自我孤傲又志存高远。感谢这本书,让我能更好地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

于连与贵妇瑞那夫人的那段情,不过是开启他对贵族上流社会的一扇门。书中有一个细节揭示了这位悲剧人物的爱情和野心之间的冲突。于连藏有一副肖像,瑞那夫人一直以为那是于连的心上人,不甚悲戚。事实却是那是拿破仑的肖像。一个能感知世事,自我孤傲的男人心中对于事业的野心占据大半,而爱情似乎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虽然《红与黑》是一本政治小说,但作者斯汤达却是一个描绘男女爱情心理的高手。书中描写的男女之间的爱情观差异令人拍案叫绝,时至今日,也同样适用。瑞那夫人是于连的初恋,让他初尝爱情的欢愉和心酸。而与贵族小姐玛蒂尔特的爱情,则是他进入上流社会的踏脚石。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相濡以沫的感情。但在我眼里,他与玛蒂尔特的爱情掺杂了太多的阴谋和现实。这也是一种现实的写照,当下多少出身贫寒的年轻人想要迎娶白富美,得到金钱和地位。于连外表俊朗可人,又博览群书,才华和长相皆有。可惜当今大多数想走捷径的人连这两样都没有。

政治才是《红与黑》所批判的主题,书中对于政治的描写阴辣讽刺,写尽了那个时代法国权贵的肮脏嘴脸。所谓官官相护,道貌岸然,书中比比皆是。贫民出身的于连一方面厌恶憎恨这样的局面,另一方面却又向往至极。心内的纯净梦想,不过是尔虞我诈的牺牲品。他渴望拿破仑那样的丰功伟业,也渴望万人歆羡敬仰的地位。在再看尽政治肮脏的一面后,他的这种渴望没有减少反而加强了。官场是最黑暗的地方,古今中外,混官场的人没有人能说自己的双手有多干净。也许,远离政治,才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这只是小女子个人看法。于连,是我读过所有书中最孤独的人物。在他的内心世界,一切都是被怀疑,鄙夷的对象。两位深爱他的女人献上她们纯真的爱情,而他时而认为她们在践踏他的尊严,时而认为征服她们是野心的一种宣泄方式。卑微的出身,贵族的蔑视,幻灭的爱情联合他那孤傲自我的心造就了他扭曲的人格。敏感多疑的他时常感到绝望,对人性更多的是鄙夷。如若出身贵族门阀,他的人生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吧。

我很欣赏于连这样的男人。雄鹰般的孤高,对未来有无限野心,也甘愿奋力追逐。

2023年红与黑读书笔记优质篇三

以前读书极少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以至于往往读过的一些书,过了没多久,就把具体的情节和当时的感受忘记了。虽说阅读的过程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可是总觉得,读完了而没有系统的总结,有些遗憾。恰逢前天读完《红与黑》,读完后极为震撼,也就趁此机会,开始做一些读书笔记。

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很枯燥,故事情节很简单而且加以大量的心理描写,也就导致我有很多次,都不愿再看了。可是转念一想,这本书是世界级的名著,肯定有它内在的价值,于是就硬着头皮继续往下读。

当读到主人公于连和他的雇主的女儿马特尔开始恋爱的那一段,突然对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尤其是对心理描写的兴趣,陡然提高。读着读着,有好几次都想翻到结尾看看,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看了下结尾,我感到很震撼,就更加增加了我的兴趣,更想知道情节是怎么发展的。当完完整整的读完了整本书,感受到的是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大多来自对于连命运的感慨。

看完书,随便在网上找了几篇读后感,大体说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教会对于连的迫害。我对这两点没有太多感触,最使我有兴趣的,就是于连到底是被谁害死的。我觉得不是教会,而是马特尔的父亲德·拉·木尔侯爵。于连虽然得到了侯爵的赏识,并且做了他的秘书,而且因为有强大的记忆力而参与到政治寡头的秘密会议里,可是有一点是没法改变的,那就是于连的出身。在于连身陷囹圄的时候,马特尔、德·瑞纳夫人、福格都在尽力营救于连,唯独侯爵却在给了女儿一封信以后消失了,让人觉得很诡异。而且按照侯爵当时的势力加上马特尔的努力,营救于连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于连最终被昔日嫉妒他的人判了死刑。并且马特尔在审判之前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能够左右审判结果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决定不判处于连死刑,包括于连以前的对头。可是在审判的当天,于连的对头却突然翻转,因为他已经被提名为省长了,再也不需要马特尔朋友的提携。一切看似巧合,但是仔细想想,总觉得是侯爵导演了这一系列的故事,故意致于连于死地,因为侯爵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有爵位的人。

西方的门阀观念较之中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比方说,拿破仑即使当了法兰西皇帝,欧洲的贵族照样不和他通婚,最后拿破仑只能娶了一个没落的贵族的女儿。但是这在中国却是不可能出现的,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朱元璋从一介乞丐到了明朝皇帝之后,位极天下,四方附属国尽管不一定服从明朝的管理,但是不会因为朱元璋曾经是乞丐而看不起他。

通过这本书,让我思考最多的,不是当时的社会黑暗或者阶层的门阀之间,而是让我想到了现在国内的一个现象。中国虽然不像西方那么在乎人的出身,但是在我们却能够很强烈的感受到地域的偏见。

第一次让我有深刻体会的就是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当别人一听你是哪里的,立刻就会对其打上标签。比方说我说自己的家乡,接着有的同学就会说,你们那里是革命老区,是不是到处都是山,到处都很穷?我无言以对。

就算是在同一个城市里,地域的偏见也是比比皆是。城里的'看不起县城的,县城的看不起乡镇的,乡镇的看不起村里的,这种固有的偏见,我们能够经常感受到。我曾经听到有人提及某落后的现象时说,“过去农村……”,而这个人所说的现象,不仅在农村,即使在城市里也是经常出现。但是说话的人却冠名之农村,言外之意就是,落后现象都是在农村才存在的,城市里什么都好,即使有,也是个别现象。

当大城市谈及小城市时,也多半是这种心理。人一旦遇到地域上不及自己的,心中的优越感马上就会爆棚。但是理性思考一下,优越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大城市之于小城市,小城市之于县城,县城之于乡镇,乡镇之于农村,确实是有资源优势,并且能深刻影响人的眼界和见识。

地域的偏见,存在于任何地方。偏见也许是因为确实有优势而导致,也许是人的内心的自卑而导致,但是我不会让我自己心里对地域再有偏见。

2023年红与黑读书笔记优质篇四

从最早的慕名看书,到坚持看书,再到被内容吸引而无法自拔的去看书,一本《红与黑》,让我对其产生了三种看书的感受。

慕名看书是因为这是一本世界名著,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次数被本书译者称为现今中国五十岁上下的知识分子没有不读的,甚至有学者说关于《红与黑》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的“红学”。很早就知道此书的我一直想找机会看,但是总是没有实行,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才看到此书,可以说我是慕名看书的。

坚持看书。《红与黑》的名声早已远扬,不需要我在这里做更多的渲染,但是名声并不带表一切。当我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的描写十分细腻,对人物的心里、事件的描述,都写的及其详细,作者甚至将生活的一些琐碎的事情的写到了,慢慢的让我有种拖泥带水的感觉,不太想去这看这本书,但是这毕竟是一本名著,我是慕名看书的,所以我一定要坚持看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看这本书如此之慢的原因了。然而,当我把这本书看完之后,在总揽全局后想,就会发现此前让我感到有些拖泥带水的感觉的描写正是这本书的吸引人的地方。

被内容吸引看书是因为看到书的下半部后,我被主人公于连的结局所吸引,我极其想知道于连最后的结局,想要直接翻到最后看结果,但又害怕遗漏中间的一些精彩内容,所以就压制着好奇心,一页页的去看。

谈到《红与黑》,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书中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维里埃(作者虚构的地方)一个木匠的三个儿子之一。书中描写了一个想要飞黄腾达,但却有着悲惨命运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有着两次的感情经历,通过这两次的感情经历,他找到了真正的爱情,而正是因为这两次的感情经历,让我们的主人公失去了飞黄腾达最好的机会,并且走向了死亡。当于连知道自己的飞黄腾达的机会被德·莱纳夫人破坏之后,他不顾一切的去杀死德·莱纳夫人,他第一位情人,然而当他后来在监狱得知德·莱纳夫人并没有死之后,他离开了德·拉莫尔小姐,他的第二个情人,一位侯爵女儿,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与其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爱情,随后他被执行死刑。

读完《红与黑》让我更加了解到宗教在欧洲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不仅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同时后左右着世俗的权力。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欧洲贵族的奢华、虚伪、做作。书中让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对人心里的描写,几乎细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以描写于连与玛蒂尔德之间的感情更为细腻。

《红与黑》让我看到了自己对欧洲历史的了解的欠缺,在我看书的时候有时就无法了解中所描写的一些史实,或者说影射的事件。时间、地点、事件内容,我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可悲自己还是学历史的!

2023年红与黑读书笔记优质篇五

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一个年轻人的激情、鲁莽、高傲、虚荣、社会的不公、命运的捉弄的小说。它几乎成为各国青年的案头必备书。每个年轻人几乎都能在这部现实主义小说的主人公于连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于连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上天给于连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他凭借着自己的手段爬上高处,正 要享受无数的荣耀和赞美,上天却将他从高处又拉了下来,年纪轻轻就上了断头台,断送了一生。

这部小说实际上就是一部成长史,他书写了主人公于连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小城时期,神学院时期,巴黎时期和监狱时期。于连在这四个阶段一步步成长起来。在他成长的这几个阶段他不断地转化着角色和面临着不同的选择。

于连每次的选择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第一次他可以选择不去市长家里当家教,那么他便不会与市长夫人有任何交集,以后的事情便不会发生。在他当家教的时候,如果他选择和女仆艾丽莎结婚,他就会得到女仆继承的财产,从而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于连拒绝了。在富凯提出可以和于连一起贩卖木头的时候,于连也拒绝了。这些选择无疑促使于连最终实现了他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但于连其实是矛盾的,他在选择教会还是选择当一个骑士而纠结。在于连小的时候,看见几个骑兵很威风的回到维里埃,就决定长大也要当骑兵,但是长大后看到富丽堂皇的教堂内心又产生了动摇。他于是将自己的未来的命运寄托在谢朗老神甫身上,为了得到神甫的欢心,于连可以用拉丁语把整部《新约》全部背下来。并获得去神甫家上课的机会。但这并不代表着于连对于教会有多么的热。他在当家教的时候讲拿破仑的照片放在房间里。而当他知道谢朗老神甫离职获得的报酬时,又向往骑士。可见,于连的内心并不坚定,它一直在这聊着中摇摆不定,当哪一方对自己更有利时,他的内心便会偏向哪一方。

于连自身的矛盾不仅体现在他的人生目标上,更体现他的性格上。他是一个自卑而高傲,鲁莽而冷静,虚伪而真实,满是虚伪却又充满激情,自视清高的人。他的性格很大一部分与他所出的环境有关。他生于一个家境相对不错的木匠家庭,家里有一个锯木场。但是他的父亲和哥哥们都不识字,所以经常抱着书读的于连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另类,于连经常受到哥哥们的欺负,所以他是对于自己的出身一直是自卑的.,在上流社会人的眼里,他就是一个贫穷的下等人。所以于连才迫切逃离那个家庭,成为一个上等社会的人。在所长夫妇带于连参观房子的时候,于连觉得那些仆人似乎都严阵以待,准备迎击蔑视,这里从于连对于仆人的反应也从侧面反应了于连的自卑。他的这种自卑源于自身身份的强大落差。在参观所长装饰漂亮的房子时,于连内心很不平衡,一方面感到深深的自卑,一方面又非常嫉妒。所以于连看到所长的房子时觉得这些东西有卑鄙的成分,认为这些钱来得不明不白。于连长期以来的自卑感使他变得极其敏感,他觉得在市长家里虽然自己收到了彬彬有礼的接待,但他却从中看出轻蔑的微笑和高傲的优越感,并大大地收到了刺激。对于周围的人或事于连都小心翼翼地,尽管有时鲁莽无知,但他还是不断地戒备着。

1.红与黑的读书笔记

2.红与黑读书笔记1000字

3.红与黑读书笔记600字

4.红与黑读书笔记参考

5.红与黑的读书笔记

6.关于红与黑的读书笔记

7.红与黑读书笔记1000字

8.红与黑读书笔记1500字

2023年红与黑读书笔记优质篇六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司汤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作家”,也是在法国美学领域里,提出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第一个作家。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及最终的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近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小说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全书最耀眼、也在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 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着笔于人物心灵的跟踪的手法出心灵跟踪的手法 强,正是突出了于连处在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心理历程,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所以他日后能跻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于连。在他心目 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在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及其实施当中的。他因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伤害而幸福,为德·莱 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渴望飞黄 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他想要拥有尊贵的地位,众人的钦羡。为此,他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卑鄙、虚伪的手段,这一切都 使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毕竟内心还保留着真、善的一面,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陷入深深的自责。因此,他的计划又总会漏洞百 出,总会让人怀疑。

不难发现于连的这种幸福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的,是为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实际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自己时时刻刻都 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感受不到踏实、安定,仅仅是自己告诉自己感觉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就像“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 剩下的就是想紧接着应该怎样制定并实施下一个计划。这些所谓的幸福仅仅是表象而已,暂时的满足,暂时的安慰,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迷失了自己。当他 得知德·莱纳夫人的一封揭发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把他历经千幸万苦打开的通往上层社会的门无情的封锁时,他想到了报复,他选择了最直接、却又最愚蠢的方法 ——结束了德·莱纳夫人的生命,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在监狱中的那段时间,使于连想了很多,他从自己禁锢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从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 得了精神的自由,获得了灵魂的重生。他脱下了往日一切伪装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最真实的幸福。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 友,坦然地面对死亡,安静的等待死后的再一次轮回。

作为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望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大概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对于书名人们曾经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 德·莱纳夫人的鲜血,“黑“是玛蒂尔德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想红色是否还可以象征于连对人生的不懈追求, 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真正价值的生存状态吧!

在社会现实重重阻碍而又想要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缩或是反抗。那些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缩者,他们享受着平庸的生活,最后 却难逃社会进步被淘汰的命运。能不断地树立人生目标、决心要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显然使不欢迎虚伪的言行、卑鄙的手段, 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

我想,在人们一味的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于连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时,是不是也该想想于连的反抗精神。

我们是否也应该在“戴着脚镣跳舞”的同时,培养适合自己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