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的感悟(模板8篇)

时间:2023-10-12 13:10:24 作者:雨中梧 读哲学的感悟(模板8篇)

基于我的观察和思考,我有一些意见和建议,愿与大家分享。针对公司的发展问题,我建议我们要加强市场调研,以获取更准确的情报。

读哲学的感悟篇一

在北京有一座桥,这座桥是元代建成的。不错,这座桥便是故宫中的断虹桥。而断虹桥上有一只与众不同的石狮子,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无比深刻的道理。

当你走在断虹桥上,快要走完时,你会看到一只独特的小石狮子。他一只爪子靠着头,另一只爪子捂着肚子。看上次去似乎是在卖萌,但你不知道小石狮子背后的秘密。

在清朝道光年间,道光皇帝有一个即将要继承皇位的太子,此人便是奕纬。但谁知这位太子殿下品行不正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富家子弟,但问题心中十分气愤,有一天,他终于按耐不住他的满腔怒火,终于爆发了。

奕纬收到了父亲的圣旨,可毫不留情的他来到了父亲跟前,道光帝没有过多言语,教训了奕纬,不久以后,奕纬便死了。

在正史上记载这个太子是病死的,但不少野史认为他是被道光帝给打死的。断虹桥上的那只小石狮子,就是这样的动作,经典的重现了奕纬痛苦的神态。

这只小石狮子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武力,是不可以解决问题的,只有运用智慧才可以。正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样。诸葛亮强调了:想要制服孟获,不能光光打败他,更重要的是让他心服口服,甘拜下风。所以说,道光皇帝的这一举动是极为不理智的,应该用智慧来开导太子奕纬。

读哲学的感悟篇二

我一直以来都不怎么喜欢画画,除水墨画例外。

西洋油画的颜色,华丽而干燥,因为那颜料和纸张无法相融和,经过风干,绚丽的颜料早已经变成粗糙的沙石,粘附在纸上。水墨画不同,水墨水墨,如水柔和的墨色,挥洒在宣纸上,墨色立即渗入纸中,于是我们看到的水墨画,就有一种清淡、柔和、水润、自然地感觉,虽说线条或许不精细,立体感也许不强,但真正让人亲身体会到画中的奇妙意境。

其实,这两种画的笔法无多大区别,只不过水墨画的颜料多注入更多的象征着纯真的清水罢了。

生活如画,为了让这幅画更美好,我们自然要抹上最美好的颜色。

再看看现在那些象征美好事物的色彩,诸如象征欢乐的嫩黄,象征温馨的粉色,象征自然地淡绿等等,皆是淡色,那些淡色从何而来?很简单,用纯真的清水调出来的。

看来,纯真,是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怀念童年了,因为童年充满纯真,有了纯真,就会有欢乐、温馨、自然等等美好的事物,相信每个人都愿意甚至渴望得到这些美好的事物。

读哲学的感悟篇三

提到儒家,很多人会咬牙切齿,恨不得剥其皮,食其肉,因为它是中国在晚清没落和顽固不化的罪魁祸首。

在百家哲学中,由于儒家与中国的社会结构最为吻合,并且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所以是中央集权政府进行思想统一的最优选择。以儒家思想为标志的中华文明曾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顶端。

古代中国注重中国与夷狄之分。但是所注重的分野,不是种族的不同,而是文化的不同。传统上中国人把生灵分为三类:中国人、蛮族和禽兽,中国人是其中最有文化的。依此看法,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明从未中断过。

从民族主义的观点看来,中国已经被异族侵略统治过多次,例如蒙元和满清。秦当时也被中原诸国称为夷呢。在政治上,这些外族处于统治地位;在文化上,汉族处于统治地位。(近代泛滥民族主义,使得本来不是问题的民族问题突然成为了问题)。

与其将晚清中国的衰败归因于儒家思想或者满清政府,不如归因于中国人的盲目自大。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缺乏可以匹敌的强邻,从而造就了自己的夜郎自大。这如同一个剑侠总以为自己的宝剑是最锐利的,狂妄自大和不思进取,直到有一天被人打败了。他把失败的责任归到了宝剑上,而不是反思自己在和平时期没有谦虚的向别人学习。

读哲学的感悟篇四

《中国哲学简史》写道: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腊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称为“哲学的源头”,因为想要认识自身并不容易,而想要认识自己,我们就要不断地对人生进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表述出来。

其实,有关人生的学说、宇宙的学说以及知识的学说,都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

有的哲学家认为,在思考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我认为,这个样子就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只有一个一个问题思考,解决,才能继续思考。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是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

禅师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做寻常人做事情,经过从迷到悟的过程,他已把肉体的性情放下,而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就是修身养性,禅师其实也是烦人,只不过他们的境界已经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因为他现在的所作所为虽然和别人一样,但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滞着。

新的儒家强调修养须下功夫。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用心,但为达到无所用心,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

内圣外王,是一个人想成为的最高境界。对自身修身养性,在外可以独当一面,冷静且完美的处理事务,而这种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怀,而一个人只为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就是小人。这就是圣人与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腌萝卜,要一点一点的入味,读书也一样,慢慢品味,理解深层含义。

人性本善?本恶?

中国哲学简史

读哲学的感悟篇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就绝不能绕过哲学这个话题。马克思在谈到德国人民的解放时,曾用非常明确的语言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这个比喻非常精辟地说明了先进哲学的巨大社会功能。真正的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思想解放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和灵魂,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哲学迄今为止取得的最高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故作神秘,哲学本质上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智慧,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产生于实践,也应该而且必须由广大人民来掌握。因此,哲学不应该只通过艰涩的语言来表达,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我们需要提倡。艾思奇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从走向社会的第一天起,就自觉的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武器批判旧世界、开创新时代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工作了一生,战斗了一生。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比如说这部《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先生在他24岁时写就的,是中国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开山之作。

《大众哲学》揭示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哲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哲学之所以神秘,主要还是因为他被唯心论者加上了一重神秘的迷雾,要打破神秘,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同时也要研究最进步最正确的哲学系统,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哲学中,愈更深刻地认识到最切实的、最不神秘的事物本身的真理。

艾先生告诉我们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获得正确的哲学。本书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哲学的主要任务和指导作用,以及我们如何运用哲学解决问题,进而改变世界。

按照人类对生活的见解可以把人分为四类:厌世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宿命论者、享乐主义者。而从本质上看无非两类,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谓二元论,不过是将唯心论和唯物论接连一下,并非是什么新的东西。而无论唯心论还是二元论,作者多次强调它们最后都会走到宗教的怀抱里去。人类认识唯物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法国十八世纪的唯物论是机械的唯物论,它只承认数量和位置的变动,后来被十九世纪以黑格尔为首的客观的唯心论打败。新唯物论不只承认数量的变化,也承认性质的变化,于是它打败了客观的唯心论。

我们对于物质的世界,由实践证明它具有两大特点:独立在人的心意之外;能自己运动变化。而物质的运动有一定法则,我们要认识这些法则,并利用它们,才能做有效的斗争,化干戈为玉帛,将不利转为有利的条件。

在认识论里,艾先生将人的认识与照相机类比,它们都是反映外物的形式,但他们又是明显不同的`,因为人类的认识除了感觉外,还有想象和理解等等的作用。认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不可知论者主张我们不能够认识到外物的真相,而唯物论是主张可知论的,即我们能认识外物,认识不是一次马上就成功,而是一步一步地更加完全。很明显,不可知论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会滋生人类的惰性,我就觉得它和宿命论是一对孪生兄弟似的;而可知论是会引领我们一步步愈加完善对世界的认识,尽管这种认识是无穷无尽的,但在对“认识”的不断探索中,也一定会逐渐完善我们自身的,提升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读哲学的感悟篇六

――级思想政治教育魏金名

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内容简介: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内容摘要:

【万物变易之“道”】

如果一个事物要达到生长的顶点,并且保持在生长的顶点上,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所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发生的方式上都恰到好处。在《易经》的卦辞、爻辞中,把这种“恰到好处”称作“正”“中”.

“中”的含义是既不过多,又不过少。人的`天性倾向于过分。因此,《易传》和《老子》都把过分看作大恶。

【“中”与“和”】

《中庸》对于“中”的意义作了充分发挥。“中”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中道为贵”(thegoldenmean)颇为相近。有的人错以为,主张中道就是凡事只应求其半,行其半。其实,“中”的真正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如果一个人要从华盛顿到纽约,结果穿越纽约而到了波士顿,那就是过分;如果只到费城,那就是不及。公元前三世纪中国诗人宋玉曾经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一位美人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文选》卷十九)这里描绘的一位美女,身体和容貌都恰到好处。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中”.

在“中”这个概念里,时间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冬天穿皮大衣是“正好”,但如果在夏天,就成为可笑了。因此,儒家往往把“时”与“中”联系起来,如“时中”,含义是懂事“恰当其时”又“恰如其分”地行事。孟子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正是因此,所以孟子称颂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章句下》)

《中庸》第一章上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内心里无所谓“过分”或“不及”,这时称为“中”.当人的感情倾泻出来,而保持恰如其分,这时也仍然是“中”.“和”来自“中”,“中”又是调和各种心情所必需。

这个思想适用于人的感情,也同样适用于人的欲望。个人的行为或人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中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当人的感情和欲望都表现得合乎分寸,他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这是精神健康所必需的。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适度地满足,这时,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

《中庸》第一章上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内心里无所谓“过分”或“不及”,这时称为“中”.当人的感情倾泻出来,而保持恰如其分,这时也仍然是“中”.“和”来自“中”,“中”又是调和各种心情所必需。

这个思想适用于人的感情,也同样适用于人的欲望。个人的行为或人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中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当人的感情和欲望都表现得合乎分寸,他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这是精神健康所必需的。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适度地满足,这时,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

读哲学的感悟篇七

老舍的小说,典型的刻画了民国初年的市井众生相,接地气生活气。民国时期虽然离现在并不久,但依然能产生两个不同时代的感觉,国家氛围对国民的影响使然。那个年代旧有的封建秩序尚未完全崩塌,新入侵的外国观念还处于博弈阶段,加上国家独立性不强,国民荣誉感有限,所以众生相值得一看,毕竟曾经是国民的历史,自然会在基因中有相关的印记。

最典型老张。老张的形象直到今天还能从很多人身上看出来,典型的实用主义,唯钱是图。金钱就是他的道德,除此之外,什么都是可以变通的。然而神奇的是,钱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蹭吃蹭喝,亏待自己,亏待家人,不,老张没有家人,对他而言家人只是工具。甚至老张还不如葛朗台,至少这位吝啬鬼还有数钱和闻钱的快乐,而老张,全书中他的快乐是在脑子里盘算自己能赚多少钱,能占多少钱的便宜,能如何用最少钱做最大的排场。

想想老张的人生,真的无趣的紧,为了钱没有尊严,没有道德,坑蒙拐骗偷抢,无所不为。办学时对学生作威作福,吃拿卡要,生活中拆散两对小爱人,让两个妙龄少女做妾;成天在别人家混吃混喝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低买高买、两面三刀,除了自己谁都骗,已经没有什么好的形容词给到老张这个让我厌弃的人物形象。然而又很神奇,隐隐觉得老张此人此行为方式很熟悉,行为逻辑相同,只是程度不一致,可以说,唯钱是图的不要脸逻辑是相同的,不过是内心中的羞耻心比老张多了那么一点点。

在现在浮躁的社会中,金钱成为很多人评判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甚至是唯一标准。正因如此,实用主义大兴大道,为了往钱看望厚赚,自觉不自觉的忽略很多东西,比如家庭,陪伴,亲情,爱情,友情。人的欲望总是无休无止,正如永远不知道永远有多远一般,人心的难测,欲壑的难填,永无尽头。安宁,从自制开始,而自制,从内心坚定的自我认可标准开始。

王德,理想主义青年。这个形象很脆弱,毕竟没有脚踏实地,理想主义永远只能漂浮在空中。王德的家庭小康,才有理想主义滋生的土壤,但这种理想主义不接地气十分脆弱。上学时因不喜欢校长的行为,直接放弃学业;工作时因不喜欢工作内容和性质,赋闲在家,游手好闲,挑三拣四,眼高手低;好不容易选定在报社工作,办报的艰难和人际关系的残酷,有一次当了逃兵。终于在个人感情问题上有担当了一把,王德喜欢李静,在面临即将被老张拆散甚至逼迫李静成为妾侍的情况下,终于想办法反击,()闹现场拖时间,最终柳暗花明。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是老舍偏爱的,所以最后给了王德延续安稳的小康生活的结局,当然是在埋葬了对理想的追求之心后。

李英,有行动力但最后迷失方向的`青年。作为王德退学的引路热,李英是在考虑了家庭和老张两方面因素后自我果断选择退学。因为家庭并不能给与过多的支持,在找工作屡屡碰壁后,退而求其次先解决生计问题,主动选择当小螺丝钉的工作。强大的行动力和适应能力,李英最终成为有钱人,而且是保留了内心善良尤其是对家庭爱护有加的有钱人。在爱情上,李英没有王德那么勇敢,面临被老张拆散的命运,李英没有拉紧心上人龙凤的手,而是采取放任自流的自我放逐。可见从小缺少经济实力作为底气,就缺少坚定的反抗的精神,也没有理想这个看似虚无缥缈实则动力十足的源动力,李英快乐吗,我看未必。

姑母,对晚辈真心疼惜的母性形象。姑母爱李静,从小到大,含辛茹苦,嘘寒问暖,不说捧在手心里,至少是捧在手臂上。李静心情不好,姑母急匆匆去买鸡蛋安慰,甚至因着急摔跤弄伤自己,也是第一时间给李静做吃食,哄她开心。但姑母也被时代所限制,她不允许李静自由恋爱,甚至做主将李静给老张做妾,而且还认为做妾一事对李静好处多多:一来帮父亲还债、二来给李静后半辈子依靠。姑母觉得老张虽然年级大,但有钱有家底,即便李静自己并不愿意断送在老张身上,姑母却从头到尾一直劝李静安分守己,极力促成纳妾一事。对姑母,心情复杂,叹息。

赵四,新力量,未来的希望。当车夫的赵四虽然生活清贫,但能自给自足,自我评价中肯,有朴素的道德约束,所以赵四是最后救出两个女娃娃的关键。不论对哪个青年,王德、李英、龙凤、李静,赵四都毫不犹豫毫无保留的帮助,所以他是新力量,是希望。想起老舍的另一个典型形象骆驼祥子,像年轻时的祥子,希望赵四别和祥子一般,最后只能暗淡,成为泯然下层的乌合之众。

当然,这书还有很多人物形象很丰富很饱满。沉静、有牺牲精神、自我认知中肯的李静;大方泼辣、有自我意识的龙凤;希望能保护家人、有一定作为、因债务纠葛无法彻底反抗的龙凤她爹;爱护家人,缠绵于债务纠纷、最终自杀的叔叔。人物等等,众生平等,多面百相,不一而足。这些有趣的人物,都在《老张的哲学》一书中,等着你去发现。

读哲学的感悟篇八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