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小说读后感 经典小说活着读书心得(汇总6篇)

时间:2023-10-02 11:02:41 作者:翰墨 活着小说读后感 经典小说活着读书心得(汇总6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书已陪伴自己走过了四十多年,身为人民教师的自己更应该好读书,读好书,把书当成自己的老师,在书中不断找寻自己,提高自己,与书同行,与书同在。

某天,看到同事津津乐道的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活着》,不由自主的产生了好奇,便借过来打算畅读一番。书的作者是余华。“活着”顾名思义就是每天活在世界上,这本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充满力量的活着,这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索取,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与生俱来的责任,忍受生命中所有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活出自己的价值,书中的主人公福贵用自己一生来诠释这一切,让我在读后有很深的感触。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有一天,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晚。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离他而去。

最后,连他唯一的孙子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善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经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家珍,福贵的妻子。家珍是一个为自己男人而活的典型,也是一个为了子女而活的母亲典型。她为了自己的男人和孩子,舍弃了原本该享有的荣华富贵,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穷苦不堪步履为艰的生活。没有家珍的陪伴、包容就不会有福贵的后半生,直到家珍临死的那一刻,她依然不忘关心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比福贵更原始的生活状态,看到了一个卑微的“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生命,尽管活得卑微、庸常,但是活得本真、知足。

有那么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深刻“生活就是人生的用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它们就是我们的双手”。的确是这样,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绝望和希望,在我们命运里比比皆是,更如朋友那般亲密无间。

要学会忍受,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坚强的活着。正如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永久的幸福。

它们只不过是形单影只的生活里的陪伴,只不过是我们和我们自己命运之间友情的象征。而这是最为感人的交情,因为我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我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沙尘。最后,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边。也行,这就是活着。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二

活着的这个人叫富贵,富贵是一个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处于底层很多劳动人民的共同点,比如我的爸爸之类,对苦难的逆来顺受,一种没有觉醒的不反抗态度。

那时,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如此卑微与无助,却也都在坚持过下去,一把野菜,一根树皮,度了月落日升,便也会带上几丝微笑,笑看人生。

歌颂一句的话,是一种敢于直面苦痛的勇气,一种特殊的生存智慧,是整个民族的可贵精神。

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余华实在有点残酷,叙述一个将近一生崎岖颠簸的人的命运,在一些漫不经心的或带着玩笑的语言中将一个生命的存活是怎样顽强下去写尽.有点感动. 这是一本好书.

如实说,今日人们,叫苦不迭,倘若陪上“富贵”走上 一遭,在叫一声,我不想活了那是大可。

但又说,在这个世界,可爱的富贵又不知道有多少,还在忍受,默默承受。

社会在进步,农民也在升华思想,也拿祖国南部城市深圳富士康公司勇敢走向极乐世界的众多同胞们来说,大可看成是今日的“富贵”。

余华写的是旧社会里的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新的世纪人们思想觉悟了,这样活着不如不活,于是乎便死了吧。

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思想的进步。

面对苦难和罪恶,底层大多数人都在无住中,挣扎就象妓女反抗嫖客,徒劳的没有一点作用,我们能做的,只有忍受苦难,碌碌无为。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三

感动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歌,是一首令人哀婉缠绵的诗,一幅色彩浓烈的画,是一杯平平淡淡的水……生命中,可能只是一句歌词让我们潸然泪下,也可能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让我们重拾信心,又或许只是一段文字就足以撼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妈妈的突然离世,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似乎每天活在自己的悲痛中。那天收拾书柜,翻到了很久以前读过的一本书——《活着》。瞬间,我感觉自己每天沉浸在失去妈妈的痛苦中,对身边的人、对自己都是极其的不怀好意的.,又怎么能对得起死去的妈妈。想想书中主人翁福贵的一生,盛衰起落,颠沛流离,生离死别……是啊,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书中福贵用平静地近乎陌生人的语调,讲述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命运。福贵早年玩物丧志,家道中落,妻子背离,父亲惨死。年少的福贵因贪图享乐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家境清贫却自得,生活艰苦而自乐,在一切渐入佳境之时,迫入壮丁,背井离乡,烽火连月,苟且偷安。这时的福贵为了重回故乡而活着,在拂尘间摸爬滚打,在硝烟里破茧重生。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贵,终于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所有他倾注了情感的人,都离他而去,唯有那头名字也叫“福贵”的老牛与之相依。他的一生盛衰起落,福祸相依,悲欢离合,直至最后陪伴自己的只有那头也叫福贵的病牛。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要经历生死离别,经历一次次转身离别,有时候我们要靠记忆来慰藉,要靠倾诉来释然,要靠平静来概括,要靠回首来彻悟。在时间与命运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为它别上璀璨夺目的胸针,有的人在上边缝着一个又一个粗糙的补丁,但无论是华丽还是褴褛,我们都穿着专属于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风尘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边的一切,有爱有痛,有苦有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时常抱怨,时常抑郁,时常烦躁,殊不知,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四

读过余华所著《活着》,像是被一个重重的石块堵塞住了胸口,激荡心灵的悲怆,让人久久回洋。那个深沉的阴影始终投射在心海,一个黑暗的社会,一个战乱的年代,一个红色狂热的季节孕育着一个注定要饱经那代人所要尝便的艰辛。

生命在那里是一个在风雨中摇曳将要燃尽的烛火。一个生命在贫困的命运面前是那样脆弱而无力。但一个生命存在最重要前提是维持生命的存在,人们在为争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温饱都无法满足时,怎样保证生命存在而真正活着!其中透漏着的无助,只能用宿命论来解释的无法抗拒的哀叹!

在那个几乎没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下,生命的延续和亲情的呵护之间的关系是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五

一口气把《活着》读完,除了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外,其实我是想早点摆脱这种心灵的沉重之感。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体验。《活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六十年的一部简史,中国这六十年来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上。而作者余华却能以冷漠客观的语调,用福贵的嘴将他一生的厄运和苦难平淡地讲述出来。当我还在为他的打击而黯然垂泪时,又一场更大的悲剧又接踵而至,让人已经心伤得麻木了。

《活着》是一个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下关于死亡的悲剧性故事。主人公福贵青年时是一个家有百亩良田的阔少,嗜赌成性的他将祖辈积攒的庞大家业全部输光,父亲为此气死,为母求医半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县长的老婆生子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致死。生死之交春生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女儿凤霞嫁了个歪肩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妻子家珍在“软骨病”和儿女双亡的多重打击下也撒手人寰;女婿二喜在工地事故中惨死,留下了年仅三岁的苦根。苦根因贪吃豆子撑死;最终所有的亲人都离福贵远去。就像作者在小说中所说:“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最终,富贵买了一头待宰的老牛做伴,早出晚归奔波于田间。

我很吃惊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家道中落、失去双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重重打击下,依然能淡然地存活于世,这需要多少对生活的信念和毅力?多少内心的豁达与乐观?多少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福贵心生敬佩之情。活着就是最大的勇气,最后的胜利。福贵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好死不如赖活着”人们总希望活着,因为活着就会有希望,而人每天匆匆忙忙地活着,却忽略了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理由太多。而就我而言,从浅薄狭隘的角度出发,是为了我的家人。用心从事我的事业,让我不仅能实现兑换货币的价值,还能让我能帮助到别人,说得更伟大点,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做好我母亲的角色,让我的孩子能在弥补我幼时的缺憾下快乐健康地成长。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从不敢试想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我当遇到挫折后会以怎样的状态迎接?我想没什么事能比家人一个又一个离我们而去更让人绝望伤心的吧!那么生活工作中的事情相比之下,实在是微不足道。顿时有了内心的释然与坦然面对挫折的勇气。我虽然做不到“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我尽量做到不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六

中国人的生活几千年来都是有点盼头的。所以,一个人活着就像是在为别人而活。这也算是中国的特色吧。

我们不去讨论这种特色的优缺点,只是当一个极端的个例发生的时候,一切解释都这样的苍白。

富贵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起自己的经历,是那样的平淡和满足。

一个曾经的纨绔子弟,家里有很多的钱。但是,摊上了两个败家子。爷爷地传到父亲手里就少了一半。再到他的手里,干脆输了个精光。有钱的时候,它可以嫖,可以赌。可以事无忌惮的开老丈人的玩笑,可以骑着别人满街乱跑。完全是一种奢靡的生活。

一个这样的人,当一切都改变之后,也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可以下地干活了,可以自己走路了,可以自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了。当他挑着两大筐的钱还个龙二时,肩膀磨破了皮,全身的骨头就像散了一样。他终于明白了钱是不容易挣的。

可惜,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是在最后才明白这样的道理。能够尽早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我想一定是作家,要么就是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