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 党员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6-21 17:20:48 作者:曹czj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党员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篇一

李飞,自贡市公安局贡井分局刑侦大队民警,二级警司。

刘洪莉,贡井区五宝镇卫生院护士长,李飞的妻子,已经怀有8个多月的身孕。

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新年,他们夫妻俩也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春节。一个坚守岗位排查返乡人员,在交通路口体温检测点执勤,一个坚守在医院,为广大人民群众监测体温,收治病患。夫妻二人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团圆饭,更没有说上几乎话。

李飞是一个重庆汉子,有着重庆人直率活波的性格,一张圆圆的脸让他看起来十分“可爱”。但他却是犯罪分子们的克星,是贡井公安号称“黑白双煞”之一的“黑煞”,他是贡井分局的一名骨干刑警,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今年春节前夕,原本可以休探亲假的李飞考虑到大队正在侦办的一起放火案到了关键时期,于是主动放弃休假,连续加班投入到案侦工作当中,并于大年三十凌晨成功与战友们抓获犯罪嫌疑人。

大年初二,本已忙完手上工作的李飞,打算回重庆老家好好陪陪父母和怀有8个月身孕的妻子。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飞接到了上级指令:公安机关要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鉴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李飞告诉远在重庆老家的父母,今年又要失约不能回家陪二老了。然后,再次主动向大队请缨参加一线疫情防控工作。

在防控工作中,李飞与战友们一起开展电话排查武汉籍人员,一起进社区开展防疫宣传,逐户逐人排查登记外地返乡人员,核实信息,主动参与设卡盘查,防控疫情输入。

从年前开始,虽然没有得到一天休息,李飞却毫无怨言,他说:疫情面前,这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民警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李飞同志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为身边人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肯定。

李飞的妻子、怀孕8个多月的准妈妈们刘洪莉,从疫情开始,就穿上白色“战袍”奔赴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与父老乡亲零距离接触。

春节期间,五宝镇卫生院病人较多,挺着大肚皮的刘洪莉,已在岗位上连续坚守一周多了,有时一天要检测好几百人,一站就是几小时,可她硬是没喊累。

当她得知五宝镇设立的交通路口宣传服务监测点任务重,缺人手时,主动请缨,支援宣传服务监测点。

“医”往无前,“警”伴左右。“如果说,最美的告白是陪伴,那么,最美的逆行,就是你我并肩作战,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凡的坚守。”这也许就是李飞夫妻二人彼此之间最美的爱情宣言。

党员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篇二

董芳,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icu主任,一位不断与疫魔搏杀拯救生命的女战士,深夜躺在值班室,总是热泪满襟。

1.病人的生死线

董芳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患者是1月10日。那天,她到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感染科病房会诊。一位老年病人呼吸困难,随时要插管上呼吸机。虽然董芳意识到这位病人是有传染性的,但看到病房外家属焦虑期盼的眼神,她毅然跨进了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病人家属很期待地看着你,需要你进去看一下病人的状况,然后出来告诉他。我必须进去!”董芳回忆说。

此后,不断有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住进icu病房,董芳每天都要面对这些生命垂危有高度传染危险的患者。2月14日,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被指定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

2月17日下午,一批危重患者同时进入病房。董芳和同事们忙得汗流浃背。有个患者在楼下的运送车里上不来,董芳就推了一辆轮椅下了电梯。老人被运送人员抱上轮椅。老人太瘦弱,以至于小小的个子在轮椅上缩成了一团。董芳只能一只手环抱住她的胳膊,另一只手推着轮椅,上了电梯。终于到了10楼,董芳大声呼喊同伴,一起将患者转运到病床,进行后续抢救。

有同事劝董芳,有的危险操作就别做了,万一感染上怎么办。“可生命那么宝贵,不做的话,这条命不就没了?”董芳想。

病人有糖尿病,血管条件非常不好,输液速度怎么也快不起来,需要快速建立深静脉通道。这在平时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一切都变得很难。董芳需要弯腰90度,基本和病人脸贴脸,双手戴3层手套。护目镜过了几个小时就模糊一片,防护服下层的衣服早已被汗湿了几层,一切只能凭感觉!等董芳接好了输液管,病人的血压终于有了起色。

不到两月,40个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生命,被董芳和她的icu团队从生死线前拉了回来。

越过生死线去世的有七八个患者,每一个逝者都让董芳久久难以忘怀。“有一个50多岁的病人,今天抢救了一天,我希望他能够活下来,能够好转,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董芳2月26日晚告诉记者。

后来,记者收到董芳的短信:“很悲伤,他走了!”

“我觉得挺遗憾,我还是觉得没有帮到的人太多了,我只是觉得尽力做我能够做的事情,看能不能换来病人的一点点希望。”董芳说。

2.战友与自己的生死线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3.丈夫的生死线

1月18日,董芳的丈夫陈伟因为感染而住院了。

“在医院你也是一线的,你也应该戴。”董芳急了。

“那不行,我要留给他们戴。”陈伟很坚决。

1月16日,陈伟开始头痛,肌肉酸痛,没有发烧,他以为是流感。到1月18日,陈伟说很难受,然后他就趁董芳在医院值班,悄悄地去了武汉中心医院住院。一拍ct,左肺有磨玻璃影,很快确诊为新冠肺炎。董芳忙赶去他的隔离病房探望,从那之后,董芳一个多月没能再见丈夫。

“他那段时间是真的很忙,他们不停地开会。他有专家门诊,还有手术,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回家。他其实身体是不错的,因为太疲劳了,抵抗力下降,才被感染的。”董芳反复念叨着,哽咽不已。

更让董芳揪心的是,已是重症病人的陈伟没能使用高流量给氧设备治疗。“当时他没有那个设备,我好着急,我真的怕他呼吸衰竭了,会要气管插管,就像我的病人一样……”董芳说。

终于过了最难熬的日子,陈伟在2月21号病愈出院,还需在医院附近的酒店隔离14天。1月26日晚8时,董芳来看望丈夫,终于看到了在生死线上抗争了一个月的丈夫。陈伟在4楼打开窗户,董芳在楼下,夫妻俩只能喊话问候,互道珍重。

“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希望住院的病人能够快点康复出院,大家都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我的丈夫和孩子也能够回家!”董芳说。

党员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篇三

郑能量,26岁,湖南援鄂抗疫志愿者。一如他的名字,这是一个浑身充满了正能量和阳光气的小伙子。大年初一,他送走女友后,便驱车直奔武汉。

临行前,他立下遗嘱:知道此行凶险,已抱必死之心。如果我命数至此,死在了疫区,请把我的骨灰无菌化处理后撒入长江,让它漂回湖南。抵达武汉后,他迅速加入志愿者行列,每天忙着为医护人员送饭,帮居家隔离者代购生活物资,有时甚至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主动开车送死亡患者前去火化。

女友曾经在电话中战战兢兢地问他,你就不怕死吗?他说,怕!可国家有难,身为男儿都不敢冒死向前,人人都成了缩头乌龟,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在武汉抗疫前线的每一天,他都被许多事情深深地感动着。当他看见一支支身着迷彩的解放军医疗队,钢铁洪流般的从眼前经过,他由衷地感慨,每次灾难来临,人民军队总是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面,给予了人民战胜困难的坚强信念和巨大勇气!

当他第一次看见国产运20大飞机春雷般的从头顶叱咤而过,又目睹它满载各种抗疫物资,神鸟般的降落武汉天河机场,那种发自肺腑的震撼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大国实力、国家力量!

当他看见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人华侨及留学生捐献的抗疫物资潮水涌来,他仿佛触摸到了一种温馨磅礴的脉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英雄的14亿中华儿女,手挽着手,心连着心,凝聚成了一个任何敌人都不可战胜的英雄的国家!

党员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篇四

“你怎么来这么早,还没到接班的点呢。”

这是每天驻守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乌日根塔拉农场体温监测点的党员村医张伟国与一名女医生交接班时的对话。

张伟国是乌日根塔拉农场三分场的一名普通乡村医生。他的家没在这个村子,但他每天都很早到卫生室,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村里有老年患者给他打电话,哪怕是半夜,他都会骑着他那辆破旧的电动车第一时间赶到患者的家中。

疫情发生后,农村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村医理所当然成为村子里防控疫情的顶梁柱。张伟国接到卫生院通知后,顾不上陪家人过年,不是守在村卫生室,就是和驻村干部、村干部走家串户,给村民测量体温,挨家挨户排查春节返乡的人员,提醒大家做好防范。

“一开始也遇到过不配合的。我就耐心地劝他们,告诉他们我是做防护的,让他们带好口罩,拿着温度计教他们怎么用,自己量完了告诉我。”每到一户村民家中,张伟国都要安抚村民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他说自己是“赤脚医生”,水平有限,但跟村民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希望村民们对他的熟悉和信任能帮助疫情防控工作顺利推进。

党员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篇五

“你好,结一下账。”“怎么又是你?”3月5日下午,当荣冀拎着大包小包再次出现在超市时,收银员很惊讶。从2月中旬下沉到武汉市武昌区滨湖社区以来,荣冀每天都要为小区居民“跑腿”十多次,代购各种生活物资和药品。

今年39岁的荣冀是武汉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一名干部。疫情袭来,他的岳父、岳母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正月十二,岳父不幸离世,正当荣冀和妻子沉浸在悲痛中时,他们收到了各自单位关于“在职党员下社区”的号召。

“经历了疫情带来的创伤,我们更想为抗疫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荣冀和妻子双双请缨参战,下沉到滨湖社区锦绣江南小区,担任党员志愿者。

下沉之初,荣冀跑遍了武汉三镇,买到了一批医用口罩和防护服捐给社区。得知很多一线社区干部一个多月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荣冀和妻子决定为社区干部的孩子捐赠一批图书和文化产品。

如今,锦绣江南小区已经连续多天无新增确诊病人。“现在物资供应、配送服务越来越好了。志愿者的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纷纷给我们点赞。”荣冀说。

党员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篇六

20__年,我们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春节。

今年的春节不像往年那般热闹,也不像往年那般团圆。

今年春节期间,我国湖北武汉出现了一种叫做“新型冠状病毒”的家伙。一夜之间,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传到每个人的心里。在1月26日21时21分,全国已确诊感染此病毒者2074例,疑似病例2692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爆发之际,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不怕风险,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地赶往疫情的最前线。

其中年龄最大的已年过八旬。

在1月18日,84岁的钟南山爷爷劝所有人不要去武汉,可他自己却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去武汉的高铁。1月23日,各地医务人员纷纷发起了“请战书”。1月24日,上海52家医院136名医务人员也纷纷主动请战,连夜奔赴武汉……他们当中,有的甚至除夕夜还没来得及和家人吃碗团圆饭,还没来得及拥抱家人,就要和家人分别。这一刻,他们都只为了一个地方——武汉!这一刻,他们都只为了一个信念——从死神手里抢救生命!

每当在新闻里看到那些白衣天使们脱下厚厚的防护服,大汗淋漓的时候,泪水不禁模糊了我的双眼。他们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可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尊敬,去爱戴,去学习啊!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我爱你们——逆行者!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