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优质7篇)

时间:2023-10-07 09:40:05 作者:ZS文王 2023年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优质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篇一

近日阅读了一篇名为《音乐老师》的文章,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和良心。这篇文章深情地讲述了一位音乐老师的成长与奉献,给予我们一份智慧和感动。在思考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不禁想到了许多自己身处教师行列中的经历和体会,下面就尝试着延伸这篇文章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一段:教师业内的责任和奉献

从事教师职业是需要担负很大的责任和奉献。教师不仅仅需要掌握好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用心和耐心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音乐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承载着同样的责任和使命。音乐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音乐知识,更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人。这也是任何一位好的教师不能忽视的职业责任。

第二段:教学过程中的误解和困难

事实上,教师职业中也会面临很多误解和困难。就拿音乐老师举例,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可能并非是出于对音乐本身的热爱,而是出于某种原因。甚至会有学生对音乐敷衍了事,不太想花费精力去学习。这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同时,音乐老师还会面临如何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计划,如何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等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音乐老师付出额外的努力和心力,才能得到满意的解决。

第三段:音乐教育的价值

虽然音乐老师的角色和价值受到了挑战,但是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必要性依旧不可替代。音乐教育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和才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涵。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妙和艺术,了解社会文化,发现自身人格和领悟生命的精髓。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让他们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段:教师的职业追求和成长

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自我追求和成长的决心。音乐老师也不例外。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者的心态,积极践行着“学生第一”的原则。只有自身不断进步,才能越来越好地为学生服务,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业追求。

第五段: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教育并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我们更需要通过教育把握住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获得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这是我们教师职业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应该全程投入工作,引领学生,肩负起这份使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好的音乐老师的努力和奉献。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其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与能力,为学生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篇二

音乐是一门艺术,可以凝聚人的情感,唤起人的共鸣。而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音乐老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我阅读了一位音乐老师的自传,深受启发,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后感心得体会。

一、音乐老师的专业能力

音乐老师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对乐器演奏技巧的熟练掌握。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音乐感性、音乐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在我的印象中,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把音乐传授给学生并且获得学生良好的反馈。而在自传中,音乐老师向我们展现了他自己的音乐教学方法,让我由衷地赞叹他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心态的影响

在自传中,音乐老师坦言自己年轻时的教学心态曾经很不好,他的自大和傲慢导致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重大裂痕。直到有一位领导和同事向他提出这一点,他才开始审视自己,并且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真心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获得成功。这样的心态不仅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同样值得借鉴和应用。

三、音乐教学与技能培养

音乐教学是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培养,它包括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论、演奏能力、观察力等方面的技能,以及学生的习惯,态度等方面的修养。音乐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应该结合音乐生活、音乐实践、音乐教学等各方面的因素,通过培养学生在音乐的领域里的认知、思考以及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音乐素养的人才。音乐老师在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对我的启发很大。

四、音乐家的修养和道德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他不仅是一位音乐家,在其职业生涯当中还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和道德。他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不断学习和进步。此外,在处理学生关系和工作关系方面,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态度。这些方面的品质,在自传中被音乐老师深入的阐述和阐述,并引起了我的共鸣。

五、音乐家的精神

音乐之魂在那里?音乐老师在文章中曾经这么问过自己,他解答道,音乐之魂在音乐的内心,是声音、旋律、节奏、创造的源泉。这源泉让音乐家充满激情和灵感的创造世界。音乐家之流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高度,他们拥有对音乐的热情和执着,依靠音乐精神的力量,丰富和升华了音乐的内涵。

总的来说,经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一位好的音乐老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除此之外,他还应该具备优秀的人品和经历,同时要有相应的音乐家的精神和追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深度的受到了启发,也明确了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提高。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篇三

露丝·史兰倩斯卡曾说:“作为一个人,身为艺术家的我们,只能像一面镜子般在音乐中反映出我们真正的自己;任何矫饰、虚伪或不诚实,都会从你所弹奏的音乐中反映出来,对音乐家来说,那是一种耻辱。”…… 除了像这样,大段大段的抄录之外,我想不到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介绍这本书。就像音乐本身的传达一样,最好的触摸方式当是亲闻其音,而不是借由文字或语言的描绘。 露丝·史兰倩丝卡堪称大师,它的这本小书,也许只是想帮我们更好地看待和演奏音乐,还有艺术。它是一本谈论钢琴技术的书,但又不仅于此,当中的一些片段,即使是对钢琴一无所知的人,也能有所体会,和感知。

一位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如:高度的想象力、聪慧、灵敏、易于变通,处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面临的是崎岖道路,仍然顽强的、辛勤的一步一步向前走。在音乐生涯中,各种障碍都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是绝对的乐天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毫无怨尤的花上无数小时、数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一段非常平凡、不显眼的技巧上下功夫。

在练习每首乐曲之初,我们必须能显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每一乐句的走向,及整个作品欲表达的情感与气氛。有了想像后,还需要有能力把这些意念显明地传达出来。如此,我们创造出来的境界,才能马上在聆听者的心中引起共鸣,留下完整且深刻的印象。

音乐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比任何话语都更能打动人心。而能够在情感上与人们相互交流的音乐演奏,便是世间最光辉与神圣的荣耀,它使得极尽枯燥与单调平凡的练习,都变成了无比快乐的过程。

书中那一般平凡,却执着的近乎宗教信仰般的精神,让我深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音乐学习的道路,不是真正走过的人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甘苦。如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家长们,也积极地为孩子们提供各种音乐学习机会,创造音乐学习条件,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音乐教育,培养艺术素养或音乐特长。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家长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收效甚微”。那么,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这本书吧,在那些短小却富含哲理的故事中,您和孩子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学习音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和孩子们聊音乐》是一名美国著名音乐出版家,音乐教育家写的一本少儿音乐素质启蒙作品,书中不仅讲述了音乐的功能和影响、学习音乐的必备知识,也谈到了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如音乐与人格修养、音乐与读书写作等等,所以,让人们懂得了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个人(尤其是少年儿童)心灵修养的必要手段。值得家长、教师、音乐爱好者好好阅读。这本书极有价值,因为它广泛、公正地讲述了真理,见解深刻,而最重要的是,其字里行间表达了一种热切心愿,那就是希望学音乐的人热爱音乐本身……它充满了高尚的艺术思想和灼见。

在这里我要谈到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音乐和读书的关系。曾经有一位意大利歌剧作家说过:研究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的作品能启迪学生的头脑,因为古典作品是最美丽、最简单旋律的持续发展。而大家都知道所有的音乐是来自心灵的真正表现,我们必须先在心中感受到音乐,而要表现音乐,就必须十分了解那些伟大作曲家的音乐是怎样写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阅读一些关于作曲家的书籍能带给他们很多启示,所有作曲家的书信都属于我们拥有的最有价值的音乐文献,而阅读作曲家的传记,就象是应邀去了作曲家的家中,见到了他们的全部活动和全部生活。阅读关于作曲家的书籍时,你很快就会懂得:艺术中充满了生活——要欣赏艺术,我们必须了解真理,真诚地生活,可见,音乐和读书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教会孩子们的不仅是音乐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音乐对他们精神生活和人格修养方面的影响;教会孩子们应当把音乐看作是一门艺术,其中充满了美和高尚,充满了纯洁思想和无比丰富的欢乐。如果我们对孩子们的音乐教育没能使他们感到有趣,没能吸引他们,这并不是因为音乐太难,使孩子们学不会,而是因为我们很难了解孩子自身。我们不了解孩子,所以常常压抑他们的正常天性。

老师应当始终怀有这样一种思想:音乐必须从个性里引导出来,而不是强行灌输到个性里。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篇四

当我们提到音乐老师,我们会联想到学校音乐课堂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师,其热情和教学技能远远超过了正常的标准。但是,音乐老师不仅仅是一个教授音乐的职业,他们更是教育家和艺术家,他们指导并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

第二段:教育意义

音乐老师能够在教育和人际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他们清楚知道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如何唱歌或演奏,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欣赏音乐并从中获得快乐。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和指导,让学生们变得更加独立自主,他们赋予学生们技艺,并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艺术中去感受到纯正的教育价值。

第三段:情感支持

音乐老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导师,他们还是学生们的精神支柱。他们有很强的耐心和同情心,他们会在学生们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他们会帮助学生们处理自己的情感,并告诉他们如何将其表达出来。他们很清楚,音乐可以将人们汇聚在一起,并帮助人们在困难的时候一同面对。

第四段:教育生涯

尽管许多音乐老师都从事此职业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他们始终不忘初心,不断地进修和提高自己的水平。他们会不断研究音乐理论,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因为他们清楚知道,他们的学生和教育生涯是他们最重要的财富,也是自己对艺术的一个贡献。

第五段:总结

这篇文章由很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而所有这些故事,都彰显出了音乐老师敬业精神的重要性。无论他们身处教室还是舞台,他们总是在为学生付出时间和精力,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技能。正因为如此,音乐老师就像是一束充满能量的火焰,照耀着所有对音乐感兴趣的人,并让音乐变得更加美好。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篇五

一位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如:高度的想象力、聪慧、灵敏、易于变通,处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面临的是崎岖道路,仍然顽强的、辛勤的一步一步向前走。在音乐生涯中,各种障碍都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是绝对的乐天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毫无怨尤的花上无数小时、数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一段非常平凡、不显眼的技巧上下功夫。

在练习每首乐曲之初,我们必须能显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每一乐句的走向,及整个作品欲表达的情感与气氛。有了想像后,还需要有能力把这些意念显明地传达出来。如此,我们创造出来的境界,才能马上在聆听者的心中引起共鸣,留下完整且深刻的印象。

音乐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比任何话语都更能打动人心。而能够在情感上与人们相互交流的音乐演奏,便是世间最光辉与神圣的荣耀,它使得极尽枯燥与单调平凡的练习,都变成了无比快乐的过程。

将音乐线条演奏得圆滑有方向,使音与音之间具有黏密性、不中断对于一位钢琴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要求。音乐的表达永远都需要以自然地流动为依归。

一个钢琴家,在练习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将乐句的气氛与精神,简明而完整的表现出来,传达作曲家所希望我们传达的信息,练习时,分析乐曲的每一个句子,然后用平静且能听见的声音告诉自己,你认为某一乐句欲表现的情绪是什么:是愉悦、悲伤还是思乡、抱怨?是痛苦、欢乐,还是热情、预言?在你决定了最适当的感觉后,将这种“感觉”在键盘上一次又一次地做试验,直到你双手弹奏出来的音乐成功地呈现了先前在口语上给于自己的提示。

在弹奏每个乐句的结尾时,身体和音乐必须同时做到一个自然地反映—呼吸,虽然我们不可过度与夸张的呼吸,但是绝不能没有。呼吸使得我们带领聆听着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乐句,也使音乐的紧密度被完整且坚固的保持着。

关于音乐中的“渐慢”,不论乐句是基于何种音量上,“渐慢”都必须自然而且几乎无法被察觉到。音乐的段落和文学一样,在每个段落中,我们都可以用几个字或是几个音符,将它们重要的意思扼要的讲出来,每一个重点都是前一个重点的延续与后一个重点的前述。在乐句中找到表达重点的三个基本程序:1.全神贯注地将音乐线条完整的弹出来,没有丝毫间断。2.决定乐句的气氛,而后使乐句中每一个音符与细节都在这个气愤的引导下被弹奏。3.找出乐句或段落的.最高点,使音乐在进行时有一个移动的方向。

节拍器是练习必备的工具,先从很慢的速度—节拍器上的60开始,然后62-64-66,一点一点快起来,再从60,以“3” 的进度练习,熟练后以“4”“5”的进度练习。这样的练习方式可以达到极肯定且平均的控制。但是节拍器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某个练习阶段上,一个“最佳的工具”。它最大的意义亦止于此。虽然它帮助我们克服了许多艰难技巧及完整弹奏上的障碍,并测知我们在每一首乐曲上所能达到的速度极限,但是在这一切都圆满做到后,我们必须学习从节拍器的训练里超越出来。钢琴家欲在琴键上飞舞,有三个要点必须做到:第一,运用节拍器慢速度的训练去克服所有技巧上的障碍;第二,除掉对节拍器的依赖;第三需要训练双手能自由肯定的出入琴键。

耳朵的重要性。钢琴家们依靠耳朵的指引,可以在触健上做出千种变化的音色。舒曼在他的《给年轻音乐家的规则与箴言》中提醒年轻的音乐家们应尽量的打开耳朵,注意周遭一切细微的响声,像门铃声、玻璃窗震动声,或鸟儿歌唱,等等。在倾听中,同时发掘这些声音的高低和旋律的走向。耳朵一旦对周遭环境的声音产生了高度的敏感性,便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里、不同的钢琴上,弹奏出最恰当的音色与音量了。

从最慢的速度开始练习新曲,在节拍器上找寻一个能使手指舒适而正确的弹奏出每一音符的速度,在这个速度上不断练习,知道手指在键盘上已有完整自主的控制力后,才稍稍加快,在速度上采取一点一点渐近,如果一下跑的太快,不仅无法增进任何弹奏的能力,反而危害了我们在表现一首乐曲时,所应具备的均衡控制力。李斯特的练琴方式,开始练习一首新的乐曲时,分五个步骤来研究乐谱。第一次看谱时,仔细的看清楚每一个音符确实的位置;第二次仔细分辨音符的时值;第三次,分析乐句的音色,由不同的音色来表达情感上细微的变化;第四次,仔细的分析高低谱表内所有的声部,出了明显的主题之外,他总希望能在找出一些可以醒目加强的细小旋律和线条;最后的步骤中,决定他要的速度。结束这五个步骤的看谱后,他开始在琴键上练习。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篇六

音乐。一听到这个词,许多的小孩可能会唱起歌来炫耀自己,但有些小孩可能会张不开嘴。对于我来说,听音乐是一种享受,更重要的是伴随它的节奏,去品味、去欣赏。而我发现歌名在生活中也很有趣:每当别人说:“说曹操曹操就到”时,我会想起林俊杰的《曹操》;每当别人教育孩子不要“明日复明日”时,我会想起张杰的《明天过后》;饭桌上的酒瓶贴着“稻花香”,我又想起周杰伦的《稻香》;常听说小孩要把世界改变成他梦想中的那样时,我再一次想起王力宏的“改变自己”

音乐让古老的.传奇变得有了节奏,就年过六旬的老人嘴里也时不时哼着小曲。我有时幻想着: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了音乐,就像生活失去了色彩,慢慢的变的枯燥。

所以,我赞美音乐,让音乐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生活在音乐中读后感篇七

在这本书里,萨伊德提到最多的两个人,一个是古尔德,一个是巴赫。在《古尔德,作为知识分子的炫技家》中,他关于两者的阐释终于有了深刻的交集:

“古尔德很早就强调,巴赫的键盘作品主要并非为任何一种乐器而写,而是为好几种乐器而 写——管风琴、竖琴、钢琴等等,或者根本不是为乐器而写,例如《赋格的艺术》。所以,巴赫的音乐可以单独演奏,离开仪式、传统、时代精神的政治正确。 古尔德只要有机会,就强调这一点。第二,是巴赫在他自己那个时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名声,他是时代倒错之人——他返取古老 的教会形式和严格的对位法则,但他也大胆现代——在作曲程序和半音尝试上,他有时候要求过苛。古尔德郑重其事而增华, 刻意力抗正常的独奏惯例:他的台风绝不同俗从众,他的琴风返回浪漫时代以前的巴赫,而且,在他无缘饰、不合一般语法、 不为钢琴所拘的音色里,他以完全当代的方式尝试做出一种音乐的声音,不是商业主义的声音,而是严谨分析的声音。”

也许用现代美学里的一个词可以描述古尔德与巴赫的关系——异质同构,而且,以萨伊德所见,古尔德深味巴赫,以返回浪漫时代以前的方式去演奏巴赫,这与我的一贯感受有所偏差——就我目前的听感而言,古尔德是以现代的方式在演奏巴赫,甚至,我从他的录音里听出了金属味,工业时代的弹奏方式(当然并不意味着是工业化的,而恰恰相反)。其实并不矛盾,正如他在引文最后一句所说,古尔德用的是完全当代的方式,尝试严谨分析的声音。此外,我特别画出“不为乐器而写”一句,因为正如我们早就知道的,巴赫并未在乐谱上标明用什么乐器演奏《赋格的艺术》,以惯性思维,我以为他是没想好,或者,想完成以后再写,但萨伊德几乎是一语道破:它根本不是为乐器而写!!!巴赫真的是在玩纯粹音乐了,这几乎又为他的“神性”添上一笔。

紧接着,萨伊德颇具启发意义地提到了阿多诺,不出我所料的,阿多诺又在附会巴赫的音乐对于资本主义抵抗意义(这是他一贯思维方式,我已见怪不怪)。萨伊德说,他不知道古尔德是否看过阿多诺的文章,但在这一问题上,他俩达成了一致。正如通常所知,古尔德以退回录音室的方式抵抗资本主义的工业逻辑,但又再一次地进入这种逻辑之中。从影片“关于古尔德的三十二个短篇”当中,我看到古尔德几乎是一个非人一样的存在,几乎没有人味:他用药物、电话、收音机、旅馆、录音来武装自己,也许他对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毒过深——他把自己变成了媒介,用古代语言来说,就是通灵人,关于巴赫音乐的通灵人,所以他不需要有人味。

还有一篇文章,令我对萨伊德佩服得五体投地,什么文化帝国主义、东方学统统抛到一边,萨伊德,仅凭这篇文章足可以成为大师。这篇神文就是《抗怀宇宙(评沃尔夫〈巴赫:博学的音乐家〉》。

照贯常思维,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新教音乐家,他的很多作品是为了荣耀上帝(事实确为如此),但是!但是,萨伊德几乎是小心翼翼地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

“我认为巴赫不是只像奴才般称颂上帝及其事功,他潜意识里还有心与之分庭抗礼,这个心意在几部庞大作品里越来越明显,像《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以及《哥德堡变奏曲》。”

巴赫如炼金术士一般在音乐上努力探究,似乎是在跟那个至高无上的他对抗。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思维方式:

“巴赫的狂热,的的确确有其魔性、吓人之处······你不得不想,巴赫在上帝面前那样百般虔诚和谦 卑,他是不是借此抵抗某种更黑暗——更洋溢勃发、更骄傲、濒临渎神的东西,那东西就在他内心里,他那 带着对位法魔术的音乐也传出各种消息。”

不夸张地说,这段话看得我直冒冷汗,巴赫虔诚的脸突然变得狡黠起来,原来他的身上也带着浮士德的影子。将来我该如何面对圣马太、b小调,如此总总他笔下的宗教音乐啊!当然,也许,萨义德只是过度诠释——只是为了思维的快感,但愿如此!

此外,他提到巴赫与贝多芬的音乐逻辑:

“巴赫的作品,质地经过细密、耐心、极力的策划和衍释,这一点,他和贝多芬正好相反······贝多芬 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套不同的进击方法,无论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经常透过一些小小的小主题为之,这 些小主题则只是分解三和弦,或者是以重复音符打造的主题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