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答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汇总5篇)

时间:2023-10-03 17:42:09 作者:GZ才子 最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答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答案篇一

说教材

1. 教材单元定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2. 教学三位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跟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品人

3. 品文

4. 作业布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答案篇二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此诗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

(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写手法

1、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

2、侧面

2)课堂练习:

学习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投影显示《少年中国说》,学生齐读)

相关范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答案篇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虽然短小精悍,但值得说的问题是很多的,尽管在课文学习中,学生领略了这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因而把人物形象地分析作为重点。教学时,我采取了“设疑导入——勾画演讲特点——-批注细节分析人物——探究写作手法——拓展训练”的教学过程。

在施教过程中,教学的中心环节“批注细节分析人物”进行较为顺利,学生对于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有了深刻地领悟,但在“探究写作手法”这一环节中却出了问题,只知细节写人,其余一概不知。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少了“侧面描写”的分析;(二)是在本环节开始时没有给学生提出思考的方向,因而学生只会就本节课的分析来总结。见课堂出现冷场,我尽快做了教学设计的调整,马上给出了思考方向的指导,可以从写作顺序、正侧面描写方面思考。并让学生勾画出侧面描写的相关语句,互相交流,加深理解与领悟。经过这样的纠正,才使学生在写作特点的借鉴上有了较多的收获,对学生拓展训练中的写作练习有了更有益的辅导。

听了专家的讲座,在今后散文教学中,明确了一个理念,写人记事散文,通过“品文来品人,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加强预习力度,对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让预习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思维的发展。

反思1,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注重用关键问题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品悟课文,没必要像讲授精读课文那般细致深入,面面俱到。过于详细紧密的分析讲解,会令学生失去更多思考的空间,也没能体现出锻炼学生讨论和赏析能力的目的。而内容过多,就使得整节课在短短的45分钟里给人泛泛而谈的感觉。事实上,文章相对于整个单元来说是较浅显易懂的,除了个别段落和几首文学作品以外。所以应该分清主次,精选难点内容进行探讨研究,适当点拨就好;过多的内容不仅占用太多时间,而且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把握时拿不准的现象,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当然,学生的预习不到位,过分依赖老师也是本节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反思2,应该注意到,成功教师的讲解应该是带启发性而懂得“留白”的,过于追求滴水不漏,容易使学生失去思考想象的空间。教师的讲解语不能过“满”,更不能为学生“包办”,该“留白”时必须“留”,只有让学生真正思考并脱口而出,才会令其印象深刻,起到锻炼其思维的目的。

此外,鉴赏课上的“对话”略缺,如果能够适当地在学生中进行答问解疑,效果也许更好,也更方便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点评。品读鉴赏课应注重问题设计和诱导,多与学生“对话”,但自己在面对学生的沉默不语时有点茫然,从而不自主地“代替”学生答疑,使得师生“对话”环节未能如计划中顺利进行,背离了原来的目标与方向,学生的阅读鉴赏没有在这节课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反思3,是备课过程中如何做到“备学生”的问题。时代在进步,观念在变化。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多了一些心眼,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更加充分、周详。我觉得自己在相关知识的准备上还是比较充足的,但即使是这样,学生也有向我们“发难”并且让我们“为难”的时候。在听到稀奇古怪甚至是相反意见的回答时,我没能很恰当地处理、引导,有点阵脚自乱,一度让课堂气氛变得尴尬。其实在这时,我应该放下架子,坦率地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考虑得不完全充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发难”时,不能自乱阵脚,要尽快让自己冷静下来,巧妙地引导,变被动为主动,相信学生的潜力和智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起评价答案的是与否。

因此,以后备课必须要多预设学生的回答,甚至是对想想面对相反的观点时自己该怎么去应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操控能力,将主动权掌握自己手中。当然,不忘记在下课前给学生们一点鼓励:回答正确的同学请扬一扬眉毛,没能完全回答正确或是还没有机会回答的同学请笑一笑,老师期待你们下节课有着更出色的表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答案篇四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人物形象:忧国忧民

小结:梁任公是怎样的一位学者?

圈点:文中那一句话最能概括梁任公的特点?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梁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

赞赏敬仰赞其学问、仰其文采、敬其精神

六、小结: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学者风范的梁启超。并不是作者不欣赏梁启超革命者的风范,而是他要向我们介绍的是一个学者,这也是文人梁实秋最欣赏文人梁启超的地方。所以作者选择了这样一次演讲来体现梁启超的文人气质。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选材的方法,用恰当的材料来恰如其分地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表现了梁先生的稳健、潇洒、风趣、博闻。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习文章在描外貌、绘语言、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方法。

作业:

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细致刻画突出其性情特点(不出现名字)

2.模仿本文写作:记xx老师的一次讲课

了解演讲内容,探究人物特点

阅读杜诗,体会梁先生与杜甫情感的相通之处

总结人物形象阅读圈点

反思本课学习收获完成课下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有所获,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学到切实可鉴的方法,所以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如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使读写结合,最大地体现语文的价值。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答案篇五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哪)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人物形象:忧国忧民、忧心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