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课件(实用17篇)

时间:2024-04-19 23:20:09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选取合适的写作素材和展开结构。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它们兼具思想性、观点性和表达性,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

高等数学课件

教学目的:了解新数学认识观,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熟练复合函数的分解。

重难点:数学新认识,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

教学程序:数学的新认识—函数概念、性质(分段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例子(定义域、函数的分解与复合、分段函数的图像)。

授课提要:

1、为什么要重视数学学习。

(4)智慧开发——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为人的一生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2、对数学的新认识。

(2)新数学教育观——数学教育(学习)的目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函数概念。

总学时64学时(xrg)。

1、函数定义:变量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单值对应)。

(用变化的观点定义函数),记:)(xfy(说明表达式的含义)(1)定义域:自变量的取值集合(d)。

(2)值域:函数值的集合,即}),({dxxfyy。

例1、求函数)1ln(2xy的定义域?

2、函数的图像:设函数)(xfy的定义域为d,则点集}),,{(dxxfyyx就构成函数的图像。

例如: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

3、分段函数:对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范围,函数用不同的表达式。例如:符号函数、狄立克莱函数、取整函数等。分段函数的定义域:不同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并集。

例2、作函数0,20。

)(2xxxxxf的图像?

例3、求函数?)1(),0(),1(0。

10。

)(2fffxxxxf的定义域及函数值,,

三、基本初等函数。

熟记:五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像、性质。

四、复合函数:设y=f(u),u=g(x),且与x对应的u使y=f(u)有意义,则y=f[g(x)]是x的复合函数,u称为中间变量。

说明:

(1)并非任意几个函数都能构成复合函数。如:2,lnxuuy就不能构成复合函数。

(2)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各个复合体定义域的交集。

例6、指出下列函数由哪些基本初等函数(或简单函数)构成?

(1))ln(sin2xy。

(2)xey2。

(3)xy2arctan1。

五、初等函数:由基本初等函数经有限次复合、四则运算而成的函数,且用一个表达式所表示。

说明:(1)一般分段函数都不是初等函数,但xy是初等函数;

(2)初等函数的一般形成方式:复合运算、四则运算。思考题:

1、确定一个函数需要有哪几个基本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

总学时64学时(xrg)。

探究题:

一位旅客住在旅馆里,图1—5描述了他的一次行动,请你根据图形给纵坐标赋予某一。

小结:函数本质上是指变量间相依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定量反映;复合函数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分段函数反映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作业:p4(a:2-3);p7(a:2-3)。

高等数学课件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了解比例和比的区别。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探索国旗中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比的知识,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

教师板书学生举的例子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

[设计意图:在学习比例之前,就强调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激发爱国情操。

四幅情境图分别呈现的是什么情景?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国家间的会议。

2.板书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1)比较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值。

2.4:1.6=3/260:40=3/2。

2.4:1.6=60:40。

(2)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说明: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应用上面的方法,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叙述比例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5.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比一个式子两数相除有两项。

比例一个等式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题的练习,增强了新知识的清晰度与稳定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层次清楚。

四、拓展迁移,升华新知。

1、填空。

5:2=80:()。

2:7=:5。

1.2:2.5=:4。

[设计意图:此题有了数的形式的变化,兼备有意设难、激发挑战、活跃气氛的功效。

2、下面每组中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1)4,5,12和15。

(2)2,3,4和6。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逐步延伸了知识。提出条件让学生自己组成比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机化学课件

4、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为《有机化学基础》的第一节,以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的描述向学生展现了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与发展前景,引领他们走进有机化学,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对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做了一般性介绍。

三、学情分析。

虽然本节课为《有机化学基础》的第一节,但是,学生在初中及必修2模块中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要求能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在必修2模块学习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了解了甲烷、乙烯、苯等典型的有机物的主要性质。

三、教材的充实与整合。

印发“生命力”学说的观点及其被冲破资料,供学生课后阅读。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书指导法。

五、教学程序。

1、引入。

同学们,在化学必修2中,我们学习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请写出你最熟悉的三种有机化合物,(学生所写化学式,可以作为后面学习官能团的教学资源)并说出它们的用途。(让学生体会有机化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高二(3)班的学生表现不佳,许多同学面前的纸是空白的;高二(4)班的学生较好,能写出多种有机物的化学式。)。

有机化学就是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等。有机化学研究范围广泛,有机化合物数量巨大,是化学元素中最大的二级学科,诺贝尔化学奖中有机化学(不包括生物大分子)方面的获奖总数22项,占24%。

给学生印发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材料或者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不宜占用太多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学生课外完成)。

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

1828年,维勒,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1830年,李比希,创立定量分析方法。

有机化合物通常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定量测定有机化合物中碳、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方法最早是由李比希于1831年提出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氧化铜在高温下氧化有机物,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分别采用高氯酸镁和烧碱石棉剂(简称碱石棉,即附在石棉上粉碎的氢氧化钠)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吸收前后的质量变化获得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中氢和碳的质量分数。

1848--1874年,碳的价键、碳原子的空间结构理论,凯库勒。

测定方法、合成方法。

3、交流与研讨。

通常有三类分类方法(用好交流研讨栏目)。

1、根据组成中是否有碳、氢以外的元素,分为烃和烃的衍生物;

2、根据分子中碳骨架的形状,分为链状有机化合物和环状有机化合物;

3、根据分子含有的特殊原子或原子团(官能团),分为卤代烃、醇、醛、羧酸、酯等。

吴乾丽:“特殊的原子或原子团”如何理解?

邢开益:同样是羟基,为什么又分为“醇”和“酚”

符卓朝:卤代烃中“x”怎么理解?

国居然:烯烃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与苯环中的键一样吗?

(这个问题,后来由金恒同学帮助解答了)。

金恒:“醇”和“酚”中均含有羟基,它们的性质一样吗?

师:大家说说。

李贤一、廖桃:性质不同,因为结构不一样。

师:很好,虽然同学们对苯酚并不了解,但是,大家能从结构去推测物质的性质,这是十分可喜的,说明我们能从方法的层面上去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

教材第14页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环烷烃、烃的衍生物等概念。组织学生阅读,提出疑问。

结合学生在引入中所写的化学式讲解,学生比较熟悉,更易理解。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比较活泼、容易发生反应并反映着某类有机化合物共同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

教材8-9页列出了主要的官能团,共计有10种,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消化吗?要考虑化学必修2中学生的基础。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中反复使用,加以巩固,没有必要在此花过多时间强化训练。

(预计至此为第1课时)。

教学后记。

早在几十年前,美国大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助手、思想上的朋友,倾注我们的热情、鼓励和希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角色,就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与疑难。“交流研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1、学生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说明过去一年多的培养取得了成效,学生的问题意识浓了。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强。

3、必修2模块中所学“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基础不扎实。

4、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5、从晚自修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对官能团的认识比较模糊,如把羧酸划分到醇类等。

高等数学课件

第一,要勤学、善思、多练。所谓学,包括学和问两方面,即向教师,向同学,向自己学和问。惟有在“学中问”和“问中学”,才能消化数学的概念、理论、方法;所谓思,就是将所学内容,经过思考加工去粗取精,抓本质和精华。华罗庚“抓住要点”使“书本变薄”的这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厚到薄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所谓习,就《高等数学》而言,就是做练习,这是数学自身的特点。练习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基础训练练习,经常附在每章每节之后,这类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无大难度,但很重要,是打基础部分。二是提高训练练习,知识面广些,不局限于本章本节,在解决的方法上要用到多种数学工具。数学的练习是消化巩固知识极重要的一个环节,舍此达不到目的。

第二,狠抓基础,循序渐进。任何学科,基础内容常常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关系到学习的成败与否。《高等数学》本身就是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高等数学》又有一些重要的基础内容,它关系到整个知识结构的全局。以微积分部分为例,极限贯穿着整个微积分,函数的连续性及性质贯穿着后面一系列定理结论,初等函数求导法及积分法关系到今后各个学科。因此,一开始就要下狠功夫,牢牢掌握这些基础内容。在学习《高等数学》时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和练。

第三,归类小结,从厚到薄。记忆总的原则是抓纲,在用中记。归类小结是一个重要方法。《高等数学》归类方法可按内容和方法两部分小结,以代表性问题为例辅以说明。在归类小节时,要特别注意有基础内容派生出来的一些结论,即所谓一些中间结果,这些结果常常在一些典型例题和习题上出现,如果你能多掌握一些中间结果,则解决一般问题和综合训练题就会感到轻松。

第四,精读一本参考书。实践证明,在教师指导下,抓准一本参考书,精读到底,如果你能熟读了一本有代表性的参考书,再看其它参考书就会迎刃而解了。

第五,注意学习效率。数学的方法和理论的掌握,常常需要做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人不可能通过一次学习就掌握所学的知识,需要有几个反复。所谓“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都是指学习要经过反复多次。《高等数学》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和熟练做题的基础上,死记硬背无济于事。

第六,掌握学习规律。

1.书:课本+习题集(必备),因为学好数学绝对离不开多做题,建议习题集最好有本跟专升本有关的,这样也有利于你做好将来的专升本准备。

2.笔记:尽量有,我说的笔记不是指原封不动的抄板书,那样没意思,而且不必非单独用个小本,可记在书上。关键是在笔记上一定要有自己对每一章知识的总结,类似于一个提纲,(有时老师或参考书上有,可以参考),最好还有各种题型+方法+易错点。

3.上课:建议最好预习后听,听不懂不要紧,很多大学的课程都是靠课下结合老师的笔记自己重新看。但是记住:高数千万别搞考前突击,绝对行不通,所以平时你就要跟上,步步尽量别断层。

4.学好高数=基本概念透+基本定理牢+基本网络有+基本常识记+基本题型熟。数学就是一个概念+定理体系(还有推理),对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比如说极限、导数等,你既要有形象的对它们的理解,也要熟记它们的数学描述,不用硬背,可以自己对着书举例子,画个图看看(形象理解其实很重要),然后多做题,做题中体会。建议你用一只彩笔专门把所有的概念标出来,这样看书时一目了然(定理用方框框起来)。基本网络就是上面说的笔记上的总结的知识提纲,也要重视。基本常识就是高中时老师常说的“准定理”,就是书上没有,在习题中我们总结的可以当定理或推论用的东西,还有一些自己小小的经验。这些东西不正式但很有用的,比如各种极限的求法。

高等数学课件,积分学

第三讲积分学一、不定积分1)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2)不定积分计算方法:积分的基本公式及性质、分项积分法、两类换元法、分部积分法、几类特殊函数的积分法(有理函数、三角有理函数、简单无理函数)。

例1:计算。

解:原式注:不定积分是导数的逆运算,要充分利用导数计算找原函数。

例2:证明:若,则其中为待定系数,是方程不相等的实根。

证明:因为设(1)。

则有,当取时,(1)式恒成立,因此有二、定积分1)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2)微积分基本公式:,其中3)定积分计算方法:利用定义计算、利用微积分基本公式、分项积分法、换元法、分部积分法、一些间接计算公式。1、2、3、如果关于直线对称,则有4、如果关于点对称,则有5、6、7、例3:计算阿桑积分,其中。

解:因为,所以是连续函数,即一定存在。

(1)当时,(2)当时。

注:这里利用了复数开方公式得:

4)反常积分(广义积分)。

反常函数审敛法:(1)设在区间上连续,且,如果函数是在区间上的有界函数,则收敛;

(2)设在区间上连续,且,则有,收敛可得收敛;

发散可得发散。

(3)设在区间上连续,则有如果,则有和同敛散;

如果,则有收敛可得收敛;

如果,则有发散可得发散。

(4)如果收敛,则收敛(绝对收敛)。

例4:判别下列反常积分敛散性(1)。

(2)。

解:(1)。

因为收敛,所以。

(2)因为,发散,所以发散。

5)定积分的应用:计算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立体体积、计算弧长、计算连续函数平均值公式。

三、

重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

1)重积分的概念和性质2)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二重积分:直角坐标系下计算法、极坐标计算法、换元法注意对称性的运用;

三重积分:投影法、切片法、球面坐标计算法、柱面坐标计算法、换元法注意对称性的运用。

3)重积分的应用曲面的面积为、物体质心、转动惯量、引力。

四、两类曲线积分1)曲线积分的概念和性质2)曲线积分的计算法:注意对称性的运用。

3)格林公式:设在上有连续偏导数,则有4)第二型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五、两类曲面积分1)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和性质2)两类曲面积分计算法:注意曲面在对应坐标面的投影,及两类曲面的联系。

3)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例5:证明:若在区间上有连续二阶导数,则证明:因为在区间上连续,由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存在是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利用泰勒公式有其中在之间,因此我们有又因为所以有由于因此我们有例6:证明: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且存在,则有证明:无妨设单调递增,取则有因为存在,所以。

当时有当时有由夹逼准则可得。

例7:已知空间中的点,线段绕轴旋转为,求与平面所围成立体的体积。

解:线段的方程为,曲面的方程为。

例8:设函数在区域内有二阶连续偏导数,且,证明:

证明:利用极坐标可得改变积分次序后可得设是圆并取正方向,是围成的圆盘,由关于坐标的基本计算方法和格林公式可得所以我们有例9:计算,其中是上半球面与柱面的交线,的方向从轴正方向向负方向看是逆时针方向。

解:设上半球面在圆柱面内的部分,并区上侧,利用斯托克斯定理可得因为对应的单位法向量为,所以。

例10:计算,其中为下半球面的上侧,为大于零的常数。

解:

取为圆盘的下侧,则有六、练习题1)计算2)设是上的连续函数,证明:

3)设连续,且,其中为,求。

4)设函数具有二阶连续的导数,且,试确定函数,使,其中是任意一条不与相交的简单正向闭曲线。

5)计算,其中为曲面的外侧。

七、

大学课件,高等数学期末复习资料。

金属有机化学课件

1.通过学生亲自收集体会学习和社会与生活及经济建设的密切联系。

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探究过程的乐趣,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3.通过列举应用,培养学生关心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并学以致用的思想。

设计流程。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1、学生以前未学过有机物,虽然接触到的有机物较多,但并不知道有机物的概。

念,对性质也不甚了解,所以安排本节,对今后学习很有帮助。

2、我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寄宿在学校对现代化信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在性质上有一些共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2、初步学会从实验中做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会动手实验的乐趣,感受实验过程,进一步认识实验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探究实验得出有机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2、认识有机物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手段。

实验与多媒体。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教学仪器。

1、学生电源、小灯炮、炭棒、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小烧杯、石灰水等。

2、学生也可以根据设计方案,自选仪器和用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1、什么是有机物?

2、列举生活中常见的。

有机物?

有机化合物家族庞大,从组成元素上来说,都含有碳元素,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大家收集的各种有机物。

出示各小组收集的有机物。

提问:有机物化合物有哪些共性?

有机物有上述这些特点,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

布置各组设计实验方案。

倾听。

点评。

总结学生设计方案。

布置各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结论点评。

小结:学生实验结论。

提问:我们知道了有机化合物的共性,那么有机物有哪些应用呢?

播放影片“多姿多彩的有机化合物”

思考回答。

使学生进入情境。

了解有机物的概念,知道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

共享。

初步认识有机物。

学生归纳总结出几大共性,从而提出假设。

了解要证明哪些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本组实验方案。

表达交流本小组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点评是否可行和优缺点。

确立本组实验方案步骤和内容。

学生分组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学生表达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明确实验结论。

学生回答感性知识。

学生观看。

知道什么是有机物。

认识身边的有机物。

知道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从而为探究怎样证明含碳元素创设情境。

认识探究实验的对象。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培养合作意识,共同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在过程中交流情感,体验成功感受。

使各组学生明确实验方案步骤及内容。

学会用实验判定性质。

学会从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验证猜想假设。

认识有机物在经济建设和生活中的应用。

由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并知道应用。

巩固练习。

播放自制的flash动画(练习题)。

观看并完成。

巩固提高、应用。

小结。

1、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叫做有机物合物。

2、有机化合物的共性。

是:(1)难溶于水(2)熔点低(3)受热易分解(4)易燃(5)不易导电等。

3、有机化合物有广泛。

的应用。

加深印象,进一步巩固有机物化合物知识。

培养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作业。

1、阅读教材103—106。

页的内容。

2、教材107页3题。

学生完成。

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难溶于水。

如:植物油、汽油等。

物及应用。

不易导电。

如:酒精、塑料等。

溶点低。

如:石蜡、塑料等。

易燃烧。

如:晴纶毛线、各种油漆等受热易分解。

如:蔗糖、淀粉等。

高等数学课件

(一)高职教育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并逐渐趋向多元化。

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通过不断的自身摸索、改革与国内外借鉴,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马卓昊在《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重点分析,对相关的教学理念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向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他从专业设置、办学理念、提高就业率、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逐一分析,认为高职教育在国家的引导与支持下,逐步走向正轨,并呈现多元化。故而,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高职高等数学教育虽重要,但没引起足够重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数学课程对高职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中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人才规格决定了高等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并针对高职教育现状与高职生特点,结合高等数学特质与素质教育的功能,说明了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客观与某些人的主观臆断,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代表的公共课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鉴于此,在此呼吁高等数学日后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是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

(三)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有待改革。

虽然高职教育在整体趋势上是积极进取的,是逐渐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但面临社会的发展与生源的紧缺、就业率有待提高的紧迫局势,高职院校仍然在教学上面临着诸多困难。郭倩茹在《浅谈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解决策略》一文中,认为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教育的教材编制不合理,与高职教育不适应;高等数学教学没高职特色,与专业脱轨;评价机制落后,考核体系陈旧。与此同时,在描述高等数学教育现状的同时,提出了诸如规范教材与专业接轨、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评价、考核新体系等。最后,强调高职院校一定要以学生的特点作为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材施教。这正是教育工作者所要考虑的,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大多数高职院校偏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高等数学学时时多时少,只是专业教学计划里专业课的替补而已。这在综合性的职业院校不常见,但在专业系别少的管理不严格的小职业院校是家常便饭,这无形中也造成了高等数学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二)高职教师知识更新跟不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态度不积极、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等。

有些高职院校是中专合并等形式转轨而成或新成立的,万事在摸索前进。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步伐上,高职教育的先进理论知识不够,年纪大一点的教师甚至根本不关心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混退休的大有人在。一些教师虽然胜任课程知识的讲解,但不求创新,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传统,而且对学生的德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管理漠不关心,认为只是班主任与学生管理人员的责任,这在某种程度上疏忽了学生课上的教育与管理,这也是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学生入学的数学基础整体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大招生,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整体较差。中学的数学知识点繁多、灵活多变且有很大的连续性,这让中学基础差的学生很头疼,担心高等数学会衔接不上,学习还没开始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担心的压力超过学习的动力。况且,高等数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让学生不能立刻享用成果。这与专业即学即用立竿见影的效果反差较大。故而,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动力更大,从而忽视高等数学课的学习与钻研。

(四)学生与教师缺少沟通,源自教师缺少发自内心对学生尤其是对差生的关爱。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这使得他们稚嫩的心灵蒙一层倔强的外衣。他们看着坚强,却内心脆弱,他们渴望关爱。对于高等数学这样比较难的课程,他们担心被骂,索性不学,给别人造成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学的假象,他们渴望沟通与被理解却又害怕不被理解而被耻笑,干脆装出事事漠不关心的样子掩盖内心跃跃欲试的蠢动。

三、提高高职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重现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一是高职院校要响应国家高职教育政策号召,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把学生培养目标从单一的技术要求提升为德、智、能等综合型人才。二是院教学领导从长远的发展考虑,不能忽视高等数学课对高职生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作用。三是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努力提高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能力。

高等数学教师为适应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在追求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不放松道德素养的提升,给学生树立榜样。高等数学教师不能只了解目前高等数学书本的知识,还要了解社会发展动态,熟知国家高职教育政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不断地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提升自身道德素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呈现积极、向上的生活面貌,引导学生在正轨上前行。

(三)高等数学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课上的管理,将德育、纪律规范融入高等数学教学。

学生的管理不只是某个部门的责任,不只是某些管理人员的责任,而是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的责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无可推卸的`责任。加强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对于知识的学习动力具有促进作用。高等数学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困难,更要注意在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坚毅品格,这是他们一生都受益的事情。

(四)高等数学教师要经常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保障高等数学的学习与专业学习接轨。

高等数学抽象性扩大了它的难度,所以,高等数学教师要深入展业教师队伍,与他们讨论高等数学在专业上的应用,寻找高等数学解决专业难题的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探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环节,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高等数学课程不能从一而终地使用一支笔、一本书、学生听的模式,也不能几张ppt一放学生一看的模式。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高等数学的计算准确性、逻辑严密性、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离不开一支笔、一黑板讲练模式,更离不开数形结合完美体现的ppt和实物演示。两者要结合,才能使枯燥的高等数学课增添趣味。

(六)创新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创新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

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因材施教,高等数学也是如此。高职数学改革的切入点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分层教学、分层考核。在考核过程中,要注重过程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期末考试的结果只是学生成绩的一部分,期末考试的形式各系部应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任课教师要根据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及层次确定考核的层次数与不同层次上的考核标准。

四、结语。

在高等数学的高职教育教学中,在德育教育、纪律教育不放松的前提下,把握好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不断地探讨、总结高等数学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始终以改革、创新为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高等数学课件

1.先将我们的高数书仔细看一遍,每一章看完后,便做课后习题,此时肯定是有许多的题不会做,没关系,将不会做的用笔做个记号,接着做后面的题。

2.将不会的习题翻书找出它在哪节中出现过,仔细想想,如果实在想不出就看看例题什么的,总能找出相似的例题。

3.将整本书全部按上述方法做完后开始做模拟试卷,将不会的题对着课本目录寻找它跟哪章哪节有联系,然后将相关章节仔细看一遍,再回过头来做题。

6.老师布置的作业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保质保量地完成,可以与参考书对照,因为老师认为必须学会的作业题很有可能就是考试题。上高数课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很容易忘记,上一次课的内容到下一次课也许就忘光了,所以复习是必须的。

7.学完一章后,最好把这一章没有做过作业的习题都做一遍,这样便于理清条理,也是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检测。不然等到考试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问题不懂,那就麻烦了。考试形式和难度与课后习题相差无几,考试前做一下这些题是很有用的。

有机化学课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有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能够从反应物、试剂、条件、产物等不同角度分析有机化学反应。

3、能从加(脱)氧、脱(加)氢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建立起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的一般思路。

2、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一般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有机化学反应是有规律可循的,提高学习有机化学兴趣。

2、通过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认识化学知识与工业生产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化学2(必修)》和本模块第一章教材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烃的具体化学反应,初步学习了加成反应、取代反应,但是知识是零散的,缺乏系统归纳反应规律,所以在本节教学中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既关注参加反应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结构特点、试剂的特性、发生反应的条件,还关注它们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产物。

2、教学设想。

起引导作用,创设情景,开启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

三、课时安排。

加成反应1课时取代反应1课时。

消去反应1课时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1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对主要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的认识,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

五、教学方法。

教法:质疑,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知识迁移、升华。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等数学课件

一、重视绪论课,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热情:

开篇第一课要首先简单介绍微积分的发展历史,从欧多克斯、阿基米德、牛顿、莱布尼兹等数学家对发现微积分的贡献,谈到认知世界的一般规律,即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从常量到变量,结合我国庄子的《天下篇》、刘徽的“割圆求周”到赵州桥的建造,都深刻地揭示了微积分中的“以直代曲”“不变代变”的辩证思想。同时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工具,将主要内容用一条线穿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明确告诉学生微积分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

近几年来我主要从事自考院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过关率不高,有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对学好高等数学没有信心等情况。我决定,必须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应尽可能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数学概念,让学生逐步明白学习高等数学不是简单地从“高三”到“高四”,更主要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明白基础不好未必就学不好高等数学,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学好高等数学的。

三、注重教学效果。

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将单纯的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平等对话、合力互动、教学相长的友好合作的过程。心理学认为:满足人们对理解、尊重和追求的需要,就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因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观念,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教师要注意调控好个人的情绪,不能随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带进教室。良好的教学情绪,积极的教学情感,能唤醒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之精力充沛,兴趣盎然。

好的提问方式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发辩论,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1、重视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以提高听课的效率。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我看来,大学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每次授课结束时明确提出下次授课的具体内容和预习要求,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问可提,才真正达到预习的目的。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所提的问题,并学会做出恰当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学生提的问题越是多样就表明他们预习效果越好,然后鼓励他们把这些问题分类,教师因势利导地再提出新的问题,并在讲解过程中逐步使学生理解所提问题的价值,分析问题之间的关系,了解其中的含义。

四、重视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讲述。

在讲叙数学概念和定理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还要向他们传授这种抽象、概括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内容中抽象概括,找出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建立定积分概念时,通过对两个具体问题一一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的计算,可以看到:前者是几何量,后者是物理量,实际意义并不相同,但它们的数学思想和计算方法是相同的。排除其具体内容,抽出其本质特征,即单从数量关系看,都具有一种相同结构的特定形式,从而抽象概括出定积分的普遍性定义。

分析与综合是数学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分析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到”已知的过程;而综合则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到”未知的过程。两者对立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所以在讲解一些证明或者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两者一定要结合着用,先用分析法来探求解题的途径,再用综合法加以叙述。比如在证明一些中值定理的命题时,我们常用的“构造辅助函数法”,就是利用这种思路去找辅助函数证明结论的。

五、要重视习题课。

习题课是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运用和深化。通过上习题课可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上好习题课呢,我以为应注重下面几点。

1、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抽象与概括的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和归纳与演绎的能力。习题课上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对高等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和法则进行梳理,使学生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联系。

2、此外,在习题课上,对所学的基本定理、基本概念要重点强调它们的条件、应用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使其在学生思维中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知识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新旧知识要联系着讲,不仅仅要讲这一单元的知识,也要注重对以前单元知识的复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知识可能会遗忘,若在讲题的过程中,把以前单元的知识也捎带着复习一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还会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总之,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要学好它就必须对它产生兴趣。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课件

具体详情:

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其中部分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部分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此外,化合反应一般释放出能量。可简记为a+b=ab.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简称一分为二,表示为ab=a+b。只有化合物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包括金属与金属盐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可简记为ab+c=a+cb.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其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可简记为ab+cd=ad+cb。

大学高等有机化学心得体会

在大学学习高等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不同于中学有机化学的深度和广度。从基础知识的复习到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这门课程无疑是当前理工科各大学校化学专业学生所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和实践,在实验室中开展的有机合成、纯化和表征,使我深入了解了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对科学的贡献。在此,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埋伏。

有机化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而且它的基础知识与其他化学领域都有很大的联系。在学习高等有机化学之前,好好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关键的。好的基础及对化学反应物性质、反应条件、反应规律以及相关机理的深入理解,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公式推导和计算过程中,理解基础的数学公式也很重要。因此,充分巩固基础非常重要,同时,对于那些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的同学来说,建议提前预习。

第三段:对化学实验掌握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

化学实验对于学习有机化学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才能更透彻地了解理论原理,并将它们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加强实践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在化学实验中,诊断和解决错误有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实验方法。此外,还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机理和化学分析标准过程,并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的验证过程。

第四段:学习和理解反应机理的重要性。

在有机化学中,反应机理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理解反应机理不仅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实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反应机理,不仅能深刻理解一些反应的特别之处,还能通过检查原因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习和理解反应机理的过程中,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特性都需要考虑,同时,还需要走出自己的思考误区,提出合理且独特的解决方案。反应机理的掌握不仅能让我们更加专业地地进行有机合成,还能为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

第五段:总结。

学习有机化学不仅是考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有机化学需要的不仅是基础和消化,更是学生自己的创造和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在实验室里开展的有机合成、纯化和表征,我更好地了解了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并且很高兴能够明白这门课程对其他领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每位学生都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和实验室时间,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掌握好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这样,将来才能为探索新的科学和将相关科学应用于实践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

要求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认识有机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通过对共价键理论及其本质的学习,达到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本理论的目的。掌握碳原子正四面体概念,掌握共价键属性,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特点。难点是利用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对共价键的理论解释。

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以及从碳氢化合物衍生而得的化合物。

2、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和理化性质等的化学。

组成元素不多,但数目庞大,结构相当复杂。

例如:乙醇和甲醚分子式为:c2h6o但化学结构不同。

乙醇ch3ch2oh甲醚ch3och33、容易燃烧。

绝大多数有机物都是可燃的。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很多有机物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原理依据,相似相溶原理,与水形成氢键的能力差。

许多有机物在室温时呈气态和液态,常温下呈固态的有机物其熔点一般也很低。

例如:尿素132.7°c葡萄糖146°c。

经常需要几小时、几天才能完成,为了加速反应,往往需加热、光照或使用催化剂等。

往往同一反应物在同一条件下会得到许多不同的产物。所以就降低了主要产物产率。

特殊例外:乙醇易溶于水、四氯化碳可灭火等。

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理论基础;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发展染料、合成药物、香料、生产乙炔、石油化工产品的开发利用;生物学、医学等等都需要有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

高等数学教学课件

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成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工具,特别是在经贸领域的应用已日益广泛。

高职院校各专业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高等数学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处理经济技术领域专业问题的关键。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课程性质: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工科及经管本科各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其内容历史悠久,在思想和方法上有显著的特点,具有向学生传授有关连续变量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作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做好准备。高等数学课程的作用是其它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2.课程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一元函数和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新数学知识的自学能力。

限、连续;第二章一元函数微分法;第三章一元函数积分法;第四章多元函数微分法;第五章多元函数积分法;第六章无穷级数;第七章常微分方程。所用教材是2008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连续在第一学年中的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课,计划课时数为80节,学分为5个。

三、课程教学基本情况。

1.课堂讲授:在讲授的时候,我们尽量采取小班教学;采用黑板加粉笔的课堂讲授与课件配合使用,使学生从中学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并学会逻辑推理的方法。在课程实施方面,我们一直在摸索提高,从过去的重视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从重视理论推导技能的强化,转变为实际应用训练数学思想的培养;从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通过努力,成效明显,学生反映很好。

2.作业方面:布置习题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加深同学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二是强化计算方法。习题数量基本上每次课(2学时)布置2~5个题。作业对象为教材课后的习题,从a组题中选择学生的必做题,b组题中选择学生的选做提高题。

3.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考试形式以笔试形式,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证明题。为了更全面地考核所教知识点,我们建立了完整的试题库。最终考核综合参考平时表现(平时到勤情况以及作业情况),加期末考试成绩来进行。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期末卷面成绩占总评的70%。

四、课程建设规划。

1、课程不足。

(1)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多元化,“讲授法”占主导,学生“学习疲劳”现象较严重。

(2)课程资源建设滞后,课程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应用性不够,缺乏与专业的有机联系。

(3)课程教学设施严重缺乏,既无教学机房,又缺乏教具、学具。

2、课程建设目标。

(1)1年内将高等数学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

(4)保持历年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成绩,努力在获奖数量上提增。

3、建设措施。

(1)深入学生及专业调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2)加强教学内容的选取突出基础性、针对性与应用性,逐渐实施以专业为限的分层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数学相关选修课,以及数学建模竞赛等第二课堂,扩展课程空间;

(4)通过开展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活动;组织教师业务学习等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课件

3o2变2o3可逆,闪电或说电刺激,歧化反应也可以说氧化还原,一种元素的'价态既升高又降低的反应才算岐化反应。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是同一种物质中价态既升高又降低的反应。氧气里的氧都是零价,臭氧一个是负2/3价,两个是正1/3价,氧化还原。

氧气怎样变成臭氧。

1、放电。

3o2=2o3。

打印机等很多机器放电的时候会产生臭氧,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2、紫外线等高能射线辐射,平流层的臭氧层就是氧气吸收紫外线产生的,由于臭氧有半衰期【常温常态就能分解为氧气】,所以不停的接受紫外线才能保持臭氧层的厚度。所以臭氧层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3o2==2o3。

文档为doc格式。

高等数学课件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命题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考试的内容不会超过《考试大纲》的规定。《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教学基本要求不完全相同。对照考试大纲,将教材上不要求的内容去掉。

全面复习,抓住重点。

基础阶段的复习一定是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重点,因为考试中心要求一套试卷所覆盖的大纲规定知识点80%以上,另外考试题不回避重点,重要的知识点和重要的题型重复出现,题型的重复率甚至达到90%以上,所以一定要抓重要知识点和重要题型。

重点知识,深度挖掘。

考研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有以下四个层次的要求:

了解考研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哪些;

对于一些证明过程较简单的公式,性质和定理,可以掌握其证明过程;

熟悉基础知识在考研中考查什么题型;

这些题型有什么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

通过乙酸乙酯合成途径的分析,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

二、方法指引。

1.合成路线选取的原则。

要合成一种物质,通常采用“逆合成法”来寻找原料,设计可能的合成路线。

(1)反应过程合理、科学。

(2)步骤简单,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2.合成的原则。

(1)合成原则:原料价廉,原理正确,途径简便,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2)思路:将原料与产物的结构进行对比,一比碳干的变化,二比基团的差异。综合分析,寻找并设计最佳方案。

(3)方法指导:找解题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找已知条件最多的地方;。

b.寻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颜色等等;。

c.特殊的分子式,这种分子式只能有一种结构;。

d.如果不能直接推断某物质,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认真小心去论证,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三、归纳整理。

常见有机物的转化途径:

四、典型例题。

例题1。新型有机材料是近年来大量合成的一类新型化学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可塑性、绝缘性和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卫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1.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它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c。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a.1种b.2种c.3种d.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