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课时优秀

时间:2023-07-13 12:51:12 作者:李Y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马说教案课时优秀篇一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行星,最大的特点是有水存在,水在地球上以固、液、气三态转换,不断地进行循环更替,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水是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水有二大特征:从动态看,水不断循环运动形成统一的连续的水圈;从数量上看,是相对平衡的。水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根据含盐量分类,可分成咸水和淡水。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人类必须注意的问题。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水的分类、水的循环、水与人类的关系及节约用水等四方面的内容。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本节内容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平时所见所闻,进行启发性教学。

2、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投影片和教学录像进行直观性教学,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三维空间,通过读图,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二)情感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探索自然的奥秘,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的分类。

2.教学难点:地球上的水循环。

三、教学准备

1.准备演示实验:液态水-气态水-液态水。

2.水循环示意挂图或投影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播放“水循环”的教学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一)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1.水的三态:

地球上的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及大气之中,(固态水如冰、液态水如河湖水、海水,气态水如水蒸气等)这是根据水的状态来划分的。

2.水的分类:

(1)根据水中的含盐量的多少,可将水分为咸水(如海洋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和淡水(如江河湖泊的淡水、地下淡水及冰川)。

(2)根据水在地球上的积聚情况来划分,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

1)海洋水:储量巨大,占全球水总量的96.53%;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不能直接饮用,海水蒸发时盐分不能蒸发,可获取淡水。海洋上的空气中常有微小的盐粒。海洋生物有排除多余盐分的作用。

3)大气水:是指大气中所含的水蒸气,以及所组成的云、雾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等。大气水所占的比例极少(只占总量的0.001%),但在水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出示“水循环”的示意图或投影片和录像,让学生观看,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天上的雨水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陆地水不断流向海洋后又是如何得到补充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在归纳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画板图示意,边画边分析水循环过程。

(1)海洋与陆地之间;(2)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3)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1)海陆间循环:从海洋上蒸发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在一定的大气条件下,遇冷凝结,形成雨雪降落地面。降落地面的水,其中一部分重新蒸发,返回空中,一部分渗入地下,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江河或直接流入海洋,一部分汇入江河,注入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叫海陆间循环。(也叫大循环)

2)海上内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至高空遇冷凝结,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海洋中,这一过程,只在海洋与海洋上空范围内进行。(也叫小循环)

3)陆地内循环: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在陆地上空成云致雨(雪),然后再降落到地面,这种局部的水循环,称为内陆水循环。(也叫小循环)

2.通过水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教师小结:

2.根据水中的含盐量的多少,可将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3.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是:海洋水蒸发大气水输送降水径流入海等。

五、板书设计

液态水:江河湖海水

1.水的状态气态水:水蒸气

固态水:冰川

咸水:海洋水内陆湖泊

2.水的成分咸水与地下咸水

(一)海洋水、陆淡水:江河湖泊淡水、地水和大气水地下淡水及冰川

海洋水:(储量巨大,平均盐度为35‰

3.水的分布陆地水:江河湖泊水、冰川及地下水

大气水:水蒸气在水循环中作用很大

1.海洋与陆地之间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2.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循环

3.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循环

水汽输送

水汽水汽

(三)水循环的四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

海洋陆地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上水的状态有:()

(a)液态和固态(b)气态和固态

(c)液态、固态和气态(d)液态和气态

(2)关于陆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水都是淡水

(b)冰川和地下水不属于陆地水

(c)地下水是河水

(d)陆地水通过水循环运动才能不断得到补充

(3)有关海洋水的正确叙述是;()

(a)海洋水是地球上储量最多的水体

(b)海洋水可以直接饮用

(c)海洋水的含盐量在35%左右

(d)海洋水占地球上水体储量的71%

(4)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a)水的物理性质(b)水的化学性质

(c)水的空间分布(d)水汽含量多少

(5)世界海洋水的平均盐度值为()

(a)32‰(b)35‰(c)30‰(d)41‰

2.课后作业

(6)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

马说教案课时优秀篇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十一课《恐龙》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讲读第1自然段

1、我们知道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你们想知道恐龙出现在什么时候吗?当时它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一起去看看。〖电脑显示

二、讲读第2、3自然段

1、过渡:在两亿年以前这么多恐龙就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你想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在这几种恐龙的名称下画一条横线。

2、学生交流

3、这些恐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找出来放声读,再说说这种恐龙的特点。

4、学生交流

雷龙:大象在我们同学的眼中是很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真是个庞然大物,把雷龙和我们熟悉的大象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就叫——作比较。说雷龙走路发出的声音就象雷鸣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指名读,让大家感受到雷龙又重又大。

梁龙:二十多米,两个教室连起来那么长,二十多米能不能换成很长,这种用数字来说明的方法就叫—列数据。齐读,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梁龙很长很大。

剑龙:指名上台介绍,你对他的介绍满意吗?

三角龙:想象它的样子,三角龙的脸我们看了都感到非常害怕,这就是——望而生畏。

鱼龙:和海豚相比较。

翼龙:刚才我们看到翼龙飞得很轻巧,就象一架轻型飞机,这里就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再让我们走近翼龙。

6、小结: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难怪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就说: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课文的2、3自然段就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

三、那么这些恐龙它们吃些什么呢?在课文中找一找,哪一节能告诉你答案。

1、读读第四小节,看看哪些恐龙吃植物?哪些恐龙吃肉食?

2、学生交流

3、霸王龙真有这么凶猛吗?我们来看一个片段。〖电脑显示

指导读(男生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它的.凶猛。

四、课文除了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吃食,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女生读这一小节。

2、看来这些老恐龙都是称职的爸爸妈妈,它们都能细心照料自己的小宝宝。

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哪个小朋友。

六、还有许多同学要交流,那下次班会课我们就开展恐龙知识知多少的活动,到时候看哪个小朋友知道得最多。

马说教案课时优秀篇三

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认识3个生字,能工整、规范的书写8个生字。

2、理解全诗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

3、能划出诗中每小节的关键词,根据前4小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试着仿写。

教学媒体

课件、配乐

教与学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一、课前谈话

二、激情导课

三、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课时

1、师: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随意说(可根据情况,即时追问其他同学听后的感受)

师:是啊,言为心声,同学们的发言传递着浓浓的`友情,表达着对新学期的美美的憧憬,老师也因为你们的畅所欲言而沉浸在暖融融的幸福和企盼中了。看来,真诚而恰当的语言交流,会让我们有美好的情感体验。这就是,--什么的魅力。生答--语言。

师板书单元主题:话语

这就是我们新学期第一单元的主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大地的话》,板书课题,齐读。

2、大地会与谁对话呢?(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1、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检查读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蕊、坠、溪、嫌的写法。

学生读课题。

1、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检查掌握生字的读音。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四、细读课文,深化理解

五、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3、初读了诗歌你有什么感受?

一、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3、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4、为什么大地邀请种子到自己怀里谁?

5、“软绵绵的被”指什么?

6、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一小节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写在书上与同位交流。

二、第二--四小节

大地还说了什么话了呢?请同学们自学2、3、4小节。想一想,你从中体会了什么?并试着做用一句话写下来。

1、学生自学并批注。

2、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交流中注意:

第二小节:

主要写了大地任凭小鸟在她胸前飞,大地愿意为小鸟敞开一切心扉。表现了大地母亲无比宽广的胸怀。

体会“不论你唱什么歌,我总觉得很清脆。”

第三小节:主要写了大地母亲激励游鱼寻找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表现了大地无私奉献的情怀。

体会句子“也要给你足够的水”

抓本段的关键字“飞”,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游”而用“飞”呢?从而体会用词造句的妙处。

第四小节:

大地母亲对小草的期待和鼓励。

二、第五小节

(意在让学生明白大地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向大地上所有的生灵表达:你们都是我的宝贝,我的体内所有的一切都是宝藏。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为下文的续写作铺垫。)

2、齐读课文。

1、指名配乐读全诗。

3、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1、默写生字。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

3、引导学生仿写诗歌。

3、学习语文天地《初显身手》

1、学生课后搜集生活中和自然界各种用来交流的“话语”。

2、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办手抄报。

全班汇报。

3、谈初读感受。

1、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试着做批注。

2、学生听读课文。

3、回答问题。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学生根据教师的导语,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做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

体会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

3、体会诗歌含义。

1、课外搜集。

2、小组交流

3、学生展示手抄报。

作业设计

必做: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积累好词佳句,生字211。

选做:

将自己的作品读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大地的语言

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宝贝宝藏

课后反思

马说教案课时优秀篇四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白驹过隙

斗转星移 瞬息万变 弹指挥间

稍纵即逝

悄然流逝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时间诗词名句?(生各抒己见)(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2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4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你们还知道哪些惜时名言?(1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莎士比亚 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二)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着诸多感慨,于是他创作下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匆匆》。1 认识作者,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春》 《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笔洗练。

何谓散文?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文情并茂的文学样式。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下面然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领略这篇散文的优美。二 教师泛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学生按要求自由预习课文。做到: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圈出不认识 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2 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全班交流预习情况,质疑,释难。4教师补充本课知识重点,见课件。学生巩固预习成果;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大声朗读课文,请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说说课文写的什么“匆匆”? 四 学生练习:抄写生字。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 学生逐段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古代的庄子曾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有俗语形容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转瞬即逝,而且一去不复返,所以让珍惜时间的人倍觉珍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主要是写的什么匆匆? 2学生朗读课文,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时间的匆匆? 3 学生小组交流,全班回答课文写时间匆匆的语句。二 逐段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朗读 品悟第一段

(二)研读第二段

日子一去不复返,作者的日子是怎样的?点名朗读第二段 1理解“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作何已经度过了多少人生岁月?这么多得日子,在作者眼里就像什么?作者把什么比作浩瀚的大海?(——把时间的流 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多么渺小,转瞬即逝,传递出作者对时间怎样的情感?——感叹时光流逝,传递出十分无奈的愁绪。

(三)研读第三段

作者还在哪些地方感受到时间的匆匆?自由朗读第三段

从鼠标下 ;看电视

从屏幕上;闲聊时 从嘴边;锻炼时

(四)品读第四段

面对飞逝而过的时间,引起了作者哪些思考?后悔 惭愧,恨自己虚度了年华,作者不甘心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人生,由珍惜时间,深化到让生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在这一段中,你看到日子的形象了吗?品味本段的比喻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初阳蒸融了”比喻独特,联想新奇,日子稍纵即逝。

(五)读最后一段和开头,想想有什么特点?

采用设问的修辞,问而不答,答案隐含其中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文章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感情。

(六)小结新课

2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无影无踪

——留恋 像针尖上一滴水

——短暂 跨过 飞去 溜走 闪过

——无奈 如轻烟

如薄雾

——惭愧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马说教案课时优秀篇五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课程理念:一、以学生为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特别是春潮形成的过程和其浩大的声势,通过想象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辅助学生朗读好课文。二、朗读为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推敲,读中提高。三、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了解到了我们的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到北方的春天是具有如此不可抗拒的生机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可抗拒的!

课堂上,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和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第一自然段这个中心句展开讨论,找出“春天在进攻”的语句,并把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冲开”,“汹涌的奔流”,“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等等,感悟春的万象更新。第二部分,主要以朗读为主,运用了比较和电教辅助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生发出豪壮的情感,感悟着春潮的气势不可阻挡,力量不可抗拒。而且,在利用春潮汹涌的课件时,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出示,而是在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触之后再出示,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对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的情景进行准确的对比,能够更有效的加深孩子对文章的感悟。

课堂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无憾的工笔,在这篇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对生字词的教学还应突出一些。

东塔学校 蒋琼

这篇课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形成过程和磅礴气势,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

课堂上,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和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一、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找出“春天在进攻”的语句,并把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冲开”,“汹涌的奔流”,“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等等,感悟春的万象更新。“请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敢于质疑,相继提出了“崩溃”、“禁锢”、“衰竭”、“驯服”、“迫使”等词,我按照找原文句子,结合生活经验和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逐一解决。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如果到位了,那么在理解课文时就有基础,能大大减缓突破难点的坡度。学生敢于质疑,质疑完后有可操作的方法去解决,因此乐于释疑,参与的兴趣也就更浓、面积就比较大。另外,学生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凡是提问的、凡是能解决别人问题的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因此学生乐于思考,找到自己成功点的学生就比较多,自然学得很快乐。

二、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生发出豪壮的情感,感悟着春潮的气势不可阻挡,力量不可抗拒。

“朝阳处雪已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 ,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动词重读,通过语气、语速的高低、快慢,读出气势,读出自己的体会,课堂教学就是要“因学施教”,不能一刀切。只给方向,至于怎么到达要让学生自己去实现,当然教师要创造条件。我想这样应该是“以生为本” 吧,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这样的课堂也才是鲜活的、灵动的。

“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这句的朗读指导体现以读为主,读中体会;课堂呈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学生读不好的时候停下教学的步子,引导潜心会文,抓重点词朗读;在找到重点词还读不到位时,联系生活理解“酥”意思,理解之后再读;最后,教师巧妙范读,将读中体会引入.......。既有指导的层次感,也有朗读的层次性。

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我,根据学情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启发,智慧的火花就像奔腾的春潮一样,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向前涌。上好一堂课,不是看我们老师的热情有多高,而是看老师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调动得有多高。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才会有思维的深入,这样的课堂也才会精彩。

马说教案课时优秀篇六

富源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课 题:《离骚》 第(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法 上课时间:20120915 教学过程:

一、提名学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猖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第 1 页1 共 2 页 富源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四、今日作业

1、完成《新坐标》预习案

2、背诵第2段

五、教学后记

第 2 页2 共 2 页

马说教案课时优秀篇七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的性格!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真情,更喜欢他的思想!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才华,更喜欢他的勇气!

鲁迅先生,是中国白话文的奠基人,是为中国做出了伟大奉献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拿起笔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由泪水汇成的日子,鲁迅先生放下他心爱的笔,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这样说,他也这样做了。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里,在那个写满悲苦的记忆里。只有用他手中的笔写下他心中的`悲愤,记下他对时代的呐喊。他手中的笔仿佛一把刺向敌人胸膛的利剑,他的作品仿佛一盏驱散黑暗的明灯。

《呐喊》《彷徨》《坟》《野草》……这一本本书中系托了鲁迅先生太多太多的感情,太多太多的思考。正是因为他的不朽杰作,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看见了希望,看见了曙光。而在今天,他的作品依然给我们是心灵的震撼。如果,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他的出现,人们也许会感到迷茫。如果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他的出现,也不会有那么多不朽的篇章震撼着人们的心。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是一股动力,让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片天空,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颗永远最亮的启明星。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首嘹亮的歌,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段高潮的旋律。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五彩的花园,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朵最艳丽的花朵!

我喜欢鲁迅先生!

马说教案课时优秀篇八

1.(2015·吉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三各如何评价克伦威尔?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看出赖德洛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由材料二“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看出,纳萨尔尼·克鲁奇认为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由材料三“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看出,丘吉尔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也是持否定态度。第(2)问,依据第(1)问进一步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从三人评价克伦威尔的不同结论中不难得出,第二小问可从阶级属性和利益的角度思考解答。

答案:(1)材料一: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材料三: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

(2)解散议会,成立护国政府,成为护国主、进行军事独裁。(3)问题: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说明:评价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评论者的政治观念。

2.(2014·云南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美国第一个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制;第一个实行联邦制度,用宪法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第一个以成文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第一个完成了政教分离,把宗教信仰划入私人自主范围。这四个史无前例的“第一”为美国二百多年的发展保驾护航,功不可没;对其他国家的制度建设影响巨大,世所公认。那么这四个第一是怎样被创造的?虽然答案多多,但大都绕不过华盛顿的美德。

——郝铁川《国家拐点》

材料二 第二届总统选举时(1793年),华盛顿又一次得到全体选民的支持。然而他的第二任期却比第一个四年多了许多风云变幻,或许部分原因是他想在英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些危机在与英国签署条约的时候激化到了极点。约翰·杰伊在此之前曾与英国就条约事宜进行了磋商。虽然与英国边贸事务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处理,但却无法阻止英国拦阻美国的商船和扣留美方海员。„„也有一些关于华盛顿的不足的言论,但是从未有人能够动摇华盛顿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约翰·鲍曼《美国总统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对美国民主制度有哪些开创性建设?美国是如何纪念华盛顿的?(要求:各回答出其中两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第二任期却比第一个四年多了许多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联系关于华盛顿与美国民主政治的构建有关的相关知识即可;第二小问从美元、城市命名等方面作答。第(2)问抓住“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国际上的形势在材料中体现其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国内的则需联系这一时期美国国内的实际情况的相关知识作答。

答案:(1)建设: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拒绝做国王,坚持将美国建成民主联邦共和国;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以成文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制度;推动成立联邦最高法院,确立司法自治传统;主持通过宪法前十条修正案,完成政教分离,实现宗教信仰自由等。纪念:首都、州、城镇和街道用华盛顿的名字命名;肖像印在钱币上;发行纪念邮票;建立纪念碑;设立华盛顿纪念日等等。

(2)与英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开始形成政党政治斗争;中央与各州之间的矛盾突显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百度百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中促进政治地位平等和经济地位平等的内容。

解析:第(1)问,从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角度回答孙中山的思想,政治平等即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经济平等即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结合三民主义的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国父”即国家的创立者,从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角度回答,材料中的“当时”,指1940年,正是抗战时期,缅怀孙中山的丰功伟绩,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争取抗战的胜利。

答案:(1)政治地位平等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平等是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原因:他倡导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意义: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有利于促进国共之间的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2)凯末尔为什么能够得到土耳其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答案:(1)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2)凯末尔领导土耳其民族革命,使土耳其实现了民族独立;并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走上了民族独立的现代化道路。

5.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怎样认识的?结合史实分析“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的原因。

答案:(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原因:实践上,恩格斯继续指导各国的工人运动,推动第二国际的成立;理论研究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共同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实践: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本草纲目》的部分插图

材料二 1953年春,世界著名学府莫斯科大学新校舍落成。在宽阔的礼堂两侧墙壁上,镶嵌着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的彩色大理石画像。其中,有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等人。中国两位著名科学家的画像也并列其中,一位是南北朝时期的大数学家祖冲之,另一位就是中国明代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上述图片反映出《本草纲目》在内容上的两个突出特点,请你指出并评价这样做的意义。

(2)李时珍的画像为什么能够镶嵌在莫斯科大学新校礼堂两侧的墙壁上?

解析:第(1)问以《本草纲目》图片切入,本题的图片从形式上看,插图本身就是一种特点,从图中的内容看,体现了分类的信息,再结合有关分类方面的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第(2)问着重突出了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等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特点及意义:一是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二是图文并茂,《本草纲目》附有1 000多幅图,形象地表明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既便于人们学习和辨认,又防止了混用和误用。

(2)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史上是一座丰碑,是“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他的药物分类方法也领先于世界,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故李时珍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因而他的画像能够镶嵌在莫斯科大学新校礼堂两侧的墙壁上。

7.(2015·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 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

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詹天佑

解析:本题考查对詹天佑历史贡献的评价分析能力。第(1)问,詹天佑是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原因”可从中国的国情、修铁路地段的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得出;第(2)问,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贡献”,结合具体史实分析“精神”。

答案:(1)重任: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原因:中国科技发展落后,没有自行修筑铁路的经验,铁路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陋,资金有限,时间紧迫。

(2)贡献:参加津沽铺轨工程;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并发明新式气压沉箱法解决工程难题;主持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积极参加保卫路权的斗争,捍卫中国铁路主权。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

马说教案课时优秀篇九

这篇《回忆鲁迅先生》里,她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于鲁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与感激。她还运用了自己善于机敏地捕捉细节的特长,充分地施展出了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萧红当时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了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

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萧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比起其他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特别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这篇回忆录非常好读,也很有趣,完全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前不妨预先布置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大家都学过不少鲁迅的作品,对鲁迅到底有什么样的印象?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阅读,让传记的有关描写来比照和丰富同学们对鲁迅的印象。因为这篇回忆录对鲁迅的描写非常生动有趣,显然和通常对鲁迅的认识有些“落差”,学生的兴趣也在这里。阅读中应当提醒同学们,我们接触的不止是一个热情、幽默、睿智的鲁迅,还应当深入一步,思考一下自己对鲁迅的思想、人格的认识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当同学们通过阅读发现鲁迅也有如此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完全可以很放松地走近这位文化巨人时,教学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这一课除了获得对鲁迅的.新认识,还有一个潜在的目标,也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让同学们能够由此而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对鲁迅有隔膜,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同学们毕竟年轻,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要让同学们了解,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都是有距离的,包括对他所属时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隔膜,都可能成为阅读障碍。我们不可能像读当下流行小说那样顺畅轻快。但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力量,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还是要学习经典。对经典的学习要有一份尊崇,一份超越,高雅的阅读品味需要逐步培养。

此外,要重视对这篇回忆录的艺术赏析,要让学生了解:

一、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的细节,随意点染,就把鲁迅写活,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二、这篇作品与一般传记不同,文学性很强,作者感情的融入非常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因为是回忆录,有许多印象片断的重现,包括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捕捉与体味,描写似乎很随意,甚至有些零碎,却一点也不觉得繁琐,读着读着,许多印象就连贯凝聚起来,让我们看到鲁迅生动丰富的个性,看到伟人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

三、注意这篇回忆录的叙述角度,特别是对传主情感评价的心理视角,作品中的“我”往往一身二任,既是事件发生的见证人,同时也是事件的评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