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有区别 美术教学活动设计(优质5篇)

时间:2023-10-10 12:39:18 作者:翰墨 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有区别 美术教学活动设计(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有区别篇一

教师姓名: 园

所: 班

级:

第一步:创作的内容由情感而生

一、活动背景

(一)幼儿情感

1、幼儿表现:

故事一:幼儿对落叶很感兴趣,户外时间总帮门卫阿姨捡树叶、清理操场。故事二:周末幼儿出去玩时捡落叶,摇树掉落叶时的照片。故事三:幼儿把树叶带到班里,放到美工区,自己进去粘贴。

2、对活动设计的启示

(1)题材方面:根据幼儿对秋天落叶的关注与喜爱,美术集体教学活动的题材围绕。(2)表现形式方面:根据幼儿对形状的掌握,采用粘贴变形的方式来进行树叶组合拼贴。

(二)幼儿发展

幼儿在此表现形式中的发展现状:

了解树叶的形状,个别幼儿有想象创造、个别幼儿存在模仿他人的习惯。

二、活动内容

《树叶变变变》--树叶组合拼贴

三、活动目标

(一)情感发展目标:喜欢用树叶进行创意活动。

(二)知识技能目标:尝试用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组合拼贴造型。

(三)整体发展目标:对秋天的色彩运用树叶粘贴表达,促进艺术创想力。

四、活动重点、难点

(一)重点(从教师教学角度,一般都是创造方面的):尝试用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组合拼贴。

(二)难点(从幼儿现状学角度,一般都是技能方面的):色彩运用与树叶颜色的结合能力。

五、活动准备

(一)教师

1.经验准备:师幼共同寻找秋天的影子。

2.物质准备:ppt或照片(关于落叶的),还有树叶粘贴欣赏 (1)ppt秋天落叶图(2)树叶粘贴欣赏图(3)。。

(二)幼儿

1.感受与欣赏:让幼儿感受与欣赏其他幼儿的树叶粘贴作品。 2.工具材料:

(1)工具:剪刀、胶棒、乳胶(2)材料:各种形状树叶若干

第二步:创作的过程促情感表达

一、美好回忆

幼儿欣赏秋天多彩的颜色、风景,看自己与落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1、欣赏秋天落叶

2、作品欣赏

二、自由创作

1、幼儿利用树叶形状有粘大树的;

2、有的幼儿拼出大金鱼;

3、有幼儿根据颜色剪形状来拼贴组合。

第三步 创作的结束使情感延展

一、快乐分享

幼儿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作品展示说明。有近一半的幼儿以鱼为主。

二、延展活动

(一)幼儿园活动 1.面向全体

(1)作品的用处:作为秋季园所大的艺术活动进行展出。

创作行为:xx小朋友把动画角色用树叶画品粘出来。创作作品:

日常行为:喜欢捡树叶,玩树叶,每天带新树叶到美工区换掉干的不新鲜树叶。(2)教师分析:围绕应季幼儿关注事情制订活动计划,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3)幼儿活动:活动效果好,无论是模仿还是自己创意都表现力很强。为该幼儿专门设计活动方案。

(二)家庭活动

1.活动内容:亲子树叶粘贴 2.活动目的:

(1)幼儿:继续挑战有难度的自己喜欢的树叶粘贴(2)家长:帮助,引导幼儿进行剪折等难度大的亲子作品 3.活动准备:

(1)感受与欣赏:欣赏网上他人作品找灵感(2)工具材料: a)工具:剪刀、胶棒

b)材料:幼儿与家长收集的各种形状树叶、卡纸 4.活动过程:(1)美好回忆

幼儿在家长指导帮助下共同完成亲子树叶粘贴活动。(3)快乐分享

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并说明是幼儿语言表达和自信心增强的最有效措施。

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有区别篇二

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月亮生日快乐》 隆昌县胡家镇中心幼儿园 雷宇 设计思路:

图画是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幼儿的阅读能力也需要借助图画来发展。以图为主的图画故事书便成为首选的幼儿读物。幼儿阶段,孩子总认为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会与他们自然对话;同时,渴望友谊、学习建立友谊,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历程。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针对我班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习惯,我设计了《月亮,生日快乐》这个阅读活动。活动目标:

1、借助自制图书,在观察、想象、表演中,培养幼儿观察画面的能力,享受阅读的情趣。

2、调动孩子丰富的情感,感受朋友之间那种互相友爱、互相宽容体谅、分享彼此快乐的纯真友情。 活动准备:自制图书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

师:“老师自制了一本图书,这是图书的封面,看了这个封面你会想到什么?”(自制的图书画面大,有利于幼儿观察细节并展开想象)

师:“小熊可能在和月亮说什么呢?”

师:“让我们一起怀着愉快的心情祝福月亮吧!”

二、听故事,随机设疑

1、教师分段讲故事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我们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了。”(教师缓和的语气把幼儿带入宁静的发生故事的夜晚)

师:“一天晚上小熊抬头望着天空„„于是,他爬上了一棵高高的树,去和月亮说话。”

问:“小熊为什么要爬上高高的树呢?”

2、继续讲:“他爬上了高高的树„„月亮听不到。”

师:“小熊爬到树上觉得离月亮还是太远,如果你是那只小熊,这一下你会到什么地方和月亮说话呢?”

3、师:“我们接着往下看,小熊是怎么做的?”

4、继续讲:“于是,他划船„„爬到高山上。”

师:“小熊千辛万苦地爬上了高山,虽然累但他心情怎样?为什么呢?”

师:“是啊,能和朋友说说话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此时此刻,小熊会对月亮说什么呢?”

5、继续讲:“小熊开始大叫:‘嗨!„„再见了!’月亮说。” 师:“听到这里,你有觉得奇怪吗?”“可是小熊也认为这是自己的回声吗?”“他觉得这美妙的回声就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月亮的声音。”

6、师生表演对话 师:“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熊,谁愿意做月亮和我这只小熊对话?”

师:“你觉得有朋友这样想着你,问候你,心里高兴吗?”“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师小结:原来有朋友在一起真是件好事,他可以让我们都快乐起来。

7、幼儿试着看图讲述“小熊回到家„„为月亮买了一顶漂亮的帽子。”

8、师:“帽子是买到了,可小熊碰到了一个难题,什么难题?你有办法帮他解决吗?”

9、观察画面,寻找答案

师:“仔细观察这三副画,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师:“是的,小熊也发现了,所以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是什么办法呢?”

师:“这个办法行吗?让我们和小熊一起在树下静静地等吧!” 师讲:“当天晚上,他把帽子挂在树上„„穿过树枝,爬到树枝头。”

问:“你们希望结果怎样?如果月亮真的戴上了,你们会怎么样?”(揭去四副的遮纸,激起幼儿兴奋快乐的情感)师:“小熊也和你们一样,看他高兴得怎样了?” 学习句子:小熊高兴得手舞足蹈。师小结:这真是一只可爱又聪明的小熊。

10、继续讲:“这下小熊安心地回去睡觉了,小熊睡觉的时候„„在后面跑着、追着„„”

师:“想想,小熊现在的心情怎样?”“你肯定也替他着急是吧,小熊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呀?”

11、继续讲:“把朋友送的东西弄丢了,小熊心里又难过又着急。于是,当天晚上„„去和月亮说话。”(师幼一起看图讲述)

12、师:“小熊第几次爬上高山了?”“他的心情有变化吗?他在想什么?他会和月亮怎么说呢?”

13、继续讲:“一起听听故事中的小熊和月亮是怎么说的吧。”“好一阵子,月亮都不说话„„‘没关系,我还是一样喜欢你!’月亮说。”师:“听到朋友能原谅自己,两个朋友的心情又怎样了?”“最后,他们一起祝福‘生日快乐!’‘生日快乐!’”。

三、延伸

师:“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你们喜欢这只小熊吗?愿意和他成为朋友吗?为什么?”

师:“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心情也来祝福小熊吧!‘小熊,生日快乐!’‘再见了!’”。

活动反思:

优秀绘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图画,深受小朋友喜欢。因此,教师往往通过边深情并茂地讲述故事边适时引导幼儿阅读图画的方法来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既给以知识技能 又调动情感态度,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月亮,生日快乐》的教学设计,意在透过言简意赅的文字与精致生动的图画,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引导他们感悟朋友之间那种互相友爱、互相宽容体谅、分享彼此快乐的纯真友情。在本次活动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适当提问,给幼儿思维的挑战

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不合理的提问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简单地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但研究表明教师提问过多,会限制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因此低质量的提问幼儿就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机械性的“是”、“对”无法对幼儿的思维构成挑战。在本次活动中,我更多的是采用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综合感知画面使他们的思维更具体更丰富。如在观察封面时,我不再采用常规的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等,而采用了跳跃式的提问:“请你仔细看这个封面,你会想到什么?”这样幼儿的回答就不会停留在表面的图象上,而更多的是让幼儿自己想到了“它在干什么?”“他在想什么?”等等。考虑到是大班的幼儿,简单的提问只能束缚幼儿的思维,因而转换了提问给以思维的挑战。又如,在讲到小熊爬到山头和月亮对话,引出“回声”这一 概念时,我问:“听到这里,你有觉得奇怪吗?”从幼儿内心的感受出发来引起幼儿对“两种声音”的好奇,通过幼儿自身的疑问来解决故事中的难点问题,这样的提问给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老师一味地看图灌输。但最后结尾部分显得轻描淡写了些,怎样让幼儿把体验到的朋友之间那种互相友爱、互相宽容体谅、分享彼此快乐的纯真友情升华,这是值得商榷的。

二、注意倾听,给幼儿适当的评价

评价是尊重幼儿主体地位、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有效的评价能强化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做到有效地倾听才能展开有效的评价。如一位幼儿在说到封面上“小熊对月亮说‘月亮,生日快乐’时”,我马上意识到该幼儿能认字,于是说:“你认识这些汉字吗?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在听到我的肯定后,该幼儿笑眯眯地坐下了,说明老师的评价激励让孩子非常满足和自豪。

三、对话绘本,给幼儿情感的体验

我们对一些绘本的分析,往往是将传统的理解“灌输”给了幼儿,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然而,完美的阅读过程绝对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幼儿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等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作为阅读主体的幼儿,由于认知结构、性格爱好和阅读经验的不同,所获得的感受和结论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对绘本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过早地抛出 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及时地设疑质疑,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体验去理解绘本。如在讲到“小熊把帽子挂在树枝头,期待月亮能戴上帽子”的时候,我让幼儿自己体会:“你希望结果怎么样?”“如果真的戴上了,你会怎么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知理解绘本中小熊的期待心理和对朋友的真实态度。

四、留有遗憾,给教师反思的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不容幼儿有“越轨”行为,期待的是他们能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按部就班顺利完成,但这样往往将许多精彩的风景遗漏,让孩子的个性、自信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在本次活动中,当我急切地想让幼儿根据画面想象小熊为月亮戴上帽子的办法时,一位幼儿站起来,居然根据文字念起来:“当天晚上,小熊把帽子挂在树枝上„„”哦,天那,这位孩子居然认识那么多的汉字,而且一字不差!我担心错过其他孩子精彩的想象,竟没有给以评价就仓皇地让其坐下„„事后想想,我这样的举动是多么的幼稚,我怎么就不可以说:“是啊,除了观察画面我们可以知道结果之外,这位小朋友的本领更大,可以看懂书中的文字,真是一个爱学习的了不起的孩子。”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这位孩子对今后学习的态度肯定更加自信。事后他老师也说,“这是位不爱举手说话的孩子,但很认真认识不少字,一点也不像个男孩。”听了他老师的话,我更加自责,是啊,我本可以给他一方展现才华的舞台,或许因为我表扬了前一位小朋友的好学才激起他回答问题的欲望吧,可却因为我的自私把他的好学和自信剥 夺了!

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有区别篇三

本课是地方性趣味活动内容,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主要尝试不同材料和表现方法,体验造型的乐趣。

石头画或石头造型取自俯首可得的石头,材料易得,资源丰富。石块,其天然的形状及色彩与肌理常常为绘画创作提供了美妙和丰富的想像空间。孩子们都极具好奇和探究心理,当绘画选择在石头上进行,打破了用纸作画的常规后,学生的学习一定充满了兴致和探奇的兴趣。所以,兴趣下的教学也更容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既让学生体验了艺术的丰富性,也让学生体验了不同的造型方法和方式下效果的神奇。一、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欣赏和结识石头画造型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操作领域:不拘形式和方法地体验在石头上作画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充分利用身边发现的一切适合造型创作的材质进行发现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的生命力和实用性,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渗透环保教育,德育。二、教学重点:欣赏石头画,了解石头画的特性及艺术美感,学习简单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联想造型能力和创作能力。三、教学难点:

根据石头的形状、色彩与肌理进行联想和创作。观察自己的石头形状、大小与颜色,增进观察力,能够作出各种创意上的联想并进行制作。四、教学准备:

足够多的石头,方便学生挑选出自己喜爱的石块进行创作练习。

生:自己准备的石子。自选绘画造型表现工具(水粉颜料或橡皮泥)。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观看仙人掌的图片,了解仙人掌的纹理。

(三)课堂实践

让学生根据仙人掌的特点设计仙人掌的图案,用点线面表现。

(四)教师示范

示范点和线的画法,注意手的技巧(五)学生练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草图将仙人掌在石头上绘制出来

(六)展示评价

将学生画的仙人掌放到花盆里进行拼摆,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有区别篇四

徐海芳 这个活动是让幼儿从动画片《西游记》中了解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和芭蕉扇的形状、颜色、图案,并学会制作芭蕉扇和紧箍咒,初步感受印第安风格,以此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体验制作的快乐。

在课前通过观看《西游记》视频动画,了解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和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的外形特点和花纹图案。运用油画棒结合多种图案装饰芭蕉扇,幼儿园用毛根制作紧箍咒,感受轻松愉快的制作气氛,体验“三借芭蕉扇”的游戏乐趣。整个活动以游戏情境贯穿始末,了解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和芭蕉扇的形状、颜色、图案,并学会制作芭蕉扇和紧箍咒,以此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体验制作的快乐。整节课幼儿玩的很开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导入部分过长

导入部分通过谈话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紧箍咒和芭蕉扇,并通过提问,让幼儿回想起紧箍咒和芭蕉扇的样子和特征,同时做了小结。紧箍咒的形状像个圆圈,是金色的;芭蕉扇的形状像一个葫芦,上面有非常漂亮的花纹图案。

二、本节课安排的内容过多

由于要制作紧箍咒和芭蕉扇两个内容整合放到一节课里,首先孩子操作时不够,在介绍示范的时间也缩短了,没能够很详细的给幼儿做讲解示范。在出示芭蕉扇的纸模和毛根时,同时提问了两个问题,这个提问方式是不对的,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应该一次提一个问题,给孩子更加清晰的方向。其次,在介绍材料时,没有很重视先后顺序。在引导幼儿如何在纸模上涂色、画花纹时,自己示范的顺序也是不够合理,应该先画扇面再画扇柄。

三、评价和交流的方式不够多样化

在最后一个环节,展示欣赏作品幼儿相互交流,这个环节的评价很单一,没有请幼儿互评,自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一点,美术课的评价更加重要,要做到让幼儿欣赏美的同时,又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吸收其他幼儿的优点,同时也能在此环节给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荣誉感。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九日

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有区别篇五

活动目标:

1.学会听指令,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跑。 2.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小雨点的样子。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小雨点”的贴饰。 2.大的操场上。活动过程:

一、准备运动:

1、师:雨妈妈听说啊,最近森林里已经很久没有下雨了,小动物们都打不起精神,所以啊,今天雨妈妈要带着我的小雨点们一起去森林里玩。

2、师:现在啊,在出发前,雨妈妈要请小雨点们练习一下落下的样子,这样等会到森林里,你们就可以自由的下到想下的地方啦。

(小雨点,蹦蹦跳,跳的高,跳的低,扭扭身子,弯弯腰,跑跑跑跑,真开心)

(小碎步,上下跳,垫脚手向上伸长,蹲下手抱住膝盖,左右转身体,双手上伸挥动手掌)

二、小雨点在森林

1、师:现在啊,我们要一起去森林了,那小雨点要怎么去森林呢? (幼儿回答,可能有跳、跑,两种都试一下)

3、师:现在,小雨点们是不是都熟悉了森林啊,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绿色的森林里玩耍了,不要跑到外面的大海里,不然雨妈妈就找不到小雨点了。 “下雨啦”,幼儿在绿色区域四散跑,“雨停啦”,幼儿回到老师身边。

4、师:小雨点都很努力的下雨,森林里的小动物都谢谢小雨点们,xx小雨点特别认真,雨妈妈要抱一抱他,小雨点也可以和自己喜欢的朋友抱一抱,我们休息一下。

三、小雨点在农田

2、师:好,农田到了,我们要“下雨啦”,但是只能在绿色的农田里,不然农田里的蔬菜没有雨水,会枯萎的)“雨停啦”,幼儿回来,反复一次。

3、师:“雨水流到农田里啦!”幼儿便找一个位置站好,跟着老师做小雨点在农田里流来流去的样子。 三结束部分: 师:这次啊,我们下完雨,就直接去下一个地方,所以当雨妈妈说“小雨点变成一条小河啦!”,小雨点要怎么做?(幼儿回答)“下雨啦”“小雨点变成一条小河啦!”,反复两三次,最后带回班级。